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名稱:<漢初黃老思想>
參考書目:
《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 任繼愈主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漢初黃老學派)
《中國哲學史新編》 馮友蘭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年十二月出版(第二冊第十七章、第三冊第二十五章。)
《中國思想史》 張豈之 臺北水牛出版公司 民國八十一年六月一日初版
(第二篇第一章)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鄺芷人 臺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初版
(第三章西漢的政治人物及知識份子)
《老子王弼注.帛書老子.伊尹九主.黃帝四經》 臺北天士出版社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初版
《兩漢思想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祝瑞開著 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版
§§參考引文:
§漢初黃老思想的歷史背景:
「戰國漢初的黃老學派是道家的一個支派。由於這個學派融合道、法,主張『清靜自定』,適應漢初休養生息、穩定政治局勢和恢復發展經濟的需要,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而極盛一時。《史記‧樂毅傳贊》記載的戰國末期至漢初黃老學派的傳授關係是: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樂瑕公──樂臣公──蓋公──曹參。...文帝、景帝及竇太后都尊奉黃老之學。竇太后從文帝即位時立為皇后,景帝時為太后,武帝時為太皇太后,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死去,處於中央政權的中心長達四十多年。她尊崇黃老之學,產生了很大影響。此外,《史記》中提到的漢初黃老學者還有陳平、田叔、司馬季主、鄭當時、汲黯、王生、黃生、司馬談、劉德、楊王孫、鄧章。《漢書‧藝文誌》的《諸子略》、《兵書略》、《數術略》和《方技略》中托名黃帝的著作,總計二十一種。這些著作除醫書《黃帝內經》尚存外都已失傳。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是戰國黃老學派的作品,抄寫的時間大約在西漢惠帝至文帝初年,內容互有聯繫組成一個完整體系。有的學者認為這四篇古佚書就是《漢書‧藝文誌》中的《黃帝四經》。」(中國思想史《上冊》張、P245)
§漢初黃老思想的特徵:
「黃老學派從《老子》出發,傾注全力研究人類社會的成敗、得失、禍福,熔鑄道、法,兼採儒、墨、名家、陰陽家的一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政治、哲學、軍事思想體系。司馬談在《論六家之要指》中評述:『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記‧太史公自序》)』這裡描繪的『道家』不是老莊之學,正是《黃老帛書》中體現的黃老之學的思想面貌。」(中國思想史.上冊.張、P246)
§黃老之名義:
「在先秦著作中沒有『黃老』這個名稱,黃老並稱是漢代人的說法。黃老指的是什麼?黃就是黃帝,老就是老子。《史記‧樂毅傳》說:『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陳丞相世家》說陳平少時『治黃帝老子之書』,《外戚世家》說竇太后『好黃帝老子之言』,王充說得很清楚:『黃者,黃帝也;老者,老子也』(《論衡‧自然篇》)。黃老之稱雖指的是黃帝老子,黃老之學卻與黃帝、老子不是一碼事。」(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任、P95)
§黃帝四經的出土與考證: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書中避邦字諱,不避惠帝劉盈諱,抄寫年代當在惠帝至文帝初年。從它的思想體系和一些用語可以看出,這四篇合起來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書。」(任、P101)
「唐蘭說:『在思想體系方面,四篇是一貫的。第一篇《經法》,主要講的是法;第二篇《十六經》主要講的是兵;第三篇《稱》,主要講的是樸素的辨證法;第四篇《道原》講的是道,即事物的客觀規律。四篇體裁各別,但互為聯繫,成為一個整體。』所以說:『這四篇是一本書。』唐蘭還認為這四篇古佚書就是《漢書‧藝文志》道家裏的《黃帝四經》。」(任、P102)
§從帛書老子的出土對老子書的研究:
「帛書老子,小篆本和隸書本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德經是上篇,道經是下篇。這種編次是不是老子原書的編次?這一點,我們現在還無法論定。不過,從先秦古籍的有關記載來看,老子傳本在戰國期間,可能就已有兩種:一種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這當是道家傳本。老子本書論述道德,總是把『道』擺在第一位,把『德』擺在第二位;莊子論述道德,也是把『道』擺在第一位,把『德』擺在第二位(例子很多,從略),便是明證。另一種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這當是法家傳本。韓非子,解老首先解德經第一章,解道經第一章的文字放在全篇的後部,便是明證。大概是道、法兩家對於老子書各有所偏重。老子上篇講『道』的文字多些,所以後人稱做道經。下篇講『德』的文字多些,所以後人稱做德經。老子所講的『道』多屬於宇宙論和本體論的範疇,所講的『德』則多屬於人生論與政治論的範疇。道家重視書中的宇宙論和本體論,並認為『德』從屬於『道』,所以把道經放在前面。法家重視書中的人生論與政治論,而用法家眼光來理解老子的言論,所以把德經放在前面。兩家俱以自己不同的需要來安排老子。」(天士、P209)
§黃老思想中的刑名觀念:
「黃帝四經的內容很豐富,『刑名』是它的最重要的部分。史記把老莊和申韓合為一傳,在申不害傳裏說:『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這是最早提到『黃老』和『刑名』的。韓非傳裏也說『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黃老』。從這裏可以看到法家和道家的關係」。」(天士、P334)
「從這本黃帝四經來看,他所主的『刑名』,實際上是本於『黃』,那末,所謂黃帝學派的刑名家是從公元前四世紀的上半就開始了。鄭國在春秋時代就重法,子產鑄過刑書,鄧析做過竹刑,在這時出現新的重法的刑名家不奇怪的。到戰國末年,韓非這個更重要的法家,也正是鄭國人,這也很值得重視。凡是神農黃帝的學說,都是戰國中、後期人所假托的。漢書‧藝文志的陰陽家流裏有黃帝泰素二十篇,原注『六國時諸公子所作』,而韓非也正是韓諸公子中之一。那末,黃帝四經很可能也是韓國法家的著作,其時代很可能就在公元前四世紀。」(天士、P335)
「司馬遷作史記,對漢文帝的宗黃老是諱莫如深的。在太史公自序裏說到『自曹參荐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沒有說文帝宗黃老。『儒林傳』裏說:『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但是在老莊申韓列傳裏已明明透露刑名就是黃老之術了。現在發現這本『黃帝四經』,更可以看出刑名之言是黃帝言的一個主要特點,更清楚地說明文帝黃老,而竇太后不過是文帝的忠實的繼承者罷了。黃帝言實際上是以法家思想來改變道家的。」(天士、
P338)
§兩漢思想史的理解線索:
「漢代思想的精華和糟粕都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嚮。漢代是漢民族形成的重要歷史時期,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思想性格、心理特徵此時初步奠定了基礎。兩漢思想對我國民族心理、思想性格的塑造和形成,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在社會和思想的發展上,是頗為關鍵和重要的。---歷代學者頗多以『經學』概括漢代思想的特色,似欠全面,也不準確。兩漢時代,是繼先秦以後,諸子百家融匯綻合,進一步提高創新的時期。特別是儒、道二家並行發展,並都有了重大突破。儒家從對《易》、《禮》等經典的解說和論著的完成,到董仲舒融合今文經公羊家說和陰陽五行學說,創立新的天人感應的哲學神學體系,到劉歆強調『行事』『人道』,注重『立功』的古文經學的興起,到白虎觀會議以後今、古文經的逐步合流。儒家經學確實成為兩漢學術思想發展的一條主要線索。另一方面,道家,從漢初黃老之學的盛行,到嚴遵融合老、莊,闡述、發揮『虛無』『體玄』的思辨哲學,到揚雄、『易緯』融合儒道二家,開始把老、莊和《易》學三者結合起來,開了魏晉玄學的先河。道家思想又和方士、陰陽家、墨家等思想結合,形成中國土生的宗教──道教。道家思想在漢代也有了長足發展,成為另一條思想發展的重要路線。」(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祝瑞開著、p423)
§教材名稱:<道家思想在漢代的流傳與發展>
漢初有個黃老之治,這是政治應用上的黃老思想,嚴格地說,是先秦道家經過戰國學者將法家治國的思潮扣合入道家哲學而建構的理論思潮。
其中有幾項要點,首先,是黃老思想中的「黃」,名義上即是指稱黃帝,實質上是戰國時人假托黃帝之名而著書立說者,假托黃帝名義而著書是戰國迄兩漢的學術習慣,如「黃帝內經」即是。然而黃老連名即已非先秦老莊思想之本貌。
其次,黃老學是道家與法家哲學結合的政治哲學,強調無為而治,及形名相因的政治技術,即形名配合又因物自然之道。(其理論性內容應見原典)「所謂刑名即形名,指法家提出的循名責實的君主馭臣之法。〞黃老〞與〞刑名〞相聯繫,正表現了老學與法家的融合。」(任、秦漢、98)
第三,黃老思想在西漢初年成為統治者的官方政策,在歷史經驗中被確實執行過,這是有它的歷史條件及政策配合的背景的。(西漢之帝王及主政者)
第四,馮友蘭先生認為,漢初黃老學派的思想起源就是齊國稽下學宮的黃老思想發展下來的。並且,管子書即是稽下學宮學術成果的一個代表。更重要的是,管子書中有重要的黃老思想,即是白心、心術、內業諸篇,馮友蘭的詮釋是,這是道法兩家思想的統一,故而黃老思想的要點中:一為談治身,一為談治國之道。
黃老思潮是道家在漢代的一個發展型態,但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發展型態仍不只此。
1.《淮南子》是黃老政治到了尾聲之後的一部總結性著作。可惜時代已經改變,漢武帝需要的是董仲舒之類強調君王大一統的政治哲學。
2.其後,揚雄的老師嚴君平著《老子指歸》是老學的另一個型態,其中有莊子曰之語,以為是討論莊學之說,然有人考據,莊子即嚴子本人,因避諱,故稱嚴,嚴子姓莊。故而嚴君平之老學仍是老學,而非老莊學。「嚴君平者,蜀郡成都人也,姓莊氏,故稱莊子。東漢章、和之間,班固作漢書,避明帝諱,更之為嚴,莊、嚴亦古今之通語。君平生西漢中葉,王莽篡治,遂隱遁煬和,蓋上世之真人也。」(唐代谷神子在《老子指歸》序目小注中說)
3.東漢太平經──張角──太平道──黃金賊;
4.漢末(張脩)張道陵──張魯──張天師,所發展起來的道教教派,是道家的另一個型態。其理論性著作是《老子想爾注》。
大陸學者認為:漢初黃老是從河上公注老子發展下來的,(河上公注老子可能是漢代人之著作,河上公本人是戰國時人。)它和淮南子書是老學的唯物主義發展;而嚴君平的《老子指歸》是老學的唯心主義之玄學化的發展。至於道教思想是老學的唯心主義神學化的發展,關於熟者唯心熟者唯物之爭,我們有待保留,關於其發展的脈絡而言,值得注意。
漢初黃老之治在西漢政治上的倡導人物:
曹參:治齊,問諸儒治國之道,眾議不定,問於蓋公,教以清淨無為之法。後繼蕭何為相,時漢惠帝,「蕭規曹隨」,民咸稱善。
文帝:漢惠帝死後,呂后專權八年,死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張蒼等營立劉邦庶子(代王)劉恒為帝。(有一段故事)
竇太后:文帝時與儒者轅固生辯老學,欲害之。武帝十七歲時趙官、王臧即因之賜死。
參考資料:
1.管子心術上、內業篇;及帛書黃帝四經之若干文字。
- Aug 02 Thu 2007 01:19
漢初黃老思想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