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納姆地區的冒險作戰失敗以後﹐要想提早取勝的希望也就隨之而破滅了。盟 軍只好暫時轉取守勢﹐重新在德國邊境上集結預備隊﹐為更謹慎地發起下一次規模 巨大的進攻作好准備。集結兵力當然需要時間。可是﹐盟軍司令部卻自己為自己制 造了困難。他們把力量集中起來以後﹐不是首先用去掃清西謝爾德河口﹐以便為部 隊的補給打開一條新航線﹐而是用在亞琛地區﹐想在那裡突破德軍的防線。然而﹐ 美軍對于亞琛的進攻又過于直接化了﹐結果沒有什麼成效。
1944年的9-10月間﹐盟軍在西戰場上其余部分的戰斗情況﹐完全限于小股兵力 的活動。德軍繼續加強著防御。他們陸續開上前線的預備隊﹐既有從其他地方抽調 來的生力軍﹐也有新近編組的部隊﹐還有一些則是剛剛從法國境內脫逃出來的兵員。 盡管德國在物資數量方面遠遠居于劣勢﹐但他們集結兵力兵器時的速度﹐實際上比 盟軍方面還要快些。直到11月初﹐盟軍才終于趕走了謝爾德河口的德軍部隊。
11月中旬﹐盟軍在整個西戰場上發起總攻。這次使用的兵力總共為6個集團軍。 但結果卻很令人失望﹐部隊傷亡慘重﹐所得收獲甚微。如果繼續堅持進攻﹐則很可 能只是徒然消耗兵力。對于這次進攻作戰的實施方式﹐美英兩軍當局的意見並不一 致。英軍方面主張集中全力打擊一點﹐而美國人則想在寬廣的正面上分兵多路去進 行突破。後來﹐美國人的觀點佔了上風。進攻遭到失敗以後﹐英國人當然會對美軍 當局提出批評﹐認為這是他們在寬大正面上分散兵力的結果。如果仔細分析一下作 戰情況﹐那麼就會清楚地看到﹐失敗的基本原因並不是力量的分散﹐而是企圖過于 明顯。盡管整個進攻是在寬大正面上展開的﹐但因同時使用6個集團軍的兵力﹐在每 一個集團軍的進攻地帶內﹐進攻地段並不算太寬﹐而且兵力也還是集中的。可是﹐ 他們選擇的進攻方向﹐卻早已被德軍預料到了。他們的突擊照例都是指向德國的天 然門戶。此外﹐實施主要突擊的地區又是平原地帶﹐而在冬天﹐那裡經常都會變成 澤國﹐必然要影響到部隊的作戰行動。
12月中旬﹐德軍突然地發起了反攻﹐使得盟軍方面大為吃驚。他們居然以此阻 滯了盟軍的進攻﹐使其前進速度減慢到了爬行的地步﹐而且自己還沒有動用快速的 預備隊。當美軍部隊的突擊力量逐步減弱﹐以致無法突破德軍的防線時﹐形勢日趨 明顯﹐德軍實行強大反突擊的危險性正在增大。盟軍方面本來早就應該看到這個危 險﹐因為還在10月暫時平靜的日子裡﹐德軍就把多數的坦克師從第一線撤退下去了﹐ 而且給這些師補充裝備了新的坦克。只是因為求勝心切﹐盟軍才完全忽略了德軍實 施反突擊的可能性﹐結果竟為德軍所乘﹐使自己大受震動。
無論是進行大規模的反攻﹐還是實施有限目的的反突擊﹐其最好的時機都應該 是﹐進攻者已經動用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但是尚未能取得勝利。這時﹐由于經過長 久戰斗﹐敵人的部隊必然是身心疲憊﹐其指揮官已不可能控制太多的預備隊來抗擊 反突擊。如果這個反突擊來自難以預期的方向﹐那就更加無能為力。
德軍統帥部對于地形的選擇﹐也有著與其對方完全不同的觀點。這一點對他們 是有利的。他們所選擇的反攻戰場﹐就是那個丘陵起伏﹐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地區。 這是一個公認的險惡地區﹐很難通行﹐所以﹐按正統派的看法﹐決不可以在那裡實 行大規模的進攻。同時﹐阿登山地區稠密的森林﹐也保障了部隊的隱蔽集中﹔那裡 地勢較高﹐土質較硬﹐又有利于坦克的機動。所有這些有利條件﹐保證德國人有希 望取得勝利。
對于德軍來說﹐最主要的危險將是盟軍空軍的迅速干擾。穆德爾曾就這個問題 作了總評﹕“第一號敵人是對方的空軍。他們擁有絕對的優勢﹐可以使用殲擊轟炸 機的攻擊和地毯式的轟炸﹐來摧毀我方的坦克和炮兵﹐破壞我們的後方﹐使部隊的 調動幾乎成為不可能。”因此﹐德軍一直根據氣象預報來選定自己的反攻時機﹐他 們等待著壞天氣的到來。果然﹐在德軍開始反攻的頭3天﹐細雨蒙蒙﹐盟軍的飛機無 法起飛作戰。這樣﹐惡劣的天氣竟變成了德軍的一個有利因素。德國人對于這次反 攻當然寄予很大的希望﹐想要達到盡可能大些的效果。他們這一次擁有的本金雖然 有限﹐但所下的賭注實在很大。他們自己非常清楚﹐這是孤注一擲﹐不得不冒險﹐ 所以打出了最後的一張王牌。德軍的主要集團由第5和第6坦克集團軍組成﹐使用了 能夠搜集起來的所有一切坦克。
從進攻作戰的觀點來看﹐阿登山地區的最大弱點是山高谷深而又相互交錯﹐以 致穿過這些山谷的道路形成了不少隘路隘口。在這些要點上﹐坦克前進的道路很容 易被阻塞。對于這種危險﹐德軍統帥部本來是應該加以防范的﹐其辦法就是使用傘 兵部隊預先佔領那些具有戰略意義的隘口。可是﹐自從1941年5月搶佔克裡特島的戰 斗以後﹐德軍空降部隊的數量已經減少很多了﹐他們的技術裝備也一直在陳舊退化﹐ 所以﹐在阿登山戰役當中﹐他們已是無能為力﹐只能派出幾個小型的傘兵小組去執 行這個任務。
德軍這次反攻所追求的目的是很遠大的。他們企圖採取一條間接路線﹐運用迂 回方式向前突進﹐最後沖到安特衛普﹐切斷英軍集團與美軍和其基地之間的聯系﹐ 把英軍完全孤立起來﹐並最後將其消滅。由曼陀菲爾指揮的第5坦克集團軍﹐預期在 阿登山地區突破美軍的防線﹐爾後向西發展進攻﹐突到一定深度即折轉方向﹐向北 突進﹐在那慕爾地區渡過馬斯河﹐一直攻打到安特衛普。該集團軍在逐步前進時﹐ 應在其左翼方面建立一道屏障﹐以防止美軍從南面來攻。由齊特裡赫指揮的第6坦克 集團軍﹐則受命向西北方向實施進攻﹐經過列日﹐直抵安特衛普﹐在英軍及馬斯河 北面美軍的後方﹐建立起一道戰略性的攔阻線。
由于突然性產生了效果﹐德軍的反攻在最初幾天進展頗快﹐因而使盟軍大為震 動﹐並在某些地點出現了紊亂現象。曼陀菲爾的第5坦克集團軍完成了相當深遠的突 破。可是﹐在盟軍空軍部隊對德軍的後方增加壓力以後﹐德國人馬上感到了油料的 缺乏﹐因而喪失了時間和有利機會。他們始終未能沖到馬斯河上﹐只是在幾個點上 已經直接靠近了這條河流。德軍這次失敗﹐原因是兩方面的﹕一方面﹐一部分被圍 的美軍部隊頑強地守住了阿登山內的某些隘口﹐使德軍的運動不能暢通﹔另一方面﹐ 蒙哥馬利很快接過了挽救北面部隊的指揮權﹐他的行動非常迅速﹐立即把預備隊調 往南方﹐因而阻住了敵人﹐使其不能渡過馬斯河。
這次作戰的下一階段﹐是盟軍集中兵力﹐准備拔去德軍楔入防線的那個巨形 “楔子”。可是﹐德國人卻巧妙地實行了撤退﹐跳出了合圍圈。單從作戰情況來看﹐ 這次反攻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對德軍還是有利的﹐因為它已破壞了盟軍的 進攻准備﹐使他們遭受了相當重大的損失﹐而自己所花的代價並不是很高的。要說 有錯誤﹐那又是希特勒在作戰後期堅持不肯撤退﹐以致使德軍加大了損失。
但是﹐從整個戰局形勢來看﹐德軍這一次反攻對于他們卻是一個“送終”的行 動。在這次作戰中﹐德軍所消耗的力量﹐已經超過了他們所能夠負擔的限度。由于 這次的重大損失﹐以致在盟軍恢復進攻時﹐他們便不可能進行持久的抵抗了。同時﹐ 這次反攻的結局也使德國人打開了眼界﹐看到他們已經無力改變軍事形勢﹐因而也 就喪失了取得勝利的最後一線希望。反攻遭到失敗﹐無異于宣告了德國軍事力量的 破產。德國當局從此以後再也無法欺騙自己的軍民。他們都已看到﹐德國已經到了 山窮水盡的地步﹐再打下去將只是徒然增加犧牲而已。
最後階段
1944年8月到年底﹐俄軍的主戰場上出現了靜止穩定的態勢﹐戰線停止在波蘭的 中央部位。俄軍在他們于夏季所佔領的土地上恢復交通線﹐並且繼續向前線增補兵 力﹐以便進一步發動進攻。直到秋天﹐他們曾企圖攻入東普魯士﹐但是未能突破德 軍的防線﹐因而沒有獲得什麼結果。
在此同時﹐俄軍卻完成了一個深遠的迂回機動﹐其左翼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出發﹐逐漸地穿過了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這個進攻在大戰略和軍事戰略方面都是一 個具有長遠目標的行動。但它的發展卻比較緩慢。這是因為紅軍要在所經過的國家 裡建立控制體系﹐同時也受到了交通阻塞的影響﹐這個戰區內的交通網是不發達的。 隨著迂回機動的向前推進﹐在戰略上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反對一個共同目標的集中 進攻。德軍為了應付這個來自側翼的威脅﹐阻止俄軍從“側門”打來的進攻﹐不得 不抽調數量頗大的兵力﹐因而使其東西兩個主要戰場上的防御力量受到嚴重影響。
1945年1月中旬﹐科涅夫的部隊從波蘭南部桑多梅爾地域維斯瓦河畔的橋頭陣地 出發﹐發起了一個大規模的進攻。當他突破了敵人的防御﹐並從翼側造成了對德軍 “中央”集團軍群的威脅以後﹐朱可夫指揮的各集團軍也從靠近華沙的屯兵場上開 始向前突進。盡管當時正是冬季﹐但在進攻的頭1個星期裡﹐俄軍備部隊突進的速度﹐ 差不多仍與夏季進攻的速度相等。
戰線後方的地形﹐即波蘭西部的地形﹐多數都是開闊而平坦的。這對于防御者 來說是不利的。德軍在1939年發動進攻時﹐對此已經有過體會。在這裡﹐自然條件 對于進攻者是有利的﹐而當他們在兵力方面擁有優勢﹐能夠在廣大的空間進行機動 時﹐情況更是如此。現在﹐為了抗擊俄軍的進攻﹐德軍不得不自己在此進行防御﹐ 不僅兵力不足﹐而且缺乏機動能力。
在進攻的第2周﹐俄軍還是保持著原有的前進速度﹐而且俘虜的數量在不斷增加。 這一情況表明﹐德軍統帥部遲遲不肯組織撤退﹐以致造成了這種後果。此後﹐德國 方面才開始把邊界以內若干大城鎮的和平居民撤退到內地﹐這又標志著俄軍進攻的 速度和威力﹐說明德軍統帥部原定計劃的失效。他們終于不得不放棄原來准備死守 的中間陣地﹐准備退守國界。
科涅夫指揮的各集團軍﹐在克拉科夫與羅茲之間的寬大正面上一直向西挺進﹐ 越過波蘭西部邊界﹐進入了西裡西亞。1月19日﹐克拉科夫和羅茲兩個城市都被攻陷。 不過﹐羅茲城是由朱可夫的部隊採取迂回的方法攻克的。1月23日﹐科涅夫的部隊到 達了奧得河畔﹐在布列斯勞(即今弗羅茨瓦夫)附近展開了65公裡的正面﹐並且奪佔 了橫渡這一水障礙的幾個渡口。在這個快速的進攻中﹐科涅夫佔領了上西裡西亞的 重要工業區﹐從而使德國的戰時生產受到了重大打擊。但是﹐德軍仍然頑強地固守 著奧得河﹐並且限制了對岸俄軍橋頭陣地的擴展。
在俄軍的右翼方面﹐羅科索夫斯基的各集團軍從華沙東北面的那累夫河岸發起 進攻﹐一直向著東普魯士實施突擊。他們突破東普魯士的西部邊界以後﹐急速地向 西挺進﹐穿過有名的古戰場泰倫堡(1914年﹐大量的俄軍部隊就是在這裡覆滅的)﹐ 于1月26日前出到了但澤(即今格但斯克)以東的波羅的海海岸。這樣﹐駐東普魯士的 大部分德軍都被切斷了退路﹐隨後即被合圍在科尼希斯貝格地區。
與此同時﹐在俄軍中央部位的朱可夫部隊則是向西北方向進攻﹐矛頭指向了托 倫和波茲南----兩個重要的交通中心。他迂回繞過了這兩個重要城市﹐迅速地向德 國邊界開進﹐把兩座城市拋在後方﹐使它們變成了淪在狂潮當中的孤立“小島”。 1月29日﹐俄軍越過了德國國界。隨後﹐朱可夫繼續向奧得河挺進。在這個地段上﹐ 該河要比在西裡西亞境內時偏西得多。朱可夫所追求的目標已經很明顯﹐那就是距 離奧得河彼岸還有80公裡的柏林城。因此﹐朱可夫很自然地要遭到德軍的強力抵抗。 1月31日﹐盡管朱可夫的坦克部隊已經在科斯欽地區到達了奧得河河岸﹐可是﹐爾後 還是用了相當長的時間﹐才使部隊在寬大的正面上抵達河岸。以後﹐他們力圖強渡 該河﹐但卻連續幾次都被德軍擊退了。
這時﹐科涅夫的部隊正沿著奧得河的西岸向西北方向實施進攻﹐企圖向德軍的 側翼施加壓力。德軍同樣依賴該河進行防御﹐並構成了斜切陣地﹐因而俄軍在那裡 的進攻也被德軍阻擋住了。
力量伸展過度的規律(是交通線大大延長的結果)﹐這時又發生了作用。于是﹐ 東線的俄軍被阻止住了﹐而且一直等到盟軍在西線發動進攻以後﹐整個戰局才終于 獲得了最後的決定。
2月初﹐當俄軍正在奧得河畔作戰時﹐艾森豪威爾在西線發起了一個新的大規模 進攻﹐其目的是想把萊茵河以西的所有德軍加以合圍和殲滅﹐不讓他們退回到河的 東岸去。首先﹐他以英國和加拿大第1集團軍的部隊在左翼發起進攻﹐沿著萊茵河西 岸向前突進﹐以便美軍第9和第7集團軍從側翼攻擊科隆以西地區的德軍部隊。但由 于德軍在阿登山地區發動了反攻﹐美軍的進攻因而被迫推遲。當時﹐天氣開始解凍﹐ 地面變得柔軟﹐道路難以通行﹐盟軍的進攻不能不受到一定影響。然而﹐這卻有利 于德軍實施防御。德軍曾經炸毀了魯爾河上的水壩﹐洪水泛濫﹐美軍的前進又受到 阻礙。因為必須克服這一水障礙才能前進﹐美軍的進攻被迫拖延了2個星期。美軍渡 河以後﹐還是遭到了德軍的頑強抵抗。這樣﹐等到美軍進入科隆城﹐已經是3月5日 了。而在這段時間以內﹐德國人終于把自己這支殘破不全的部隊﹐連同其大部分的 技術裝備﹐都撤退到萊茵河彼岸去了。
德軍為了阻止盟軍左翼方面的進攻﹐不得不使用自己的大部分兵力。結果也使 自己左翼的力量受到了削弱﹐而為美軍第1和第3集團軍的進攻創造了良好的機會。 在右翼﹐美軍第1集團軍的部隊曾在波恩附近沖到了萊茵河岸﹐其中一部還採取突然 襲擊的手段﹐于雷馬根(在波恩東南20公裡)搶佔了一座完整無損的橋梁。不過﹐艾 森豪威爾並未立即利用這個偶然取得的良機﹐因為那樣必須調動預各隊﹐必須對下 一階段﹐即具有決定意義的階段的作戰計劃﹐進行必要的修改。但是﹐雷馬根方向 對德軍所造成的威脅﹐還是對盟軍起了好的作用﹐因為它吸引住了德軍方面已經感 到非常缺乏的預備隊。
美軍第3集團軍在艾弗爾高原地區(這是阿登山在德國境內的延伸部分)突破德軍 的防御以後﹐盟軍也就隨之佔有了更大的優勢。這一次﹐也和諾曼底一樣﹐還是巴 頓打頭陣﹐他的第4裝甲師很快地在科布倫次附近突進到了萊茵河岸。爾後﹐巴頓揮 軍向南﹐經過摩澤爾河下游﹐進到巴拉提納特地區﹐然後沿著萊茵河西岸向上游猛 進。這樣﹐他就前進到了德軍的後方﹐而面對該部敵軍的﹐正是巴奇指揮的第7集團 軍。巴頓的這一打擊﹐使敵軍無法脫逃﹐因而捕獲了大量的俘虜﹐清除了渡越菜茵 河的障礙。此後﹐他便掉轉頭去向東挺進﹐在毫無阻礙的情況下渡過了萊茵河。巴 頓的部隊是在3月22日夜間從美因茲和沃爾姆斯之間渡河的。渡河以後﹐他即勇猛地 插進到巴伐利亞北部﹐迅速擴張戰果。于是﹐德軍整個防線都脫節了。當時有一種 傳說﹐認為德軍統帥部可能會把部隊撤退到南部山地中﹐以便憑險死守﹐但是經過 巴頓的這一擊以後﹐他們也就喪失這種可能性了。
按照預定計劃﹐3月23日夜間﹐蒙哥馬利集團軍群于荷蘭國界附近在萊茵河的下 游渡過了該河。萊茵河是一個大型的水障礙。當時﹐部隊是在4個地點分別進行強渡 的﹐第2天早晨﹐又在敵後空降了2個空降師﹐其目的是要減輕敵人對橋頭陣地的壓 力。這樣﹐德軍的抵抗開始到處遭到削弱﹐最後﹐其整個防御體系終于全面崩潰。
即令如此﹐戰爭還是拖了1個多月的時間才告結束。但這並不是因為德軍進行了 嚴重的抵抗。當時﹐只在南北兩端的某些地段還有一些德軍殘部繼續作戰。戰爭所 以延長﹐是因為盟軍在補給方面遇到了困難﹐他們渡過萊茵河以後﹐隨著前進距離 的增大﹐補給上的困難就越來越大了﹐同時﹐也是因為某種必需考慮的政治原因﹔ 此外﹐還有空中轟炸所造成的障礙﹐由于狂轟濫炸的結果﹐法國和德國境內的所有 道路都被破壞了﹐到處充塞著頹垣敗瓦﹐許多地方變成了廢墟。
戰爭的結局是在盟軍強渡萊茵河以後才最終決定的。不過﹐在此以前很久﹐德 軍的力量實際上已經用盡了﹐所以事情的發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當盟軍從各個方向壓來時﹐德軍被迫向中央撤退﹐其綿長的戰線逐漸縮短了﹐ 而力量則減少得更快﹐甚至難以計算比例。其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希特勒﹐正是他 堅持採取一種毫無彈性的防御戰略﹐以致把德軍的力量消耗干淨了。希特勒在沒有 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時候﹐是很善于採取進攻方法的﹐可是到後來﹐他在採取防御行 動時﹐卻完全缺乏靈活性。這可以說是一個頗為奇怪的對比。
不妨設想一下﹐德軍雖然在兵力和物質資源方面早已匱乏到了極點﹐但是仍然 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抵抗﹐同時在好幾條戰線上繼續進行戰爭。這實際上要算是一個 奇跡。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德國人具有非凡的忍耐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同盟 國方面所提出的那個“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從大戰略的角度來看﹐實在是一條 非常明顯的直接路線。不過﹐德國能夠進行長期抵抗這一事實﹐也足以證明現代防 御所具有的巨大威力。按照一般軍事家的估算﹐在如此強大攻擊的重壓之下﹐德軍 要想持續抵抗1個星期﹐似乎都是很成問題的。可是﹐他們居然苦撐了好幾個月之久。 德國人在進行防御時﹐只要其兵力能與防御的寬度和縱深相適應﹐構成一定的比例﹐ 他們是經常能擊退優勢敵人的。這種優勢有時是6:1﹐有時甚至是12:1。由此看來﹐ 摧毀德軍的並不是敵人﹐而是“空間”。
如果德國的敵人能夠及時了解這一點﹐因而及早改用能夠發揮防御優勢的方法﹐ 以來對付德國的侵略﹐那麼﹐整個世界可以減少許多浩大的犧牲和破壞﹐避免很多 的悲劇。
很久以前﹐著名的拳擊師梅斯就根據他多年積累的拳賽經驗﹐歸納提出了幾句 格言﹕“讓敵人先向你進攻﹐結果他會被自己所打倒。”稍晚一些時候﹐另一名拳 擊師麥柯伊在以後教拳的時候﹐也發表了同樣的見解﹕“引誘你的對方進攻﹐趁他 兩手已經佔住而你還有一只手空著的時候﹐把他打倒。”梅斯的格言是一個真理。 這也是我們從非洲﹑俄國和西歐各個戰場上所可能獲得的最有價值的戰術性教訓。 任何有經驗的和有頭腦的指揮官﹐即使在採取進攻時﹐他也知道應該如何利用防御 作戰所具有的優勢。
就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來說﹐這也是一個最主要的結論。德國人自己促 成了自己的失敗。如果他們不是那樣倒行逆施﹐那麼他們的敵人要想打敗他們﹐就 不免困難得多。德國人對于勝利的問題﹐採取了一種太直接化了的路線﹐結果反而 使對方獲得了間接路線的利益。德國計劃的破產和它的不斷擴張﹐幫助盟軍大大縮 短了戰爭的時間﹐不過﹐如果同盟國方面對于戰爭基本原則的認識在最初時期即徹 底一些﹐不限于只採用傳統的老方法來准備戰爭﹐那麼﹐這場戰爭的持續時間和造 成的禍害﹐必能大量地減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enda9727 的頭像
    brenda9727

    漂泊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