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德國人手中的資源已使他們不能象前一年那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了。 可是﹐希特勒仍然不肯聽信一部分將領的忠告﹐不願改取守勢以鞏固他所獲得的地 區﹐更不能採納隆德斯特和勒布的建議﹐決不肯撤退到波蘭境內去﹐盡管這些意見 在戰略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對于希特勒來說﹐無異于要他承認失敗﹕“吃得太多﹐ 無法消化。”為了挽回已經失去的面子﹐滿足自己的個人野心﹐並且依照他本能的 感覺﹐希特勒執意要以進攻來解決問題。雖然手中的工具已經有限﹐他還是企求獲 得更多的結果。
由于兵力缺乏﹐不可能在整個戰線上全面發起進攻﹐他決定把力量集中在南面 方向上﹐其目的是要奪取高加索的石油﹐並切斷俄國人的石油供應線。如果說這是 由于不得已而作出的決定﹐表明希特勒放棄了在莫斯科附近摧毀俄軍主要集團的企 圖﹐那麼﹐希特勒的願望仍然很明顯﹐想以間接的方法來摧毀俄國人的抵抗﹐那就 是割斷他們的高加索石油基地。這個算計可以說是高明的﹐而且也幾乎完全成功了﹐ 不過最後還是遭到了失敗。
這次進攻開始得很順利﹐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不僅把俄軍的相當一大部分兵力 吸引到這個方向上來了﹐而且還經常同時威脅到幾個目標。可是到後來﹐德軍卻又 自討苦吃了﹐又是因為自己分散了兵力﹐沿著4條獨立的作戰線開進﹐而且每個方向 都是追求一個目標﹐所以就遭到了極大的困難。這樣分兵兩路實施進攻﹐是失敗的 主因﹐其原因又是因為德軍統帥部中意見不能統一。總參謀長哈爾德在制定作戰計 劃時﹐是把著眼點放在伏爾加河河岸上的﹐要在斯大林格勒地區進行戰役﹐鞏固陣 地﹐在那裡建立一道戰略性的屏障﹐把俄軍的主力同它的石油供應基地隔絕開來。 希特勒的打算則是要以最快的速度直接攻入高加索﹐但他又沒有把這個心事告訴哈 爾德﹐而只是命令這個作戰方向的指揮官要把高加索作為主要目標。結果﹐自然就 要削弱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進攻力量。後來﹐出于一心想要攻下這個掛有“斯大林” 姓氏的城市﹐希特勒的心靈起了變化﹐改變了原來的決心﹐所有這些導致了失敗﹐ 因為德軍對于這個太直接的目標公開地集中火力﹐而且拼命地作了太直接的攻擊。
1942年春季﹐俄軍向德國人佔領的哈爾科夫發動了一次反攻。這正好促進了德 軍進攻的開始。但俄軍的這次反攻出完全是直接化的﹐因而也不能不招致失敗。而 且﹐這次反攻持續的時間也很長﹐使得俄軍也把預備隊消耗殆盡了。當俄軍深深突 入到哈爾科夫方向上時﹐德軍統帥部獲得了一個突擊俄軍翼側的好機會。到了6月底﹐ 德軍進一步發動了進攻﹐在作用上很有一些反攻的意味﹐實際上當時敵軍所處的形 勢已是十分的危險和惡劣了。
德軍原來的進攻軸線﹐正好與俄軍的平行﹐只是方向相反而已。他們從哈爾科 夫以北的庫爾斯克地區出發﹐切過俄軍扼守的突出地帶的側翼﹐而後急速地突進17 0公裡﹐前出到了頓河上游﹐到達沃羅涅什附近。沃羅涅什位處莫斯科到高加索的主 要鐵路線上﹐是一個重要的樞紐站。俄軍在這裡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其目的是要阻 住德軍﹐使其不能繼續向東挺進﹐結果反而使德軍轉向東南方向實施了突擊﹐一口 氣沖進了頓河與北頓涅次河之間的走廊地帶。由于德軍已在哈爾科夫地區突出部的 南側作了比較深遠的楔入﹐所以他們這次的機動行動也獲得了間接的支援。
受到德軍包圍以後﹐俄軍的抵抗開始潰敗。于是﹐德軍的機械化部隊盡量提高 速度﹐利用頓河與頓涅次河掩護自己的翼側﹐在這兩河之間的走廊地帶內疾馳猛進。 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到達了走廊的南端﹐並在羅斯托夫以北地區渡過了頓河。這 樣﹐德國人打開了通到高加索油田的道路﹐並使整個戰役達到了緊要關頭。當時﹐ 俄國似乎很快就要癱瘓﹐因為德軍的機動性還在增長﹐幾乎就要切斷俄國人的石油 供應線路﹐在這個戰役中﹐德軍採取了迂回機動的手段﹐結果使他們獲得了卓越的 成功。
可是﹐等到德軍渡過頓河繼續發展進攻時﹐他們也就逐步喪失了原已據有的戰 略優勢。在此以前﹐他們輾轉前進﹐但並沒有損害自己在戰略上的集中﹐總是在前 進方向上保持著縱深的兵力部署﹐而且使這個方向能夠同時威脅幾個目標﹐俄軍一 直處于相當艱困的境地﹐摸不准敵人的意圖。而德軍卻能在對方的防御中找到薄弱 環節﹐並向那裡實施進攻。然而﹐在渡過頓河以後﹐德軍被迫分兵兩路﹐沿著兩條 離心的路線前進﹐一路向南﹐進攻高加索﹐一路往東﹐進攻斯大林格勒。
在頓河與頓涅次河之間的走廊地帶內﹐俄軍所受的打擊是極其嚴重的。當時﹐ 在這個方向實施進攻的第4坦克集團軍﹐如果不轉向南面去協助第1坦克集團軍渡越 頓河﹐那麼﹐也許早在7月間就攻佔了斯大林格勒﹐並抑制住了伏爾加河。而且﹐第 4坦克集團軍的支援實在沒有必要﹐等它回過頭來再向北進的時候﹐俄國的援軍已到 達斯大林格勒地區﹐並且嚴陣以待了。俄軍增援這個地區﹐遠比增援高加索容易﹐ 因為它接近中央地區﹐有著良好的鐵路線和公路網﹐便于調集預備隊。隨後﹐德軍 在這條戰線上連續遭到失敗﹐從而使得斯大林格勒的精神因素意義不斷提高﹐而且 由于它的名稱超過了城市本身的戰略價值﹐又更加助長了精神因素的作用。這樣﹐ 德軍便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兵力集中到斯大林格勒方向上來﹐使他們錯過了奪 取高加索石油基地的機會。由于抽出了部分兵力去支援斯大林格勒方向﹐進攻高加 索的第1坦克集團軍也就逐漸地削弱了力量﹐原擬抽調其他的兵團和部隊來補充這個 集團軍﹐即補充調往斯大林格勒戰線去了而造成的缺額﹐但是計劃並沒能實現。
當德軍對斯大林格勒的第一次進攻被擊退以後﹐德軍往這個方向輸送生力軍的 速度﹐就比俄軍在此集中兵力的速度慢起來了﹐而俄軍得以開始准備擊退德國人的 正面進攻。因此﹐德軍已不可能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保持兵力的優勢。對德國人來 說﹐這是他們在戰略方面應該付出的代價﹐因為他們放棄了原來的戰略﹐放棄了分 散敵人兵力兵器的手段。他們愈是死死地包圍著這座城市﹐則其進行戰術機動的范 圍就愈小﹐所以就更加難以擊潰敵人的抵抗。
對于俄軍來說﹐戰線縮得愈短﹐則在防御體系中對任何一個遭受威脅的地點機 動戰術預備隊的可能性也就愈大。德軍曾經多次突破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正面﹐但是 每一次都被俄軍堵塞住了突破口。這個經驗證明﹐防御的正面愈縮小﹐則防御者進 行防守的有利條件也就愈多。
隨著實施機動的空間的縮小﹐進攻方面所遭受的損失自然也就逐漸增大。每前 進一步都要付出更高的代價﹐而收獲卻反而遞減。這一消耗過程很快就暴露出一個 問題﹕德國人手中的物質資源﹐現在已比1941年少得多了。首先是坦克不足﹐調撥 給每一次突擊用的坦克數量越來越少。其次是飛機缺乏﹐因而使空中的優勢越來越 小。由于兩種主要的技術兵器不夠﹐步兵的負擔也就日益加重。因此﹐每爭取一個 局部的小勝都須使用大量步兵﹐使得勝利的代價昂貴﹐兵力的消耗激增。
由于交通線的過分遙遠漫長﹐德軍在戰術上的過度消耗就變得更加危險了。總 參謀長哈爾德極力主張減少損失﹐建議及時停止進攻﹐而選擇一個有利的地區轉入 防御﹐以便度過嚴冬季節。可是﹐希特勒斷然拒絕了他的忠告﹐並且將他撤離崗位﹐ 委派了比較年輕而且富于激情的澤特勒爾接替他擔任了總參謀長。無論如何都要攻 克斯大林格勒的願望﹐強烈地影響著希特勒﹐正象去年秋天他想攻佔莫斯科的情況 一樣。而且﹐他仍然獲得了不少擁護這種主張的軍官。可是這一次進攻的後果﹐則 比進攻莫斯科的慘敗還要嚴重。那些直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因為向前推進太遠﹐ 其進攻的正面很窄﹐結果遭到了合圍的威脅。
11月﹐俄軍開始反攻﹐于是危機成熟﹐合圍的威脅變成了現實。這時﹐無論從 精神方面來說﹐還是從戰略形勢來說﹐被圍德軍的失敗實際已成定局。俄軍的這次 反擊﹐不僅在物質的路線上具有巧妙的間接性﹐而且和所有的反攻都天然地具有被 壓縮的反作用力一樣﹐對德軍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當時﹐希特勒使用羅馬尼亞和意 大利的部隊掩護著德軍斯大林格勒集團的綿長側翼﹐而俄軍反攻的突擊矛頭正好指 向了這兩支部隊的防御地段﹐並獲得了成功。結果﹐俄軍切斷了絕大部分進攻部隊 的退路﹐因而第一次俘獲了大量的敵軍部隊。
俄軍繼續向前推進﹐向南面方向進行了一系列的突擊﹐以不斷擴張戰果﹐並進 而威脅著高加索地區的德軍後方和交通線。為了說明德軍所面臨的危險﹐可以舉出 下面這個簡單的事實﹕1943年1月﹐德軍在羅斯托夫以東﹐已經前進了640公裡﹔而 在此時﹐俄軍在頓河下游﹐沿著河流實施進攻﹐已經達到離城只有65公裡的地方。 對于高加索的德軍來說﹐羅斯托夫正是咽喉要地﹐它掩護著德軍交通線穿過其中的 一條走廊。盡管德軍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控制住了這條通道﹐使其部隊逐漸撤退出來﹐ 沒有遭到合圍﹐但是﹐這不僅使它放棄了高加索﹐而且在被合圍的威脅之下﹐被迫 退出了頓涅茨工業地區。
1943年2月﹐德軍加快了退卻的步伐﹐于是﹐俄軍緊踏著他們的足跡進行追擊﹐ 達到並越過了德軍在1942年發起夏季攻勢時的出發地區﹐越過了他們的原出發線。 俄軍收復哈爾科夫﹐抵近了第聶伯河。但在2月底時﹐德軍實施了一個反突擊﹐重新 搶奪了哈爾科夫﹐並在一段時期以內使俄軍喪失了平衡。1943年初的俄軍正好也和 1942年夏季的德軍一樣﹐向前伸展得過度了﹐拉長了自己的交通線﹐不停地跟蹤退 擊﹐使補給品一時接濟不上來。德軍則好象滾雪球一樣﹐向著自己的基地和補給方 向退去﹐因而使自己的力量得以恢復和加強。
德軍在哈爾科夫城下的反突擊是一個明顯的例證﹐足以說明間接路線戰略中的 一種防御攻勢的形式﹐其辦法是採取誘惑性的機動把敵人誘入陷阱﹐而這一次則是 造成了一個超級規模的陷阱。這一次行動的設計和執行者是曼斯坦元帥。他在第一 個冬季作戰時充任隆德斯特集團軍群的參謀長﹐1940年5月使法軍覆滅的阿登戰役的 計劃﹐就是他的杰作。德軍的大多數將軍都把曼斯坦看成是他們中間最有才能的戰 略家﹐但是希特勒本人對他並不怎麼欣賞。1942年11月﹐當鮑羅斯的第6集團軍在斯 大林格勒城下遭到合圍以後﹐希特勒為了避免全軍覆沒﹐才委派曼斯坦來擔任“頓 河”集團軍群的總司令。盡管時機已經太晚﹐不可能扭轉斯大林格勒的危局﹐但是﹐ 曼斯坦還是對俄軍進行了相當時間的牽制﹐使其不能遮斷羅斯托夫走廊﹐而把高加 索境內的德軍救了出來﹐並且在阿速夫海和北頓涅次河之間沿著米烏斯河重建了一 道防線。
這時﹐俄軍已經在北頓涅次河以北地區突破了由意大利軍和匈牙利軍扼守的防 線﹐在北頓涅次河與沃羅涅什城之間擴大突破口﹐使其正面達到了320公裡﹐並且急 速向西挺進﹐迂回到了曼斯坦的翼側。他們在北頓涅次河的上游渡過了該河﹐重新 收復了哈爾科夫﹐並向西南方向挺進﹐直抵第聶伯河的大彎曲處﹐而那個地區正是 曼斯坦的補給來源地。1943年2月21日﹐俄軍的先頭部隊到達了扎波羅日耶﹐該城位 于河彎拐彎之處﹐曼斯坦的司令部剛剛從那裡撤走。在這個極其緊張的形勢之下﹐ 曼斯坦表現得頭腦特別冷靜﹐神經非常鎮定。早些時候﹐他拒絕了希特勒的要求﹐ 沒有把自己有限的預備隊用去從正面進攻哈爾科夫﹐現在他又拒絕了指示﹐不肯用 這些兵力來扼守第聶伯河之線。他看到﹐俄軍向西南方向進攻﹐給他提供了一個良 好的機會﹐可以向其側翼實施一個殲滅性的突擊。因此﹐盡管俄軍的挺進將要威脅 到他的基地﹐他還是決定讓俄軍深入得更遠一些。
這時﹐曼斯坦忙著調整自己的兵力部署。他把3個已經殘缺不全的坦克群(軍)從 米烏斯河地區撤退下來﹐面向西北方向構成一道反正面。直到2月26日﹐他才開始向 俄軍的翼側和後方發起進攻。這正和1940年在色當的情況一樣。德軍一刀插向了俄 軍的接合部。1個星期之內﹐原來向西南進攻的俄軍紛紛潰退﹐漫無秩序地逃過了北 頓涅次河﹐一共損失了6百多輛坦克和1千余門火炮。于是﹐曼斯坦繼續向北進攻﹐ 打擊著從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向西進攻的俄軍的後方。這裡的俄軍也同樣遇到了 失敗﹐被迫放棄了這兩個城市﹐匆忙地實施後撤。當時﹐德俄雙方的兵力對比﹐以 師的數目來計算是1:8。在這個對德軍不利的條件下實施的戰役中﹐曼斯坦採取了一 連串的間接路線行動﹐因而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如果曼斯坦不是過于缺乏兵力﹐ 那麼這次戰役很有可能象色當戰役一樣﹐會取得決定性的結果。可是﹐俄軍在兵力 上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這也是一個不樣之兆。
德軍預備兵力的來源已經枯竭。在兩年以來的各次進攻戰役中﹐德國方面幾乎 把所有的預備隊都消耗干淨了。與此同時﹐俄軍的新編師卻是有增無減﹐源源不斷 地開上前線。盡管在哈爾科夫實施的反突擊取得了勝利﹐暫時解除了俄軍的威脅﹐ 但是在兵力的對比上﹐俄軍已完全佔有了優勢。
地中海的戰爭
在地中海戰區的最初幾次戰役中﹐德意兩國的企圖非常明顯﹐就是要奪取對于 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實施這些戰役的過程證實了一個明顯的事實﹕交通線 的大大伸展﹐不論是縱向的還是橫向的﹐都有其一定效力。這些戰役也證明了採用 間接路線的重要性。
1940年9月﹐意大利的格拉齊安尼元帥開始從利比亞向埃及發起進攻。從兵力對 比上來說﹐意軍這次進攻的勝利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因為他們的數量比駐守埃及的 英軍要多得多。可是﹐意軍的機動性卻是非常有限﹕一方面是由于機械化的程度太 低﹐另一方面則是行政領導缺乏效率。于是﹐意軍穿越西沙漠前進115公裡以後﹐便 在西迪巴臘尼地區被阻住了﹐並在那裡滯留達2個月之久。
英國中東軍總司令魏維爾將軍決定﹐要以西沙漠兵團對意軍實施一次突擊。這 個西沙漠兵團後來編成為第8集團軍﹐由阿康諾爾將軍指揮。從計劃上來看﹐這次行 動只是一次使用大量兵力進行的襲擊﹐而不是正規的進攻﹐因為預計打了就走。當 時﹐阿康諾爾屬下只有2個師﹐一個是第7裝甲師﹐一個是印軍第4師。根據計劃﹐印 軍第4師要在進行襲擊之後立即撤回尼羅河去﹐而後調往蘇丹﹐因為那裡正遭到來自 厄立特裡亞和阿比西尼亞的意軍威脅。
可是﹐這次“襲擊”竟取得了決定性的結果。阿康諾爾的部隊穿過沙漠﹐前出 到了意軍的後方。這個突然襲擊對敵人產生了癱瘓和顛覆的作用﹐無論從物理上還 是從心理上來說﹐都是採用間接路線的一個范例。這次突然襲擊是在1940年12月9日 發生的。格拉齊安尼軍的大部分立即被切斷﹐3萬5千人被俘﹐其余殘部在一片驚恐 之中逃回到原來的防御地區。第7裝甲師緊跟在後退的意軍後面進行追擊﹐很快突破 了邊界防線﹐隨後又進行了一個機動﹐企圖合圍退卻的敵人﹐並在不久之後就切斷 了向巴爾迪亞撤去的意軍殘部。
假使英軍高級司令部不那樣堅持原來的計劃﹐不把印軍第4師立即調回埃及﹐那 麼﹐進攻意軍的整個戰役很可能就在這裡宣告結束。由于缺乏步兵的支援﹐第7裝甲 師當然無法突破意軍在巴爾迪亞的防線。這樣﹐一拖就是幾個星期。後來才有一個 新的步兵師﹐即澳大利亞的第6師從巴勒斯坦調來。1941年1月3日﹐英軍攻下了巴爾 迪亞﹐俘虜了4萬人。22日﹐佔領了托卜魯克﹐再俘獲2萬5千人。
格拉齊安尼的殘部經過班加西向的黎波裡撤退。對于這些部隊的追擊﹐是這次 戰爭中一個最卓越和最果敢的攻擊行動﹐是一個間接路線的很好例證。2月5日﹐第 7裝甲師完成了一個橫越沙漠的躍進﹐其目的是要前出到班加西南面的海岸線上。該 師的先遣分隊﹐在一片難以通行而且陌生的地形上開進﹐僅僅36小時即前進了270公 裡。這時﹐英軍立即分成為兩部分﹕一部分由康貝上校率領﹐在貝達富姆地區遮斷 敵人的退路﹐設置起一道障礙﹔另一部分是康泰爾准將率領的第4裝甲旅﹐他們一直 尾追壓迫敵人﹐直到敵人投降為止。英軍這兩支兵力加起來﹐總共也只不過3千人﹐ 但是他們在同數量上佔有很大優勢的意軍作戰時﹐表現得機智勇敢﹐結果竟俘獲了 敵軍2萬1千人。
英軍憑著這樣少量的兵力﹐居然奇跡般地奪佔了昔蘭尼加(現稱拜爾蓋)地區。 這是他們始料所不及的。現在﹐要在通往的黎波裡的道路上阻住這支兵力的前進﹐ 已經是不可能了。殘存的意軍部隊﹐這時不僅武器裝備太差﹐不可能擋住對方坦克 的進攻﹐而且其主力已經完全覆滅﹐在心理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動搖。阿康諾爾極力 主張乘勝追擊﹐充分利用在貝達富姆所取得的決定性戰果。他認為﹐只要能夠獲得 新的補給﹐他們可以毫不延宕地立即實施新的突擊。可是﹐英國政府作了決定﹐停 止繼續進攻﹐因為它想要抽調兵力﹐去向希臘作那個不幸的遠征。魏維爾接到命令﹐ 只准留下最少量的兵力扼守昔蘭尼加地區。阿康諾爾則返回埃及﹐守備部隊改由能 力較差的人員來指揮。正當這個時候﹐由隆美爾率領的德國非洲軍的先遣部隊﹐已 經開到了的黎波裡。為了拯救自己的意大利同盟軍﹐使他們免遭覆滅﹐德國的援助 實在是來得太晚了﹐但是總算還是趕來了。這樣﹐就使得一場北非戰役進行了2年多 的時間。而在此期間﹐英國人在埃及的地位卻一再地受到了嚴重威脅。
隆美爾于3月底發起了第一次反擊﹐但其兵力只勉強地湊了一個師。他採取夜間 急行軍的辦法﹐迂回了英軍的側翼﹐前出到其後方﹐從而擊毀了他們的先頭部隊。 而後﹐他又做出了一個象是合圍的佯動﹐迫使英軍主力在梅基利地區繳械投降。隆 美爾的這次反攻是突然實施的﹐因而提高了突擊的效果。僅在2個星期之內﹐他就幾 乎把所有英軍都逐出了昔蘭尼加地區。只有很小的一支英軍部隊退入到了托卜魯克﹐ 並在後來成了隆美爾的眼中釘。不過﹐當德軍部隊前進到埃及國境時﹐他們的補給 線已是伸展得太長了﹐因而迫使隆美爾不得不停止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