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版產業鏈重組效應:經紀人
2009年9月13日星期日 | Posted by oc 11 個迴響 當新科技大幅降低了出版門檻,並使得銷售平台開始兼任出版、製作、經銷、零售的混合角色,對整個產業鏈的影響,除了上文所說的「作者大爆發」及「出版社邊緣化」之外,還有一個特別行業將會一併誕生。

那就是服務作者的產業。這個新工作事實上並不新,那是舊產業鏈裡既有的功能,本來留在大部分出版社的工作機能裡面,但隨著出版社的弱化,這個機能只好單獨釋出。以下稍做解說。

作者的專長是內容,過去要把一份內容變成書,光在技術上就需要找得到排版人員排版,了解一本書稿如何可以處理得適合印刷,找校對,找封面設計,申請ISBN,跟印刷廠講價錢,確保印刷過程可靠準時……

大部分作者無法掌握這些事,不只是經驗問題,也因為效率問題,你花了大力氣熟悉所有這些細節,只為了做自己的一本、兩本書嗎?沒有人會覺得這麼做很划算。

所以在舊的產業鏈裡,這些事情由每年要出版數十、上百種書的出版社去處理。他們每找到一個省錢的方法,就可以應用在未來幾百本書的作業上。效益槓桿非常高。

而編輯經手處理的事情還遠遠超過這些,他們經常在書稿尚未出現前就成為作者討論的對象,甚至那本書的起因,可能就是來自編輯的提議。給作者提供讀者觀點的建議,對內容、結構、方向的討論……,所有這些事,未來即使出版社不做了,仍然需要有人做。

最大的可能那會是一個作家經紀之類的公司,負責打點所有「旗下」作家的大大大小事務。

以美國的例子來說,起先經紀人就是幫作家賣稿子,他們不像作者有文人的面子問題,可以跟出版社討價還價,可是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多經紀人開始扮演起讀稿人,挖掘新作者的角色,甚至涉入越來越深,從寫稿階段就開始給意見。

作家經紀人很可能最後變成獨立的產業環節,或者出版社被迫轉型的主要業務。但到那個時候,盡管出版社可能仍然掛著「出版社」的名號,他們和作者的營業拆帳比例恐怕將會完全不同。

經紀人甚至要攬下所有相關的作家品牌的行銷計畫,他們不能只賣書,而必須經營「作者」這個品牌。

因為未來隨著「作者大爆發」的結果,出書門檻消失,出書速度加快,書種變成十倍量,任何針對單一書的行銷,都會變得空前困難。只有全方位經營作者品牌的公司才可能在行銷上占據優勢。作家的品牌經理甚至也會出現。

 ※ ※ ※

現有出版社除了走這條路,還有別的出路嗎?當然。請待下文揭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