鄧進得從看雛雞肛門的鑑定師做起,因為強烈的危機感,大膽投資和轉型,成為台灣唯一長期外銷日本的冷凍雞肉供應商。
一天翻看上萬個雞屁股,並不是一般人憧憬的行業,但這個看似上不了檯面的工作,卻是讓凱馨實業董事長鄧進得從一個只能讀到小學的貧戶小孩,變成今日身價千萬富翁的關鍵。
彰化到台南,凱馨實業掌握三萬坪土地,飼養一百三十五萬隻有色雞(編按:烏骨雞、土雞等雞種),平均每天有三萬五千隻雞進入凱馨的電宰廠,這裡是亞洲最大的有色雞王國,也是台灣唯一長期外銷日本的冷凍雞肉供應商。數字會說話,這家公司的初始資本額只有一千二百萬元,去年卻創造九億五千萬元營收,成長超過四○%。
「凱馨是養雞業的黑金(編按:取烏骨雞的雙關之意),」致力挖掘台灣優質品牌企業的智融集團,旗下智融品牌管理顧問投資協理申學仁高度看好其潛力。因為凱馨掌握有色雞供應鏈的各個關鍵流程,上從育種開始,和各養雞場契作,而非自行養雞以分散風險,而後再回購雞隻進電宰廠處理,以生鮮小包裝送到通路、甚至直接以冷凍調理包出廠。
廠務人員戴著口罩、防塵衣帽,在絕對溫控的作業室裡分切雞隻,二十四小時內,貼著自有品牌,講究擺盤的生鮮雞肉小包裝,就被送到超市通路販售。凱馨的產品,售價比同業高五%到一○%,在量販、超市通路的市占率卻高達七成。
與雞為伍三十六年的鄧進得,最初也沒想過自己會從養雞、殺雞中闖出一片天。
他父親是私塾老師,卻在他五歲時驟逝,全家經濟因此陷入困頓,鄧家必須犧牲其他小孩,集中資源扶持二哥念中學。而鄧進得儘管小學成績優異,也注定遠離升學路,留在家裡務農。想升學卻不可得的抑鬱,種下他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危機感,也讓他比別人更拚命。
耕田仍不足以養活全家九口。當時,村民會在濁水溪氾濫後,連夜爭奪地勢較高的河床種西瓜,以免西瓜田被夏日豪雨淹過。收益雖薄,卻能換得鄧家飽餐。出於求生存的危機感,逼使鄧進得比大人早起、跑得比大人快,搶先占得河床高處。他的童年記憶之一,就是挑著半身高的水桶,搖晃的踩過滾燙沙地,到地勢高的河床灌溉自己的西瓜田。
「伊是瘦呷囡仔(窮人家小孩),做事情自頭到腳攏實在認真,」操著濃厚口音的台語,看著鄧進得發跡的斗六市第一任鄉公所公務課課長吳安治評論。
發跡:學做雛雞鑑定師
每天花十四小時練習看雞屁股
退伍後,鄧進得因為眼力極佳,獲得當時大林得利雞場大股東、現職夏都飯店董事長張嘉慶的推薦,免費接受「雛雞鑑定師」的訓練。
「如果我家不是那麼窮,一定不會做這個工作,一天坐著十幾個小時,都在看雞屁股,」回憶學習鑑定的過程,鄧進得強忍激動情緒,還是數度濕了眼眶。鑑定師的專業,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憑眼力判別雛雞的性別,甚至得翻開雛雞肛門,挑掉殘留的糞便,查看內部臟器是卵巢還是睪丸。
工作是對著兩百燭光的燈管,縮著身體坐在桌前,機械式的翻檢雛雞,鄧進得耐著性子,每天花費八個小時練習,老師卻總嫌他姿勢不好,認定他表現不如同學,他沒有爭辯,卻自動將練習時間延長至十四個小時,「我對自己,就是從難、從嚴要求。」除了上課,鄧進得四點起床,每天多擠出六小時看雞,一天比同學多看七千二百個雞屁股,一個月比別人多翻二十萬個雞屁股。
兩個月後的結業考試,鄧進得向老師報告:「只有一隻比較沒有把握。」老師不相信的回應:「你的程度應該是七成準確吧。」「但是成績出來,我是一百分,」鄧進得說。
強烈的脫貧欲望,加上這個一百分的肯定,讓他找回自信,他知道就算先天條件輸人,只要發憤下苦功,就能超越別人。
鄧進得的鑑別錯誤率只有千分之五,遠超過業界容許的百分之二,因此全台八成的種雞場,都指名要鄧進得做鑑定;民國六○年代一隻雞的鑑定費只有五角,他一個月卻可賺到七、八萬元,是局長級公務員薪水的五倍。
轉業:投資冷門的改良土雞
趁旺季籌第一桶金連覺都不睡
「不要看他憨憨,他學起東西非常深入,」張嘉慶觀察,鄧進得會額外花時間,研究自己沒把握的雞,甚至把其他鑑定師剔除的雞撿回來重新篩選,研究誤判的原因,「常常看他抱著一本筆記本做筆記,把犯錯的原因找出來,避免二過。」他也留心觀察各式雞種,請教雞場老闆如何飼養雞隻,甚至把雞帶回家飼養,記錄其生長特性。
之所以要多做功課,因為他沒有安全感。「鑑別也有大、小月,不是都有賺的。」鄧進得記著老師在課餘閒聊提過:「我那年代看一隻雞一元,你們只剩五角……。」他意識到鑑定師收益日漸微薄,警醒的要求自己學習其他技能,尋找轉業的機會。
當時大財團獨霸肉雞飼養市場,鄧進得盤算,若是經營種雞場,唯有剛起步的土雞,是他可以奮力一搏的機會。
民國六十九年,鄧進得把握鑑定旺季,連覺都不睡,只為了盡快累積養雞的第一桶金。「一個禮拜有兩、三天沒有躺下來,鑑別到很受不了,趴一、兩小時,就可以繼續ㄍㄧㄥ(堅持)下去。」這種生活持續六個月,鄧進得賺進足以付清建造雞舍的款項。
當民間慣養「正土雞」,他反而選擇和國外種雞交配、剛改良過的新品種。改良土雞的羽毛色澤不亮,賣相不如正土雞討好,當時還沒人想養,但是鄧進得卻搶得先機,他自信的判斷:「我研究過,牠的換肉率(編按:一公斤飼料可讓雞隻增量多少公斤)更好,體型比較大,只要八十天(編按:正土雞需要一百二十天)就成熟,市場不會不接受;何況牠的成本很低,利潤最大。」
這是賭上家當的投資,所以他傾全力研究養雞的「學問」,提高了成功機率,養雞第一年就從負債一百多萬變成千萬富翁。十年的養雞生涯中,「沒有一年賺不到一個資本額的,甚至兩個資本額!」鄧進得自豪的說。
不過他的危機感在連年大賺之際還是閃著警示燈。民國八十年,財團揮軍土雞市場,甚至連飼料場也興起土雞飼養潮,鄧進得預見競爭將會讓市場價格起伏變大,造成收益的波動,這是他不能容許的風險。
因為大財團玩的是「看誰虧得久」的價格戰,他們用半年以上的時間,大量傾銷低價雞隻,打亂市場價格,逼迫不堪虧損的小個體戶退出市場。
遠見:砸千萬買電宰、冷凍設備
投資眼光比大成長城還早兩年
有鑑於此,鄧進得判定凱馨必須把規模拉大,跨足下游屠宰、冷凍等環節,因應市場供給波動:「價格跌,我就先把雞冷凍起來,等景氣好再拿出來賣。」而鄧進得考察各國養雞業,發現高所得國家紛紛提倡電宰,以確保品質,也認定這是台灣未來消費的趨勢,決定一次到位,當年就砸下一千二百萬元資本額,打造電宰廠和冷凍設備,比起規模是凱馨三十五倍的大成長城還早了兩年。「能有這種眼光真的很不容易!」中央畜產會專員龔榮太形容,凱馨是電宰業的先行者。
絕活:精算雞隻供需、價格
連同業飼養心態也能量化計算
不過鄧進得仍不放心市場波動。一般雞隻供應商,會憑經驗推估市場何時會有需求,再依雞隻成長天數倒推飼養期,然而隨著市場供給暴增,常有供給過剩反而賤價賠售的情況。甚至連當時(民國八○年代)經營規模是凱馨一百九十一倍的卜蜂,都因虧損而退出市場。
而鄧進得卻研究出一套能精準盤算全年雞隻的供需和價格的絕活。鄧進得除了計算需求,他考慮的變數,還包括不同雞種的生長週期、各雞場的衛生條件和雞隻存活度……等,甚至同業的飼養心態,也被鄧進得量化計算:「賣雞也要去畫出PSY、RSI、MACD(編按:以上為分析股市投資心理的術語)啊,」鄧進得的語氣,好似這些研判技巧是天經地義的常識,自從電宰、冷凍技術普及,同業的冷凍存貨量也成為重要變因。
例如民國九十四年,雞價大跌三個月,跌幅超過三○%,已經低於凱馨自己的成本價。全體主管,包括副董、業務經理等也是經驗老到的行家,都認為雞價將會反彈:「再不進(從市場買進成雞,直接進電宰廠)就要斷貨(沒有如此的便宜貨)了!」但是鄧進得卻投下反對票:「還沒,現在只是半夜而已,離天亮還很遠。」
因此當同業積極進場,凱馨卻按兵不動,一個月後竟如鄧進得預測,創下歷史新低價,雞價在十八元徘徊,遠低於凱馨和契養戶所約定的收購價二十五元,此時鄧進得才宣布可以搶購,為凱馨降低約一千六百萬的成本。
「他也不是蓋步(私藏招數),我們也聽他講解理論基礎,但就是不會這麼想,」生產協理鄧學極談起鄧進得對市場的預估能力,崇拜中帶著不解。
而今,鄧進得攤開生育率、產品口味分析、各國雞肉銷量進出口……等數據,觀察消費趨勢,以及考量熟食產品的獲利較生鮮更穩定,凱馨進一步開發加工熟食。
同時他們研究如何直接真空包裝生鮮食材,做成真空調理包,只要加熱三十分鐘,也能有現煮的好味道。「凱馨的產品,可以從餐桌回溯產地,」中央畜產會專員王淑英表示,從育種做到冷凍調理包,凱馨掌握關鍵技術,追求獲利的絕對穩定。
「也不能滿足啦,又不是確定都有第一名,我怕不進則退,」這是亞洲有色雞王的精神,出自害怕風險、不穩定的強烈危機感,鄧進得下足苦功,即使屢屢領先競爭對手、已經跑在最前面,還是持續以衝刺的心態往前。
*鄧進得小檔案
出生:民國39年
學歷:義賢國小、育群工商補校
經歷:種雞鑑定師
現職:凱馨實業董事長
- May 27 Tue 2008 22:08
分析雞市像分析股市的亞洲土雞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