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藝術是什麼?
從羅馬帝國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土坦丁”開始( 330- 1473A.D. ),就是東羅馬帝國的藝術。當被土耳其人滅亡之後,拜占庭藝術繼續在希臘及巴爾幹半島和俄羅斯等地流傳。拜占庭帝國是宗教政治的帝國,其藝術是為了榮耀基督,充滿象徵主義。嵌瓷的特色為裝飾的、平面樣式化,善用光輝耀目的顏色,無意表現實體及空間感。五光十色的鑲嵌壁畫及金色背景,使人陷入精神恍惚的宗教境界。 拜占庭的浮雕人物特色是造形憔悴纖細,與早期基教的苦行主義有關。
公元三九五年,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仍以羅馬為首都,唯至公元四○二年,西羅馬帝國以意大利北部之拉溫那﹝Ravenna﹞替代羅馬之位置。遷都後,西羅馬帝國皇帝曾受到甚多位於地中海附近國家的特使的朝賀,同時並要求這些國家代表在拉溫那除了建築使節之居所外,尚且需建造教堂。在此種情形下,各種不同風格之建築,大量出現於拉溫那。西元四七六年,西羅馬覆亡,僅餘東羅馬帝國,其領域甚廣,意大利亦為其中一部。
在藝術史上「中世紀」是指從西羅馬帝國滅亡﹝第五世紀﹞以後到文藝復興啟幕﹝第十四世紀﹞為止,將近一千年的時代。
中世紀藝術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拜占庭藝術、羅馬式的藝術、哥德式藝術。這幾種藝術都是表現基督教思想的宗教藝術,不論是雕刻、繪畫、彩繪玻璃等等,都用來裝飾在教堂建築上。
中世紀藝術的風格傾向與希臘羅每藝術大不相同,趨於裝飾性、象徵性、概念化之表現,遠離現實生活,不注重寫實性的技法,如透視、比例、質感、量感等原則。
中世紀藝術從君士坦丁大帝開始,成為基督教向大眾傳遞信息、教義的工具。藝術家的主要任務即是將宗教故事加以形象化,成為教會支配下為神服務的工作者,因此後人大都不知道它們的姓名。
拜占庭藝術
東羅馬帝國定都於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其對藝術之強烈影響約自公元第五世紀至十五世紀中期,因東羅馬帝國亦稱拜占庭帝國,故其藝術風格又稱為拜占庭藝術。其流傳的地區包括了巴爾幹半島、俄羅斯等地。
拜占庭藝術承續了早期基督教藝術作風,內容的表現上受到宗教的限制,以聖經故事、基督神蹟為主,富於裝飾、抒情、象徵等特質。而各地的教堂,則成為其藝術家表現的主要場所。與希臘羅馬藝術相較,拜占庭藝術所強調的是對耶穌神性的描繪,而不強調對人性的著墨。
--------------------------------------------------------------------------------
建築
拜占庭式教堂建築特色之一為對於圓頂的強調。在耶穌之前,東西方建築均有以圓頂代表天或天堂之實例。其後圓頂式建築甚為流行,建於公元一一八至一二五年間的羅馬萬神殿﹝Pantheon﹞即為佳例。
圓頂除象徵天之外,尚有以之護蓋聖潔處所之意,通常係架於四方形或八角形建築物之上。置於四方形上之圓頂,可以建於公元五五二至五五七年位於君士坦丁堡之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 為例。
圓頂置於八角形建築物之上的實例,可以由朱士提利安皇帝下令興建,位於拿凡那之聖唯鐵教堂﹝St.Vitale﹞為例。
鑲嵌畫係使用陶片、貝類、碎石等嵌於牆壁、地面或室內屋頂,並拼湊成圖畫或圖案之謂。在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羅馬帝國已大量使用鑲嵌畫於建築物中,多製成壁畫或圖案於牆壁、地面上。由現藏於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約在公元前一世紀所作之鑲嵌畫,可略窺當時之風格。
此一鑲嵌畫有希臘製作者之簽名,似可見藝術家頗受社會之重視,題材係描述街頭藝術家之情形,與我國漢畫磚描述日常生活之處理手法,頗為類似,其最大的特色為當時的藝術家對陰影及明暗已有甚為深刻的認識。
聖唯鐵教堂大量採用鑲嵌畫主因之一,是為拜占庭式教堂建築門窗狹小,內部光線甚暗,如用鑲嵌畫作為裝飾,可藉貝類、碎石、陶片等之反光,增加室內亮度,又因多用鮮艷色彩,室內可因各種色彩光線之反射,產生一種神秘及多彩的宗教氣氛。其後哥德式教堂窗戶之大量使用各種彩色透明體或玻璃,或許肇因於此。
--------------------------------------------------------------------------------
雕刻
由於受到基督教教條—「不要崇拜偶像」的限制,即使曾經是希臘羅馬藝術主體的大型雕像,也因而走上衰微之途。在西元八世紀末,發生了「破壞偶像運動」,使雕像藝術的發展更加困難。因此,在雕刻的發展上,多為教堂建築的浮雕。然而,在這些配合教堂而製作的浮雕裡,是見不到希臘雕刻所崇尚的「人體之美」:人物少有動態,造型纖細,呈現獨特的風貌。
--------------------------------------------------------------------------------
繪畫
這時期的繪畫作品方面,主要有教堂的內的壁畫、嵌畫和聖經上的插畫等,在風格上則受近東藝術、羅馬壁畫、早期基督教墓窟壁畫的影響;呈現平面性的裝飾趣味以及繽紛華麗的色彩,而題材都與基督教有關。除此之外,還有由嵌畫轉變而成的彩色玻璃裝飾,用於教堂內部裝飾。以聖唯鐵教堂內著名之鑲嵌畫《朱士提安皇與侍者》為例,可知其人物之特徵為特別細長之身裁、大眼、小頭、正面、體態僵硬、衣服紋絡及線條清晰。在色彩方面,多用鮮艷或閃亮如金黃色彩。構圖方面仍強調對稱、均衡,或為日後文藝復興之構圖開啟先機。
羅馬式藝術
大約在第十世紀,正當拜占庭藝術廣布於歐洲時,另一種藝術在西歐各地逐漸形成,並延續到十二世紀,這便是羅馬式藝術。當時歐洲各地在經歷了黑暗時代後普遍復甦,並發展成封建制度,形成貴族、武士、平民、奴隸等階級。同時後,教會、修道院的建築大量興建,進而導致新的藝術形式出現。十字軍東征也在這時期發生。這些是羅馬式藝術興起的時代背景。
羅馬式藝術綜合了各種藝術風格,如近東、羅馬、拜占庭等,並非古代羅馬藝術的復甦。一般來說,它被認為是歌德式的前身。
羅馬式藝術以建築為主,其建築形式基本上延續羅馬時期的風格,但卻大量使用石材,此與羅馬時期使用磚塊有所不同,如著名的比薩斜塔。至於雕刻與繪畫,則做視為教堂建築的裝飾藝術。羅馬式藝術風格缺乏寫實性,而著重在裝飾性、結實,有厚重感。由於它在西歐各地發展時,也融合了各地方的不同色彩。
--------------------------------------------------------------------------------
建築
羅馬式的建築與前幾個世紀最顯著的不同是既大又多,其教堂中殿以圓拱頂取代了以前的木樑,而外型也裝飾著建築性的設計,其中最多而又具創新設計的教堂大多在法國一帶。
弗羅倫斯天主教堂對面的洗禮堂﹝Baptistery﹞,是義大利最傑出的羅馬式建築,其簡單而雅緻的古典設計,為弗羅倫斯建立一種風格,指引著弗羅倫斯的建築理念。
--------------------------------------------------------------------------------
雕刻
十一世紀中期,隨著大量教堂的建築,在中世紀曾經一度沒落的大型雕像,又再次出現,但不是獨立存在,而適與建築相結合,因此雕刻藝術也跟著蓬勃發展。裝飾在建築上的浮雕,數量頗多,浮雕中的人物造型往往為了配合建築結構,常加以變形扭曲。
由於前幾個世紀雕刻藝術的貧乏,羅馬式時期的雕刻家只好從古羅馬雕刻和金器等找尋靈感,從他們的作品中同時也看出從手卷繪畫的人物受到散示,發展出一種獨有的風格來。但是由於裝飾上的需要和形象再現技巧的不成熟,使得在人物形象的表現,有樣式化的傾向。
--------------------------------------------------------------------------------
繪畫
這時期的繪畫大致延續中世紀的傳統風格,沒有太大的變化;強調象徵性、裝飾性。主要有教堂內的壁畫、聖經本插畫等。特色為輪廓線條明顯,色彩鮮明,採用平塗的作畫方式而不注意光線、遠近、質感等問題。與雕刻相同的是,繪畫的作品也富於各地方性風格。
--------------------------------------------------------------------------------
補充教材
4 年代 525 AD ~ 1500 AD
風格形式 拜占庭與仿羅馬式的風格
軼事 西元 1200 年君士坦丁堡地區的 CAD 建築圖例
美國杭亭頓市仿羅馬式風格的建築
建築 土耳其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
耶路撒冷的大馬士革門﹝Damascus Gate﹞
希臘克索利肯教堂﹝Church of the Katholikon﹞
希臘西奧多克斯教堂 ﹝Church of the Theotokos﹞
義大利聖阿波里奈教堂(Sant' Apollinaire)
仿羅馬式初期建築
馬穆蒂舊修道院
聖隡凡修卡丹普修道院教堂
St. Philibert, Tournus
Abbey Church, Cluny
St.-Sernin, Toulouse
Abbey Church of St. Pierre, Moissac
Abbey Church of Ste.-Foy, Conques
家具 拉溫那﹝Ravenna﹞的傢俱
仿羅馬式國王與主教寶座
仿羅馬式桌椅
繪畫 十三及十四世紀義大利的拜占庭繪畫
畫本插畫
雕刻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拜占庭收藏
法國康奎斯﹝Conques﹞聖活修道院﹝Sainte-foy﹞
一、鑲嵌藝術定義
如何巧妙運用各種大小、不同色彩的嵌片做適當的鑲嵌來美化建築物,讓它與建物的造形互相輝映,而「馬賽克是鑲嵌的藝術」馬賽克一詞「MOSAIC」按照發音直接翻譯為中文,意為「鑲嵌細工」、「拼嵌」。從字面意義可以了解到,「鑲」是一種把物質嵌在別種物質的中間或是上面,「嵌」是填補縫隙,這種填補何置放的過程就是「鑲嵌」。把鑲嵌舖面(TESSERAE)用樹脂膠和泥(MASTIC)或水泥將(GROUT)黏拼成畫或圖案和繪畫之一,當然也最具持久力。
人們鑲嵌畫作於牆壁、天花板、舖面道路、地板……等,鑲嵌畫常利用堅硬不朽的材質的斷裂側面,以微小的角度或有變化的深度來表現,以便反光和整個表面形成一種閃爍的的效果。
中世紀鑲嵌壁畫幾乎總是將鑲嵌片一塊靠一塊直接鑲嵌在一個上過灰泥漿的底座中。當時鑲嵌畫一般在工作室或工廠分階段完成。不透明玻璃鑲嵌片用於繪畫性鑲嵌,這種可能性在拜占庭得到完全實現,同時西方中世紀的作品也受到拜占庭風格的影響,鑲嵌是主要的是再現性藝術形式,通常與教堂的建築結構聯繫在一起。
二、鑲嵌藝術簡史
馬賽克鑲嵌藝術的發展史,以其製作年代,大致可區分為六階段:
(一)最初的馬賽克。
(二)希臘的大理石馬賽克。
(三)羅馬的馬賽克。
(四)拜占庭的馬賽克。
(五)馬賽克的式微。
(六)近代馬賽克。
(一)最初的馬賽克
最早的馬賽克是鋪地的大理石地板,大約在西元七千年前。早期住在洞穴的人為了讓地板更堅固,就利用貝殼石頭排成花樣。由於它們有耐久易清洗,且容易取得的特性,因此被廣為使用。另一好處是在高熱的氣候中,給人清涼感受,之後陶質瓷磚出現,更提供明亮的色彩。約於二千六百多年前,蘇美人為減少巨大神殿牆的單調,將之使用在建築上。
(二)希臘的大理石馬賽克
在希臘最早的馬賽克世大理石地板,用泥來黏著自然外形的大理石,色彩通常以黑色及白色居多。最早只有權威的統治者及有錢的富人才請的起工匠、購得材料,來表現此一奢侈的藝術。在此馬賽克被發展成兩種典型特徵:「款式」/在每一片嵌塊被安置進膠泥時,就已經定形;「空隙」/就是各嵌片間的間隔大小,為一種必要形式,並且發展到每一嵌片的傾斜度與表面光線的反射關係。到了晚期,大理石並非是主要材料,藝術家開始依照自己的需要切割小石頭,這些石頭被定名為Tesserate-鑲嵌物,即嵌片,它是馬賽克鑲嵌的基本元素。
(三)羅馬的馬賽克
在羅馬,馬賽克藝術變得通俗化,幾乎家家戶戶都可以見到馬賽克裝飾,例如街道亦然,著名的地板馬賽克作品,作於西元前二世紀
然而,真正的鑲嵌藝術黃金時期是在基督教徒來到羅馬後,教徒由於受到迫害,只能在黑暗的地下墓窟的牆壁上,應用彩色玻璃塊將基督的故事描述下來。大約在耶穌誕生後的兩百年,首先出現了一些代表基督教的重要符號,如鴿子、鳳凰、棕梠橄欖枝和魚。526~547 A.D聖唯鐵教堂﹝St. Vitale﹞拉溫那﹝Ravenna﹞,義大利
(四)拜占庭的馬賽克
君士坦丁大帝是使基督教合法化並大力宣揚它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城)的教堂都用大量的馬賽克來裝飾美化。使用的色彩愈來愈多,金箔亦被燒製於透明的玻璃之中來使用,例如一層薄薄的金葉子可以被熔合在二層玻璃之中。一座座教堂內金碧輝煌的壁畫,展現出馬賽克高度成熟的製做技巧,當時用金箔製作嵌片,在黏貼時故意使每塊不平,如此在光線照射下,產生出斑爛閃爍的效果。
所以,拜占庭時期的材料從燦爛的金色和藍色到濃厚的黑色,運用的材質從半寶石到彩色鑲嵌玻璃。西西里馬賽克的特色便是金底,此拜占庭時期幾乎要與馬賽克一詞劃上等號。
(五)馬賽克的式微
馬賽克式微是在十六世紀時,由於彩色玻璃製造的技術存熟,使得千變萬化的色彩出現。這時鑲嵌畫家受到文藝復興追求細節與複雜的影響,開始模仿畫家的細膩度,並且應用透視法強調空間結構與寫實度,而嵌畫本身材質的受限下,並不適合這樣發揮,因為它有表面的質感反射作用。另一原因為油畫興起與建築形態改變,使得耗時馬賽克藝術加速衰微。
另外在七世紀末時期,爆發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偶像破壞運動。當時的宗教學者與教士們,為了徹底遵奉摩西十誡中的「你們不要崇拜偶像」的誡條,於是只要與人物有關聯的平面或立體藝術一律被查禁了。這時碎錦畫僅容許拜占庭藝術家製作簡單的幾何線條和圖形,其餘皆被禁止。爾後藝術家們不甘在壓制下從事藝術工作,乃紛紛逃往義大利,如此促使碎錦畫走向沒落一途。
(六)近代馬賽克
十九世紀末期的西班牙,安東尼‧高地用全新的方法,將馬賽克融入建築設計中。他用碎瓶子、盤子等素材裝飾在巴塞隆納的聖家族教堂。
三、拜占庭鑲嵌藝術
拜占庭藝術是因東羅馬帝國勢力範圍內所產生的基督教藝術,其表現內容受到宗教上的限制,強調的是(耶穌的)神性而不是人性。鑲嵌畫和壁畫取代雕刻,成為教堂的主要裝飾藝術。
鑲嵌畫顏色豐富是其最大特色之一,金碧輝煌的背景襯托出豐富而暗淡的色彩和繽紛華麗的色彩。由於它們經常是為了遠距離觀看所設計的,故經常放置於牆壁高處,其風格上受近東藝術、羅馬壁畫、早期基督教墓窟壁畫的影響。而構圖方面仍強調對稱、均衡。其工作材料範圍從燦爛的金色和藍色到濃厚的黑色,多量的使用半寶石,有時也有效的使用廢棄的彩色鑲嵌玻璃,可以透過透明的玻璃見到清晰的顏色。從作品中看出,人物、事物沒有遠近之分且主角人物都是在正中央往旁邊劃分之。
舉例:以聖唯鐵教堂內著名之鑲嵌畫《朱士提安皇與侍者》。
(圖8)
為例,可知其人物之特徵為特別細長之身裁、大眼、小頭、正面、體態僵硬、衣服紋絡及線條清晰。在色彩方面,多用鮮艷或閃亮如金黃色彩。
以《五塊麵包和兩條魚的奇蹟》。
(圖9)
為例,用深濃多彩的石子或玻璃,精工鑲嵌而成,使得教堂內部顯得莊嚴華麗。背景是由金黃色玻璃碎片組成的,上面不滲入任何自然界或現實的景物。
top
四、鑲嵌藝術比較分析
相同處:
用途 - 用途大都用於教堂建築的裝璜上,不論雕刻、繪畫、彩繪玻璃等等,都較具有裝飾性功能。
材料 - 珍珠光澤的貝殼、彩釉陶片、色彩美麗的碎石、彩色玻璃等皆為鑲嵌畫使用的材料。其為增加室內亮度,又因多用鮮艷色彩,所以室內可因各種色彩光線之反射而明亮度增加,也發揮了極大的裝飾效果。
相異處:
定義 - 希臘時期:為一奢侈藝術,因為只有權威的上位者及有錢的富人才請的起工匠、買的起材料,做出屬於貴族風格的鑲嵌畫。
羅馬時期:發展成大眾藝術,變得通俗化,利用鑲嵌畫裝飾公共浴室或個人宅邸地板的手法,傳遍大羅馬帝國全境。
拜占庭時期:此時期的藝術即東羅馬帝國的藝術,是一種宗教藝術,所有的藝術只是為了榮耀基督,大體上來講拜占庭藝術充滿了精神的象徵主義。
材料 - 希臘時期:材料為不同色彩的小石子,也就是所謂的自然石;也有使用自然平滑的大理石片,但畢竟是少數。
羅馬時期:鑲嵌畫材料開始大量使用大理石,以便於精巧地拼合出人物、動物、植物、建築物等寫實性的圖案。也有大理石、寶石及有顏色的玻璃膠做為材料。
拜占庭時期:鑲嵌畫材料演變成加了工的嵌片,這也是羅馬和拜占庭風格最大的不同點:鑲金。將金箔或銀箔夾在兩層玻璃之間,形成三明治狀的小亮片。
作品 - 希臘時期:多是白色與黑色拼湊的幾何圖形或花紋。以古典地板鑲嵌法的自然主義風格為居多。
羅馬時期:馬賽克變得大眾化,泛見於一般民宅或公共建築的地板甚至道路路面。這段時間的鑲嵌術高度圖形化,有很多描術貴族活動、酣飲宴樂之作。
拜占庭時期:以五光十色的鑲嵌壁畫,及其金色的背景,無非在於使人看了以後,陷入精神恍惚的宗教境界。
製作手法 - 希臘時期:早期希臘石塊鑲嵌,是以未經琢磨、色調有限的石塊砌成。最初只有黑白兩色,後來則加上紅、綠、灰、紫色。由於觀點為眼睛視線向下,為近距離的觀看,因此,設計的圖案較為簡單。
羅馬時期:西元前二世紀,出現了經過琢磨的鑲嵌物-「泰塞賴」(tesserae),因為體積與形狀較小,且邊緣筆直,故得以嵌在一起,形成較複雜及平滑的構圖。
拜占庭時期:金碧輝煌的背景襯托出豐富而暗淡的色彩是其最大的特色。是為了遠距離觀看所設計的,故經常被置於牆壁高處,其風格傾向較冷峻及風格化的樣式。
top
--------------------------------------------------------------------------------
參考書目:
《鑲嵌藝術-馬賽克》,林俊成 著,藝術圖書公司,1993,p11~p18。
《西洋藝術史》,馮作民 譯,藝術圖書公司,1981,p27~p37。
《西洋美術史》,蘇俊吉 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4。
《藝術的故事》,E.Gombrich 著,雨云 譯,聯經,1997。
《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羅夫•梅耶著,城邦文化,2002。
《歐洲建築.工藝之旅》,紅山雪夫著,朱炳樹譯,精英,2000,p142~p150。
《劍橋藝術史(2):希臘與羅馬》,蘇珊‧伍德福特 著,羅通秀 譯,桂冠圖書公司,2000。
《劍橋藝術史(3):中世紀》,雪弗柯蘭黛 著,羅通秀 譯,桂冠圖書公司,2000。
《西洋美術史綱要》,李長俊 著,雄獅圖書公司,2001三版四刷。
喬托在哥德式藝術長期主導繪畫之際,最先重建了古代的藝術傳統,使古典 藝術重新綻放光芒,因而為藝術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從他以後,文藝復興藝術 宣告誕生,大家都開始用自然手法描畫人物形象、用透視法描畫自然景物。
喬托出身卑微,其貌不揚,但他跟但丁等人的友情,證明他不只是個藝匠, 也有深厚的人文素養與思想。喬托使藝術中心,從西那挪移到佛羅倫斯地域。喬 托時期的佛羅倫斯,不管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正走向最輝煌燦爛的時期,它們經 濟獨立,不用向國王或皇帝納稅,所以商人很富有,因此也促成該地的富裕。
喬托的老師是拜占庭畫風的契馬布耶,拜占庭藝術是一種僵硬、刻板、無立體感的宗教藝術,幾個世紀以來,變化都很小,畫在金黃底色上的人物,雍容華 貴但目光呆滯、缺乏真實感,毫無個性與特性。
喬托是怎樣擺脫老師給他的影響的?藝術傳記家瓦薩利說,這是「上帝的恩 賜」。
喬托曾去羅馬遊歷,看到很多古代的遺跡,顯然他有很強的觀察力,他有了 新的領悟,他重新發現了透視法,將近一千年以後,喬托是第一個在平面空間上 畫出有深度空間的畫家,他強化力度,走向自然主義。他在1290年所畫的「耶穌 受難」,已呈現他的激進畫風,畫中懸掛的是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痛苦人物,不 再是輕飄飄的靈體。
喬托突破了拜占庭藝術的僵化形式,賦予人物高度的自然與立體感。其實, 喬托不能不從拜占庭的傳統出發。拜占庭藝術的基督、聖徒的圖畫或其他物象的 形式,因希臘正教的規定而少有變化,有著其長久不變的標準,人物的手、眼睛 、鼻子、嘴和衣紋,也依循某種公式,構圖完全標準系統化,造型幾乎是重複的 ,畫家只要依循傳統就可畫出,不需要再做物體景觀人物的觀察研究。拜占庭藝 術在喬托時代以前,是長期影響著義大利的。喬托開始走向自然主義之際,並沒 有完全脫離拜占庭風格,他還是使用了拜占庭藝術那些帶有象徵與暗示性的圖像 ,但喬托之天才,使他從拜占庭藝術出發以後,又脫離其師承,他開始根據真實 對象檢驗畫作,在物象輪廓上加強一些色調濃淡的變化,來突顯陰影,他要製造 出他所看到的雕刻那般明暗顯著的三次元立體效果。雖然光和空間都沒辦法成熟 的渾融在畫中,但他終究是跨出了藝術史的一大步。
從此以後,他的作品一再呈現他自然主義的畫風。顏色、質感不斷在演化, 光與影更成熟的柔和搭配,建築物、器物、甚至人物的衣衫垂落、布料縐折,都 越來越立體真實此外,人物臉龐開始富有表情。甚至他嘗試讓壁畫空間,跟教堂 建築空間連貫統合,這種嘗試對後世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其實喬托所孕育的空間觀念,以及他對人物表情的關注,在希臘羅馬時代的 繪畫中已有了,但於中世紀時喪失,喬托能重新開啟,不只是因為他的繪畫技法 有從二度空間平面上創造三度空間立體圖像的能力,也是因為他的思想觀念很先 進。因為這種繪畫革命,意味著要讓「真實」回歸地面、人間的世俗界,而不再 是神聖無人性的天堂境界。喬托這思想觀念,在他的時代正在啟蒙中,聖方濟教 派對這種觀念的推進相當有幫助,而後由奧克翰(Guilliam d'Ockham) 的「唯 名論」將之發揚光大。
喬托的重要作品,包括亞西西「聖方濟教堂」中的聖方濟故事系列(約1300 年以前),還有翡冷翠克羅齊大教堂巴第禮拜堂的聖方濟故事系列(1319-1328) ,以及幾幅木板蛋彩畫作品,而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為帕度亞的阿雷那小教堂所 畫的耶穌與聖母的故事(1302-1305)。
喬托誕生時期,聖方濟約逝世四十年,所以他們幾乎是同一時代人。因此畫 聖方濟的故事,不像畫新舊約聖經主題,需要背負宗教藝術既神聖又神秘的千年 傳統;加上聖方濟的主張與生平行事為人,是不需要刻意表現華麗與崇高以免格 格不入的,所以喬托有機會好好描述謙遜、質樸、真真實實的,站在地面上的人 物。
的確,喬托筆下的聖方濟,沒有刻意製造神聖的激情,也不同於一般宗教畫 公式,他不再使用中世紀的神秘象徵主義,他嘗試畫出聖方濟的人性面,這就使 喬托比其他畫家更多了臉部表情的心理刻畫,喬托甚至用的背景,為了貼切表達 聖方濟與大自然的關係,都是儉樸清澈的風格,人、動物、山石、樹、房屋,都 畫的實在、簡單、莊嚴凝重。 聖方濟被喬托安排到室外,並且安排在鄉村中,這其實是很貼切的,因為聖 方濟的確熱愛大自然,他創作的「太陽頌」,就是用來讚美天地萬物的,這些詩 篇以義大利文寫成,直到現在仍被認為是偉大的詩篇。而他在喬托筆下,透過喬 托深刻的體會,喬托盡量排除多餘裝飾,使畫面儉樸。這種風格在他畫耶穌和馬 利亞的故事時,再度出現。
聖方濟組畫中基於故事背景需要,也會出現建築,這些建築一樣破格而出, 因為他畫的不是一個假想的空間,而是義大利傳統建築加上新興的歌德式建築, 也就是喬托時代的建築。這一樣是基於聖方濟跟喬托是同時代的人,因此很自然 的會呈現其寫實面向。喬托筆下建築,有些幾乎是當時建築的複版,喬托還會用 當時建築嵌磁中的裝飾畫紋,來作他自己作品的裝飾圖案。 到了翡冷翠克羅齊大教堂巴第禮拜堂的聖方濟故事系列(1319-1328), 經 過多年歷練,描繪聖方濟的自然寫實風格與心理刻畫,又更加純熟了。
這些風格影響了喬托不久後為帕度亞的阿雷那小教堂所畫的耶穌與聖母的故事(1302-1305) ,它們最引人注目的,正是畫風的脫離喬托當時代拜占庭傳統 的神秘象徵風格,向自然、寫實的方向走去。不僅畫中人物與物體都更有立體感 ,也透過人物表情,呈現描繪人物的心理狀態。儘管色彩跟質樸的聖方濟主題明 顯不同,用了寶籃、粉綠、粉紫、淺紅、朱紅、到黃、白、金的敷用,稠密平均 飽滿明亮,但人物卻是肅穆崇高、安和寧靜的,他讓他們隨故事內容,有了確切 的表情,那深邃凝重的眼神、親切和藹仁慈悲憫的神情、以及節制克己的哀傷, 透過五官表情、背景與衣著服飾徹底表現出來。
長久以來,宗教繪畫為了呈現其神聖與天上的境界,人物都是樣板化、沒有 表情的,透過喬托的畫筆,聖經中的人物,不再只是天上之人,他們又真又活的 隸屬於人世間,不僅有具體的人性面貌,也有各自的獨特性。
喬托晚年,碰到因杜契爾、馬提尼帶出來的哥德藝術流行風,這是一種金碧 輝煌的繪畫形式,平板塗金、人物故意拉長顯出飄逸、靈體無肉身之感。)喬托 也曾依附這種哥德流行風,畫了幾幅耶穌受難作品,他儘管一樣拉長了人體,但 還是巧妙運用了透視法,讓人體呈現重量,使他的哥德式作品仍舊呈現出喬托式 的特色。
喬托死後,因哥德藝術短暫的流行、加上黑死病肆虐,他的畫風斷層近一百 年,(事實上,喬托晚年繪畫,也曾依附哥德流行風,改畫金碧輝煌的哥德藝術 形式的作品)再承繼他的,是馬撒其奧,從此歐洲技法越來越往自然主義走去。 這些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將盡一切努力研究透視法,不僅要讓二度平面拉開 成三度空間,還希望把空間拉的越大越好,好容納更多的人間事物與人物。
因此藝術史將喬托列為文藝復興藝術的開山鼻組。與喬托同時期的籃尼‧阿 伯特說:「喬托是新派繪畫之父,正如薄伽邱是新體散文之父,在薄伽邱之後, 文學能夠反映各種題材,而在喬托之後,繪畫也能夠反應不同的題材。」
參考資料
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9_1000/th9_1000e.htm
- Jun 09 Sat 2007 18:32
拜占庭藝術是什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