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創意良心事業
資本主義時代,掌握資本的企業與個人對社會的影響力大增。百多年前,資本主義制度源頭的西歐已是如此。而今,現代商業文明的全球經濟更加如是。


資本主義時代,掌握資本的企業與個人對社會的影響力大增。

百多年前,資本主義制度源頭的西歐已是如此。而今,現代商業文明的全球經濟更加如是。

鑑於經濟與商業對社會的巨幅影響力,近數十年不斷有人呼籲改正資本主為求自利不擇手段的作風,為社會環境的良善發揮良性影響。

近年來,隨著戰後嬰兒潮大批邁入退休年齡後,這個世代創業有成的商業巨賈紛紛以嶄新的手筆、積極的野心,投入社會改造工作。

不管是比爾.蓋茲、華倫.巴菲特,還是郭台銘,還有許許多多同樣積極的企業家,他們大手筆將巨額資產捐獻投身社會議題,希望引起教育、醫療、脫貧、環境等領域的新發展。

這些巨富大手筆的捐輸,開始對社會改造機構帶來巨大的挑戰。

傳統的社會工作者,強調對社會的熱情,但對工作績效的衡量與彰顯,常與企業世界看法不同。是想他們突然接下白手起家、追求效能的企業領袖大筆善款,要如何做出高效能的成果?

在高績效的要求下,致力改善社會的社會工作者該以何種方式管理自我與組織,以達到「資本主」對社會議程的高度期待與要求,已是社會創新與管理實務兩領域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換言之,他們必須善用現代的管理知識與實務,將社會工作帶入新世代,一方面為社會創新設定更前瞻的目標與策略,另一方面以現代的管理方法落實所設定的目標。

社會議題在策略層次的創新,向來是《哈佛商業評論》極度重視的議題。過去兩年來,《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多次刊載策略管理大師對社會與企業、社會企業等主題的新見解。其中包括:

■ 波特與克瑞默的〈企業與社會有福同享〉(Strategy & Society;全球繁體中文版於2006年12月號同步刊登),以嶄新方式探討企業和社會之間的關係,而不是把企業成長和社會福祉視為零和賽局。企業必須建立截然不同的思維,才能把社會責任視為一種機會,而非損害控制或是公關計畫。這樣的思維對企業的競爭優勢愈來愈重要;
■ 以顛覆性創新理論翻新創新管理視野的克里斯汀生,在他與鮑曼、洛葛斯等人合著的〈企業化身大眾財庫〉(Disruptive Innovation for Social Change;全球繁體中文版於2007年2月號刊登)中,提出「催化式創新」模式,針對被政府照護網忽略的群體,提供較為簡單、還算不錯的解決方案。和顛覆性創新不同的是,催化式創新的焦點在於創造社會變革;■ 策略大師普拉哈與同僚柏格曼所著的〈窮人成為企業金雞母〉(Creating Business's New Social Impact;全球繁體中文版於2007年2月號同步刊登),以實例說明私人企業及非政府組織應屏棄猜忌與敵視,彼此合作開創創新的商業模式。如此不僅有助於企業在新市場成長,並可加速消除貧窮等社會問題。
這幾位大師的見解正與社會創新事業在已開發、開發中國家的具體進展相輝映。具開創性的個人與企業,已開始以創新的角度思考新一代社會企業的策略與管理。
為進一步探討現代管理與社會創新的交互影響,《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此次特集結三篇不同角度的專文,呈現探討此一議題所需的廣度與深度。
1. 綠色環境無疑是近年跨越商業與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議題。為了廣納不同角度,多元探討綠色議題的衝擊與意涵,英文版《哈佛商業評論》曾於今年上半在網路上開出專區,由專家與大眾互動討論。我們特選其中極具激發潛能的洞見刊出。
2. 要能落實社會創新的新觀念,必須找出適合社會議題、又能確達績效的現代管理方法,應用在社會機構。而這也正是管理實務研究者與社會工作者必須共同努力的新領域。我們特刊登美國史丹福大學商學院《史丹福社會創新評論》(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的專文,以美國的經驗探討社會結構的生產力此一題目,供國內的相關企業與人士參考。
3. 我們更選擇姐妹刊物《哈佛商業評論》日文版今年1月的文章〈公器的經營〉,呈現日本企業對社會投入的觀點。作者將日本企業與社會的關係分類為五個模式,很值得台灣了解。
唯有當社會機構對績效的追求,與面對競爭的企業同樣積極,我們才能期待企業推動社會改造與創新可以成功。也唯有符合社會創新需求的管理方法到位,社會環境才可能茁生對企業、對你我、對子孫有益的長長久久生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enda9727 的頭像
    brenda9727

    漂泊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