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手品牌攻略
好像突然間,顧客對價值敏感起來了;同時,新興的低價競爭對手又緊追不捨。在這個搶占市場的關鍵時刻,你該祭出打手品牌嗎?這樣的策略,是高招還是險招?本文列出五大風險,提醒你不要還沒傷到對方,就先傷了自己。
要目精華
在消費者節衣縮食之際,許多頂級品牌的市場落到低價產品手中。這些品牌的經理人面臨典型的難題:應該正面迎擊,降價求售,冒著利潤減少和品牌資產貶低的危險?還是應該不動如山,失去可能永遠不再回頭的顧客?這兩者都不理想,企業還有第三個選項:推出打手品牌。
遺憾的是,許多打手品牌不但沒能對目標對手造成什麼傷害,反而重創自家公司。會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搶走自家頂級產品的銷路;推出的產品很難與人一爭長短;無法獲利;不注意消費者需求;以及耗用管理人員的時間和資源。
文章內容
在21世紀初的繁榮年頭裡,經理人考慮推出新產品時, 通常只會往一個方向看:往上升級。由於消費者的所 得日益增加,對優越品質的需求,也顯然尚未滿足,所以, 當時大家關注的焦點,是「優質化」(premiumization)、 「換買高檔貨」(trading up),以及「大眾奢侈品」(luxury for the masses)。 但時代變了。現在的經濟緊縮,促使消費者換購低檔 貨,許多中、高級品牌的市場,正落入低價同業的手中。 經理人面臨一個典型的策略難題:應該用降價手段正面迎擊 嗎?(即使明知這樣做,短期會傷害獲利、長期會損害品牌 價值)。或應該以不變應萬變,期待好日子再來?(卻在等待的同時,失去那些也許永遠不再回頭的顧客)。這兩種方法都有很多難處,許多公司於是開始考慮第三個選項:推出打手品牌(fighter brand)。
打手品牌,是設計來戰鬥的,最好能在掃除低價競爭對手的同時,保護公司的高價產品。1998年,俄羅斯盧布突然貶值,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海外生產的萬寶路香菸,在俄羅斯的售價,猛漲為原先的四倍,許多癮君子買不起,於是菲利普莫里斯採用這套策略,傾全力在當地產銷打手品牌「龐德街」(Bond Street),不讓當地競爭對手搶走市場。等到盧布匯價回復正常水準,消費者再度回頭購買價格依然高貴,但保住品牌價值的萬寶路。
打手品牌策略運用到極致,甚至能產生更讓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像布希啤酒(Busch)那樣的案例(見邊欄:「攻擊尖兵」),不只是打敗競爭品牌,更為公司開啟全新的低價市場。不過,這樣的勝利只是例外。大部分打手品牌的下場令人沮喪,不但沒能傷到對手,反而讓公司蒙受損失。它們究竟出了什麼差錯?想靠打手品牌策略獲致成功,經理人必須小心以下五個風險。
風險1:自相殘殺
大部分打手品牌上市,都擺明了要搶回改用低價競爭品牌的顧客。可惜的是,一旦採用這種策略,後果都不如預期,甚至可能連自家的頂級產品顧客也被搶走。1994年,柯達(Kodak)想擊退日本同業富士(Fuji)時,就碰到這樣的事。
在此之前的十年間,柯達的市場占有率下降,因為許多顧客改用富士的Super G軟片。這種軟片的價格,比柯達賣得最好的Gold Plus軟片便宜20%。面對市占率持續滑落的頹勢,柯達推出打手品牌應戰,稱為Funtime(歡樂時光),價格和富士的產品相同。為了避免與Gold Plus自相競食(cannibalization),柯達用比較舊、效果比較差的感光乳劑製造Funtime,它的品質因而遠不如Gold Plus。結果,這個從單一公司觀點看來十分聰明的產品區隔,在消費者的主觀解讀下卻行不通。因為,軟片逐漸成為大宗商品,消費者購買時涉入低,很少有人費時費力研究比較,而且大部分消費者根本不知道產品品質有什麼差異。他們以為Funtime就是價格比較低的柯達軟片,結果這個打手品牌搶走的Gold Plus銷售額,遠超過它對富士造成的傷害。不過兩年的時間,柯達就從市場撤出Funtime,開始嘗試其他替代方案。
打手品牌的定位問題,帶給經理人雙重挑戰:你必須確定它迎合的是那些在意價格,而且是你想要吸引的消費群,同時,要保證它不會吸走頂級品牌的現有消費者。這表示打手品牌的低價,必須搭配消費者可以察覺得到的低品質。柯達在理論上對了,實務上卻未能讓消費者清楚知道,Funtime的品質低於柯達想保護的頂級品牌。一般新品牌上市,務必敏銳掌握消費者的價值坐標(coordinates of value),不過,打手品牌的情況特殊,當你在打擊別的競爭對手時,必須運用這些坐標,刻意偏離原有品牌的目標顧客群,鎖定另一個顧客群。
成功案例:寶僑的「去品牌管理」
寶僑(P&G)運用打手品牌,抵擋通路自有品牌競爭對手的故事,和柯達的案例形成鮮明的對比。1980年代,美國紙尿布第一品牌:寶僑的幫寶適(Pampers),以及銷售排名第三的品牌:寶僑的樂芙適(Luvs),占全美紙尿布銷售額的一半。但隨著通路自有品牌紙尿布的市占率升高到20%,以及寶僑等業者的獲利空間萎縮,同時經營兩種頂級紙尿布品牌的做法,變得愈來愈沒意義。1993年,寶僑因應這個趨勢,開始調整品牌組合:把樂芙適重新定位成打手品牌,價格一砍就是16%。為了避免和幫寶適自相競食,寶僑也確保樂芙適的相對價值遠低於幫寶適。除了縮減樂芙適的研發和產品創新,減少電視廣告和促銷支援,就連原有的一些特色,像是樂芙適包裝上的提帶也取消,藉此強調:這個品牌提供給消費者的價值低於幫寶適。
這套做法稱為「去品牌管理」(un-brand management)。為了防止自家人對壘,企業必須刻意減少打手品牌對頂級品牌目標市場區隔的價值、吸引力和取得方便性。也許,企業甚至要主動取消打手品牌現有的一些產品特色,不再提供標準的行銷支援。另一個做法,對那些很難接受價值破壞觀念的經理人,則是好消息,那就是增進頂級品牌的創新,並強化它的品牌價值,以確保打手品牌有明確的差異化主張。其實,這正是寶僑策略的核心,因為儘管公司使出渾身解數,重新定位後的樂芙適,起初仍搶走了幫寶適的銷路。後來,寶僑集中更多管理和財務資源,投入幫寶適的行銷,而且改進它的特色,兩種品牌才開始扮演互不干擾、卻同樣成功的角色。
經理人推出打手品牌之前,必須好好評估品牌自相競食的效應。由於這些品牌就是要和搶走公司市場的對手品牌競爭,用來確認打手品牌上市是否合宜的初步損益計算,往往會太過簡單,只估計能搶回多少失去的銷售額。精確的損益分析,必須同時考慮到競食效應。該如何預測是否會發生過度競食的問題?為了確保打手品牌能和低價品牌競爭,而且不致搶走太多價格和獲利更高的姊妹品牌銷路,試銷是最好的方法。
風險2:未能擊敗對手
競食可能是打手品牌最明顯的風險,但絕不會是你必須注意的唯一風險。實際上,在許多例子中,組織過度保護頂級品牌,反而犧牲了打手品牌的戰鬥潛力。2003年,默克(Merck)的暢銷藥品素果(Zocor),在德國的專利保護就要過期,默克的因應之道,正好犯下這樣的錯。素果是一種用來治療高膽固醇的抑制劑,曾為默克賺進一大筆錢,但一旦專利過期,效果相同的學名藥就會湧進市場,價格只有它的30%。
這種情況下,降價顯然是應有的因應策略,但默克卻不能這麼做,因為這會鼓勵貿易商,把素果從德國平行輸出,到專利保護仍有效的歐洲聯盟其他市場。於是,默克決定推出打手品牌,稱為素果MSD。打手品牌在專利失效前四個月上市,好給它一些時間搶走素果的顧客。默克希望這些顧客在學名藥入侵市場後,繼續購買它的產品。由於剛開始的八個星期內,默克只和自己競爭,素果MSD的訂價,只略低於原來的頂級品牌,直到專利失效前夕,打手品牌的價格才降為素果的90%。
上市三個月後,素果MSD落後銷售目標50%之多,連起碼的標準都達不到。三十幾種學名藥則成功地瓜分了這個藥界雄獅的市場。默克想盡可能拉長利潤保護期,所以不敢推出訂價夠低的品牌,認真的和學名藥一拚高下。就算默克發覺起初的訂價不對,也沒辦法迅速更正錯誤。它是績優的跨國公司,卻沒能打贏自己掀起的價格戰。因為,默克一向長期維持價格不變,只有在慎重磋商和思考後才會調整。而學名藥競爭對手卻習慣靠價格競爭,說變就變。由於虧損快速升高,默克終於撤回對素果MSD所有的行銷支援,承認失敗。
英特爾(Intel)過度保護頂級品牌的例子,也給我們不少的啟示。1990年代晚期,個人電腦日趨成熟,推動市場成長的力量,主要來自價格一千美元以下、「還不錯的」家用個人電腦。英特爾的晶片,一直是為遠比一千美元昂貴許多的機器設計的;光是奔騰(Pentium)處理器,一顆可能就要賣到八百美元。主要競爭對手超微半導體(AMD)曉得,英特爾的條件並不足以攻下這塊正在成長的市場,於是推出本身的打手品牌。超微的新處理器晶片,價格在260美元左右,綽號是氪晶體(kryptonite),這是制伏超人的唯一物質;意思就是說,這是一場反英特爾之戰。
英特爾當然急著反制超微,以免超微在低價市場取得立足點。但英特爾很不願意用降價的方式,減損奔騰的獲利和品牌價值,於是它決定創造一個品牌,稱為賽揚(Celeron),一顆晶片的價格,訂在兩百美元以下。1998年4月賽揚上市時,有關英特爾銷售一種新晶片,而且價格遠低於超微的消息轟動市場。不過,雖然賽揚的訂價很大膽,產品本身的規畫卻不夠大膽。像第一批賽揚,不過就是取消早期奔騰系列的一些特色,並採用容量較小的快取記憶體。顧客初期的興奮,很快就轉為嫌惡,因為晶片買家只把賽揚視為「被砍了頭的」奔騰。
但和素果MSD不一樣的是,賽揚有本事捲土重來,再打第二回合。英特爾見到負面反應不斷湧進,趕緊出手補救,在短短幾個月後,就推出新版本賽揚A。新晶片仍維持低價,但具備價格較高、即將被取代的奔騰II晶片不少快取記憶體和處理性能。這樣的做法,在低價個人電腦市場獲得成功。此後,英特爾繼續擴大和改善賽揚的性能,讓它緊跟在奔騰品牌之後。
為什麼結果如此不同?英特爾產品上市、升級和淘汰的頻率很高,比默克更能從第一次進軍「還不錯的」市場區隔中學得教訓。產品週轉率沒這麼快的公司,應該特別重視以下這些啟示:試銷你的打手品牌,做足重新調整價格和性能的準備,以確保它能在「性能過好但自相殘殺」和「性能過差但缺乏競爭力」之間,找到好球帶。英特爾占有80%的處理器市場,證明打手品牌能開啟較低檔的市場機會,也具備無與倫比的能力圍堵競爭對手。英特爾以賽揚處理器,做到了連超人也做不到的事:找到化解氪晶體威脅的辦法。
風險3:財務損失
在無數的打手品牌中,最寶貴的教訓是通用汽車(GM)的釷星(Saturn)。釷星存在了25年,帶給我們無人能及的洞見,首先,它讓我們看到一種打手品牌散發的策略魅力,接著,我們會看到這種品牌萬一失敗,組織會遭受何等嚴重的內傷。
通用汽車從1982年開始構思釷星,準備正面迎擊日本省油和便宜汽車進軍美國的威脅。但通用汽車擔心,自己在中價位和中型車製造上的名聲,可能會讓人覺得,釷星在效能上不如本田(Honda)與豐田(Toyota),所以它刻意拉開距離,區隔釷星和通用旗下其他品牌,把釷星定位為「不同類型的汽車公司」。新品牌在田納西州有專屬廠房,生產汽車的方式,也和底特律很不一樣。第一輛釷星在1990年上市,立即受到市場歡迎,很快就寫下業內最高的再購買率,以及顧客滿意紀錄。釷星獨特的經銷網,採用不二價的透明化銷售方法,進一步強調產品的差異性。1996年,訂單超越釷星的產能,經銷商的調查發現,50%的訂單,來自本來準備購買日本進口車的個人,證實這種品牌單打獨鬥的能力非同小可。1994年,大衛.艾克(David Aaker)教授就斷定:「釷星從無到有,成了美國最強的一個品牌。」他說對了,但除了一點。
釷星這個品牌雖然成功,財務上卻是一場災難。它只有一年的營運獲利,而這甚至還沒考慮到,通用汽車初期五十億美元的籌備成本。1997年,這個品牌尋求龐大的新投資資金,用來開發新車型,但通用汽車看到釷星沉重的營運成本,不禁猶豫起來。釷星的廠房興建成本,是通用汽車一般生產線的五倍,員工數是一般工廠的兩倍。釷星汽車的生產成本也比較高,因為幾乎沒有共用通用汽車的零件。釷星另外編列行銷和品牌打造的預算,也有自己專屬的經銷網。簡單來說,管銷成本高,而這卻得由一個只生產低價、低獲利率小型車的品牌來負擔。沒錯,通用汽車建立起非常不一樣的汽車公司,以及效能超強的打手品牌,卻也為釷星套上一個很不賺錢的商業模式。2000年,儘管銷路仍然很好,釷星每賣一輛汽車,就要賠上三千美元。
失敗案例:釷星賠掉品牌效能
通用汽車開始重新思考,他們延後推出,甚或取消昂貴的新賣點,例如,乘客座氣囊和塑膠車身板件,並取消釷星工廠獨特的營運系統和勞資協議。後來,釷星的「新」一代汽車終於上市,卻不過是換個標誌的通用汽車其他車款罷了。釷星原來的小型車,變成了通用汽車較傳統的中型車、多功能休旅車(SUV)和廂型車。釷星的經銷商也受到管制,儘管起初承諾不作任何價格促銷活動,現在卻和通用汽車所有的經銷商一樣,提供零利率貸款等優惠。如果釷星的第一章寫的,是打手品牌經營成功卻不獲利,第二章的重點就放在降低成本,代價則是犧牲釷星的品牌價值,最後終於損害打手品牌的效能。共用底盤、新瓶裝舊酒的車型,以及通用汽車的促銷活動,結束了釷星的差異化,進而對龐蒂克(Pontiac)和雪維(Chevy)等姊妹品牌造成更大的殺傷力。在此同時,釷星對抗的亞洲競爭對手,在美國的市占率節節攀高。2009年,通用汽車副董事長鮑伯.魯茨(Bob Lutz)總結釷星的故事,告訴《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說:「我們花了一大筆錢,給釷星一個從頭到尾,絕對找不到任何藉口搪塞的產品陣容。比起通用汽車的任何事業部,他們擁有更好和更新的陣容,卻沒有打開銷路。」他講得不完全正確。釷星的銷路的確有打開了,但利潤卻沒有跟著進來,因此通用汽車不得不追求綜效,並思考如何節省成本;但這樣一來,銷路就下滑了。除了獲利之外,釷星在各方面都是十分成功的絕佳打手品牌實例。也正因如此,後人都會記得,它是一個最值得警惕的打手品牌失敗個案。
打手品牌要成功,不能一開始只向目標敵人的價格和價值看齊;你也必須在達成這些目標的同時,維持獲利水準。不幸的是,這對習慣賣高價產品、大手筆營運模式的組織並不容易。因為突然間,他們發現和自己在低價市場角逐的對手品牌,多半就是以低價取勝的,而且早已演化出一套適合在那樣的環境生存的營運模式。高檔品牌的組織想要競爭成功,通常得縮減打手品牌的成本結構,並改變「策略成功」的傳統定義。
負責研發低價版隨意貼(Post-it Notes)產品「高地」(Highland)的3M經理人認為,改變定義的意思,是利用等級較低的黏膠、只供應少數新產品款式,以及放棄所有的促銷活動。就像3M一位高階主管說的,打手品牌的最高目標,是確保「如果消費者使用高地的話,也不會抱怨」。高地只給顧客最基本的品質,加上避免失望的小小目標,看起來和3M以創新掛帥的形象大相逕庭,卻達成了兩個關鍵目標。首先,這確保高地不致損傷隨意貼的銷售額。其次,雖然高地的價格遠低於隨意貼,但3M還是設法讓它賺錢,正因如此,在成功地擺脫廉價競爭對手之後,高地才能繼續留在3M的產品組合中。
風險4:錯過了顧客
在正常情況下,一個品牌會成功,都是靠找出消費者未能滿足的需求而起家,後續的產品開發和行銷,始終聚焦在那個目標消費群身上。然而,打手品牌的源頭很不一樣,它是源於某個競爭對手,以及它與你的組織競爭時,在策略上很成功,或是很可能會成功。因此,打手品牌的DNA,從一開始就有潛在的瑕疵,畢竟,它是從公司的弱點和競爭對手的強項而來,不是從一開始就以消費者為中心。
聯合航空(United)祭出打手品牌泰德航空(Ted),與平價航空公司邊疆(Frontier)、西南(Southwest)競爭時,從一開始新品牌的方向就明顯扭曲了。2004年擔任聯合航空執行副總裁的約翰.泰格(John Tague於2009年升為總裁),在推出泰德航空時,將它定調為:「我們認為,泰德能做聯合不能做的事。」他和他的團隊犯下的錯,是只拿自家的頂級品牌來當泰德的標竿。他們大事宣傳泰德航空的差異化特色,像是提供簡便服務,運用游擊行銷戰術和只派一名人員辦理登機手續等,只不過是把泰德航空和自己的母公司品牌區隔而已。以市場為取向的策略專家會說,這些特色,泰德的低價競爭對手早就有了,所以泰德和別人沒什麼不同。泰德在訂價上的內部取向心態,更為明顯。和聯合航空相比,泰德算是平價航空公司,但外界分析師證實,泰德的票價比廉價競爭對手貴了約15%。由於燃料成本不斷上漲,加上持續虧損,泰德在2009年關門大吉。
致命敗筆:眼中只有競爭對手
泰德是以公司內部品牌為標竿的受害者,但打手品牌更常見的情形,是過度注意競爭對手的舉動,反而忽視了消費者。以英國超級市場特易購(Tesco)為例,特易購除了販售傳統製造商品牌,也首創三級化的特易購自有品牌策略。但在2008年,消費者去特易購買東西時,又看到第四種自有品牌上架。原來,特易購感受到德國零售商阿迪(Aldi)的威脅與日俱增,緊張之餘,推出了350種新的折價品牌,價格介於最低和中階自有品牌之間,而且還模仿阿迪的「品牌屋」(house of brands)架構。比方說,它的新番茄醬打手品牌,也仿效阿迪的自有品牌番茄醬布朗威(Bramwell),並未掛上特易購的名稱,另外取名為橡樹巷(Oak Lane)。特易購甚至在陳列架上,標示出阿迪公司同等產品的價格,目的是向顧客保證,到阿迪去買不會更好。可惜這套策略,把特易購原來簡單的訂價結構變得複雜,讓許多顧客混淆不清。
雖然,打手品牌會出現,是因為察覺到競爭對手進逼的事實,以及組織現有的頂級品牌的侷限,但經理人的注意焦點,還是應該立即轉移到新品牌要服務的目標消費群。只有這樣,公司才能抱持必要的消費者取向,避免犯下「把眼光只放在競爭對手身上」的致命錯誤。
維珍藍航空公司(Virgin Blue)成功打進澳洲市場後,澳洲航空(Qantas)決定還擊時(見邊欄:「澳航的完美打手品牌」),規畫流程的起點不是以內部為標竿或是評估維珍藍的營運模式,而是在澳洲各地舉辦一連串的焦點團體調查,包括新上任的執行長艾倫.喬伊斯(Alan Joyce)在內,資深經理人全都要參加。喬伊斯告訴《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我們發現,受訪者希望航空公司擁有幾項特質,也希望航空公司能展現澳洲的形象;他們希望有一家開放、平易近人且一視同仁的航空公司。」後來,受訪者的高見,有效引導澳航的打手品牌捷星航空(Jetstar),締造出空前的成功。捷星並未向它準備攻擊的競爭同業的優勢看齊,而是全力迎合未來它要服務的消費者的需求。
風險5:經理人分心了
在銷售頂級品牌的同時推出打手品牌,就像在兩個陣線開戰一樣;這個時候,組織也許該專心經營眼前的業務,卻必須把資源分配在不同的用途上。經理人是否該留在原地保衛家園,而不是派出打手品牌應戰?
近年推出打手品牌、但後來黯然撤軍的公司當中,許多以破產收場:2002年有聯合航空(泰德)、2005年有達美(Delta)航空(上恩〔Song〕)、2009年有通用汽車(釷星)。這些公司推出打手品牌,是為了因應已讓組織業務損失慘重的競爭威脅;但不成功的打手品牌,非但沒能緩和情勢,還因為浪費了財務投資,讓組織的窘迫處境益發惡化。《財星》雜誌(Fortune)報導,通用汽車的釷星虧損超過150億美元;就算通用再怎麼有錢,這也是一筆龐大數字。同樣地,上恩讓達美的財務出現一個大缺口,品牌推出、行銷傳播,以及雇用和訓練新進員工的成本,加起來估計達6,500萬美元,這還不包括營運成本。業界分析師估計,2005年,上恩每個月虧損約1,600萬美元。加上48架飛機停飛、改裝歸還達美,以及員工的遣散費,在達美亟需現金的時候,這些高昂成本,讓公司的狀況益發困難。
推出、管理,然後撤銷失敗打手品牌的機會成本,甚至高過打手品牌對公司財務的衝擊。本來可以投資在公司頂級品牌的管理資源,卻浪費在經常會賠錢的事業,這種做法,只會使組織從核心業務分心。頂級品牌在市場上的挑戰,也可能不只是低價新進業者而已。打手品牌如果未能緩和其他低價業者的競爭威脅,還吸走重要資金和經理人的注意力,反而會讓頂級品牌面對競爭威脅時,更顯脆弱。比方說,特易購投入心力於平價品牌產品線時,主要競爭對手「桑斯伯里」(Sainsbury''s)的成長速度,遠比從前要快;寶僑在執行樂芙適的打手品牌策略時,幫寶適有不少市占率落入頂級競爭品牌好奇(Huggies)手中。通常,員工很快就會看出打手品牌對組織的殺傷力,例如,聯合航空的員工講得很酸,說泰德的名字「Ted」,意思其實是「聯合完了」(the end of United);達美航空執行長傑洛德.葛林斯坦(Gerald Grinstein)更公開以詛咒式的形容詞「天鵝之歌」(Swan Song,意指最後演出),稱呼他的打手品牌「上恩」(「Song」的原意為歌),他後來還為這句話道歉。
但打手品牌最大的代價,可能是它常會延誤經理人的腳步,讓他未能及時對現有的品牌組合,做出必要的策略性決策。在許多案例中,當領導團隊終於放棄失敗的打手品牌,他們的下一步行動,往往是對頂級品牌展開策略性評估。例如,聯合、達美和柯達,都在承認本身的打手品牌失敗後,針對頂級品牌,採行大幅縮減成本和重新訂價的策略。不過,在這類案例中,那些極為重要的策略行動,已因組織專注在打手品牌上而延宕多年,其中尤以通用汽車受害最深。時間拉回1983年,當時的通用董事長羅傑.史密斯(Roger Smith),在發表第一輛釷星的原型時,豪氣萬千地宣稱:「對日本人的挑戰,通用汽車的答案是釷星,這也是美國人的答案。」事後來看,釷星最大的成本,是通用汽車的高階主管花了那麼長時間,才發覺釷星根本不是應付日本競爭同業的「答案」。等到通用汽車的高階主管承認這一點,已經錯失四分之一世紀的機會了。要是通用汽車能回到1983年重新來過,檢討原來的品牌組合,以及對亞洲進口車的因應策略,它如今會是什麼模樣?
審慎考慮後,明快出手
也許,經理人永遠不會遇到像打手品牌這麼誘人,或潛在殺傷力這麼大的策略。它一旦奏效,就像布希啤酒或英特爾賽揚那樣,會被捧為行銷上的神來之筆。找麻煩的競爭對手不是遭到摧毀,就是被緊緊限縮在一隅。這種狀況下,往往會出現高成長潛力的新市場區隔。而且,頂級品牌和價值品牌在市場上並存,公司便可結合運用兩種產品,發揮本身的策略優勢。不過,我們應該把這些風光亮麗的結果擺在一邊,先避開導致大部分打手品牌失敗的風險。仔細想想打手品牌可能會如何搶走頂級品牌的銷售額,並確保顧客能適當區隔兩種品牌的價值。確認你推出的打手品牌,競爭力足以殺傷敵人,獲利足以維持長久。因此,目前企業的營運焦點和投資都極為重要,務必審慎考慮,分散組織資源的策略意涵。接著,你得明快做出決策,因為,一如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兩千多年前指出的:戰神討厭猶疑不決的人。
- Oct 22 Thu 2009 06:40
打手品牌攻略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