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集團軍對于“馬裡斯防線”的進攻﹐是在1943年3月20日夜間發起的。主要 突擊直接指向正面﹐其目的是想突破靠近海岸的防線﹐打開一個缺口﹐以便使裝甲 師能夠從那裡進入戰斗。此時﹐一個新西蘭軍在艾哈馬方向完成了深遠的迂回機動﹐ 前出到了敵人的後方﹐其目的是要牽制住駐在那裡的德軍預備隊。可是﹐盟軍的正 面攻擊並沒能在德軍防線上打開足夠大的缺口﹐因此﹐經過3天激戰以後﹐蒙哥馬利 便改變了自己的計劃。他稍事後撤﹐改向內陸方面溜進去﹐即派遣第1裝甲師緊跟在 新西蘭軍1個師的後面前進﹐抵達敵人的後方﹐這是一種“騎兵式”的突然躍進﹐忽 然地從右翼轉到了左翼﹐很象馬爾波羅在拉米伊所採取的行動﹐只是規模更大而已。 因此﹐這次行動也稱得上是歷史上表現了戰術靈活性的一個杰作。當時﹐英軍裝甲 部隊不得不通過一個谷地﹐而在谷地兩側正配置著德軍的反坦克炮。可幸的是﹐那 時恰好刮起了一陣飛沙的風暴﹐蒙哥馬利得以避免一場厄運。然而即令如此﹐英軍 的攻擊還是在艾哈馬防御陣地面前被德軍所阻止。這樣一來﹐德國人盡管面臨著被 合圍的威脅﹐不得不放棄“馬裡斯防線”﹐但他們仍然守住了通路﹐沒有遭受多大 損失使安然地撤退出去了。
德軍只從艾哈馬向東後退15公裡﹐隨即停駐下來﹐沿著阿卡利特河的干涸河床 重新設防。這條河臨接著加貝斯狹谷﹐一面是山﹐另一面連著海﹐其陣地的正面非 常狹窄。當時﹐美軍已從南面繞過艾古塔爾﹐企圖趁德軍被英國人牽制著時搶先佔 領德軍預期設防的地點﹐並從背後去進攻德軍。可是﹐美軍還沒有來得及從高地躍 到平原﹐就被德軍阻止住了。直到4月6日凌晨﹐在黑暗的掩護之下﹐第8集團軍才開 始向阿卡利特干河實施進攻。這個戰術性的奇襲﹐突破了德軍的防御﹐但英軍並未 能擴張戰果﹐因為日出以後﹐德軍即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然而﹐德軍已把3個殘破坦 克師中的兩個師派去對付美軍的進攻了﹐他們缺乏必要的預備隊來繼續投入戰斗﹐ 因而在第2天的夜間撤出了防線﹐迅速地沿著海岸向突尼斯城退去了。
4月8日﹐盟軍方面又採取了一個切斷德軍退路的措施﹐其辦法是派遣第9軍穿過 馮杜克通道實施突破﹐一直沖到德軍後方的海岸線上。可是﹐由于盟軍的步兵不能 為坦克開闢通路﹐坦克部隊在進攻的第2天就只能獨自行動﹐得不到步兵的支援﹐以 至在勇敢地通過雷區時遭到了很大的損失。這樣﹐他們雖然突破成功﹐但時間已經 太晚﹐而且僅靠一些坦克也切斷不了沿著海岸實行退卻的德軍部隊。幾天以後﹐德 軍的兩個集團軍已完全匯合到一起﹐並且沿著從南面護衛突尼斯城的一道山地弧線 進行了設防。表面看來﹐他們可以在那裡進行相當長時間的抵抗﹐或者﹐也可利用 這個由于迅速退卻而獲得的喘息機會向西西裡島撤退。
隆美爾的“非洲”坦克集團軍﹐從阿拉曼到突尼斯﹐總共實行了3千2百公裡的 長距離撤退。這在軍事史上是一個很卓越的事件﹐特別是其最初和最末兩個階段。 從“馬裡斯防線”到突尼斯的退卻路線﹐要經過一條狹長的走廊﹐沿途一側經常有 著盟軍部隊﹐所以隨時都有受到敵人攔截的危險。隆美爾完成的這個色諾芬式的成 就﹐在近代史上似乎頗難找到第2個。不過﹐就在這同一個冬天﹐也還有另外一次大 撤退﹐似乎足以與它媲美﹕其危險性差不多相等﹐長度要差一點﹐但是在執行時的 條件也許還要惡劣一些。這就是克萊斯特集團軍群從高加索腹地的撤出。當時﹐克 萊斯特的部隊必須經過羅斯托夫那個瓶頸地區才能向西撤退﹐由于俄軍已經從頓河 不斷向南進攻﹐使德軍隨時處在受俄軍側翼突擊的威脅之下。
這兩個例子令人信服地說明﹕只要用得技巧﹐執行有力﹐現代化的防御將具有 很大的抵抗能力。此外﹐通過這些例于還可看出﹐突擊敵人後方的可能性總是有限 度的。由此又可說明過去老經驗提供的新教訓﹕專靠地理上的間接路線還是不足以 保證進攻的獲勝。兩個例證說明﹐在每次開始的時候﹐進攻方面都有相當數量的兵 力威脅著退卻部隊的後衛﹐但卻總是不能把敵人合圍起來﹐而最後還是讓敵人溜走 了。將會遇到危險的方向﹐即預期從那裡實施突擊的方向﹐總是看得很明顯的﹐因 而使守方能夠有效地利用防御的優勢﹐來充分保障自己部隊的安全。所以﹐必須事 先採取心理上的間接路線﹐以求首先破壞敵軍的穩定性﹐為徹底擊敗敵人創造一個 先決條件。
德軍迅速地從阿卡利特干河陣地撤退出來﹐並成功地粉碎盟軍阻撓這個撤退的 企圖﹐給德軍最高統帥部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只要他們願意﹐可以把大部分兵力撤 回到西西裡島。德軍當時構成了一條由突出部形成的新防線﹐從突尼斯城南面75公 裡處的恩費達維裡起﹐那裡正瀕臨著哈馬梅特海灣﹐一直延展到比塞大以西﹐到達 塞拉持角。盟軍方面想要集中力量對德軍的新防線發動一次重大的進攻﹐至少需要 有2個星期的喘息時間。而在這個時間內﹐恰好出現了多霧的天氣。這又可以使德軍 的上船和轉運獲得一種掩護﹐因此﹐德軍部隊的大部分都可以用海運和空運的方式 撤退出來。
然而﹐德軍最高統帥部卻決定要盡量延長非洲戰役的時間﹐認為這樣要比撤退 軍隊和在歐洲南海岸組織防御更好些。即使在突尼斯﹐德軍所據守的防線也仍然過 長﹐其周界約為160公裡﹐這是因為想要同時保住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德軍為著同 時防衛兩個據點而分散了兵力﹐結果使自己陷入了左右為難的窘境﹐讓同盟國方面 獲得了突擊其中任何一個目標的理想機會。
在新的進攻開始以前﹐亞歷山大調整了軍隊的部署。他把美軍第2軍從南面調到 了北邊的海岸上﹐用去進攻比塞大港。就進攻目標來說﹐也即是從右翼方面調到了 左翼方面。同時﹐他又把第9軍北調﹐插在第5軍和法軍第19軍之間﹐因為這個軍已 經編入第8集團軍﹐現在成了盟軍的右翼。1943年4月20日﹐第8集團軍開始向德軍的 左翼實施進攻。可是﹐昂菲達維爾外面的走廊地帶﹐寬度實在太小﹐因而進攻速度 很慢。到23日﹐進攻即已停止。4月21日﹐第5軍從左面向通往突尼斯城的山地一線 實施了突擊。22日﹐第9軍從右面進攻古貝拉特地區﹐其任務是以坦克突破敵人的防 線。該軍以坦克實施突破的目的沒能達到﹐只是使敵人的防線受到了損害﹐喪失了 少量坦克。此後﹐在整個戰線的大部分地段上﹐戰斗都暫時停止了﹐而且一拖就有 2個星期。但是﹐北面的美軍和一個軍的法屬非洲部隊還在前進﹐達到了距離比塞大 約30公裡的地點。
這時﹐亞歷山大再一次調整軍隊部署。在右翼﹐在古貝拉特地區﹐也即是在突 尼斯城西南面50公裡左右的地方﹐他只留下一部分掩護兵力﹐而把第9軍的主力調到 了左翼﹐集結在第5軍的後面﹐並且還從第8集團軍的編成內抽出第7裝甲師和印軍第 4師﹐用去加強他們的實力。與此同時﹐他又實行著一個非常巧妙的欺敵計劃﹐用以 掩護這些部隊的調動。他故意給敵人造成一種印象﹐似乎盟軍的下一步進攻必定會 發自右翼﹐即來自南方。由于蒙哥馬利指揮的戰斗力最強的第8集團軍仍然停駐在南 方翼側﹐便使這個欺敵計劃增加了效果。欺騙產生了作用﹐阿爾尼姆將軍仍然把自 己的主力擺在南方側翼。當時﹐阿爾尼姆要識破敵人的欺騙陰謀是困難的﹐因為盟 軍方面控制著制空權。當盟軍發起進攻以後﹐他也很難于變更兵力部署。這樣﹐盟 軍利用自己在空軍力量上的巨大優勢﹐不僅把德軍的飛機完全控制住了﹐而且使德 軍無法變更部署﹐不能進行補給運輸。
5月6日拂曉時﹐由何羅克斯將軍指揮的第9軍﹐集中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在一個 極狹窄的正面上﹐開始發動進攻。沖擊開始以前﹐進行了炮兵火力准備。在通向突 尼斯城的米德杰爾德谷地中一個大約3公裡寬的地段上﹐使用了600多門火炮﹐進行 了強有力的炮火襲擊。拂曉以後﹐空軍又對敵軍陣地進行了威力強大的轟炸。在震 耳欲聾的爆炸聲中﹐德軍很快即被擊潰。印軍第4步兵師和英軍第4師突破了敵人的 防御。出于戰線伸展過長﹐德軍的防御兵力是很單薄的﹐而且缺乏縱深。防御中的 突破口打開以後﹐盟軍的第4和第7裝甲師馬上涌了進去。可是﹐它們卻花了不少時 間去消滅敵人陣地中的小型抵抗據點﹐因而到當天黃昏時候﹐僅僅前進了幾公裡。 突尼斯還在25公裡以外。
直到第2天﹐即5月7日的早晨﹐事情還很清楚﹐盡管盟軍的攻擊力量很強大﹐特 別是空中轟炸的威力很大﹐但是德軍並沒有癱瘓﹐只是再也無力採取戰術上的任何 反措施了。當天下午﹐英軍裝甲師的先頭部隊突進到了突尼斯城。于是﹐第6師轉向 南面﹐第7師轉向北面﹐繼續挺進﹐其目的是要在德軍部隊當中造成更大的驚恐和混 亂﹐以加速其崩潰。差不多與此同時﹐美軍和法軍也突進到了比塞大港。這樣﹐德 軍在北部地段上的抵抗就完全被摧毀了。
在南面地段﹐德軍仍然有著撤退到緊接崩角那個半島之上的可能性﹐並且有可 能在那裡組織防御來進行相當一段時間的抵抗。不過﹐這個可能性很快就喪失了﹐ 因為第6裝甲師很快突進到了敵人的後方﹐切斷了他們撤向半島去的道路。最後﹐軸 心國的軍隊全面崩潰了。同盟國方面俘虜的敵軍人數超過了25萬。
這樣一來﹐由于盟軍採取了聯合的突擊﹐在空中使用飛機﹐在敵後使用坦克﹐ 同時向敵人發起進攻﹐德軍統帥部的計劃終于完全破滅了﹐部隊的抵抗力徹底瓦解 了。德軍遭到失敗﹐主要原因是盟軍破壞了他們的指揮體系和交通線﹐使他們既感 到預備隊不足﹐也感到補給品匱乏﹐從而使士氣和戰斗力受到很大影響。
德軍遭到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基地的位置距離前線實在太近。這些基地 一旦被盟軍佔領﹐馬上就在士氣和補給方面對部隊產生強烈影響。盟軍搶奪了這些 基地﹐不僅立即在基地人員中間引起恐怖﹐而且恐怖之波很快就會傳到其他地區﹐ 因為後方人員與前線戰斗部隊比較起來﹐往往更容易喪失士氣。基地喪失以後﹐德 軍背海作戰而產生的失望情緒﹐隨即加強起來﹐因為這時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完全掌 握在盟軍手裡。
值得注意的是﹐亞歷山大的作戰計劃﹐和1914年馬恩河戰役的計劃﹐以及拿破 侖的一些典型戰例的計劃﹐頗多暗合之處。當然﹐這種暗合並非是故意的。這種作 戰的特點是﹐當敵人被鉗制在正面的時候﹐應該立即從某一個側翼實行迂回。這種 機動本身並不一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但它可以創造一種有利的條件來實行決定性 的突擊。由于害怕翼側受包圍﹐德軍不得不伸展自己的戰線﹐以預防這種危險﹐于 是就為盟軍提供了向其防御中的薄弱地段實施決定性突擊的有利條件。
亞歷山大的行動在開始時期是遇到了困難的﹐因為敵人的兩個側翼都有很好的 掩護﹐但他結合使用了機動性﹑靈活性與軍事計謀﹐終于奪得了勝利。
我們看到﹐亞歷山大在開始時採取了一系列調整部署的佯動措施﹐從而吸引了 德軍的注意力﹐穩住了敵人的兵力。當德軍預計到了亞歷山大將在某一方向突破他 們的防線時﹐亞歷山大利用了自己失利的機會﹐把壓倒優勢的兵力調整到了另外一 個方向。他在調動自己的部隊時﹐故意進行佯動﹐似乎是把兵力調向德軍的左翼﹐ 而實際上卻是調到右翼﹐即調向敵人的中心地點﹐而在那裡﹐他原先是遭到過失敗 的。這樣﹐竟使德國人受到了欺騙﹐充滿著信心﹐認為自己在那個方向上的實力是 非常雄厚的。由于多次吸引住了敵人的注意力﹐就使他們離開了盟軍所選擇的主要 突擊方向﹐而使自己在集中力量進行突擊時能夠獲得最大的效果。同時﹐一旦有利 條件已經形成﹐他也就獲得了向任何一個目標實施突擊的機會。
關于非洲戰役的最後階段﹐本書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探討。這是因為在戰略的物 質方面和心理方面﹐它都提供了一些可供研究的資料。特別明顯的是﹐它可以提供 一個客觀性的教訓﹐以來顯示欺騙敵人的各種措施和採取間接路線的各種形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