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40年6月底以前﹐德國宛如一個巨人﹐在歐洲大陸到處橫行。它完全控制了整 個西歐﹐中歐和東南歐﹐只有西部邊上小小的不列顛島﹐算是唯一的例外。除了這 個大陸以外的障礙﹐還有一個對希特勒的霸權起著嚴重限制的因素﹐這就是蘇俄的 存在。蘇俄在德國的東北邊界上降下了一道濃密的陰影。希特勒經歷了一個勝利時 期。他的勝利似乎可以保證他完全稱霸歐洲﹐甚至征服整個世界也未嘗沒有希望。 可是﹐5年以後﹐他的這場夏夜美夢﹐終于變成了可怕的惡夢。
希特勒的衰頹首先是從大戰略領域開始的。這是他一切嚴重錯誤的根源。如果 希特勒知道﹐應該怎樣減少由于他的勝利而引起來的恐懼﹐並使鄰國人民相信他的 “新秩序”是一種對他們有益的“仁政”﹐那麼﹐或許也有可能﹐他真的能在拿破 侖遭到失敗的地方取得成功﹐真正把歐洲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在德國領導之下的聯 合體﹐並且使其力量發展到足夠摧毀外來力量那樣強大的程度。可是﹐希特勒做的 卻是自掘墳墓的事情。他的政治路線﹐可以說是太直接化了。他的政治手腕是高明 的﹐足以使人生畏﹐引起鄰國的糾紛﹐但是不能令人懷德﹐反而增強人們的反感。 在他的所謂“國家社會主義”學說中﹐他過分強調的是民族主義﹐因而使得社會主 義完全喪失了號召作用。如果不是這樣﹐社會主義也未嘗不可以在其他國家中吸引 一些勞苦大眾。他的“鐵拳頭”太顯露了﹐而外面的法蘭絨手套又已破爛不堪﹐以 致無法掩飾裡面的真象。他在征服鄰國以後才來採取安撫措施﹐這不僅是笨拙的﹐ 而且也是不合邏輯的。隨著新的冒險一次一次地失敗﹐希特勒也把錯誤一個一個地 積聚起來了﹐直到最後徹底覆亡。
希特勒的第一個﹐也是最嚴重的一個失敗﹐是他在擊敗西方其他各國以後而企 圖征服大不列顛帝國的計劃的破產﹐也包括企圖同它媾和的失敗。只要英國屹立無 恙﹐並且繼續進行抵抗﹐希特勒對于西方的霸主地位就永遠無法鞏固﹐而且他自身 還不可能不產生一種不太安全的感覺。當然﹐僅有一個英國﹐如果沒有同盟國的協 助﹐也不可能有什麼大的作為﹐最多只能是妨礙他去收取勝利之果而已。單憑英國 的抵抗和干擾﹐只能使希特勒的意志產生某種動搖﹐迫使他採取某些讓步的辦法來 獲取和平。而且﹐英國絕對沒有力量去摧毀希特勒的實力﹐無法把德軍從各個被佔 領國家趕出去。不過﹐這種可能性終于出現了﹐因為充滿著煩惱心情而走上了絕路 的希特勒﹐居然在1941年6月調頭東向﹐開始發動了侵俄戰爭。
決定進攻俄國﹐表明希特勒在大戰略方向放棄了間接路線。對他來說﹐這個後 果是不堪設想的。不久之後﹐由于追逐勝利的心情迫不及待﹐甚至在戰略方面的間 接路線﹐他也不再顧及而完全拋棄了。這個改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在此以 前﹐他對于間接路線的運用曾經極其重視﹐那怕是同比較弱小的敵人如希臘這樣的 國家作戰﹐也是認真運用了間接路線的。
征服巴爾干
當一支數量不大的英國援軍在薩洛尼卡登陸以後﹐1941年4月﹐德軍侵入了希臘。 當時﹐德軍已經集結在保加利亞境內﹐所以希臘軍隊的配置﹐主要是著眼于防守希 保國境上的山地隘路。可是﹐由于預料德軍進攻的路線將是斯特魯馬河河谷(在薩洛 尼卡東北50公裡)﹐結果卻掩護著另一條比較間接的路線。德軍的機械化縱隊從斯特 魯馬河岸向西折轉﹐沿著與邊界平行的斯特魯米察河河谷(斯特魯馬河的一條支流) 開進﹐而後﹐通過山中的隘路﹐進入南斯拉夫境內伐爾達爾河河谷的南部(在薩洛尼 卡以西約25公裡)。就在這裡﹐他們向希臘軍隊與南斯拉夫軍隊的接合部實施了突擊﹐ 並以急速的進攻行動發展著勝利﹐沿著伐爾達爾河河谷開進﹐直奔薩洛尼卡襲來。 德軍這一機動獲得了成功﹐把大部分希臘軍隊的退路都切斷了﹐這些軍隊當時仍然 滯留在色雷斯地區。
德軍完成這次突擊以後﹐緊接著又實行了一個新的迂回機動。這一次﹐他們並 不是直接向南方進攻﹐不是從薩洛尼卡出發經過英軍已經設防的奧靈斯普山地再向 南進攻﹐而是直往西轉﹐穿過蒙納斯特爾師﹐繼續向西沖去。這個機動一直沖到希 臘的西部海岸為止﹐從而切斷了仍在阿爾巴尼亞境內的希軍﹐迂回到了英軍的翼側﹐ 從後方威脅到盟軍殘部的退路。這樣一來﹐就使希臘境內的一切抵抗很快地全面崩 潰了。
入侵俄國
在入侵俄國的最初階段﹐希特勒在作戰方面還是盡量採用了間接路線的﹐加上 地理條件的有利﹐他曾取得相當可觀的成就。一個差不多長達3千公裡的正面﹐沒有 多少天然的障礙物﹐使進攻者在實行滲透和進行機動兩個方面都擁有充分的自由。 蘇聯紅軍盡管數量很多﹐但分布在如此漫長的正面上﹐兵力的密度當然很小﹐因此﹐ 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很容易找到沒有加以掩護的地段﹐可以進行迂回機動以深入到敵 人的後方。同時﹐在這廣大的空間中﹐城市很少﹐連結這些城市的公路和鐵路也有 限﹐因而進攻者又有自由選擇突擊目標的便利。這樣﹐德軍終于騙過了俄國人﹐使 他們摸不清自己真正的進攻方向﹐無法抗擊德軍的突擊。
在戰爭初期﹐德國方面使用這種方法奪得了巨大的勝利﹐可是到後來﹐由于很 難確定應該朝哪一個方向去發展勝利﹐德軍出就逐漸喪失了這種優勢地位。在制定 侵俄戰爭計劃的最初日子裡﹐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之間就存在著不同的作戰觀點﹐ 而且﹐以後也無法採取適當的方式加以調和﹐所以始終存在著意見上的分歧。 希特勒的企圖是首先搶佔列寧格勒﹐把它作為主要目標﹐以便確保自己波羅的 海這個側翼的安全﹐並與芬蘭聯結起來。他認為﹐攻佔莫斯科並沒有特別重大的意 義。但是﹐由于深知經濟因素的巨大作用﹐他對于烏克蘭這個糧倉和第聶伯河下游 的工業區﹐也很感興趣﹐希望同時加以佔領。列寧格勒與烏克蘭﹐彼此相距遙遠﹐ 因而使德軍必須在兩個獨立的戰略方向上採取進攻行動。這樣一來﹐也就便德國人 的戰略性機動失去了靈活性﹐不可能在中央實施一個戰役進攻而同時威脅到幾個目 標。
勃勞希契和哈爾德則主張把主力集中到莫斯科方向﹐其目的不僅是搶佔敵人的 首都﹐而且希望在這個方向有更多的機會去消滅俄軍的基本集團。他們預期俄軍會 用大量的兵力來防守莫斯科的接近路。可是﹐希特勒認為﹐採取這樣的進攻行動太 冒險了﹐因為這樣可能只是把俄軍壓迫後退﹐使他們全面地向東面後撤﹐反而不能 消滅他們。勃勞希契和哈爾德當然不必使自己去承擔風險﹐于是表示擁護希特勒的 決策﹐而希特勒也採納了他們的部分意見﹐決定要以合圍的辦法來殲滅俄軍的主力。 因此﹐下一步的目標問題就一直拖延下來了﹐直到入侵的第一階段結束時還沒有解 決。
勃勞希契在同希特勒打交道的時候﹐總是避免爭論﹐不使自己處于危險的境地。 對于進攻莫斯科的問題﹐他決定採取拖延政策﹐結果愈來愈糟糕﹐到了戰局中期﹐ 他的處境也極其困難了。 曾經作出決定﹐在第一階段要把主力集中在波克集團軍群的地段上﹐在平斯克 沼澤地帶以北地區﹐沿著明斯克至莫斯科的公路實施進攻。確實﹐德軍把其裝甲坦 克部隊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這個方向上來了。波克的左鄰為勒布集團軍群。他們 從東普魯士出發﹐越過波羅的海沿岸的幾個小國實施進攻。在戰爭開始階段﹐他們 對自己的右鄰﹐即波克集團軍群的富有冒險性的進攻﹐正好起著掩護作用。此外﹐ 隆德斯特集團軍群則在波克的右邊﹐在平斯克沼澤地帶以南實施進攻。這樣一來﹐ 就使得俄軍統帥部很難于判定德軍的主要突擊方向。
按照原定計劃﹐要在波克集團軍群的進攻地帶內達到合圍俄軍主力的目的。其 辦法是同時採取兩個包圍性的機動﹕以古德利安和霍特的坦克部隊構成合圍的對外 正面﹐他們分別從兩翼出發﹐沿著指向明斯克地區的向心方向實施進攻﹔同時﹐以 第4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的各步兵軍構成合圍的對內正面﹐達到在別洛斯托克周圍實 現合圍的目的。 6月22日﹐德軍發動了進攻。這正好比拿破侖入侵的日子早一天。古德利安和霍 特的坦克部隊很快突破了俄軍的線﹐急速地向前猛沖﹐到第6天便在明斯克地區實行 了會師。這時﹐他們深入俄國境內已達320公裡。在他們後面﹐幾個步兵軍也在斯洛 尼姆附近實行了會師。但是﹐他們並未能阻止俄軍主力的撤退﹐俄軍從別洛斯托克 那個“口袋”中沖了出來﹐向後撤走了。于是﹐德軍提出了下一步計劃﹐即在明斯 克附近合圍俄軍主力。這一次獲得了成功﹐盡管有一小部分俄軍在封閉合圍圈之前 溜掉了﹐但還是俘獲了30萬俄軍官兵。這次大包圍所取得的成就﹐立即引起了一陣 樂觀熱潮﹐甚至一些對希特勒入侵俄國抱著懮慮情緒的將領﹐也開始改變了看法。 哈爾德就曾在7月3日的日記中寫道﹕“假使我說﹐在未來14天之內﹐將會結束對俄 戰役﹐看來不是過分誇張。”
可是﹐德軍的進攻卻非常不幸地停頓下來了。裝甲坦克部隊得到命令﹐在被圍 的俄軍集團沒有被消滅以前﹐應該駐守原地停止前進。按照原來計劃﹐他們不應該 延誤﹐而要越過明斯克繼續深入前進﹐只留下少量的坦克來協助步兵集團軍完成合 圍的任務。 然而﹐由于古德利安的果敢行動﹐德軍又一次贏得了已經喪失的時機。他趁著 俄軍還來不及調集增援兵力以前﹐不等待第4集團軍的到達﹐便貿然地渡過了寬廣的 第聶伯河。從結果上來看﹐他的估計是正確的。他利用黑夜隱蔽地把兵力集中起來﹐ 于7月10日以煙幕作掩護﹐在敵人尚未設防的三個地點同時渡到了河的對岸。接著﹐ 他就直向斯摩棱斯克進攻﹐于16日到達了那裡。這時﹐德軍深入俄國腹地已經達到 640公裡以上﹐而距離莫斯科只不過320公裡而已。能使突破深度達到如此遙遠﹐可 見德軍進攻的速度確實是很高的。
霍特到達斯摩棱斯克北面地區以後﹐又採取了一個新的合圍機動﹐其目的是切 斷第聶伯河與杰斯納河之間大量俄軍的退路。在裝甲坦克部隊實施進攻時﹐這些俄 軍已被迂回繞過而落在後頭了。但是﹐由于地形條件惡劣﹐難以通行﹐加上泥濘填 塞道路﹐德軍的運動發生了很大的困難﹐合圍圈終歸未能完全封死﹐又使相當一部 分俄軍得以溜走。盡管如此﹐德軍在斯摩棱斯克地區俘獲俄軍的總數還有18萬人之 多。
古德利安曾一再堅持﹐在俄軍節節敗退時﹐必須不斷施加壓力﹐不使他們有機 會在某一地區站穩腳跟。他確信﹐只要不再浪費時間﹐完全可以率領自己所屬的坦 克兵力一直攻到莫斯科。他認為﹐直接進攻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心臟地區﹐必能 瓦解整個俄國的抵抗力量。他的觀點﹐既得到霍特的贊同﹐也得到了波克的支持。 可是﹐希特勒卻作出了另外的決定。他認為﹐現在應該是實現他原來計劃的時 候了﹐那就是要去佔領列寧格勒和烏克蘭。他認為﹐這才是最主要的目標﹐把這兩 個目標同莫斯科加以比較﹐其意義更為重大。實際上﹐他並不象批評他的大多數將 軍所想象的那樣﹐只是單純重視這兩個目標的經濟作用和政治意義。看來很清楚﹐ 希特勒是想重演一次坎訥戰﹐而且其規模設想得更大。他認為﹐由于莫斯科面臨著 威脅﹐已把俄軍的預備隊吸引到那裡去了。這樣就使南北兩翼的德軍更加易于去完 成自己的任務﹐即攻佔列寧格勒和烏克蘭這兩個位于俄國側翼的戰略性目標。希特 勒的如意算盤是﹕攻佔兩個目標以後﹐即從那裡出發﹐沿著向心的方向向莫斯科發 起進攻。那時﹐莫斯科似乎就象熟透了的蘋果﹐會自動地落入他的手中。這是一個 高明而偉大的計劃。可是﹐時間因素卻影響了這個計劃的完成﹐因為俄軍進行了頑 強的抵抗。而且天氣惡劣﹐超出了德軍預想的程度。同時﹐在德軍的將領之間﹐出 現了各種意見分歧。結果自然要使局勢惡化。每一個將領都想自己的地段受到優先 重視﹐希望能把主力集中到自己方面來。這種趨勢表明﹐在希特勒實行其計劃的第 二階段﹐戰略問題上出現了重大分歧﹐因而增加了危險性。
7月19日﹐希特勒下達了關于實施第二階段進攻的作戰命令。根據這個命令﹐在 第聶伯河與杰斯納河之間的掃蕩戰結束以後﹐應即馬上開始進攻。因此﹐波克屬下 的一部分快速部隊必須向南卷擊﹐去支援隆德斯特﹐消滅其當面的俄軍部隊。與此 同時﹐另一部分快速部隊則應向北卷擊﹐破壞列寧格勒與莫斯科之間的交通線﹐以 此支援勒布去進攻列寧格勒。這樣一來﹐波克手裡就只剩下了幾個步兵集團軍﹐用 來繼續向莫斯科實施正面進攻。
這一次﹐勃勞希契又表現得很不堅定﹐不敢同希特勒爭辯﹐以求改變其計劃。 他只是一再地論證說明﹐在開始新的戰役以前﹐裝甲坦克部隊必須有時間進行機件 維修和兵員補充。希特勒同意給予必要的休整時間。當時﹐在德軍統帥部的高層人 士當中﹐正進行著關于下一步應該選取哪個方向的討論﹐而且在裝甲坦克部隊完全 恢復進攻以後﹐討論還沒有結束。1941年8月21日﹐希特勒終于拒絕了勃勞希契和哈 爾德要求在莫斯科方向實施進攻的意見﹐並且下達一個新的命令。這個命令的基本 內容和1個月以前的那個命令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就是﹐對列寧格勒方面已經沒有原 來那樣重視﹐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南面﹐放在隆德斯特的正面上﹐指望在基輔地 區合圍和殲滅俄軍。只有等到實施這個戰役以後﹐波克才可以恢復向莫斯科的進攻。 而在此同時﹐隆德斯特必須向南發起進攻﹐其目的是要把俄國的工業地區同高加索 這個石油基地切斷開來。
正在長期爭論不休的時候﹐事件的發展恰好證明﹐希特勒所作的決定是正確的。 充當隆德斯待左翼的萊希瑙第6集團軍﹐在基輔前面被阻止﹐大量的俄軍部隊受到普 裡皮亞特沼澤東端的掩護﹐繼續威脅著它的左翼﹐同時也威脅著波克的右翼。另一 方面﹐克萊斯特的坦克集團由于採取了一個出敵不意的機動﹐獲得了卓越的成就。 7月底﹐在基輔以南的白採爾克瓦附近﹐終于突破了俄軍的防線。于是﹐克萊斯特轉 而向南進攻﹐沿著南布格河與第聶伯河之間的一條走廊前進。克萊斯特的這個突然 性機動﹐不僅為德軍打開丁一條通向烏克蘭的通道﹐而且威脅到在黑海沿岸展開以 對付羅馬尼亞戰線的俄軍後方。8月間﹐德軍到達了尼古拉耶夫和赫爾松。這是位于 兩條大河出海處的港口。俄軍雖然處于危險境地﹐但是仍有一部分在德軍封閉合圍 口之前實行了後撤。克萊斯特實施的這次深遠突破﹐使得俄軍在南方的抵抗體系產 生了動搖並全部瓦解了。
這些情況匯合起來﹐足以證明一種可能性﹕如果克萊斯特即時轉向北面進攻﹐ 而從波克的軍隊中抽出一大部分兵力向南面挺進﹐這樣兩個集團採取向心方向實施 突擊﹐那麼﹐不僅可以在基輔周圍或其附近摧毀俄軍的頑強抵抗﹐而且有可能將俄 軍全部合圍﹐甚至一網打盡。此舉一旦成功﹐德軍在下一步進攻莫斯科時﹐就用不 著擔心俄軍將從南部地區發起反攻了。所有這些理由﹐促使希持勒下了決心﹐即首 先進行基輔戰沒﹐而後再向莫斯科實施進攻。
抱著這種見解的人﹐並不只是希特勒一個。隆德斯特自然也會完全贊同這個觀 點。他當然歡迎北面有援軍開到﹐幫助他完成自己面臨的艱難任務。同時﹐他自然 也會歡迎圍殲大量的敵軍﹐因為這正是每一個統帥夢寐以求的目標。 從戰略方面來看﹐也有充分的理由說明﹐在向莫斯科發起進攻以前﹐應使南邊 這個側翼解除後顧之懮﹐消弭俄軍從這個方向實施反突擊的威脅。此外﹐俄軍當時 雖然數量仍然頗大﹐但是機動性卻很有限﹐這又對德軍有利。它可以不冒多大危險 而把大量的快速部隊從一個地段調到另一個地段﹐從而逐個地去摧毀俄軍集團。不 過﹐對德軍來說﹐實施這樣的機動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且他們並沒有作好進行冬季 戰役的准備。
德軍進行的基輔戰役﹐包圍殲滅了大量的俄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當時﹐萊 希瑙和魏克斯的野戰集團軍從正面箝住了大量俄軍﹐古德利安深深突進到達南面﹐ 從後方包圍了這股敵軍﹐而克萊斯特則在北面進攻﹐從第聶伯河的大彎曲處向南挺 進。兩支坦克部隊在基輔以東240公裡的地方實行了會師﹐封閉了合圍圈。這一次﹐ 俄軍從合圍圈中突圍逃出的人數很少﹐德軍最後捕獲的俘虜竟比60萬還多。不過﹐ 待到基輔戰役結束﹐時間已到9月末尾。當時﹐道路條件頗差﹐天氣相當惡劣﹐雖然 沒有妨礙德軍完成合圍任務﹐但卻降低了合圍機動的速度。
此後﹐希特勒即把發展烏克蘭的勝利當作主要目標﹐並為此集中了兵力。這樣﹐ 他原定的兩大目標之一﹐即攻佔列寧格勒﹐就變成為次要目標了。盡管在實施烏克 蘭戰役的同時也發起了對列寧格勒的進攻﹐而且﹐在列寧格勒方向上也曾集中了足 夠數量的兵力去包圍這座城市﹐但是結果並不理想﹐未能使俄軍在這個地區遭受決 定性的失敗。這個方向的德軍以後便逐漸減少了﹐因為希特勒雖然拒絕勃勞希契和 波克的建議﹐沒有盡快恢復對于莫斯科的進攻﹐但同時又迎合了他們的意圖﹐同意 在擊毀俄軍基輔集團以後把莫斯科方向作為重點。
基輔戰沒的勝利結局沖昏了希特勒及其高級將領們的頭腦﹐加強了他們的樂觀 情緒﹐同時也進一步鼓舞了他們分散兵力的心理。希特勒本已決定﹐要對莫斯科發 起秋季攻勢﹐但是隨後又作了另一個決定﹐以致使情況進一步復雜化而把兵力更加 分散了。因為他實在抵擋不住勝利的誘惑﹐既不肯放棄對于莫斯科的進攻又想繼續 在南面擴張戰果。于是﹐他給隆德斯特提出了一項極為巨大的新任務﹕肅清黑海岸 邊的敵人﹐攻佔頓涅茨工業地區﹐並前進到高加索。
對莫斯科的進攻是姍姍來遲的﹐但終于開始發動了﹐其兵力為3個步兵集團軍和 3個裝甲坦克兵團﹐其中一個即為古德利安的坦克兵團﹐只是這時已擴編為坦克集團 軍了。1941年10月2日﹐進攻恢復了。德軍又一次完成了包圍機動﹐在維亞茲馬地區 圍困了60萬俄軍。可是﹐當維亞茲馬戰役結束時﹐寒冬已經來臨﹐德軍無法擴張戰 果﹐因為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已完全被泥濘封住了。
絕大多數的德軍將領﹐都想在自己到達的地區停駐下來﹐選擇有利的陣地進行 防御﹐以便度過冬天。他們都很明白﹐拿破侖的大軍曾在這裡遭到什麼結局。其中 許多人還在重讀考蘭科特關于1812年戰爭的悲慘記載。然而﹐在最高層的人士當中﹐ 在那些距離前線和泥濘戰壕較遠的人們當中﹐卻有另外一種意見。莫斯科象是一塊 強力的磁石﹐對于他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也使他們滋長了過分樂觀的情緒﹐認為 攻佔莫斯科並不是太難的事情。但是﹐和普遍存在的這種意見相反﹐希特勒本人對 于繼續進攻莫斯科的問題﹐並不那麼積極解決。從戰爭開始以來﹐莫斯科在他的眼 中始終只是一個並非頭等重要的目標。他雖然批准了在10月份向莫斯科發動進攻的 計劃﹐但是仍然還在懷疑邁出這一步究竟是否正確。不過﹐波克的眼光卻始終釘在 莫斯科上面﹐他早已充滿了攻克這座名城的野心。他極力主張繼續進攻﹐並且一再 強辯地說明﹕當敵對雙方都已處在精力衰竭的邊緣上時﹐意志力比較優越的一方常 能爭得主動而在會戰的結局中取勝。勃勞希契和哈爾德兩人都支持波克的意見﹐因 為他們是早就主張集中全力進攻莫斯科的。但是他們也已知道﹐繼續實施進攻的取 勝機會已相當少了﹐只因為他們曾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說服希特勒作出進攻莫斯科的 決定﹐所以現在也不願意承認這一點。隆德斯特和勒布是反對進攻莫斯科的。隆德 斯特甚至還提出建議﹐認為要退回到波蘭的出發陣地之上。不過﹐他們的觀點沒有 引起多大的注意﹐因為他們是在另一個方向作戰﹐對于莫斯科的進攻並無直接的關 系。
這樣一來﹐德軍便在1941年11月重新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但因為德軍的企圖 和他們沿向心方向實施的突擊並沒有什麼保密﹐俄軍進行防御的任務反而簡單化了﹐ 只要把預備隊集中起來﹐逐個擋住德軍的突破即可。12月初﹐德軍的進攻受到頓挫﹐ 接著﹐被迫向後撤退。俄軍開始轉入反攻。希持勒撤掉了勃勞希契陸軍總司令的職 務﹐親自擔任了直接指揮德軍的職責。他的這個行動產生了雙重的作用﹕一方面使 勃勞希契代他作了贖罪的羔羊﹐另一方面則乘機把軍權更全面地掌握到自己的手裡。
在俄國南方﹐德軍的突進于11月23日達到了頂點﹐攻佔了頓河邊上的羅斯托夫 城。這正是通向高加索的大門。可是﹐在進攻過程當中﹐由于部隊只能沿著泥濘的 道路調動﹐幾乎把燃料消耗一空﹐因而在1個星期以後﹐當俄軍從深遠翼側實施反突 擊以進攻德軍的交通線時﹐德軍進入羅斯托夫的先頭部隊便不得不匆匆撤離。 在1941年的戰役中﹐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最適當的判詞恐怕可以 說是“自然條件的原因促成了他們的失敗。”他們的兵力分散到了幾個不同的方向。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最高階層當中缺乏統一的觀點﹐另一方面則是盲目樂觀帶來 的後果﹐由于進攻開始時期在各個方向上都取得了勝利﹐使他們陷入了欲罷不能的 境地。這就使他們不是選准一條單獨的作戰線﹐去同時威脅幾個目標﹐而是力圖分 別在幾個方向上實施進攻。而且﹐每一方向上的進攻目標又過于明顯﹐致使防御者 比較容易地加以掩護和防守。還不僅如此。每當進攻者的方向顯得十分明顯的時候﹐ 他們的補給線通常也就陷入了更加危險的境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enda9727 的頭像
    brenda9727

    漂泊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