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寂寞的涵義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寂寞」是一項新興的研究領域,且在最近幾年中,一直受到行為科學家們的關注(Hojat, 1982)。由於專門研究「寂寞」的學者們,對寂寞的分類不同,學者對寂寞的定義,人言人殊,不過,大致上有以下三個共同的觀點:寂寞源自個人社會關係的不足;寂寞是一個主觀的經驗,它和客觀的社會孤立(social isolation)不同;寂寞是不愉快且惱人的經驗。寂寞的概念之所以如此分歧,是由於學者對它的研究,著眼點不同,以下根據各人所強調的觀點,將寂寞的定義分為三大類分別敘述(引自Peplau & Perlman, 1982):



  第一類,強調人類天生對親密的需求(need for intimacy)例如:



  Sullivan(1953)認為寂寞是一個令人不快且具有驅迫性的經驗,它和不當地排除人際親密的需求有關。



  Weiss(1973)認為寂寞並非源於孤單(alone),而是由於缺乏某些特定的人際關係所產生的反應。



第二類,強調人們對其社會關係的知覺和評價的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例如:



  Sadler和Johnson(1980)認為寂寞是當個人意識到自我世界的關係網絡破裂時,所經歷的一種全然深刻的感覺。



  Perlman和Peplau(1981)認為寂寞是當個人重要的社會關係網不足時(無論質的或量的),所產生的不愉快經驗。



  Lopata(1969)認為寂寞是當個人所期望的互動水準異於目前所擁有的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



  Flanders(1976)認為寂寞是一個適應性的回饋機置,它將個體從目前人際接觸量不足所造成的緊張狀態,帶到一個比較理想的人際接觸狀態。



  Gordon(1976)認為寂寞是由於缺乏某些人際接觸而產生的被剝奪感,即失去某人的感覺。進一步說,它是所期待的人際關係缺少時,所產生的被剝奪感。



  Sermat(1978)認為寂寞是源自個人所擁有的和所期待的人際關係之差異。



  第三類,強調社會增強(social reinforcement)的不足,例如:



  Young 認為寂寞是缺乏或知覺缺乏令人滿意的社會關係,所生的心理困擾,它多少是由於缺乏重要的社會增強所產生的反應。



  上述三類定義,第一類以需求的方法(needs approach)界定寂寞,強調它的情感面;第二和第三類則以認知的方法(cognitive approach)界定寂寞,強調對社會關係的知覺和評價。



  綜合上述各學者對寂寞概念的界定,可將寂寞的涵義界定為:個體知覺其人際關係之不足,所產生的不愉快情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enda9727 的頭像
    brenda9727

    漂泊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