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園林簡介

& 作者:

姓名:李智鈞

系級:醫技三

學號:b85404020

  & .摘要:



首先敘述中國的園林發展簡史,次述及園林構成要素,三論及如何觀賞古典園林之美,最後簡單介紹現存的一些園林。

 

& .引言:

園林是一種人為創造的、為人們提供休息、觀賞和娛樂的生活環境。中國的園林,廣義的解釋應該包括古代傳統園林、城鎮中公共性質的名勝景點以及現代化的各種綜合性文化休閒公園,專業性的花卉盆景園、藥園、植物園和公共建築群的內外庭院等。比較狹義的解釋主要是指古代傳統園林與公共名勝景點。

我國的園林藝術在傳統的文學思想和文化藝術的影響下,形成了特有的風貌,是東方造園體系的代表。它長於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現,運用寫意的手法,創造出自然、寧靜、澹泊,幽深的境界,與西方幾何規整式的園林迥然相異。我國的園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它與繪畫、詩詞和文學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它們在表現自然美和作品意境方面,各有所長,卻都遵循著共同的藝術原則。

 

& .主文:

中國園林發展簡史

商周的囿:
我國園林起源於商末的”囿”。”囿”最初是圈養禽獸供帝王狩獵用的,一般都利用自然的山巒谷地圍築而成,佔地很大。《史記》記載了紂王在都城之北營建沙丘苑台的情況:”多取野蜚蟲獸置其中,以供樂戲。”這沙丘苑台就是”囿 ”。雖然囿裡的自然地貌已經過人工改造,已包含著對美的追求。但是那時候的人們對自然界景觀的認知還停留在蒙昧的階段,所以還沒有具備園林的主要性質。帝王在囿裡所觀賞和樂戲的主要對象是人工豢養的珍禽異獸,對大自然的景色還沒有被人們作為美的對象予以注意。

在周代的石鼓文裡,囿字的形象是圍牆之內分成四個方塊,每方塊內是一個木字,象徵樹木,說明囿是以天然樹木為基礎的。這一特點包含著中國傳統山水園林的胚胎。西方園林就源於種植蔬菜果木的園圃而含有規則式園林的胚胎。

秦漢----阿房宮、上林苑
秦漢兩代的苑囿在商周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原因之一是社會生產力的不斷升高,使營建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期間相繼出現了瓦和裝飾用的磚,木構技術也不斷完善。營造象徵帝王權威的高大宮殿在技術上已成為可能。苑囿中為滿足統治者娛樂生活需要的各項人工設施不斷增多。台謝樓閣、離宮別館,池沼花木和珍禽異獸是這個時期的主要內容。囿中飼養的動物主要供觀賞,雖然狩獵活動有時候仍會舉辦,但苑囿的生產功能幾乎不再受到重視了。這個時期苑囿規模之大,建築之華麗,後世無與倫比。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殫天下之財力,從事宮室營造。除渭水之北的咸陽宮外,在渭水之南營造上林苑。作長池,引渭水,池中築土的蓬萊山,苑中建離宮別館一百四十六所,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阿房宮。據《三輔黃圖》記載,阿房宮寬廣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里,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絡樊川以為池。阿房宮的前殿,東西有五十步,相當於現在的八十二米左右,南北五十丈,約一百三十八米,面積是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四倍多,可謂窮極奢侈。該殿在項羽入關之後被燒毀,至今仍留有土台殘跡。

漢朝建立後,到漢武帝時又大事修繕,把上林苑原址恢復為宮苑,範圍廣達三百多里。苑內又分三十六苑,建有大型離宮十二座。又,武帝好仙道,人云仙人好樓居,不極高顯,神終不降,所以院中多起樓觀。(觀是一種可以登高望遠的建築。)上林苑中另有許多水池,最大的是昆明池,周匝四十里。另一個不可不提的水池是位於建章宮的太液池,池中起三山,象徵東海中瀛洲、蓬萊、方丈三座神山。仿造神山,表達了漢武帝冀求長生的願望,也標誌著帶有意念的人工造景的開端。池邊的景色是自然的,長滿菰草,梟雛、雁子自由遨遊戲嬉其間。池岸是一片平沙,沙上水鳥成群,很有野趣。這種池中設島的佈局方式對後代的造園影響很大,成為中國園林的佈局方式。探求其原因,當然已不再是神仙境界的追求,而在於這種佈局方式符合造園的原則。因為中國的園林以表現山水為主旨,而山水多係人工造成,尺度不可能很大,唯有山水兩者連成一體,才可相互襯托而相得益彰,形成天然的情趣。另就工程技術方面來看,以挖池的土就地堆成山,也是最方便而經濟的處理方法。

漢代苑囿已具備有園林供人觀賞和娛樂的功能了,只是此種園林的景象和內容尚侷限在滿足帝王的物質佔有欲與生活享受欲的水準上,整個畫面琳瑯滿目、色彩濃重。藝術的表現比較顯露,審美層次比較淺拙。

魏晉南北朝私家園林的興起
皇家的園林有兩大特點,一是規模龐大,二是樓台館閣雄偉華麗。歷史上與皇家園林同時存在的是文人士大夫和官僚富商的私家園林。據《西京雜記》知道私家園林最早出現在漢代,但這樣的私家園林在當時數量不多,不過在築山方面上,是以真的山作為模仿之對象,比摹擬仙山仙境更進了一步,已懂得創造人工的山水景色。不過模仿還處在較初級的自然主義階段,山的尺度較大,所以要求園林的規模也大,這對大多數的官僚和商人而言,是難以辦到的。因此,這種自然主義的築山方法後來就被寫意的築山方法所取代。這是在魏晉南北朝時興起的私家園林中取得突破的。

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動亂,官場鬥爭激烈,雖然士族過著奢侈靡亂的生活,但是生命財產卻毫無保障,對動亂的世局惶惶不可終日,因此普遍茲長了消極悲觀的情緒和及時行樂的思想。這種動亂的社會生活,也造成了正統儒家思想的危機,老莊哲學得到發揮,佛教乘機得以廣泛傳播,玄學一時盛行。文人名士紛紛投身自然,縱情山水,從中尋求精神的解脫。到了南朝宋時,瀏覽山水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尚。這是對老莊崇尚自然的觀念的繼承與發展,著重在精神與人生哲理的層次上,不斷探索和開拓了自然美的內涵。大自然在動盪的社會和黑暗的政治反襯下,顯得美好而光明,成為人們退避現實,寄託懷抱的理想天地。

這一時期的私家園林根據園主的地位,文化藝術素養與思想境界的差別,園林的內容和風格大約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官僚士族的園林,如西晉石崇的金谷園。園內的景色,據文學家潘岳的描繪,已是溪水縈曲,園路逶迤,綠池淡淡,青柳依依,頗有情意,與兩漢私園比較起來要精緻親切的多。另一類是名人文士經營的園林,如南朝雕塑家戴鑫”出居吳下,吳下人士共為築室、聚石、引水、植林、開澗,少時繁密,有若自然。”這類園林追求林泉之美,格調比較平淡高雅。園內建築物的數量相對較少,以山石林木景色為主,園主藉以陶冶性情,滿足精神上的享受。這兩類園林雖然風貌有異,但在表現自然山水景觀方面,已對自然山水進行提煉、概括,經過了藝術再創作的過程。這種帶有寫意的創作手法,與漢代私園自然主義的模仿相比,是一種很大的進步。特別是文人所經營的園林已從物質生活享受轉而為精神生活享受為主,雖然數量不多,卻對園林未來的發展的方向做了個提示,並對以後的皇家園林產生很大的影響。

歷史上這時期,也是佛教傳入中國並得到極大發展的年代。據《洛陽家藍記》記載,當時北魏都城洛陽遍布佛寺。南朝的建康城內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許多官僚士大夫因篤信佛教而捨宅為寺。這種風氣把中國傳統住宅包括園林在內的佈局格式帶入佛寺建築。所以,佛寺內也常常附有園林有人把它稱為寺廟園林。其實它已不屬於私家園林的類型,而成為供公眾遊覽的宗教名勝景點了。

唐朝----王維的輞川別業與白居易的廬山草堂
唐朝是一個國力鼎盛的時代。政治上的強大,經濟的繁榮,對外文化交流的頻繁,使得文化的發展達到了顛峰。中唐以後,大唐帝國開始衰落,士大夫門在急遽的社會變動中再一次投向自然,進一步開拓和深化了對自然美的認識。園林的發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峰。無論郊野別業還是城市宅園,都追求一種詩意畫境,創造出清幽、平淡、質樸、自然的園林景觀。可惜我們已經無法親眼目睹唐代園林的真實形象。但是,值得慶幸的是當時一些著名的詩人畫家曾經親自參與過園林的規劃。由他們經營的園林往往藉助於詩人的吟唱和畫家的揮毫而流名於世,讓我們仍可透過詩畫來瞭解唐代園林的大致情況。著名詩人兼畫家王維和詩人白居易是在園林方面達到很高水準的代表。王維在藍田輞口營建的輞川別業,白居易在廬山營建的草堂,都是唐代著名的別墅式私家園林,在我國園林發展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輞川位於藍田縣西南,川口為兩山之峽谷,鑿石為路,非常險狹。過川口豁然開朗,村墅相望,蔚然一片桑麻肥饒之地,四周山巒掩映,似無路環轉。愈往裡,景色愈勝,有孟城坳、華子崗、文杏館、斤竹嶺、臨湖亭、木蘭柴、鹿柴、宮槐陌、柳浪、漆園、椒園等景。山莊就建在這樣一個景色絕勝的環境之中。王維與裴迪經常遊詠其間,自繪”輞川圖”,對別業一代的景色作了淋漓盡致的表現。王維這種幽深清遠、超塵脫俗的審美觀明顯受到老莊思想和禪宗人生哲學的影響,與盛唐李白、杜甫為代表的吞吐山河和憂國憂民的情感相比,更得到中唐、五代至宋這一段時期士大夫們的欣賞和偏愛。這種審美觀和人生哲學對我國的山水詩畫和園林藝術曾起過重大的影響。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他所處的時代,由安史之亂引起的長年兵禍仍在延續。社會動亂,民不聊生,朝廷內外矛盾交加,政權面臨崩潰的局面。白居易主張革新政治,與權貴、顯官的立場針鋒相對,同時又利用詩歌的形式諷刺腐敗的社會現實。為此,他屢遭權貴忌恨。後來終遭誣陷而被貶為江州司馬。白居易對自己的儒家政治理想不能實現感到失望,政治態度轉而趨向消極,企圖逃避現實,尋求精神上的寄託。他在江州司馬任職期間,因官職閒散,偶遊廬山見自然景色之美,頗有”倦鳥得茂樹,涸魚返清源”的感受,遂營建草堂。

草堂的選址在香爐峰與峰北遺愛寺之間的山麓之下,一處由石澗和層崖組成的天然峽谷中。草堂北倚層崖可擋冬之北風,南望香爐峰是天然對景,靠近遺愛寺之西,不勞登山,便於居住有古木可以納陰,有山泉可以煮茗,無論在景觀或是功能方面都考慮的非常周到,地址的選擇是很有見地的。草堂內部陳設儉樸,不求華美,這種追求平淡恬靜的美學觀念正是道家的主張。草堂設計的成功,不僅在建築本身得樸素與實用,更在於整體環境設計和諧。他利用原有的石澗和山崖建造了草堂,石澗有古木、竹林,山崖有泉水。草堂北靠山崖,南向石澗前面是開闊的平地,上築有平台,使草堂的南簷非常開闊,冬日納陽以避風寒,平台之南有方池,池中養白蓮、白魚,池四周有山竹野卉圍繞。池再南即抵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松下灌木藤夢編織如蓋,陽光不能照地,盛夏時涼爽如秋。其下以白石鋪砌,是草堂的出入口。草堂之北約五公尺即是層崖,和石嵌空,崖上雜木野草,綠蔭蒙蒙,果實碩碩,有飛泉,可以煮茗。堂之東有瀑布瀉於階隅,留入石渠,入夜聽其聲,如環佩琴築。堂之西,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注水如線懸,如貫珠,如雨露。除此之外,從草堂望四周,可以觀賞許多美麗的景色。從草堂徒步能到的風景區也很多,春天可到錦繡谷觀花,夏日可去石門澗看雲,秋有虎溪月色,冬有香爐峰白雪。總體環境設計的成功,把草堂和周圍的自然景色有機地融為一體,相互輝映,相得益彰,達到了白居易所追求和神往的理想境界。

王維和白居易都是儒者,生長在中唐的動亂社會裡。他們在仕途失意之後在不同程度上受了禪宗的影響,尤其是王維,晚年喜歡談禪。他描寫輞川景色的五言詩都很有禪味,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春苔上。”表達了對人生的冷峻態度,流露出作者內心深沈的孤寂感,反映在園林上是追求寂靜美和幽邃美,造成的景色往往缺乏開闊宏大的氣度。禪宗思想對園林的影響是深遠的,從唐宋一直延續到明清,而且還波及到日本,造就了東方園林特有的以心象體驗為特色的幽深清遠的藝術境界。

宋代
宋代的國力不強盛,但是在文化藝術上卻有很大的發展,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徽宗在汴京興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座人工假山----艮嶽。艮嶽位於皇城的東北隅。在八卦中,東北屬於”艮”方位,所以稱艮嶽,又叫萬歲山。艮嶽興建歷時六年,在興建過程中,徽宗還特地收集了許多江南的奇石異木,即歷史上有名的”花石綱”。

根據宋徽宗自己寫的《艮嶽記》,知道艮嶽的興建是經過設計,按圖施工建造的。說明我國古代園林早已具備較科學的設計施工程序了。它的佈局大概是這樣的:整個艮嶽周約十餘里,東面是高峰聳立,峰下種植梅花萬株,綠萼成蹊。山根築有萼綠華堂旁有承嵐崑雲之亭,有書館和八仙館屋,又有紫石之岩滑淨如削;祈真之燈,琢石為梯;攬秀之軒,龍吟之堂。南為壽山,兩峰並峙,列障如屏,有瀑布下注雁池,池水清泚。西面是藥寮,植有參朮杞菊,又有田圃築室如農家,故名西莊。自南至北有崗脊綿延亙數里,有白龍沼,跨雲亭,羅漢岩。西半山上有倚翠樓,輕鬆蔽密,號稱萬松嶺。嶺下有大方沼沼中分二洲,東為蘆渚,有亭名浮陽,西為梅渚,有亭名雲浪。沼水西流為鳳池,東流為研池。研池後山之下有揮雲聽,由磴道盤行上山,過木棧道可達峰頂。頂上有介亭,為全山最高處,亭前有巨石,高三丈餘,號稱排衙石。北俯視景龍江,長波遠岸。江的上流西注山間,有漱玉軒,煉丹亭。北岸萬竹蒼翠,自山蹊石談下到平地,俯視四周,似在重山大壑幽谷深岩之底,竟不知身在京都繁華之地。令人歎為天造地設,非人力所能達到。徽宗以為天台、雁蕩、鳳凰、廬山以及三峽只各擅其一美,不如艮嶽並色羅列,兼有各地之絕勝。當然,與輞川別業,廬山草堂相比,艮嶽是在平地上強為山水,縱有千百奇巧,沒有大自然環境的陪襯,終究缺乏天然的情趣。

北宋京都的苑囿除艮嶽之外,還有多處,其中以金明池和瓊林苑最為有名。金明池位在都城西新鄭門外大街的北面,周圍約九里多,原是周世宗為了征服南唐,開鑿以習水戰的,北宋時闢為苑囿。他以水池為中心觀賞水上活動是主要的遊覽內容,佈局與一般園林不一樣。池南臨水有兩組建築物,一組為臨水殿,為皇帝臨幸觀爭標和賜宴的地方。另一組是仙橋,朱漆闌遁。橋中間高高拱起,狀若飛虹。橋的北端,連接池中間的五殿。殿四面有圓形迴廊。廊的四周是石砌勾欄平台。橋南是欞星門,門裡對立綵樓。門相對街南有磚沏高台,台上建竇津樓。池的東岸皆植楊柳,岸邊搭綵棚幕帳,出租供遊人觀賞爭標。池西岸楊柳蘸水,煙草舖堤,遊人稀少,可供人垂釣,釣得的魚,允許以雙倍價買下,臨水烹飪,為一時佳味。池北是船塢,供停靠龍船。

瓊林院,在新鄭門外大街之南,與金明池相對。進門皆古松、怪柏,兩旁有石榴園、櫻桃園等專業觀賞果園,其餘則是各地進呈之奇花異草,如茱莉、山丹、瑞香、含笑之類,滿園芬芳。這是以植物花卉為主的苑囿,苑中也有亭榭。

洛陽是唐代的東都,北宋的西京,都市繁華人文薈萃。唐宋兩代都在這兒經營了不少的園林,如白居易在履道坊建的宅園、司馬光的獨樂園。所以,洛陽的園林有相當的代表性。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中記述了當時洛陽的十九個名園。這些名園多數是沿用唐代的舊園加以翻建改築而成的,因此圓中花木繁密,石竹蒼古,最容易形成自然的氣氛。明代造園家計成在《園治》中說過:”舊園妙於翻修,自然古木繁花。”正是這一經驗的總結。如十字寺園是唐白居易的故園,寺中尚存樂天的石刻多處,成為園林中的重要人文景觀。歸仁園是唐丞相牛僧儒的故園,仍保留著七里檜等古木。這些都大大地豐富了園林本身的文化內涵和自然景觀,不是一般新建園林所能比擬的。

這些園林分佈在洛陽城的東南隅。因為這裡有伊水穿越里坊,所以有不少園林鑿有水池。如東園,水面渺瀰,泛舟遊覽如在江湖之間。園林中水景的布置也已相當豐富,在董氏東園,水自四面噴瀉池中,朝夕如飛而池不溢,類似現代公園中的噴泉。除了近水,這些園林亦相當注意借四周的景色,創造了許多佳妙的觀景點。如環溪的多景樓,可以南望嵩山、龍門、風月台,北觀宮闋樓殿。另外,洛陽自古以牡丹聞名,園林中多廣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藥為盛,對比之下,亭台樓閣等建築的設置比較疏散,有一些園林幾乎以花木為主,如天王院花園子,植有牡丹數十萬本,開花時,園中張幕幄,列市肆,觀花人如蟻,花期一過,幕握市肆皆盡拆除,基本上沒有固定的建築。

宋代的江南園林以吳興最為集中。杭州成為園林中心是在宋室南遷以後。吳興位處太湖之濱,山水清遠,有言溪和笤溪橫貫城中,為造園創造了有利的天然條件。由《吳興園林記》我們可以知道,吳興園林約有半數位於城內,其中因借言、笤兩溪和月河等水系臨流建園者的有八處,形成天然水景。如蓮花莊位於月河之西,四面皆水,當夏日荷花盛開時,似錦雲、如繡被。太湖地區多產湖石,因此《吳興園林記》中有關假山和假石峰的記載不少。南沈尚書園在”聚蘭堂”前鑿池,池南豎太湖石三峰,各高數丈,秀潤奇峭,聞名於時。除了太湖石峰,還有利用郊外天然石洞的,如瑤阜園是趙興懃的別業,地處城郊,”景物頗幽,後有石洞”。在植物配置方面,有些園林也很有特色。蓮花莊以觀荷花為主景,園也因此而得名。菊坡園的島上滿坡植菊,有百種之多,號稱菊坡。另外,從園林中建築物的並名,可以看出園主們追求的事一種山居岩棲的世外桃源境界。葉氏石林的正堂名”兼山”,傍曰”石林精舍”,東岩有亭名”岩居”。從《吳興園林記》中所反映的宋代江南園林來看,很重視利用天然的造景條件,遠借四周的湖光山色,視野開闊,空間開放。園林內建築的布置稀朗,林木花卉佔有較大的比重。以俞氏園而言,記中甚至不曾提及樓台堂榭、景色甲天下的假山,也沒有一座亭子。與洛陽園林顯著的不同是吳興園林較多運用湖石造景,以石為主的假山已經出現,開明清兩代私家園林以石疊砌假山的先河。

明清時期的園林
園林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雖久,但卻一直沒有出現關於這方面的詳細書籍。究其原因,乃是與自古以來輕視工程技術的傳統有關。終於在明末出現了一本有系統論述的專著,就是計成的《園治》。這本造園專著的出現是有其背景的,一是因為明代中葉以後生產力及經濟力的漸漸復甦,民間對造園技藝的需求也日益逼切;另外,也因為造園比一般的建築營造的條件要求更嚴格,不僅要求造園者有工程力學知識,也需要有足夠的藝術修養,因此一般的匠人不足以勝任有系統性地總結造園理論的重任。而計成不僅是一位造園家,更是一位工詩善畫的知識份子,因此作出了《園治》這麼一本著作。

《園治》全書分為興造論與園說兩大部分。興造論是關於造園的總說。計成提出八個字作為造園的設計原則:巧於因借,精在體宜。因,就是因地制宜因才致用,不拘於某種固定的程式與格局;借,就是景不分內外,得景無拘遠近。近處的群山、大川,鄰近的梵塔、樓閣都可以借來,成為園林景色的一部份。景宜是指園林中各種要素如建築、山石、水池、林木的體量大小、前後、上下、左右的相互關係要合宜得體。園林中一切設計原則和方法都是由這八個字所衍生出來,形成多采多姿的各種園林勝景。園說共分為十一部份,涉及到建築佈局與設計、裝修、疊山等各個主要部分,雖然沒有專項提及水池與綠化,但在主要論述中都包含了相應的內容,可以說是相當全面性的。

我國園林到清朝出現了另一個高峰,揚州園林更是高峰中的一個浪尖,在清代園林建設的熱潮中,呈現出曇花一現的繁榮。揚州園林的繁榮出現在清中葉經濟發展達到全盛,乾隆慕名江南多次南巡的時期。除了城內原有的著名宅園外,從城北天寧寺的御碼頭沿保障河兩岸直到蜀岡,樓台掩映,翠柳依依,園林層層相屬,竟達二十餘所。

揚州園林中有許多是當時的奉宸苑卿和鹽官鹽商所建,目的是炫耀財富、粉飾太平,以取得乾隆的寵信嘉譽,因此帶有較明顯的功利性。因此,園林的功能與風格與一般江南追求幽深雅逸的私家庭園稍有不同。揚州園林與唐宋以來追求恬靜、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園傳統比較,更為世俗化;建築裝飾精美、表現細膩,在審美情趣上,更重視形式美的表現。

揚州園林的全盛是在乾隆年間。至嘉慶、道光,由於淮南鹽場的北移,影響揚州鹽業經濟的發展,許多鹽商隨之破落,無力維護園林,任其頹敗,揚州園林衰敗之速,就如興起之猛。這種瞬時繁華的本身就潛伏著衰落的危機,因為他們不是根基於城市生活的客觀需要,只是依托在人為的因素上,缺乏生命力。隨著清王朝經濟實力的衰退,帝王再無南巡之舉,那些為粉飾太平而建的園林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觀依據。城市經濟的衰退,也失去維持園林所需的經濟基礎,所以繁華一時的園林很快地就成為歷史陳跡。

傳統古典園林,依據地區的地理氣候特徵,生活習俗和文化背景,可以分為北方、南方和嶺南幾個分支。造園原則大致上近似,而風貌略有差異,形成各自的特色。其中的嶺南庭園,指的主要是廣東、廣西和閩南一帶的私家園林。這一地區的園林發展也有很悠久的歷史,據記載是始於南漢之時。現存的嶺南庭園大都是清中葉以後建造的,比較著名的有四處,即番禹縣南村的餘蔭山房,順德縣大良鎮華蓋里的清暉園,東筦縣城西博夏村的可園和佛山市的梁園。這幾個庭園概括地代表了嶺南庭園的風貌與特色。

嶺南庭園的規模通常不過數畝,園中建築物比較密集,生活氣息濃,實質上是園林化了的庭院,所以稱它們為庭園。園內的主景雖也有池沼、假山和花木,但一般並不追求自然山水的典型表現,往往各自獨立成景,畫面不具連慣性,適於從聽堂之中獨立靜觀。因為面積不大,所以佈局相當緊湊。造園時總是盡可能將零星空間集中,以形成較大的園林空間。這樣,建築物通常緊縮成為樓閣,或沿四周布置,形成以庭院為中心的佈局。

嶺南氣候炎熱潮濕,建築的防潮通風要求很重要。因此,庭院中的建築物往往高敞通透,具良好的通風條件。水池是當地改善小氣候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造園時也總是盡量擴大水面面積。這也是池沼多採用規則方整形狀的原因之一。園內建築物的裝飾精緻,色彩偏富麗,與江南庭園不大一樣。這與嶺南的文化背景和審美觀有一定的關係。

 

中國園林的組成要素

園林的主旨
歷朝各代的各種私家園林所表現的內容與特色都有一個共同不變的主旨,就是對自然美的追求與表現。隨著時代的發展,所展現的自然美從淺拙到精邃,審美觀從粗放、華麗到深遠、清幽,欣賞的方式從外向到內心的直覺感悟,形成了中國園林在表現自然美中寄託情懷的傳統特色。

園林的主旨是表現自然美,這是指園林總的面貌和主體景象而言。園林是人工創造的,主要為滿足人們精神生活享受的一種物質環境。除表現自然山水景色外,還會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建築物存在,如供園主宴飲的廳堂、讀書吟詩的軒室、觀賞園景和小憩的亭榭等等。到明清時期,園內建築物的密度已相當的高,即使如此,園林給人的感覺仍是自然的山水景色。那些廳堂亭榭都巧妙地融合在人工創造的山林景色中。當然在不同的條件下,這一主旨的表現程度與層次會有所不同。規模大的,如皇家園林,可以表現壯闊的山水,人可以登山、泛舟、往來於林間花際。規模小的,可能只有一泓池水,數塊峰石,幾竿修竹,但是同樣可以由清澈的池水,長著青苔的岩石和蒼翠的竹葉中,感受自然的清新氣息,引發無限的聯想,寄託個人的情感和對理想界的憧憬。

疊山
傳統園林既以表現自然美為主旨,山和水就是造園中兩個最主要的因素。位於江湖郊野之地的別墅式園林,可以充分利用天然的山水因素造景,而處於城市之中的園林一般都缺少這樣的條件,於是,疊山和鑿池就成為造園的主要工程手段。

例如上林苑中的太液池,利用挖池堆土成島,象徵東海神山。它的意義在於開拓了為創造生活環境的道路。當然,土山還只是人們的神話理想。到了東漢梁冀仿洛陽二崤;在園中壘土構石為山,從對神仙境界的嚮往轉向人間自然山水的模仿,標誌著造園藝術以現實生活做為創作的起點,不再是朦朧虛無的幻想了,這是一個進步。但這種累土為山、追求自然真山效果的疊山方法需有廣闊的場地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絕不是一般文人士大夫可以做到的。到魏晉南北朝,私家庭園大量出現。這種私園一般都比較小,疊山不得不尋求另外的途徑。文人名士們從山水詩、山水畫的意境創作中得到靈感,採用概括、提煉的手法,將自然山巒進行”移天縮地”式的典型化處理。所疊山的真實尺度大大縮小,力求表現自然山巒種種的神態和神韻,追求藝術上的自然真實。這種寫意式的疊山既要表現自然山巒的多種形態,如峰巒、絕壁、澗谷,就不得不藉助於石料的運用,促進了土石相間疊山技術的發展。顯然,這種疊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遊人不能像遊覽自然主義模仿的”真山”那樣,可以自由攀登穿行。小規模的私園疊山就只能作壁上觀。

隨著時代對自然美的開拓和山水詩畫的發展,培養了文人士大夫對自然界的種種奇形怪狀的峰石、山巒和動或抽象形式美的欣賞能力,並影響社會,漸漸形成喜好奇峰異石的風氣。北宋時,許多文人畫家愛石成癖,著名畫家米芾見奇石竟可作揖跪拜。到明朝中葉以後一些造園家開始不滿於這種縮小了的自然山巒。張南垣認為自然界的群峰造天,深巖蔽日,地跨數百里的雄渾景象,不是人力可以仿造的。計成也認為疊山應該”深意畫圖,餘情丘壑;未山見麓,自然地勢之嶙增;構土成岡,不在石形之巧拙。”是說疊山以土作岡,著重表現自然山巒中富有特色的局部景色,創造出於亦不盡的畫意,自有奇峰絕障,山勢嶙增的境界。這種境界是通過局部假山真實尺度的感受,觸發遊人的聯想而達到的,完整的山巒只存在於遊人的想像中。這是多麼巧妙的手法!

大抵而言,明代疊山多土石相間,種植林木,以形成自然景色,很注重疊山的整體效果。清中葉以後,過於追求山形的奇巧,形體流於瑣碎,缺乏完整氣勢,甚至出現象形疊石的庸俗傾向,如象形獅、虎之類。它的設計觀念離園林表現自然美的的主旨已經很遠。疊石山要宛若自然,確非易事,造園者必須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才有可能達到。現存的園林疊山多是明清作品,不乏有成功之佳作,如蘇州拙政園、環秀山莊等,但也有不少疊山流於平庸。

鑿池
不論在東方或西方,水都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不過由於審美觀不同,東西方造園用水的方法也有出入。西方庭園以觀賞動態的水景為主,而東方園林則是以表現靜態的水景為主,取其水面平靜如鏡或煙波浩渺所造成的靜寂深遠的境界。遊人可觀賞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數游魚,或臨水憑欄觀水中芙蓉睡蓮。不過,除此之外,東方園林也欣賞瀑布所造成的動態美。

在城市中造園,水不是隨處可得的,南方多與雨,水系密佈,地下水位也高,得水比較容易。這也是園林精華多集中在南方的原因之一。大型的園林可以利用窪地積水,擴而為池。中小型園林只能在屋前宅後利用地下水鑿池創造水景。中國園林的水池以合乎自然為美,多做成自然曲折的池岸。岸邊沏以不規整的塊石作為護坡,頗能得自然的情趣。若能保留一些土坡,種植幾片蘆荻,就更富野趣。當然,坡池岸容易崩坍,最好在水面以下沏成塊石作護坡。

人為的水池,因缺乏水源,故水質不易保持清靜。造園者在條件許可時,開暗渠溝通活水;不然種植水生植物以自然澄清水體。不過一定要注意不能讓植物舖滿水池,失去水面的清澈明亮和生氣。水面的組織與處理得根據園林的規模和大小而定。數畝以上的水面,最好形成一個較集中的水域,以發揮遼闊平遠的優勢,再以堤、島加以分隔,增加景深的層次。小園林則要避免劃分過多而顯得支離破碎。只要處理得當,小的水面同樣可以創造出水域瀰漫的境界。園林中的鑿池,還可以利用水面的低處來襯托人工疊山的高峻。所以在大型園林中,疊山和水面總是相互伴生,形成一個園林中的山水主景。

(四)花木

園林中的山水景觀若沒有花木的陪襯,就沒有美感可言。東西方造園在花木的種植上也有一些差異。西方的園林需以人工修剪過的花木去相配才顯得和諧一致,但東方造園的意趣在於天然,因此,花木的配置與培植也以天然為準則。樹形不加人工整形,盡其天姿;種植不排列成行,隨意配置。

中國傳統園林對花木的選擇標準有三,一曰姿美。樹形姿態要自然優美,包括書冠的型態,樹枝的疏密曲直,樹皮的質感,樹葉的形狀等。南方園林中常見的櫸、榆、樸、槐的形態都是很瀟灑優美的。二曰色美。講究樹葉的顏色,如中鉻黃的銀杏,紅色的楓樹,青翠的竹葉;樹幹的顏色,如白皮松,斑駁的狼榆;花的顏色,如白色的廣玉蘭,紫色的紫薇。三約味香。要求花的香味要淡雅、清幽。各類花木中,以臘梅最為淡雅、蘭花最為清幽,被尊為上品。

若就全園的花木配置而言,要求四季常有綠,月月有花香,根據葉色花期,結合時令變化進行種植。南方園林以落葉喬木居多,每至秋冬,頗有肅殺之感,與文人士大夫在山水畫中追求的冷落蕭疏的意趣相吻合。不過一般總還是穿插一些翠竹、桂花、女貞、山茶之類的長綠樹,以取得一點生意。在小庭院、廊側和院牆角落,喜歡種植芭蕉、天竹之類,或以湖石沏成花台、植牡丹、芍藥。

南北氣候不同,造園時應選擇適宜的地方品種,各園林也應形成各自的花木特色。園林裡的花木雖說應盡其天姿,也不是讓它毫無限制的生長,給人荒蕪的感覺。過繁的樹枝密葉也會遮擋美好的景色,限制遊人的視線範圍。總之,該剪該刪的仍應修剪整理,該疏處疏,該密處密,皆由造景需要決定。古樹名木是園林中創造氣氛的最主要因素。自古以來,造園者總是盡力保存和利用原有的古老樹木,即使與園中的建築佈局相矛盾,也寧願挪動建築,保住大樹。因為建築一幢雕棟正楹的建築容易,百年大樹成難。只要在園林中保護住古老樹木,雖然建築新建,因有古木繁花,即能形成古樸幽深的境界和氣氛。

建築
在東西方園林之中。建築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他是滿足人們生活享受和觀賞風景所必須的。西方園林中,如法國的古典主義園林,義大利的莊園,府邸和宮殿往往集中式布置,層數一般兩至三層,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全園景色。在中國的園林中,為滿足可行、可觀、可居、可遊的要求,需配置相映的廊、亭、堂、榭、閣等建築。從我國園林發展史來看,園林中建築密度越來越高,生活居住氣息越來越濃。當然建築也不純粹作為居遊的生活需要來設置,它本身也是供人欣賞的景物之組成部分,融合在園林的自然景色中。自然整色若有人工建築作適當的點綴,可顯出神采而富有魅力,為景觀增色。

廳堂是私家園林中最主要的建築物。《園治》說:”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廳堂的位置一確定,全園的景色佈局即依次衍生變化,造成各式各樣的園林景觀。廳堂依習慣總是坐南朝北。從堂向北望,是全山最主要的景觀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疊山所組成的山水景觀。觀賞面朝南,使主景處在陽光之下,光影多變,景色明朗。廳堂與疊山分居水池之南北,遙遙相對,一邊人工,一邊天然,既是絕妙的對比,襯出山水之天然情趣,也供園主不下堂筵可享天然林泉之樂。皇家園林面積大,景觀面遼闊,單層的廳堂不足以統領全園景色,常以宏大的建築組群和高聳的樓閣作為園林建築的主體,充分顯示出皇家的詮釋賀氣派。北京的頤和園、北海莫不如是。

樓和閣是私家園林中最高聳的建築物,供遊人休息品茗,登高觀景。閣一般有兩層以上的屋頂,形體比樓更空透,可以四面觀景。樓和閣的大小處理要合宜,避免造成空間尺度的不和諧而破壞全園景觀。

榭常臨水面或花畔建造,藉以成景。軒多建於高曠的地方。榭和軒都是玲瓏小巧、精緻開敞的建築,室內裝飾簡潔雅致,近可臨水觀魚或品評花木,遠可極目眺望,是遊覽線中最佳的景點,也是構成景點最動人的建築形式之一。館和齋主宴客談書。館可大可小,與廳堂稍有區別。齋宜設在幽靜的地方,建築形式比較儉樸,間數隨宜,常附以小院。院中植芭蕉、梧桐,別是一番天地。

舫,是仿造舟船造型的建築,常見於水際或池中。嶺南庭院多喜在園中建舫。江南園林中也常見。舫的造型有的非常逼真,如頤和園的石舫,連兩邊的機輪都毫不遺漏的仿造出來。大多數的石舫是把船的造型建築化,大體上模仿船頭、船艙的形式,便於和周遭環境相協調也不影響內部的使用。蘇州拙政園的香洲是江南園林中舫的佼佼者。

廊子是中國園林中最富有可塑性與靈活性的建築,無論高低曲折,都可連通自如,空透的建築分隔了空間,又增加景深。他可以使遊人於烈日之下免受曝曬之苦,風雨中不遭吹淋之罪。全園的亭台樓閣都依靠廊子連成一氣,形成整體,高下如長虹,曲折如游龍,真是一種生動活潑的建築類型。根據造景的需要還可以有單廊與複廊之分。複廊是兩條單廊的複合,在中間分隔牆上開設許多花窗,兩邊可對視成景。蘇州許多園林中都有複廊之設,滄浪亭的複廊最負盛名

亭子是園林中最常見的建築物。亭者,停也,主要供人休息觀景,兼做景點。無論山嶺水際,路邊橋頭,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變萬化,若按平面的形狀分,常見的有三角亭、方亭、圓亭、矩形亭或八角亭;按屋頂層數有單簷亭、重簷亭;按屋頂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處的位置有橋亭、路亭、井亭、廊亭。總之它可以任憑造園者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去豐富它的造型,同時為造園增添美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院牆。它不是建築。只是用來圍合空間的結構。中國的建築群都是採院落式佈局,院牆是不可少的部分。南北園林都喜歡在院牆上開花窗,藉以溝通院內外景色。同一牆面的花窗形式無一雷同,在陽光下陰影變幻,畫面無窮。北方園林多喜用什錦花窗,窗的形式有圓形、梅花形、桃形和書軸形。南方園林以矩形漏窗為多,也有圓形、葫蘆形和其他形狀的。大片白色院牆還可以作為一些石峰和修竹芭蕉之類小景的襯底,晚然衣服圖會,或在陽光下,扶疏的花木把影子灑在牆上,自成妙景。院牆可以隨地形高下起伏,曲折變化,靈活自如。若牆頂沏成波浪形,就更顯得別緻,稱為雲牆。

動物
在最早的園囿中,動物曾經是主要的組成因素之一。狩獵活動和一些台觀都以動物作為娛樂和觀賞的對象。南北朝私家園林興起後,動物仍是園林組成份子之一。石崇的金股園中養有魚鳥。宋徽宗的艮嶽及天下珍禽異獸以億萬計。經過訓練的鳥獸,能在徽宗駕臨時,乖巧地排立在迎駕的儀仗隊裡,號稱”萬壽山珍禽”,可謂登峰造極。明清的園林一般只限於魚鳥,如白鶴、鴛鴦、金魚之類,天然的鳥蟬也很普遍。中國士大夫文人把養動物作為觀賞消遣,怡娛性情。蟬噪蟲鳴提供天籟之音,藉以擴大和深化境界。養鹿放鴿,隱喻長壽,頤養天年。西方園林也飼養動物,但多著眼在動物知識的追求,促進了後世動物園的出現。

 

古典園林觀賞入門

漸入佳境
一座好的園林,不會讓遊人一下就看到全園最精華的部分,而是像樂曲一樣,有一個序列,從前奏、高潮到尾聲,依次發展。《紅樓夢》大觀園一進門的假山,蘇州留園的花墻都是有限制的限制遊人視線,不讓你一眼看穿全園景色。用作障景的的不僅限於假山、花墻,也可以是林木、建築,繞過障景後,一般還要進入景色較次的空間作為過渡,然後才到達全園的主廳堂,看到全園最精華的部分。中國園林的山水主景常位於主廳堂隔水的對岸。如畫的景色激發遊客欲窮其源的遊興,於是延曲廊、渡小橋、登山道、穿密林、上峰巔、眺望四周景色,然後跨澗谷、下洞壑、欲窮山水主景。園林中除了山水主景外,還有種種境界不同的景象和庭院,使遊人在觀賞這些景象和庭院時,獲得豐富的感受,同時可以從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欣賞主景的立體式畫面,使主景象更豐滿。一個合理完整的遊覽觀賞順序對體驗園林意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順序顛倒,雖然是同樣的景色、同樣的建築,但觀賞的感受將大打折扣。

小中見大
小是私家園林的特點。小的只半畝一畝,大的不過數十畝,一般都附在住宅的後面或兩側。如何在這麼小的園林中令人如遨遊於永恆無限的大自然中一樣,感到怡然自在呢?關鍵是要從小空間中創造出無限的大空間感受。古代的造園家們巧妙地運用了對比和烘托的手法,使小空間不覺其小,這就是小中見大。

所謂對比,有大小的對比和明暗的對比。大和小的概念本是相對的,只有通過對比,才能顯示出其大小。明暗是光線亮度對比,對空間大小有烘托作用。人的視覺在大小、明暗反差強烈的對比下會出現錯覺。古人正是利用這種錯覺造成許多”壺中天地”的境界。蘇州的網師園是一座中型園林,造原者利用封閉曲折的小山叢桂軒庭園和一段低矮狹小、光線灰暗的走廊,反襯出水院的明亮和開闊,僅半畝之大的水池竟呈現出水面浩淼的氣象。這就是對比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除了對比烘托,還需要控制園內的建築物、假山和橋的尺度。建築物在滿足使用功能和觀賞功能的前提下,應該盡量建得小巧玲瓏。假山的真實尺度不能過於高大,橋宜低平,目的都是擴展空間。因為疊石假山的真實尺度不大,所以,一般不宜在山巔建亭,以顯示峰巒,整體上取得藝術上的真實效果。蘇州怡園在假山巔建螺髻亭,不得不壓縮亭子的使度,僅能容兩人對坐。

步移景異
大中型園林一般都是由幾個不同的次要景象圍繞者主要景象,形成一個主次分明,景色多變的園林景觀。每種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體式的空間畫面,隨著觀賞方位與角度的改變,都會使畫面變化。因此,如何把這些具有不同境界的主次景象串連起來,讓遊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賞到最優美的畫面,就必須對景象進行詳盡的分析、比較和組合,設計出一條最佳的遊覽路線。這條路線把行進中各種最佳的動態觀賞點和提供人們休息、宴客、活動、居住的建築物有機地串聯在一起,使所觀賞的景象形成一幅有開和變化、虛實對比、節奏韻律的統一連續的畫面。所以,遊覽路線的設計是僅次於意境創作的重要課題。

在中國的園林中,遊覽路線通常是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的,或延水際,或傍山麓,遇溪度橋,逢山磴道,穿行於花間,蜿蜒於林下。看到的畫面不斷變化,有步移境異的效果。許多園林常沿遊覽路線設置曲折的長廊,把廳堂、樓閣和亭榭都連接起來,可使遊人免受日曬雨淋之苦,廊子本身也是景象組成的一個點綴因素。遊覽時,最好徐步慢行,不妨細細品賞,如果匆匆一瞥,怕未得個中三昧。

(四)得景無拘遠近

清風明月本無價,大自然的湖光山色,名勝之地的梵寺塔影,甚至相鄰的園林景色都是任憑欣賞的,關鍵只是在於是否能夠把它們組織到你的視野裡來。因此,在園林創作中,如何因地制宜,有選擇性地把這些無須付出代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組織到園內遊覽者的視線範圍之內,成為另一個重要問題,這就叫做借景。凡美的景都可借,但對於不美的景就要遮住。借景要借的巧,才能形成美麗的畫面

計成把借景分成五種: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遠借,即登高眺望遠處的山川,如廣東東莞的可園,登”邀山閣”可以憑欄望遠,四周皆朦朧山色。鄰借,是借鄰近的名勝和園林景色,例如拙政園借城內北塔寺。仰借,則日月星辰,白鷺寒雁皆可入畫。俯借,是臨池觀魚,俯流玩月,蟲草幽鳴,都可以入景。應時而借,利用大自然四時變化產生的種種景色,如晨霧夕照,雨雪陰晴,春花秋實,憑觀賞者的情興所至,皆可成為園內景色的補充與烘托。

(五)多樣與統一

每個園林都有一個主體景象,其他次要景象圍繞主體展開。一般說,主體景象多是人工的山水景色,並以不同的方式延伸和滲透到四周的次要景象中,所以雖多變化,但不顯凌亂,變化中有統一。例如留園中部的山水主景和東部以建築為主的庭院景象之間,以”汲古得綆”、”清風池館”、”西樓”等建築的進退變化,使得兩種不同的景象空間犬牙咬接,相互滲透,取得了變化中的統一。

 

 

現存名園簡介

拙政園
拙政園原是明弘治年間御史王獻臣的私園。獻臣因仕途不得志,中年即解官歸里,以築室種樹,灌園鬻蔬為樂,自謂”老退林下,其為政殆有拙於岳者。”愈拙愈清高,並以此為自己的園林命名。

拙政園在建園之初,是因地制宜地利用了原來的窪地積水疏浚以為水池,環以樹木和亭台樓閣,形成以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園。園內茂樹曲池,水木明瑟,景色自然秀麗。園內現景多是清代後期形成的,唯有遼闊的的水面還保留著明代的特徵。

 

 

 

 

 

 

 

 

 

 

 

 

留園
留園是蘇州大型名園之一,尤以靈空通透的建築院落和精美的建築室內裝修著稱。留園位於蘇州城東北閶門外,原是明嘉靖時太樸寺徐泰時的東園。清嘉慶時,園歸官僚劉恕,改建成”寒碧莊”,世稱劉園。當時官僚文人多以奇峰異石相標榜,劉恕在園內匯集了太湖石十二峰,成為當時名園之一,後來荒蕪。清光緒年間,園歸官僚盛康,又重建,範圍向東、西、北擴大,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和格局。後諧劉園知音,改名留園。

園的佈局大約可分四部分:中部以山水景色為主,是原來寒碧莊的基礎;東部以建築院落為主,在寒碧莊的基礎上又向東擴建了”林泉耆碩之館”及其庭院;西不是光緒年間擴建的土阜楓林;北部是田園風光。

 

 

 

 

 

 

 

 

 

 

 

 

 

 

 

 

網師園
網師園在蘇州城東南闊家頭巷裡,是蘇州四大名園中規模最小,卻又是最精緻的園林。清錢大晰的《網師園記》說它:”地只數畝,而有紆迴不盡之致,居雖近塵,而有雲水相忘之樂。”網師園原為宋史氏”萬卷堂”舊址,又稱”魚隱”,意思是主人將泛舟五湖,漁樵終老,後來荒廢。清乾隆年間,宋宗元購得舊基建別業,為終老之計。宋宗元以”網師”自號,也以”網師’名園,既托於漁隱之意,又是當年”王思”卷名的諧音。宋歿後,原見頹圮,而池水一泓仍清澈無恙。翟遠村購得園址,疊石種木,重為結構。園雖不是原來的面貌,仍沿用舊名。這次重建形成現有的基本格局,清末只是星有所增補而已

網師園位於住宅西側,面積僅八畝餘。園的入口在住宅轎廳西小院,門楣上刻”網師小築”四字。園內建築物較密集,中部以水池為中心,南有”灌纓水閣”,北有”看松讀畫軒”、”集虛齋”等建築,是全園主要景區。南部以”小山叢桂軒”、”蹈和館”和”琴室”一組建築,形成供居住宴飲的曲折庭院。西部是”殿春簃”、”冷泉亭”一組庭院,自成一區。東部是”五峰書屋”和”梯雲室”兩個生活庭院。

 

 

 

 

 

 

 

 

 

& 結論:

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園林已失去舊有的社會存在基礎,但是存在於古典園林中的審美觀以及人文精神,仍是值得現代人所師法的。

 

& 參考文獻:

1.中國園林 杜順寶著 淑馨出版社 民國81年8月出版

2.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 黃長美著 明文書局 民國74年4月出版

3.博士論文-中國傳統庭園與歐洲傳統庭園的比較研究

羅清吉著 民國86年6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enda9727 的頭像
    brenda9727

    漂泊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