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再造論壇:專業人員和專業經理人的分工

文/陳致瑋.致鼎資訊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身處於專業的分工時代裡,每個身處於組織當中的人員,分布在各個層級當中,擔任各式各樣的角色。如果組織大,那麼組織勢必會有清楚的分工,如果組織小,每個員工就或許要身兼多職,承攬更多的的事務。
然而,組織應該在安排其人事佈局前?就必須要先認清楚,何謂專業分工?若能夠將專業人員和專業經理人之間的差別分清楚的話,在決定每個員工的工作職掌時,就不會發生紊亂的情況,避免組織的管理制度混淆不清。
分清楚工作內容
很多的公司會因為某些員工的表現不錯,就給予肯定,升遷他的職務以示肯定。不過,如果當事人的條件不夠,從基層的專業人員被調升成為主管時,所要負擔的責任和職務內容就和專業人員不相同。
根據美國的訓練雜誌指出,晉升職位不只是薪水改變,工作內容和工作技巧也隨之改變。一個很會做事情的人,不見得有能力管理一個團隊。有能力安排自己的工作內容的人,不見得有能力領導團隊達成目標。
因此,我們就必須要對專業人士和專業管理者之間的差異加以定義,以區分二者之間的條件差異。
何謂專業人員?
專業人員一般所指的是有能力有條件的專業人士。他們一般都是被公司找進來擔任某個要職,或是技術人員,或是業務代表,或是公關人員,或是服務代表,要不就是打字員,美工排版等專業工作者。這些人一般來說都能夠在基層單位發揮所長,以技能換取表現。
因此,專業人員重視的是專業技能。
何謂專業經理?
專業經理人,或是一般所說的管理者,從組織的架構來說,要從五級來看:
1.基層人員
2.基層主管
3.中階主管
4.高階主管
5.決策主管
從基層主管開始,就是專業管理人或經理人的層級。對於基層人員來說,只需要一項專業技能即可勝任工作,但是到了基層主管以上,就必須要具備二至三項專業能力方能勝任。對於中高階主管,就必須要具備四到六項專業能力,而到了決策主管,就是相當專業的領域。決策者所要具備的能力就不是一般我們所認識的專業能力,而是要在決策、人事、管理、經營的多項條件上必須都夠格方能勝任。
對於基層主管來說,一般所指的即是課長或是主任,他們大多是由基層人員晉升而來,會得到晉升的原因,大多和他們的績效表現有關。如傑出的業務人員,就會受到上司的肯定,進而提拔成為業務主管,或是主任。
能夠成為主管的人員,都是因為掌握了某項專業能力的know-how,並運用know-how得到相當的成就。不過,懂得將事情做好不代表能夠帶領團隊將事情做好。因此,從基層主管開始,除了要負擔部屬的工作績效之外,更要學會管理的技巧,以及帶領團隊的技巧。
很多主管被升為主管之後,在工作內容的規劃上面,並不清楚該如何劃分,因此多半保持的過去的作風,和部屬做著一樣的事情,也不曉得該如何與部屬互動,角色的改變令他們感到尷尬。
其實,一旦身為主管,其工作職責就在於領導部屬,給予工作方法,替部屬規劃工作,協助底下的團隊一起達成任務,而不是和部屬做一樣的事情,忙部屬所忙的事情。
身為專業的主管,除了要對原來的專業技能需要了解之外,更要懂得溝通、管理和領導的技巧。而這三項技能,在越高的層級中,所被看重的比例就越高。
如何儲備專業經理人?
要從基層人員找出專業經理人,就必須平時觀察部屬的表現和工作上的績效。
從表現中去觀察部屬的人品和態度,從績效中去評定他的用心程度和工作表現。
一個具備領導特質的人,是個願意與大家分享,是個人緣不錯的人。而他帶給團隊的影響絕對是正面的,而非負面。
如果公司考慮要晉升人員,就必須要考慮到人選的人格特質,否則用了一個人品不良的人擔任管理要職,絕對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負面影響。
筆者遇過一個例子,某食品製造公司的業務人員,在公司是個超級業務員,不斷替公司帶來良好的績效表現,達成率也始終保持第一。因為他的表現受到公司的注意,因此經過一年之後,就升他為業務主管,並讓他負責帶領一個五人的團隊。
可是公司晉升他之前,並沒有給予他必要的儲備訓練,經過洽談之後,就發佈人事令,宣佈他任職新的主管要職。
經過三個月之後,就發現他部門的士氣逐漸降低,而他也不喜歡處理諸多的報表,與部屬間的相處狀況不甚理想,爭執和不合時有所聞,需要批示的公文也時常被壓件,造成同仁之間的互動困擾。從其他人處所聽到對這位主管的抱怨,大多圍繞在他積壓公文,脾氣暴躁等事件上。公司方面也沒有針對這個問題積極的處理,雖然建議這位業務主管去上課,但是他也始終沒有參加公司所建議的課程。
這位主管所表現出來的,與過去他身為超級業務員時有著天壤之別。擔任超級業務時,所向披靡,攻無不克,但是一旦做到了主管的位子上後,卻施展不開,也造成同仁之間的關係緊張,以致上班情緒低落。
從這邊我們看到一個嚴重的「技術犯規」是發生在於公司方面所做出的決定。
提拔將良好的員工成為主管,應該是給予肯定的美意,但是結果卻轉變成如此棘手的狀況。主要的原因是公司方面只考慮他的績效表現,卻沒有深入了解他擔任主管要職之後應該具備的其他能力,如規劃、引導、管理上。
如果公司要提拔基層員工成為主管,除了要看他的專業表現之外,更要注意他的管理、領導能力是否足以擔當重任,否則很容易造成上述的狀況。
要儲備專業的管理人才,公司方面就必須提供一系列的訓練,如專案管理、溝通談判,工作規劃、行政決策、領導特質等課程的培訓。要能夠擔任主管要職的儲備人員,就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專業訓練,待完成這些課程之後,還要適度的觀察他們平時的表現,如果一切都「合格」,便可以正式升格成為主管或主任。
往更高階發展時,就必須要更重視儲備人員對於大格局的掌控能力,和協調溝通能力。因為越往高層發展,所要負擔的工作項目,就不再是需要執行面的事務,而是決策面和管理面的事務。因此,合格的專業管理者人,必須要具備「面」的管理力而不是「點」的管理力。
若是我們能夠充分掌握到這個組織人力安排的原則,就可以有效降低因為配置錯誤的人在錯誤的位置上所造成的困擾。

結語
對於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公司,必須要先「安內」後才具備條件「攘外」。內未安者,而能攘外,無有是處!對於組織的人力調配,公司方面就必須要注意依照職務需求,訂出適任條件,一定要堅持「因事求人」的原則,而不要落入「因人求事」的盲點中。
有人天生下來的條件就是百夫長,千夫長,萬夫長,因此,充分利用個人的特質,使每個人適才適所,如此組織才會發會其由上到下的貫徹力,強化對外的競爭條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