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放棄GDP崇拜 薩科奇要把幸福指數納入經濟指標
作者:經濟學人  出處:天下雜誌 431期 2009/09

相關關鍵字:經濟學人


繼不丹之後,法國總統薩科奇也要改革經濟指標。GDP不是全部,人民福祉還有其它指標。






美國人、法國人、印度人、迦納人,誰最富足?經濟學家會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比較各國的人均GDP。但這並非全部的真相。印度人也許很窮,但卻很快樂;美國人可能衣食無虞,但卻感到厭煩。

GDP只能衡量一國商品和服務的價值,而人們對於富足的感受,還有很多因素是GDP無法衡量的,例如是否健康、是否有工作等。

近年來,不少經濟學家開始尋找能夠衡量富足(甚至幸福)的經濟指標,而法國總統薩科奇也決定跟進。去年,他成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成員包括二十五位知名社會學家,其中還有五位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九月十四日,由諾貝爾獎得主史蒂格里茲帶頭的委員會,提出了厚達二九二頁的報告,基本上呼籲各界,放棄「對GDP的崇拜」。

GDP無法衡量幸福感

報告的第一部份,批評GDP在衡量福祉上的各種缺失,例如高估了生產製造的價值,而且只以市場價格來估價,事實上,不是每樣東西都定得出市價。

而且,政府的統計單位應該關注的,不只是生產總值,還有家庭所得、消費與財富等。以二○○五年為例,法國的實質國民所得只有美國的七三%,然而在加計政府服務、家庭生產與休閒等項目之後,兩國的差距明顯縮小:法國家庭的調整後所得,增加為美國的八七%。難怪薩科奇會急著要改革經濟衡量指標。

報告第二個部份,鎖定「生活品質」指標,以量化方法衡量各種影響人民主觀幸福感受的因素,包括所得、健康、婚姻、年齡等。值得注意的是,失業者的幸福感普遍偏低,顯示失業問題影響的,不只是所得而已。

經濟指標多元化,有其必要。有些國家早就這麼做(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小國不丹)。但衡量指標變多,也有風險,例如會讓特定團體有機可趁,故意玩弄數字來要脅利益。而且,負責統計這些指標的單位,也必須獨立於政府之外,統計的結果才能獲得人民的信賴。(吳怡靜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