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達林格勒遭到慘敗和從高加索實行撤退以後﹐德國人即已喪失了在俄國取 得決定性勝利的現實希望。1941年和1942年的經驗證明﹐以有限的兵力在無限的空 間內採取進攻戰略﹐是有不少缺陷的。1943年﹐德軍的兵力更加減少了﹐而俄軍的 力量卻相對地增長起來。在兵力對比已經不利的情況下﹐德國人還繼續實施戰略進 攻﹐當然是毫無希望的事情﹐可是﹐要在兵力密度不夠的情況下組織堅固的防御﹐ 也是極其困難的。在這個形勢下﹐德國方面如果轉取防御戰略﹐那它就要丟棄已經 奪取到手的大片土地﹐實行機動防御﹐採取一系列的退卻行動﹐以便削弱進攻方面 的突擊力量。即使採取進攻-防御戰略﹐首先借防御創造有利條件﹐以便隨後實施反 攻﹐同樣必須放棄土地。
德軍如能轉而採用機動防御戰略。是有希望取得有利結果的。就是到了1943年﹐ 還有充分的理由進行這種估計。經驗表明﹐德軍採取防御作戰﹐可以使進攻的俄軍 遭受相當重大的損失﹐而他們自己的傷亡卻要小得多。盡管俄軍的指揮官們已經積 累了進行機動作戰的經驗﹐而且廣闊的空間也為他們提供了進行這種作戰的有利條 件﹐可是﹐仍然有著一系列其他因素﹐迫使他們有時候非要倉促地採取蠻攻硬打的 方式不可。這是因為俄國人都本能地希望盡快把侵略者從自己的國土上趕出去﹐俄 軍的指揮官們自然也都希望在斯大林面前表現出自己英勇無比的堅定性格。因此﹐ 對德軍來說﹐不難迫使俄國人採取正面進攻的方式。德國的大多數戰略家都同意這 種見解﹐認為只要執行一個周密的機動防御計劃﹐他們就可以不斷消耗俄國的兵力﹐ 摧毀俄軍繼續作戰的意志。甚至還可以獲得一個實行反攻的好機會﹐從而使局勢發 生根本的變化。
可是﹐希特勒已經深深中了攻勢思想的毒素﹐絕對不肯聽信他們的忠言。他瘋 狂地相信只有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形式﹐認為堅強的死守防御總是要比進攻的效果 差些。在這種變態心理的影響之下﹐盡管盟軍對工業目標的轟炸正在日益加強﹐希 特勒仍然拒絕要求增加戰斗機生產的任何建議﹐並且直到1944年6月還不肯改變這種 決心。還有一個事實。當顧問們向他指出﹐德軍的預備兵力已經很有限﹐如果繼續 扼守1942到1943年冬季戰局結束時所佔領的那個不利于防守的地區﹐將是很危險的。 然而﹐希特勒不僅拒絕他們關于後撤到第聶伯河一線的建議﹐反而堅信在1943年夏 季發起一次進改就能改變整個局勢。這個夏季進攻﹐也正是希特勒在他覆亡以前顯 示的最後一次進攻熱情。
這裡有件事情值得一提。1943年3月﹐曼斯坦在哈爾科夫方向突然地發起了一個 反突擊﹐阻住了俄軍從斯大林格勒開始的連續不斷地進行的反攻。于是﹐他向希特 勒建議﹐要在另外一個方向發起向樣的一次反突擊。當然﹐這要事先經過周密的准 備﹐預期把俄軍誘入陷阱。那時﹐在德軍防線的東部﹐即在北頓涅次河與阿速夫海 之間的米烏斯河一線﹐是一個深深向前突出的地段。因此﹐那裡很可能成為俄軍春 季攻勢的主要目標。曼斯坦考慮到這個形勢﹐建議把這個地區的防御兵力擺單薄一 些﹐當俄軍進攻時可以逐步撤退﹐以來引誘敵軍進入陷阱。爾後﹐德軍集中一切可 能調動的兵力﹐從基輔地區向俄軍的北翼實施反突擊﹐其目的是席卷俄軍南部的整 個正面﹐將他們全部包圍在陷阱當中。
希特勒雖然很不想放棄擁有大量工業和礦產資源的頓巴斯地區﹐但是﹐對于這 個計劃﹐他的胃口也感到吃不消﹐認為是太果敢大膽了。于是﹐德軍採取了另外一 個計劃。他們想在俄軍發動春季攻勢以前﹐設法使俄軍分散兵力和發生混亂。計劃 中的這次突擊﹐預期指向庫爾斯克地區那個寬大突出部的底部﹐因為這個突出部位 于別爾哥羅德和奧廖爾之間﹐正好突出在德軍的防線以內。突擊採取鉗形方式﹕曼 斯坦的“南方”集團軍群(原為“頓河”集團軍群)中的第4坦克集團軍﹐構成包圍的 右翼集團﹐克魯格的“中央”集團軍群中的第9集團軍﹐成為左翼集團。對此﹐曼斯 坦曾堅持說﹐假使一定要採用這個計劃﹐那就必須在5月初發起進攻﹐即趁著春季的 泥濘剛剛干燥而俄國方面還來不及調整軍隊部署的時候發起進攻。可是﹐第9集團軍 司令穆德爾卻主張暫緩行動﹐要等待大量坦克增援部隊的到達。希特勒採納了他的 意見﹐把發起進攻的日期展緩到6月間﹐而最後卻一直拖到了7月5日。這是一個非常 有意義的例證﹐說明時間和力量實在是兩個相互對立的因素。集中了大量兵力實施 的這次進攻﹐由于時間過于晚了﹐其份量便相對地減少了﹐而就戰役的結果來說﹐ 反而不如及時發動的進攻﹐因為那樣可以收到突然襲擊的功效。
時間久了以後﹐希特勒本人對于這次進攻能否獲得勝利﹐也曾產生疑懼。可是﹐ 他又不甘心接受戰略撤退的計劃﹐因而終于為澤特勒爾的攻勢意見所牽制﹐感到欲 罷不能。澤特勒爾是哈爾德的繼承人﹐是力主採取進攻手段的﹐總想以進攻的方法 來制止俄國人的攻勢。
這一次﹐俄軍統帥部表現出了比較高明的判斷力﹐正確地估計了形勢﹐在德軍 轉入進攻以前﹐一直克制著自己﹐不作任何攻擊。這樣﹐俄國人反而把德軍騙入了 陷阱﹐並借此增大了戰場上的勝利。他們發覺德軍在作進攻的准備﹐猜出了對方的 意圖﹐于是便遮斷通向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所有最危險的道路﹐在縱深內設置地雷場﹐ 而把自己的主力向後撤退。結果﹐德軍發起進攻以後﹐不僅沒能把俄軍裝進“口袋”﹐ 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泥沼。德軍的右翼集團曾經有相當的進展﹐突破了俄軍的前面兩 道陣地﹐擊毀了大量坦克。可是﹐穆德爾的左翼集團卻一直停留在原地﹐絲毫沒有 前進。由于這個毫無成效的進攻﹐德軍越出了自己的防御工事﹐置身于俄軍威力強 大的反突擊之下。俄軍轉入反攻以後﹐首先在奧廖爾以北突破了德軍的防線﹐從而 動搖了敵人的整個防御體系。于是﹐曼斯坦受命停止進攻﹐抽出幾個坦克師去支援 克魯格。這樣一來﹐使得曼斯坦本人那個被削弱了的防線也被俄軍突破了。這次作 戰的整個進程﹐在很大程度上類似貝當于第二次馬恩河之戰時所採取的機動防御和 他的反擊。那次反擊對于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是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轉折點。
德軍盡管制止了俄軍的前進﹐使其不能發展勝利﹐正如同1918年他們在馬恩河 戰役中所作的那樣﹐可是俄軍還是破壞了他們的計劃﹐擴大了戰役的規模。俄軍這 次作戰的性質和速度﹐使人們回想起1918年西方戰線上協約國軍所採取的反攻作戰 行動。當時﹐在整個戰線的不同地段上實施了一連串的突擊﹔當其一個方向上的進 攻速度由于遇到敵人不斷增強的抵抗而逐漸減慢時﹐便把該方向的進攻暫時停止下 來﹐轉而在另一個方問上實施進攻﹔各次突擊在目的上都是一致的﹐上一次突擊的 結果總為下一次突擊創造便利的條件﹔各次突擊緊密地聯系著﹐在時間和空間上都 是相互配合的。俄軍的行動使德軍統帥部重蹈著1918年的覆轍﹐一方面不能不把自 己有限的預備隊匆忙地調向遭到攻擊的地點﹐另一方面卻又受到限制﹐使他們竟不 能及時地把預備隊送到受攻擊的地點。因此﹐德軍反而失去了行動的自由﹐面臨著 預備隊逐步減少甚至于全部崩潰的威脅。俄國人採取這種戰略﹐使德國的軍事機器 逐步麻痺了。
對于任何一支在兵力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的軍隊來說﹐採取俄國人這種作戰方法 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1943年的紅軍﹐也正和1918年在西線作戰的協約國軍一樣﹐ 如果在一個戰區內橫向道路並不發達﹐進攻者不可能為了在某一方向上擴張戰果而 迅速地把預備隊從一個地段調到另一個地段﹐那麼﹐採取上述作戰方法是特別有利 的。採取這種方法﹐每一次都是在一個新的方向上實施突破﹐因而比起只在一個方 向上實施突破而在其縱深中擴張戰果的方法來﹐部隊的損失當然要大些。而且﹐在 每一個別方向上所取得的戰果﹐也不會具有什麼決定性意義。不過﹐把所有各個地 段的戰果總合起來﹐其成效也就相當顯著了。只是採取這種方法的那一方﹐必須擁 有足夠數量的兵力﹐要能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經受住緊張的考驗。
1943年秋天﹐俄軍進攻的形勢很象是一股洶涌的狂潮﹐向著一條長達1千6百公 裡的“堤岸”沖擊。該年9月﹐俄軍抵達了基輔和大河彎地區﹐奪得了通到第聶伯河 的好幾個據點。
德軍被迫從庫班和高加索的西部地區撤退出來。從高加索撤退的部隊﹐曾企圖 經過克裡木調到蘇德戰線的南段﹐即調到第聶伯河的大河彎和阿速夫海之間的地區。 可是﹐在這些從高加索調去的增援部隊還沒有到達以前﹐俄軍即在那個地段突破了 德軍的防線﹐並且緊緊追趕著在驚慌失措當中節節敗退的德軍﹐一直追到了第聶伯 河的下游。從而把阻塞在克裡木的德軍完全隔絕開了。10月間﹐俄軍在河彎的北地 段渡過了第聶伯河﹐深深地突入到了德軍的防御陣地裡面。雖然德軍終于阻住了這 個突破﹐但是盟軍方面卻在自己的報告中預先作了突破的通報﹐所以當時哄傳著關 于德軍總崩潰的消息﹐不過事實並不確切﹐他們還沒有走到總崩潰的地步﹐只是其 防御陣地已經遭到嚴重削弱罷了。
希特勒曾堅決要求守住第聶伯河突出部的南側地區﹐其目的是要牢牢控制尼科 波爾這個重要的錳礦產地﹐因為它對于德國的軍事工業有著重大的意義。于是﹐經 濟上的需要與戰略上的要求在這裡產生了矛盾﹐促使希特勒不得不繼續進行冒險。 德軍為了保有俄國人的這些錳礦資源﹐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時﹐德軍的處境已很 緊張﹐在整個戰線上都存在著危險。如果對方在某一點上實施進攻﹐那怕使用的兵 力有限﹐也有可能導致全線的崩潰。
每一次﹐當德軍執行希特勒的命令而不得不在某個地點實行堅守的時候﹐其代 價常常都是高昂的。防御方面的力量愈弱﹐則愈需要採取機動防御的方法。否則﹐ 力量較強的進攻一方﹐將可以把空間當作自己的“盟友”﹐採取側翼迂回的辦法去 奪取決定性的優勢。
1943年10月初﹐俄軍在第聶伯河的對岸奪得了兩個橋頭陣地﹐一個在基輔以北﹐ 一個在基輔以南。前者逐漸地獲得擴大﹐等到1個月以後發起進攻時﹐已經變成了一 個很好的出發陣地。俄軍後來就是依托這個陣地而收復了基輔﹐並且很快地向西擴 張﹐發展了勝利。僅立1個星期以內﹐俄國將軍瓦杜丁的部隊即進到了日托米爾和科 羅斯田的鐵路樞紐站上﹐離開第聶伯河已經有了130公裡。
曼斯坦的手裡已經沒有預備隊了﹐但是他仍然擺脫了危險的困境。他開始迅速 撤退﹐誘使俄軍深入﹐因而造成了向其側翼實施反突擊的有利條件。為了組織實施 這個反突擊﹐德軍一位年輕有為的將軍曼陀菲爾﹐收集了他所能找到的一切殘余坦 克部隊。這次反突擊的力量盡管是有限的﹐但其效果卻相當巨大。其所以如此﹐一 方面是因為俄軍的交通線延伸得太遠﹐另一方面也由于突擊本身具有突然性。結果 竟迫使俄軍放棄了他們所已經奪得的兩個樞紐站----日托米爾和科羅斯田。
此後﹐曼斯坦獲得了從西方調來的援軍﹐于是考慮著再組織一次規模更大的反 攻。但是他的計劃沒有能夠實現﹐因為瓦杜丁很快就恢復了自己的實力﹐時間已經 來不及了。俄軍雖然被迫後撤﹐其側翼遭到了曼斯坦的壓迫﹐而且不得不放棄第聶 伯河以西的大片土地﹐但曼斯坦所進行的反攻﹐並不象最初看到的那麼危險。到12 月初﹐這個反攻自然地逐步停止下來了。曼斯坦在消耗了他所獲得的增援部隊以後﹐ 對于俄軍隨即而來的下一步進攻﹐已經沒有余力來組織有效的抵抗。此時﹐希特勒 又多次拒絕了曼斯坦關于作更長距離撤退的建議。
瓦杜丁所退守的基輔突出部地區﹐盡管范圍已經縮小﹐但是仍然相當寬廣。于 是﹐在聖誕節的前夕﹐他又從那裡出發開始進攻。1個星期以後﹐瓦杜丁重新奪回了 日托米爾和科羅斯田。1月4日﹐更進而越過了戰前的波蘭邊界。在左翼實施突擊的 瓦杜丁部隊﹐在文尼察附近到達了南布格河地區﹐從而對敖德薩與華沙之間的橫向 鐵路干線造成了威脅。在這裡﹐曼斯坦又組織了一次新的反突擊﹐但瓦杜丁此時已 有足夠的兵力﹐隨即把反突擊打退了。當時﹐希特勒還在固執地要求德軍死守基輔 附近的第聶伯河防線﹐這樣又使俄軍獲得了某些利益。瓦杜丁與科涅夫採取了協同 行動﹐後者從科爾松-舍夫琴科突出部的翼側實施夾擊﹐採取鉗形方式﹐切斷並合圍 了德軍的10個師。希特勒雖然三令五申﹐要求部隊死守﹐不准撤退﹐可是﹐仍然有 一部分人突圍逃跑了。
由于這樣一擊﹐德軍的防線上終于出現了一個巨大缺口。這對于俄軍在爾後的 進軍是很有利的。烏克蘭境內的其他各集團軍﹐隨後便開始了協調一致的突擊行動﹐ 逐次地完成了各自的迂回機動。在北面側翼﹐德軍被迫退出了盧茨克和羅夫諾﹔在 南面側翼﹐也不得不放棄尼科波爾地區﹐並連同它的錳礦資源在內。
1944年3月4日﹐俄軍開始發起一個新的總攻。這次總攻是由朱可夫負責指揮的﹐ 因為瓦杜丁已經患病﹐遂由朱可夫接替了他的職務。朱可夫的進攻是從謝佩托夫卡 地區開始的。他的部隊在最初24小時內突進了50公裡﹐2天以後﹐便切斷了敖德薩至 華沙的鐵路干線。俄軍的這次進攻﹐從翼側迂回了德軍的防御地區﹐到達了南布格 河一線。與此同時﹐馬利諾夫斯基沿著黑海岸邊前進﹐到達了尼古拉耶夫。而在這 兩端之間﹐科涅夫從烏曼地區實施了突擊﹐于3月12日到達了南布格河﹐18日抵達德 涅斯特河﹐隨後又于次日渡過了該河。俄軍以如此快捷的速度渡過如此寬闊的河流﹐ 在戰爭史上可以算是突出的事例。接著﹐朱可夫從塔爾諾波爾(現稱捷爾諾波爾)地 區繼續前進﹐向喀爾巴阡山方向實施進攻。
德軍對于這個威脅的反應﹐是隨即佔領匈牙利。很明顯﹐他們跨出這麼一步﹐ 是想確保喀爾巴阡山這條山地防線。德國人所以需要堅守這道天險﹐一方面是為了 阻止俄軍沖入中歐平原﹐另一方面則要把它當作長期防守巴爾干的總樞紐。
喀爾巴阡山山脈向南延展﹐成為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也即南喀爾巴阡山﹐ 是一道非常堅強的天然防線。其中﹐有為數不多的山間隘路﹐很便于守軍組織防御。 而在黑海沿岸與福克夏尼的群山之間﹐有著一條寬廣的平坦地帶﹐寬度約為200公裡。 不過﹐其東半段為多瑙河三角洲﹐遍布著湖沼﹐所以﹐真正的“危險地區”只是加 拉茨和福克夏尼之間的那個通道﹐寬度約為100公裡。
早在4月初﹐德軍就有了將要退守這道後方防線的跡象﹐因為科涅夫的部隊已經 渡過普魯特河﹐進入到了羅馬尼亞境內。在此同時﹐南面的德軍也被逐出了敖德薩。 在克裡木﹐俄軍採取向心方問實施突擊﹐終于全部殲滅了留駐那裡的德軍部隊﹐收 復了領土。俄軍渡過普魯特河以後﹐德軍還是把他們的進攻阻擋住了﹐使其不能向 羅馬尼亞境內繼續深入﹐因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住了羅馬尼亞的石油資源。但是﹐ 5個月以後﹐德國人卻因為這一項成績反而使自己大吃苦頭。它鼓舞著希特勒把自己 的兵力留駐在喀爾巴阡山以東那個向前突出的陣地上﹐那裡離開加拉茨與福克夏尼 通道也有很遠距離﹐這就使德軍完全處于暴露地位。
在北面﹐在塔爾諾波爾西南﹐德軍也使用反突擊的方法阻住了朱可夫企圖穿越 喀爾巴阡山中山地隘路的行動﹐可是﹐這個反突擊也很快就被俄軍打退了。再往北 面﹐在波羅的海沿岸﹐俄軍也于1944年1月中旬發動了進攻﹐解除了德軍對于列寧格 勒的封鎖﹐並繼續向西擴張戰果。但是﹐德軍仍然作了有組織的撤退﹐縮短和拉直 了他們的防線﹐防守著從納爾瓦經普斯科夫及其以南一線。整個防線正面大約200公 裡﹐其中145公裡為兩個大湖(楚德湖和普斯科夫湖)。而在普斯科夫和普裡皮亞特大 沼澤地之間﹐德軍的防線仍然是以維帖布斯克和奧爾沙兩個要塞城市為樞紐。1943 年9月底﹐俄軍開始向該防線發起進攻﹐可是﹐他們的直接攻擊和側翼迂回﹐多次地 被德軍擊退了。在以後的9個月當中﹐即到1944年的7月為止﹐這條防線一直都是德 軍的有效屏障。
在1944年4月底時﹐俄國的戰線曾經一度趨于穩定。紅軍收復了大片領土﹐特別 是在南方﹐奪回失地更多。不過﹐每當俄軍實行鉗形攻擊時﹐德軍往往能夠脫出重 圍﹐逃出陷阱﹐平安地擺脫危險局面。德軍被俘人員的總數﹐就俄軍進攻戰役的規 模來說﹐比例是不大的。然而﹐德軍在一連串艱難戰斗中所累積起來的消耗﹐終于 在後來產生了嚴重的後果。盡管如此﹐希特勒對于現實的感覺卻越來越遲鈍了。他 居然解除了一代奇才曼斯坦的職務﹐並頑固地認為﹐在當時的艱難形勢下﹐還是要 進行寸土必爭的堅守防御﹐而否認採取技巧機動的必要性。
在過去的9個月當中﹐由于英美盟軍已從南面進入歐洲﹐德國所面臨的形勢更加 嚴重了。在西方戰場上﹐盟軍首先攻克了西西裡島﹐接著﹐在1943年9月初﹐意大利 宣布投降。德國這個主要同盟者崩潰以後﹐其“歐洲堡壘”的南牆上就出現了一個 大缺口。雖然意大利半島的地勢限制了盟軍的進展﹐但這樣一個大缺口已經對德國 人產生了頗大的牽制作用﹐使他們不能不抽調相當數量的兵力來進行掩護。此外﹐ 由于意大利的崩潰﹐德國也不得不向巴爾干地區增調兵力。
意大利的崩潰還使德國本身的境況更加變壞﹐因為盟軍方面的轟炸機實施空中 襲擊的范圍更加深廣了。而且﹐美國的武裝力量正在快速增長﹐盟軍空軍的威力也 日益強大起來。
盟軍對于德國的空中襲擊﹐目的在于癱瘓它的工業體系。從大戰略的角度來看﹐ 這可以算是一種間接路線行動﹐因為破壞了敵人的工業﹐也就是破壞了他的作戰能 力。如果盟軍戰略空軍的襲擊組織計劃得更好一些﹐能夠更多地攻擊敵人的補給基 地﹐而少去轟炸人口眾多的都市和居民點﹐那麼﹐他們還可以更快地壓制德軍的抵 抗力﹐使其提早發生癱瘓現象。當然﹐盟軍轟炸機對于民間目標的大量轟炸﹐同樣 也起了自己的作用﹐終于使德國的軍事實力逐漸地產生了“麻痺”現象。而對于交 通線的破壞﹐也是使德軍抗擊盟軍進攻的能力遭到削弱的一個重要因素。
盟軍1943年7月在西西裡島實行登陸所以如此順利﹐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在突尼 斯捕獲了大量的俘虜。否則﹐德軍可以把其中的大部分兵力調到西西裡島去加強防 御。德軍在突尼斯的慘敗﹐不僅在精神上嚴重打擊了西西裡島上的意大利守軍﹐而 且從根本上動搖了墨索裡尼在意人利的統治地位。德國人害怕意大利馬上就會崩潰 或是投降﹐不敢派遣大量的兵力去增援西西裡島的防務﹐他們擔心兵力南調以後會 卡在那裡再也抽不回來。假使沒有這些情況﹐盟軍方面更加應該感到遺憾﹐因為他 們沒能趁著敵人還在突尼斯依賴筑壘陣地進行頑抗的時機搶佔西西裡島。對于西西 裡島的攻佔﹐即使具備有利條件﹐但要真正佔領它﹐還是有著許多困難﹐要花很大 力氣。駐守西西裡島的德軍﹐盡管數量處于弱勢﹐但是已經不象非洲那樣﹐盟軍的 海軍和空軍都無法把他們隔斷了。
德國在南歐所霸佔的地區實在太遼闊了﹐西起比利牛斯半島﹐東到馬其頓﹐地 盤很大。這就使盟軍方面得以依靠其強大的兩棲力量﹐來採取廣泛的戰略行動﹐從 而引起敵人的關注。盟軍在戰略上的主要優勢﹐是可以自由選擇依次實行突擊的目 標。他們把自己的兵力集中在法屬西非洲的北部﹐因而也就同時威脅著西西裡島和 撒丁島。如果盟軍的主要突擊指向意大利的西部﹐那麼他們以後的進攻路線﹐就可 以在兩條當中任選一條﹕一條指向意大利北部的工業區﹐一條指向德國人在法國南 部的佔領區。如果盟軍改向亞得裡亞海沿岸登陸﹐那麼﹐他們爾後發展進攻的方向﹐ 可以是意大利的北部﹐也可以是巴爾干的西部。如果盟軍再向愛琴海沿岸實施突擊﹐ 那麼﹐對于德軍所佔領的希臘﹑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來說﹐都將構成危 險。
爾後事件的發展證明﹐盟軍在戰略上擁有的自由選擇突擊方向的便利條件﹐加 上他們在計劃中採取的欺騙敵人的行動﹐使德軍統帥部受到了迷惑。他們無法判斷 盟軍除了西西裡島以外還會向哪裡進攻﹕究竟是進攻撤丁島呢﹖還是進攻希臘﹖甚 至有人估計﹐盟軍很可能會向意大利本土或法國南部登陸。空中偵察提出了報告﹐ 說盟軍的艦船已在地中海沿岸的許多個海域出現﹐這就使德國人更加狐疑不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