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建信任好關係
主管難為,尤其在目前景氣如此吃緊的情況下,更不容易。然而,作者認為,如果主管能正視、滿足部屬對「可預測性、了解情況、掌控力、同情心」的需求,上下關係就不會充滿緊張,部屬甚至能成為你挺過困頓的重要力量!
要目精華
員工恐懼不安時最需要什麼?作者提出一套很有用的架構,好的上司會滿足員工以下四方面的需求:提高可預測性:盡可能提供清楚的資訊,讓員工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以及什麼時候發生,以減少他們的焦躁不安。強化理解:任何重大變化都要說明原因,以及對現況會造成什麼影響。
賦予掌控力:不要讓問題看起來太大、太複雜或太難克服,不然員工會心生畏怯而裹足不前。設法把問題分解為幾部分,每個部分看起來較不可怕,讓他們有信心分別解決那些較小的問題。展現同情心:顧慮到被裁員工的感受,維持他們的尊嚴,這對他們及留任的員工同樣重要。做到這四點的經理人,就能贏得員工的心。
文章內容
我認識的每個主管,現在的日子都不好過。到處都瀰漫著恐懼不安的氣氛,不僅金融市場如此,一般職場也難以倖免。幾個星期前,一家專業服務公司的高層主管身心俱疲地跟我訴苦,說他不得不忍痛裁掉公司一成人力,又得設法安撫、激勵留下來的員工,實在是苦不堪言。我請一位我們共同的朋友安慰他,這位友人是一家製造業公司的執行長,他馬上就出手相助,但坦承自己的情況也很糟,因為他的公司才剛裁撤兩成人力。
兩位朋友都遇到同樣的難關,當然不是巧合,現在大概沒有幾家公司可以倖免。即使是以良善著稱的公司,也不得不裁員。《財星》雜誌發布的2009年「最佳職場環境」(best place to work for)排行榜,數據管理及儲存公司NetApp(Network Appliances)獲得第一名,但評比結果發布後不到一個月,公司就宣布要
裁員6%。2008年評比第一名的Google,也裁掉數百名全職員工。
除了裁員,還有其他讓企業主管寢食難安的理由。就算公司尚未裁員,員工仍然擔心飯碗可能不保,這種揮之不去的恐慌氣氛,也會造成問題。一位和我合作多年的科技業執行長,為此不得不發出書面聲明,說公司不僅不打算裁員,未來一年還會大舉招兵買馬。他告訴我:「不管我再怎麼保證公司很穩當,還是有人會
問:什麼時候要裁員?」就算沒有裁員縮編之虞,難免還是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像是減薪、預算縮
減、計畫擱置、獎金縮水等。
因此,大多數主管現在的處境都很艱難,甚至面臨很不熟悉的情況。過去企業持續成長期間磨練出來的技能與做法,突然變得不太管用,企業主管現在面對的是意料之外的情勢:在恐懼氣氛瀰漫、信心喪失、艱難情況似乎還要持續很久之際,要如何管理員工?大多數主管及經理人受聘上任,不是為了處理這種局面,因此有些人恐怕無法勝任。本文希望能指引一條明路,首先要釐清,為什麼當好主管這麼困難;然後指出優秀主管在艱難時刻會怎麼做。
(b)絕望的上下關係(/b)
當然,就算是在經濟大好時期,也不容易成為卓越的主管。部分原因在於,當權力處於不平衡,難免會引發一些大家都不樂見的互動關係。相關研究證實了我們常有的懷疑:擁有權力的人,往往會比較以自我為中心,比較不在意別人所說、所做和所需。這種情況本來就已經夠糟了,更糟的是,主管自以為是的一切言行,部屬全都看在眼裡。這兩種情況加在一起,成了致命的組合,經常引人誤入歧途,因此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要明瞭這種互動關係的前半段,也就是主管通常不在乎部屬觀感的問題,請先看看心理學家戴奇.凱特納(Dacher Keltner)、黛博拉.葛倫菲爾(Deborah H. Gruenfeld)及卡麥隆.安德森(Cameron Anderson)2003年的「餅乾實驗」。這項研究把每三個學生分成一組,要求每組提出一篇政策短文,然後隨機指定其中兩人撰寫文章,第三個人負責評價這篇文章,決定另外兩人可以拿到多少報酬,等於在實質上成為這兩個人的上司。計畫進行半小時後,研究人員端盤子進來,上面有五塊餅乾,要他們休息一下,其實這才是實驗的重點。研究人員預期最後一塊餅乾不會有人吃,事實也是如此,三人顧及基本的禮貌,都不好意思吃掉最後一塊。至於第四塊餅乾,誰會不徵詢其他人,而且也覺得用不著客氣,就自行多吃一塊餅乾呢?結果證明,「權力」果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第四塊餅乾通常都是每一組的「上司」吃掉,而且是毫無顧忌地吃,常常是張著嘴大嚼餅乾,碎屑掉得到處都是。這個有趣的小實驗,巧妙地點出其他許多實驗也都證明的一件事,那就是不論哪一種個性的人,只要掌握權力,可以任意支配別人,這個人就會:(一)變得更在
乎自己的需求:(二)變得比較不在乎別人的需求及行為:(三)不理會人人都應遵守的成文或不成文
規定。更糟的是,許多主管還會權力中毒,以為自己對公司的任何重要動向都一清二楚,儘管他們有時候根本不知道最關鍵的事實。這種情況稱為「中心的謬誤」,也就是當一個人位居中心位置時,就誤以為自己本來就知道該如何領導別人。
(b)被過度解讀的上司(/b)
現在談談這種互動關係的後半段:上司的一切言行,即使再怎麼無心或細微,部屬都會緊盯不放,還會花很多時間去解讀,甚至擔憂。我們很久以前就觀察到動物會有這種現象,例如對狒狒群體的研究顯示,一般狒狒每隔二十至三十秒就會瞄狒狒猴王一眼,看牠在做什麼。人們雖然不會每分鐘兩、三次查看主管在做什麼,但也會有類似的行為。心理學家蘇珊.費斯克(Susan Fiske)說:「低階的人會注意高階的人在做什麼。祕書知道老闆的事,比老闆知道祕書的多;研究生知道指導教授的事,也比指導教授知道研究生的多。」費斯克進一步闡釋:「人們密切關注那些會影響自己命運的人,熱中收集掌權者的相關資訊,以便預測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甚至設法左右這些事情。」
此外,人們常用負面角度來解讀主管的行為。凱特納等三位心理學家指出,當居上位者做出模稜兩可的舉動,部屬無法明確判定這對他們是好是壞時,通常都會往壞的方面解讀。相關研究也顯示,如果底下的人感受到上級的舉動對自己不利,就無法專心工作,而會花心思弄清楚狀況,設法化解恐懼和焦慮,像是上網找訊息,或是三五成群地打聽小道消息、發發牢騷、互相打氣。結果當然會影響績效。
即使是在經濟繁榮時期,許多主管也會受到這種不良互動之害;而當危機來臨,這種不良效應還會擴大。所以這不是錯覺,當經濟環境惡化時,要當好主管的確更不容易。你本身的壓力,逼得你封閉自己的情感,密切注意上司的一舉一動,同時變得沉默,和內心的恐懼交戰。你的部屬也感到威脅進逼,於是更加密切地注意你,想找出攸關自己命運的任何蛛絲馬跡,試圖改變它。不景氣時,壞事更可能會成真,也更常出現不好的事。大家都是凡夫俗子,都有人的弱點、癖性與盲點,這些特質不變,卻要接受更嚴苛的試煉。
(b)上司大禮1:提高可預測性(/b)
在日常生活中,可預測性對人們極為重要,許多研究也都證實了這一點,其中最著名的,是馬
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警訊/安全感假說」研究。塞利格曼指出,如果我們可以預測危急情況會發生,就表示我們也可以預測危急情況不會發生,這樣一來,我們就不必一直保持警戒,也不會焦慮不安了。塞利格曼舉二次大戰期間倫敦空襲警報的例子,由於警報相當準確,因此警報沒有響的時候,民眾就可以自由自在活動,做自己的事。這樣的假說也在動物實驗上獲得驗證,一些動物在遭受電擊前會接獲警告,另一些則沒有警告,結果後者一直處於恐懼與焦慮中。
像裁員之類會對組織造成衝擊的事件,也是同樣情況。如果你盡可能提供員工豐富的資訊,包括公司整體、每個部門和小組、個別員工可能會面臨哪些狀況等資訊,以及何時會發生那些狀況,他們就可以預先盡量做好準備,到時候就不會太難受。同樣重要的是,他們在未接獲警訊的時候,可以安心工作。某一家非營利組織的執行長,就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對所有員工發出一份詳細的預警備忘錄,說明若是在某段期間內,股市持續低迷、捐款愈來愈少,他們機構可能會面臨什麼最糟的情況,會採取哪些因應措施,包括裁員。他雖然提出警訊,但也向員工保證,至少在三個月內不會裁員。我知道另外一家公司高層決定裁員的人數,高於當時情況所需,因為他們不希望第一次沒裁夠,短期內又要裁第二次,使得員工擔憂還會再裁員,無法專心工作。裁員之後,那家公司宣布,雖然不排除未來可能進一步裁員,但至少六個月內不會有任何行動。
同樣重要的另一點是,員工都會根據公司以往的慣例來判斷,現在的做法「公平或不公平」,「意外或不意外」。不幸的是,過去公司對員工愈好,如今若是要裁員或減薪,他們受到的傷害就愈大。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過去標榜永不裁員,還批評其他裁員的公司是「短視近利,不愛員工」,但1986年時不得不裁員縮編,結果員工爆發的怒氣與絕望令人咋舌。其他幾家一向善待員工的公司,例如李維牛仔褲(Levi-Straus)及惠普(HP)不得不裁員時,員工的反應也同樣激烈。相形之下,那些一向只把員工當作費用支出的公司,只要稍有景氣衰退的跡象就立即裁員,幾乎都沒有引起太大反彈,因為員工早就習以為常。克里斯多福.薩齊克(Christopher Zatzick)及羅德列克.艾佛森(Roderick Iverson)在2006年對加拿大3,080個職場所作的研究顯示,裁員對生產力的負面衝擊,在「高參與」的公司最為明顯,所謂的高參與,是指員工享有較大的決策權與職責,也比一般公司更強調善待員工。薩齊克及艾佛森還發現,如果一向開明的公司,突然大幅裁員,而且還捨棄了過去的高參與做法,員工的期望一下子遭到兩次重擊,公司生產力下降的幅度會最大。所以,員工感受到的憤怒與焦慮,以及他們願意努力工作的程度,不只和他們遭受的客觀待遇有關,更取決於他們主觀期望與實際所受待遇之間的差距。
(b)上司大禮2:強化理解(/b)
可預測性是關於會發生什麼事、什麼時候發生,「強化理解」則是要說明為什麼發生、如何發生。關於這部分,我的主要建議是:公司若有任何重大變化,都應說明為何要改變,以及這些改變會對現狀帶來什麼影響,說明得愈詳細愈好。我這項建議也同樣有心理學研究的依據,也就是一個事件若不加以解釋,人們總會有負面反應。這種傾向很嚴重,所以就算提出的是人們不喜歡的解釋,也好過完全不解釋,當然,這個解釋本身必須是確實可信的。
好主管都知道,要讓一大群人真正了解一件事,只溝通一次是不夠的。上文提到一位科技業執行長,雖然業績持續成長,員工卻認定公司會裁員。這位執行長曉得他發出的「不裁員」通告不足以安撫員工,因此找機會再三強調這件事,並設法用其他方式讓員工了解事實。他跟我說:「我們把銀行報表印給大家看,讓他們知道公司的資產放在哪裡,而且是多麼安全。」
當公司的營運混亂失序,員工人心惶惶,這時要想獲得新構想,或是培養員工複雜的新習性,都難上加難。如果員工心慌意亂、情緒低落,會把任何模稜兩可的訊息都作負面解讀,主管就必須設法向他們傳達明確的訊息。談到公司的內部溝通,關鍵就是「簡單,具體,一再重覆」。之前1549航班客機成功迫降在紐約哈德遜河上,被稱為「哈德遜河的奇蹟」。當時客機高度陡降,空服員齊聲高喊:「雙手環抱,頭放低,身體放低!」主管要領導眾人度過危機,也要像那些空服員一樣,下達明確有力的指令。人們比較容易遵從這種指示,原因很多,而且有科學證據,奇普.希思與丹.希思(Chip and Dan Heath)合著的《創意黏力學》
(Made to Stick ;繁體中文版由大塊文化出版)一書中,就闡釋了這個道理。我認識的多位傑出企業主管,也都從自身的經驗得到相同結論,例如幹練、仁慈又睿智的寶僑公司(P&G)執行長賴夫利(A. G. Lafley)。他最常給人的建議,就是凡事都要「像兒童節目『芝麻街』一樣簡單」。
你也許花了一小時寫好一封電子郵件,又花了更多時間讓所有的直屬部屬都了解狀況,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儘管如此,也許有人只是瞄了一下郵件內容,或是在你講話的時候惶惶不安,所以根本沒有記住你想傳達的訊息。
我想,賴夫利一再重覆傳達像芝麻街一樣簡單的訊息,說不定有時他自己也會覺得很無趣。但這正是他聰明的地方,因為他知道,會議室裡總是有人之前聽他說過,卻沒有放在心上,等到聽他把同樣的話講了十遍之後,就會知道他是當真的。如果你沒有一再重覆講同樣的話,講到自己都有點煩了,你講的次數一定還不夠多,或是你想傳達的訊息太過複雜了。
(b)上司大禮3:賦予掌控力(/b)
人們進入職場,最不希望有無力感,因為工作本來就是為了達到一些成果,產生一些影響。因此,如果事態的發展讓人覺得無能為力,我們就會覺得十分沮喪。景氣不好的時候,主管也許無法讓員工掌控會發生什麼事情,但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盡可能掌控事情「如何」及「何時」發生。
在艱困時期,好主管會設法累積許多成績,即使是小成績也好。組織理論專家卡爾.韋克
(Karl Weick)在他的經典文章〈積小贏為大勝〉(Small Wins)中指出,如果人們覺得某項障礙太過艱鉅或複雜,就會心生畏怯,裹足不前。但若是把這項障礙拆解成幾個小部分,各個部分都不致令人心生畏懼,人們就會有信心克服這個障礙。我認識的一位主管,公司遭遇困境,不久前發起一項重大銷售計畫,如果推展得宜,可望為全體員工加薪;但若失敗,最糟可能會造成裁員,甚至公司倒閉。公司員工本已是驚弓之鳥,如今面對這麼孤注一擲的豪賭,可能會被嚇得不知所措。這位主管為了避免員工感到苦惱,於是要求部屬把每一項任務,分別寫在便利貼上,貼在白板上。他在白板上畫出「容易」與「困難」兩區,根據大家對各項任務難易程度的共識,把便利貼分別貼在這兩區裡。結果,有一半以上的任務都貼在「容易」那一區,只要幾天時間就可以達成,於是他要求大家各自認領一件容易的任務,任務完成後,就發電子郵件通知所有人。結果在短短一個星期內,許多任務都完成了,而一封又一封的「完成任務」電郵流傳,大幅降低所有人的焦慮感,使得大家精神振奮,也更有信心達成困難區的任務。
(b)上司大禮4:展現同情心(/b)
俄亥俄州立大學管理學教授傑拉德.葛林伯格(Jerald Greenberg)提出可信的證據說明,在風雨飄搖的時刻,同情心會影響公司獲利。葛林伯格研究美國中西部某家公司的三座工廠,工廠的條件幾乎完全相同。這家公司失去一張大訂單,因此不得不任意挑了其中兩座工廠,實施為期十週的15%減薪計畫。第一座減薪工廠的主管,簡單宣布了這項決定,然後說:「我可以回答一、兩個提問,但我很快就得離開,搭機到別的地方開會。」第二座減薪工廠的主管,則以感同身受的態度詳細說明這項決定,並一再表示抱歉與自責。接著,這位主管花了整整一小時回答員工的提問,例如,為什麼必須減薪、會影響到哪些人、員工該如何幫助自己及工廠等。葛林伯格研究這些做法對這三座工廠員工偷竊比率的影響,發現有趣的結果。在沒有減薪的工廠,這十週期間的失竊率維持在4%;主管簡短宣布減薪消息的工廠,失竊率升至9%以上;而在主
管詳盡解釋且滿懷同情的減薪工廠,失竊率只上升到6%。
這兩座工廠的減薪期滿後,失竊率又恢復到4%的一般水準。葛林伯格認
為,在實施減薪的兩座工廠,員工的偷竊行為增加,是為了「報復」雇主;而主管顯得漠不關心的減薪工廠,員工想報復的程度更深,所以偷竊率更高。這顯示,主管若能展現同情心,不管景氣好壞,都可以為公司增加價值,而且同情心又不花錢。
把冷靜表現得像冷血
同情心有許多不同形態,但本質上就是要設身處地了解別人的煩惱,並真心想要給人慰藉。一位最近剛完成第二波裁員的經理人,和我分享她學到有關同理心的寶貴一課。上司向部屬傳達不好的消息時,本身已經處於情緒比較平復的階段,不像剛聽到消息時那麼震驚、憤怒或難堪,而且已經考慮過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作好決定,接受現實。這位經理人告訴我:「你必須提醒自己,坐在會議桌對面聽你宣布壞消息的人,才剛剛聽到這個消息,也才剛要經歷你曾經歷過的整個心理過程。」這個人不僅感到措手不及,難以把上司正在說明的種種考量聽進去,也可能會覺得很驚訝,上司怎麼能這麼冷靜地宣布這個消息。上司也要曉得,對方最初的反應,到後來可能會改變。這位經理人說,有些員工一開始可能會擁抱她並謝謝她,但幾天後震驚的感覺漸漸消退,卻回來對她大吼大叫。還有些人一開始十分生氣,但後來卻向她道歉,擁抱她並謝謝她。同情心最重要的效用就是,幫人們維持尊嚴。如果裁員或關廠勢在必行,主管必須顧及被裁員工的情緒,這對離開及留任的人都一樣重要。最糟的情況就是,裁員後,主管還出言貶低或羞辱被裁的人。就算你覺得裁員是汰弱留強,但若把這話說出口,勢必會惹惱那些沒走的員工,或者打擊他們的士氣,甚至可能刺激最好的人才跳槽。美國電玩公司Atari的前執行長雷.凱瑟(Ray Kassar),1980年代大舉裁員之後對員工說,不好的人都被淘汰了,只有好的人留下來。但很多員工都覺得,裁員根本是出於權力鬥爭,裁掉了許多優秀的人才。
不幸的是,有些經理人仍步上凱瑟的後塵。專門生產每輛售價高達十萬美元電動跑車的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Motors),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2008年底裁撤約10%的人力。雖然他的表達方式比凱瑟委婉,但意思還是相當明白,他要淘汰掉最差的員工。他在當年10月寫道:「我優先採取的行動,就是大幅提高特斯拉的績效標準,因此,短期內會略為減少一些員工。那些因此離開的人,其實也不是表現欠佳,如果他們去其他公司的話,績效都會很好。不過我個人覺得,如果特斯拉想要躋身21世紀偉大汽車公司之列,在當前這個發展階段,就必須更堅持選用傑出人才。」不論公司內外,都認為馬斯克的說法很不得體,甚至有很大的負面作用。不過我們學到寶貴的一課:在發表任何言論前,最好都先想想,那些滿腔怨氣的人聽了這些話,會是何種感受。
(b)好主管的扮相(/b)
主管若能提高可預測性、盡量讓員工了解狀況、賦予掌控力及展現同情心,即使時局不好,也能讓員工盡量發揮所長,並贏得他們的效忠。能做到這四點的經理人,會被員工認為「可以當靠山」。在部屬感覺無助、而你必須採取各種行動時,都要牢記自己應該是部屬的靠山。多年前的不景氣期間,我在惠普電腦旗下的供應鏈管理單位SPaM擔任顧問。當時惠普致力撙節成本,取消了每天早上免費供應甜甜圈這個長久以來的福利,當時SPaM的工時很長,為惠普賺進大筆收入,因此甜甜圈被取消那天,眾人都憤憤不平。後來,SPaM的主管柯瑞.畢林頓(Corey Billington)挪出一點內部經費,恢復供應甜甜圈,結果大家都很高興。我還記得,有天早上我坐在茶水間,一名員工走進來,沒認出我,看到桌上擺滿的甜甜圈,高興地說:「主管跟你站在同一邊,真好!」
會做這種貼心事的主管,通常在其他方面也一樣體貼員工。像比爾.坎貝爾(Bill Campbell)的事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他在1990年代初期擔任手寫運算公司GO的執行長,被暱稱為「教練」,因為他曾在1970年代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的美式足球教練,而且在矽谷業界廣受敬重,是蘋果公司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最信賴的良師益友之一。他也是許多家公司的推手,曾擔任數十位主管的企業導師,包括Google的高階主管團隊、網景公司(Netscape)共同創辦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創業家兼創投家藍迪.高米沙(Randy Komisar)等。我曾多次和高米沙討論,當年坎貝爾如何努力挽救GO,而且即使公司每況愈下,為何沒有任何高階主管離開。我問高米沙,坎貝爾究竟有何能耐,讓部屬對他忠心耿耿,齊心協力挽救公司?結果他列出一長串原因:
■ 他碰到人就先給一個擁抱。
■ 他總是在講老笑話,說我們隨便誰都可以接他的位子,很快就能駕輕就熟,但他說的時候帶著真感情。
■ 他的門總是敞開,公司所有員工都可以去找他一對一談話,但他很小心,不會讓主管覺得被架空。
■ 他會明確獎勵展現高度忠誠的員工,像是在開會時特別點名表彰,並讚揚努力工作的人。
■ 如果有人不夠努力或忠誠,他會冷漠對待以示懲罰,每個人都能看出誰被打入冷宮。
■ 他堅持要部屬做到最好,並為自己的作為負責。他不是以金錢來獎勵,而是賦予績效優異員工更大的責任,大家都以爭取他的關注為榮。
■ 他讓員工常常看到他。
■ 他會為自己公司及員工挺身而出,向投資人、事業伙伴、競爭者據理力爭,這些事蹟膾炙人口,大家一講再講,蔚為傳奇。
(b)和部屬站在一起(/b)
創投業者約翰.多爾(John Doerr)接受《財星》雜誌訪問時也說:「我們結束GO這家公司的時候,比爾表現得最讓人稱道。他一再要求我們善待員工,讓他們帶著尊嚴離開公司。」從這家公司出去的許多主管,後來帶領其他公司都獲得成功,像是數位憑證公司VeriSign、網景公司、盧卡斯藝術娛樂公司(LucasArts Entertainment)等。坎貝爾力圖挽救GO期間,部屬不但對他不離不棄,高米
沙等許多人甚至認為那段日子是人生的黃金時期。
經濟不景氣經常讓人變得眼光狹隘、心灰意懶,比爾.坎貝爾的故事,提醒了許多主管經常忘記的一件事:不管最後是成是敗,只要部屬覺得你總是站在他們那一邊,這段經歷就會成為你事業的助力;但若他們覺得你輕易就會出賣他們,這個印象會讓你的未來蒙上陰影。
(白裕承譯自“How to Be a Good Boss in a Bad Economy,” HBR , June 2009)
主管難為,尤其在目前景氣如此吃緊的情況下,更不容易。然而,作者認為,如果主管能正視、滿足部屬對「可預測性、了解情況、掌控力、同情心」的需求,上下關係就不會充滿緊張,部屬甚至能成為你挺過困頓的重要力量!
要目精華
員工恐懼不安時最需要什麼?作者提出一套很有用的架構,好的上司會滿足員工以下四方面的需求:提高可預測性:盡可能提供清楚的資訊,讓員工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以及什麼時候發生,以減少他們的焦躁不安。強化理解:任何重大變化都要說明原因,以及對現況會造成什麼影響。
賦予掌控力:不要讓問題看起來太大、太複雜或太難克服,不然員工會心生畏怯而裹足不前。設法把問題分解為幾部分,每個部分看起來較不可怕,讓他們有信心分別解決那些較小的問題。展現同情心:顧慮到被裁員工的感受,維持他們的尊嚴,這對他們及留任的員工同樣重要。做到這四點的經理人,就能贏得員工的心。
文章內容
我認識的每個主管,現在的日子都不好過。到處都瀰漫著恐懼不安的氣氛,不僅金融市場如此,一般職場也難以倖免。幾個星期前,一家專業服務公司的高層主管身心俱疲地跟我訴苦,說他不得不忍痛裁掉公司一成人力,又得設法安撫、激勵留下來的員工,實在是苦不堪言。我請一位我們共同的朋友安慰他,這位友人是一家製造業公司的執行長,他馬上就出手相助,但坦承自己的情況也很糟,因為他的公司才剛裁撤兩成人力。
兩位朋友都遇到同樣的難關,當然不是巧合,現在大概沒有幾家公司可以倖免。即使是以良善著稱的公司,也不得不裁員。《財星》雜誌發布的2009年「最佳職場環境」(best place to work for)排行榜,數據管理及儲存公司NetApp(Network Appliances)獲得第一名,但評比結果發布後不到一個月,公司就宣布要
裁員6%。2008年評比第一名的Google,也裁掉數百名全職員工。
除了裁員,還有其他讓企業主管寢食難安的理由。就算公司尚未裁員,員工仍然擔心飯碗可能不保,這種揮之不去的恐慌氣氛,也會造成問題。一位和我合作多年的科技業執行長,為此不得不發出書面聲明,說公司不僅不打算裁員,未來一年還會大舉招兵買馬。他告訴我:「不管我再怎麼保證公司很穩當,還是有人會
問:什麼時候要裁員?」就算沒有裁員縮編之虞,難免還是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像是減薪、預算縮
減、計畫擱置、獎金縮水等。
因此,大多數主管現在的處境都很艱難,甚至面臨很不熟悉的情況。過去企業持續成長期間磨練出來的技能與做法,突然變得不太管用,企業主管現在面對的是意料之外的情勢:在恐懼氣氛瀰漫、信心喪失、艱難情況似乎還要持續很久之際,要如何管理員工?大多數主管及經理人受聘上任,不是為了處理這種局面,因此有些人恐怕無法勝任。本文希望能指引一條明路,首先要釐清,為什麼當好主管這麼困難;然後指出優秀主管在艱難時刻會怎麼做。
(b)絕望的上下關係(/b)
當然,就算是在經濟大好時期,也不容易成為卓越的主管。部分原因在於,當權力處於不平衡,難免會引發一些大家都不樂見的互動關係。相關研究證實了我們常有的懷疑:擁有權力的人,往往會比較以自我為中心,比較不在意別人所說、所做和所需。這種情況本來就已經夠糟了,更糟的是,主管自以為是的一切言行,部屬全都看在眼裡。這兩種情況加在一起,成了致命的組合,經常引人誤入歧途,因此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要明瞭這種互動關係的前半段,也就是主管通常不在乎部屬觀感的問題,請先看看心理學家戴奇.凱特納(Dacher Keltner)、黛博拉.葛倫菲爾(Deborah H. Gruenfeld)及卡麥隆.安德森(Cameron Anderson)2003年的「餅乾實驗」。這項研究把每三個學生分成一組,要求每組提出一篇政策短文,然後隨機指定其中兩人撰寫文章,第三個人負責評價這篇文章,決定另外兩人可以拿到多少報酬,等於在實質上成為這兩個人的上司。計畫進行半小時後,研究人員端盤子進來,上面有五塊餅乾,要他們休息一下,其實這才是實驗的重點。研究人員預期最後一塊餅乾不會有人吃,事實也是如此,三人顧及基本的禮貌,都不好意思吃掉最後一塊。至於第四塊餅乾,誰會不徵詢其他人,而且也覺得用不著客氣,就自行多吃一塊餅乾呢?結果證明,「權力」果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第四塊餅乾通常都是每一組的「上司」吃掉,而且是毫無顧忌地吃,常常是張著嘴大嚼餅乾,碎屑掉得到處都是。這個有趣的小實驗,巧妙地點出其他許多實驗也都證明的一件事,那就是不論哪一種個性的人,只要掌握權力,可以任意支配別人,這個人就會:(一)變得更在
乎自己的需求:(二)變得比較不在乎別人的需求及行為:(三)不理會人人都應遵守的成文或不成文
規定。更糟的是,許多主管還會權力中毒,以為自己對公司的任何重要動向都一清二楚,儘管他們有時候根本不知道最關鍵的事實。這種情況稱為「中心的謬誤」,也就是當一個人位居中心位置時,就誤以為自己本來就知道該如何領導別人。
(b)被過度解讀的上司(/b)
現在談談這種互動關係的後半段:上司的一切言行,即使再怎麼無心或細微,部屬都會緊盯不放,還會花很多時間去解讀,甚至擔憂。我們很久以前就觀察到動物會有這種現象,例如對狒狒群體的研究顯示,一般狒狒每隔二十至三十秒就會瞄狒狒猴王一眼,看牠在做什麼。人們雖然不會每分鐘兩、三次查看主管在做什麼,但也會有類似的行為。心理學家蘇珊.費斯克(Susan Fiske)說:「低階的人會注意高階的人在做什麼。祕書知道老闆的事,比老闆知道祕書的多;研究生知道指導教授的事,也比指導教授知道研究生的多。」費斯克進一步闡釋:「人們密切關注那些會影響自己命運的人,熱中收集掌權者的相關資訊,以便預測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甚至設法左右這些事情。」
此外,人們常用負面角度來解讀主管的行為。凱特納等三位心理學家指出,當居上位者做出模稜兩可的舉動,部屬無法明確判定這對他們是好是壞時,通常都會往壞的方面解讀。相關研究也顯示,如果底下的人感受到上級的舉動對自己不利,就無法專心工作,而會花心思弄清楚狀況,設法化解恐懼和焦慮,像是上網找訊息,或是三五成群地打聽小道消息、發發牢騷、互相打氣。結果當然會影響績效。
即使是在經濟繁榮時期,許多主管也會受到這種不良互動之害;而當危機來臨,這種不良效應還會擴大。所以這不是錯覺,當經濟環境惡化時,要當好主管的確更不容易。你本身的壓力,逼得你封閉自己的情感,密切注意上司的一舉一動,同時變得沉默,和內心的恐懼交戰。你的部屬也感到威脅進逼,於是更加密切地注意你,想找出攸關自己命運的任何蛛絲馬跡,試圖改變它。不景氣時,壞事更可能會成真,也更常出現不好的事。大家都是凡夫俗子,都有人的弱點、癖性與盲點,這些特質不變,卻要接受更嚴苛的試煉。
(b)上司大禮1:提高可預測性(/b)
在日常生活中,可預測性對人們極為重要,許多研究也都證實了這一點,其中最著名的,是馬
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警訊/安全感假說」研究。塞利格曼指出,如果我們可以預測危急情況會發生,就表示我們也可以預測危急情況不會發生,這樣一來,我們就不必一直保持警戒,也不會焦慮不安了。塞利格曼舉二次大戰期間倫敦空襲警報的例子,由於警報相當準確,因此警報沒有響的時候,民眾就可以自由自在活動,做自己的事。這樣的假說也在動物實驗上獲得驗證,一些動物在遭受電擊前會接獲警告,另一些則沒有警告,結果後者一直處於恐懼與焦慮中。
像裁員之類會對組織造成衝擊的事件,也是同樣情況。如果你盡可能提供員工豐富的資訊,包括公司整體、每個部門和小組、個別員工可能會面臨哪些狀況等資訊,以及何時會發生那些狀況,他們就可以預先盡量做好準備,到時候就不會太難受。同樣重要的是,他們在未接獲警訊的時候,可以安心工作。某一家非營利組織的執行長,就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對所有員工發出一份詳細的預警備忘錄,說明若是在某段期間內,股市持續低迷、捐款愈來愈少,他們機構可能會面臨什麼最糟的情況,會採取哪些因應措施,包括裁員。他雖然提出警訊,但也向員工保證,至少在三個月內不會裁員。我知道另外一家公司高層決定裁員的人數,高於當時情況所需,因為他們不希望第一次沒裁夠,短期內又要裁第二次,使得員工擔憂還會再裁員,無法專心工作。裁員之後,那家公司宣布,雖然不排除未來可能進一步裁員,但至少六個月內不會有任何行動。
同樣重要的另一點是,員工都會根據公司以往的慣例來判斷,現在的做法「公平或不公平」,「意外或不意外」。不幸的是,過去公司對員工愈好,如今若是要裁員或減薪,他們受到的傷害就愈大。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過去標榜永不裁員,還批評其他裁員的公司是「短視近利,不愛員工」,但1986年時不得不裁員縮編,結果員工爆發的怒氣與絕望令人咋舌。其他幾家一向善待員工的公司,例如李維牛仔褲(Levi-Straus)及惠普(HP)不得不裁員時,員工的反應也同樣激烈。相形之下,那些一向只把員工當作費用支出的公司,只要稍有景氣衰退的跡象就立即裁員,幾乎都沒有引起太大反彈,因為員工早就習以為常。克里斯多福.薩齊克(Christopher Zatzick)及羅德列克.艾佛森(Roderick Iverson)在2006年對加拿大3,080個職場所作的研究顯示,裁員對生產力的負面衝擊,在「高參與」的公司最為明顯,所謂的高參與,是指員工享有較大的決策權與職責,也比一般公司更強調善待員工。薩齊克及艾佛森還發現,如果一向開明的公司,突然大幅裁員,而且還捨棄了過去的高參與做法,員工的期望一下子遭到兩次重擊,公司生產力下降的幅度會最大。所以,員工感受到的憤怒與焦慮,以及他們願意努力工作的程度,不只和他們遭受的客觀待遇有關,更取決於他們主觀期望與實際所受待遇之間的差距。
(b)上司大禮2:強化理解(/b)
可預測性是關於會發生什麼事、什麼時候發生,「強化理解」則是要說明為什麼發生、如何發生。關於這部分,我的主要建議是:公司若有任何重大變化,都應說明為何要改變,以及這些改變會對現狀帶來什麼影響,說明得愈詳細愈好。我這項建議也同樣有心理學研究的依據,也就是一個事件若不加以解釋,人們總會有負面反應。這種傾向很嚴重,所以就算提出的是人們不喜歡的解釋,也好過完全不解釋,當然,這個解釋本身必須是確實可信的。
好主管都知道,要讓一大群人真正了解一件事,只溝通一次是不夠的。上文提到一位科技業執行長,雖然業績持續成長,員工卻認定公司會裁員。這位執行長曉得他發出的「不裁員」通告不足以安撫員工,因此找機會再三強調這件事,並設法用其他方式讓員工了解事實。他跟我說:「我們把銀行報表印給大家看,讓他們知道公司的資產放在哪裡,而且是多麼安全。」
當公司的營運混亂失序,員工人心惶惶,這時要想獲得新構想,或是培養員工複雜的新習性,都難上加難。如果員工心慌意亂、情緒低落,會把任何模稜兩可的訊息都作負面解讀,主管就必須設法向他們傳達明確的訊息。談到公司的內部溝通,關鍵就是「簡單,具體,一再重覆」。之前1549航班客機成功迫降在紐約哈德遜河上,被稱為「哈德遜河的奇蹟」。當時客機高度陡降,空服員齊聲高喊:「雙手環抱,頭放低,身體放低!」主管要領導眾人度過危機,也要像那些空服員一樣,下達明確有力的指令。人們比較容易遵從這種指示,原因很多,而且有科學證據,奇普.希思與丹.希思(Chip and Dan Heath)合著的《創意黏力學》
(Made to Stick ;繁體中文版由大塊文化出版)一書中,就闡釋了這個道理。我認識的多位傑出企業主管,也都從自身的經驗得到相同結論,例如幹練、仁慈又睿智的寶僑公司(P&G)執行長賴夫利(A. G. Lafley)。他最常給人的建議,就是凡事都要「像兒童節目『芝麻街』一樣簡單」。
你也許花了一小時寫好一封電子郵件,又花了更多時間讓所有的直屬部屬都了解狀況,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儘管如此,也許有人只是瞄了一下郵件內容,或是在你講話的時候惶惶不安,所以根本沒有記住你想傳達的訊息。
我想,賴夫利一再重覆傳達像芝麻街一樣簡單的訊息,說不定有時他自己也會覺得很無趣。但這正是他聰明的地方,因為他知道,會議室裡總是有人之前聽他說過,卻沒有放在心上,等到聽他把同樣的話講了十遍之後,就會知道他是當真的。如果你沒有一再重覆講同樣的話,講到自己都有點煩了,你講的次數一定還不夠多,或是你想傳達的訊息太過複雜了。
(b)上司大禮3:賦予掌控力(/b)
人們進入職場,最不希望有無力感,因為工作本來就是為了達到一些成果,產生一些影響。因此,如果事態的發展讓人覺得無能為力,我們就會覺得十分沮喪。景氣不好的時候,主管也許無法讓員工掌控會發生什麼事情,但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盡可能掌控事情「如何」及「何時」發生。
在艱困時期,好主管會設法累積許多成績,即使是小成績也好。組織理論專家卡爾.韋克
(Karl Weick)在他的經典文章〈積小贏為大勝〉(Small Wins)中指出,如果人們覺得某項障礙太過艱鉅或複雜,就會心生畏怯,裹足不前。但若是把這項障礙拆解成幾個小部分,各個部分都不致令人心生畏懼,人們就會有信心克服這個障礙。我認識的一位主管,公司遭遇困境,不久前發起一項重大銷售計畫,如果推展得宜,可望為全體員工加薪;但若失敗,最糟可能會造成裁員,甚至公司倒閉。公司員工本已是驚弓之鳥,如今面對這麼孤注一擲的豪賭,可能會被嚇得不知所措。這位主管為了避免員工感到苦惱,於是要求部屬把每一項任務,分別寫在便利貼上,貼在白板上。他在白板上畫出「容易」與「困難」兩區,根據大家對各項任務難易程度的共識,把便利貼分別貼在這兩區裡。結果,有一半以上的任務都貼在「容易」那一區,只要幾天時間就可以達成,於是他要求大家各自認領一件容易的任務,任務完成後,就發電子郵件通知所有人。結果在短短一個星期內,許多任務都完成了,而一封又一封的「完成任務」電郵流傳,大幅降低所有人的焦慮感,使得大家精神振奮,也更有信心達成困難區的任務。
(b)上司大禮4:展現同情心(/b)
俄亥俄州立大學管理學教授傑拉德.葛林伯格(Jerald Greenberg)提出可信的證據說明,在風雨飄搖的時刻,同情心會影響公司獲利。葛林伯格研究美國中西部某家公司的三座工廠,工廠的條件幾乎完全相同。這家公司失去一張大訂單,因此不得不任意挑了其中兩座工廠,實施為期十週的15%減薪計畫。第一座減薪工廠的主管,簡單宣布了這項決定,然後說:「我可以回答一、兩個提問,但我很快就得離開,搭機到別的地方開會。」第二座減薪工廠的主管,則以感同身受的態度詳細說明這項決定,並一再表示抱歉與自責。接著,這位主管花了整整一小時回答員工的提問,例如,為什麼必須減薪、會影響到哪些人、員工該如何幫助自己及工廠等。葛林伯格研究這些做法對這三座工廠員工偷竊比率的影響,發現有趣的結果。在沒有減薪的工廠,這十週期間的失竊率維持在4%;主管簡短宣布減薪消息的工廠,失竊率升至9%以上;而在主
管詳盡解釋且滿懷同情的減薪工廠,失竊率只上升到6%。
這兩座工廠的減薪期滿後,失竊率又恢復到4%的一般水準。葛林伯格認
為,在實施減薪的兩座工廠,員工的偷竊行為增加,是為了「報復」雇主;而主管顯得漠不關心的減薪工廠,員工想報復的程度更深,所以偷竊率更高。這顯示,主管若能展現同情心,不管景氣好壞,都可以為公司增加價值,而且同情心又不花錢。
把冷靜表現得像冷血
同情心有許多不同形態,但本質上就是要設身處地了解別人的煩惱,並真心想要給人慰藉。一位最近剛完成第二波裁員的經理人,和我分享她學到有關同理心的寶貴一課。上司向部屬傳達不好的消息時,本身已經處於情緒比較平復的階段,不像剛聽到消息時那麼震驚、憤怒或難堪,而且已經考慮過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作好決定,接受現實。這位經理人告訴我:「你必須提醒自己,坐在會議桌對面聽你宣布壞消息的人,才剛剛聽到這個消息,也才剛要經歷你曾經歷過的整個心理過程。」這個人不僅感到措手不及,難以把上司正在說明的種種考量聽進去,也可能會覺得很驚訝,上司怎麼能這麼冷靜地宣布這個消息。上司也要曉得,對方最初的反應,到後來可能會改變。這位經理人說,有些員工一開始可能會擁抱她並謝謝她,但幾天後震驚的感覺漸漸消退,卻回來對她大吼大叫。還有些人一開始十分生氣,但後來卻向她道歉,擁抱她並謝謝她。同情心最重要的效用就是,幫人們維持尊嚴。如果裁員或關廠勢在必行,主管必須顧及被裁員工的情緒,這對離開及留任的人都一樣重要。最糟的情況就是,裁員後,主管還出言貶低或羞辱被裁的人。就算你覺得裁員是汰弱留強,但若把這話說出口,勢必會惹惱那些沒走的員工,或者打擊他們的士氣,甚至可能刺激最好的人才跳槽。美國電玩公司Atari的前執行長雷.凱瑟(Ray Kassar),1980年代大舉裁員之後對員工說,不好的人都被淘汰了,只有好的人留下來。但很多員工都覺得,裁員根本是出於權力鬥爭,裁掉了許多優秀的人才。
不幸的是,有些經理人仍步上凱瑟的後塵。專門生產每輛售價高達十萬美元電動跑車的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Motors),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2008年底裁撤約10%的人力。雖然他的表達方式比凱瑟委婉,但意思還是相當明白,他要淘汰掉最差的員工。他在當年10月寫道:「我優先採取的行動,就是大幅提高特斯拉的績效標準,因此,短期內會略為減少一些員工。那些因此離開的人,其實也不是表現欠佳,如果他們去其他公司的話,績效都會很好。不過我個人覺得,如果特斯拉想要躋身21世紀偉大汽車公司之列,在當前這個發展階段,就必須更堅持選用傑出人才。」不論公司內外,都認為馬斯克的說法很不得體,甚至有很大的負面作用。不過我們學到寶貴的一課:在發表任何言論前,最好都先想想,那些滿腔怨氣的人聽了這些話,會是何種感受。
(b)好主管的扮相(/b)
主管若能提高可預測性、盡量讓員工了解狀況、賦予掌控力及展現同情心,即使時局不好,也能讓員工盡量發揮所長,並贏得他們的效忠。能做到這四點的經理人,會被員工認為「可以當靠山」。在部屬感覺無助、而你必須採取各種行動時,都要牢記自己應該是部屬的靠山。多年前的不景氣期間,我在惠普電腦旗下的供應鏈管理單位SPaM擔任顧問。當時惠普致力撙節成本,取消了每天早上免費供應甜甜圈這個長久以來的福利,當時SPaM的工時很長,為惠普賺進大筆收入,因此甜甜圈被取消那天,眾人都憤憤不平。後來,SPaM的主管柯瑞.畢林頓(Corey Billington)挪出一點內部經費,恢復供應甜甜圈,結果大家都很高興。我還記得,有天早上我坐在茶水間,一名員工走進來,沒認出我,看到桌上擺滿的甜甜圈,高興地說:「主管跟你站在同一邊,真好!」
會做這種貼心事的主管,通常在其他方面也一樣體貼員工。像比爾.坎貝爾(Bill Campbell)的事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他在1990年代初期擔任手寫運算公司GO的執行長,被暱稱為「教練」,因為他曾在1970年代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的美式足球教練,而且在矽谷業界廣受敬重,是蘋果公司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最信賴的良師益友之一。他也是許多家公司的推手,曾擔任數十位主管的企業導師,包括Google的高階主管團隊、網景公司(Netscape)共同創辦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創業家兼創投家藍迪.高米沙(Randy Komisar)等。我曾多次和高米沙討論,當年坎貝爾如何努力挽救GO,而且即使公司每況愈下,為何沒有任何高階主管離開。我問高米沙,坎貝爾究竟有何能耐,讓部屬對他忠心耿耿,齊心協力挽救公司?結果他列出一長串原因:
■ 他碰到人就先給一個擁抱。
■ 他總是在講老笑話,說我們隨便誰都可以接他的位子,很快就能駕輕就熟,但他說的時候帶著真感情。
■ 他的門總是敞開,公司所有員工都可以去找他一對一談話,但他很小心,不會讓主管覺得被架空。
■ 他會明確獎勵展現高度忠誠的員工,像是在開會時特別點名表彰,並讚揚努力工作的人。
■ 如果有人不夠努力或忠誠,他會冷漠對待以示懲罰,每個人都能看出誰被打入冷宮。
■ 他堅持要部屬做到最好,並為自己的作為負責。他不是以金錢來獎勵,而是賦予績效優異員工更大的責任,大家都以爭取他的關注為榮。
■ 他讓員工常常看到他。
■ 他會為自己公司及員工挺身而出,向投資人、事業伙伴、競爭者據理力爭,這些事蹟膾炙人口,大家一講再講,蔚為傳奇。
(b)和部屬站在一起(/b)
創投業者約翰.多爾(John Doerr)接受《財星》雜誌訪問時也說:「我們結束GO這家公司的時候,比爾表現得最讓人稱道。他一再要求我們善待員工,讓他們帶著尊嚴離開公司。」從這家公司出去的許多主管,後來帶領其他公司都獲得成功,像是數位憑證公司VeriSign、網景公司、盧卡斯藝術娛樂公司(LucasArts Entertainment)等。坎貝爾力圖挽救GO期間,部屬不但對他不離不棄,高米
沙等許多人甚至認為那段日子是人生的黃金時期。
經濟不景氣經常讓人變得眼光狹隘、心灰意懶,比爾.坎貝爾的故事,提醒了許多主管經常忘記的一件事:不管最後是成是敗,只要部屬覺得你總是站在他們那一邊,這段經歷就會成為你事業的助力;但若他們覺得你輕易就會出賣他們,這個印象會讓你的未來蒙上陰影。
(白裕承譯自“How to Be a Good Boss in a Bad Economy,” HBR , June 2009)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