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出版社會沒落,出書的品質誰來把關?
2010年1月28日星期四 | Posted by oc 8 個迴響 前幾篇討論作者大爆發會產生的影響,其中一個結論是「出版社」的角色將空前低落,產業生態將從現在的出版社主導,轉為作者主導。

有學界朋友很憂慮地說,如果出版社會沒落,那誰來把關維持出書的品質水準呢?只靠作者出書真的能讓讀者信賴嗎?

這個議題非常有趣。

由商業出版社出書,代表你和你的書被出版社肯定,承認「是那麼一回事」,有一定程度,有出版價值,不是自己花錢、出給自己爽的自費出版品。所以全世界讀者對自費出書都有這樣先入為主的成見:

自費出書?想必是你的稿子到處碰壁,根本沒人要,你才會「淪落」到要自費出書吧。

如果自費出書的名聲那麼糟,出版社豈不是可以用「品質保證」作號召,打造自己的品牌,保證每本書的水準,讓作者以「在本社出書」為榮?有了這個冠冕,何愁作者不來、出版社不能生存?

這個議題是真的,但問題並不像表面所見那麼直接。以下一項一項討論:


「主流的書=品質可靠」,這件事在現實上不是真的。一本書被主流商業出版社接受,唯一能夠確認的是,出版社認為那本書有市場價值。品質是因為他們發現一本書如果要有市場價值,必須要有足夠品質,他們才會對品質多做一點事。他們可能做得好,也可能做不好。


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是因為品質而買書。太多有品質的好書跟我們的生命無關,研究量子力學的好書,指引程式寫作的好書,如何修車,托福題庫大全……所有這些好書我都不會買,你送我我也會說不要。


換另一種說法,我們現在把「值得看的書」寄託在「由商業出版社所出版」這種指標上;這種想法既不準確,也不聰明。


在比例上,確實出版社出的書品質通常比自費出版的書要好上一點。但這無法阻擋出版社將會沒落的命運。


事實上我們的焦慮是哪些書才值得看,出版社只是我們寄託希望的「參考」。


大部分好書對個別讀者都是無意義的,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辨認哪些書值得買、值得看?


最好的辨認標記,一是作者,二是新聞,三是通路推薦,四是親友推薦,五是專家書評,最後才是出版社品牌。


出版業內只有作者品牌和通路品牌。大部分時候讀者買了一本書,他記得在哪買的,也記得作者是誰,但通常不記得是誰出的。只有極少數書迷等級的人才會對出版社如數家珍。


讀者會固定去他習慣的書店買書(包括網路書店),這是經營通路品牌有效益的地方。暢銷作家的下一本書通常也會繼續暢銷,這是作者品牌有力量的地方。


有品質口碑的出版社,很難讓他出的每本書都暢銷。讀者信賴出版社、不假思索就買他們出版品的機會,實在太少、太少了。一個品牌如果不能把形像轉為收益,那麼這個品牌價值也實在夠沒價值的了。


未來出書都沒人把關,像話嗎?現在台灣出書也沒人把關,你隨時想出書都要得到國家圖書館發的國際書號。只有你想找商業出版社出書時,才會有人嫌你的東西不好(不是品質不好,而是市場價值不好)。


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放棄「只有商業出版社出的書才值得讀」的幻想,開始問有哪些方法,可以更精確地回應我們對書的不同需求。


出書不需要把關,看書才需要把關。編輯幫你過濾作者的時代將會過去,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出書,剩下的問題是你如何找到想讀、可讀的書。


未來我們應該會更倚賴社會性網站、書評網站、銷售平台,告訴我們哪些書更好、更可靠、更有價值、更值得你掏腰包購買。我們不需要再依賴出版社品牌為我們做這些事。

所以結論是什麼呢?出版社在電書時代的價值,無法單靠營造「有品質的出版社」形象就能存活。出版社品牌在虛擬時代,無法勝過作者品牌,這是難以翻轉的實情。出版社不會因為擁有微薄的過濾甄別好書的價值,而繼續成為行業的主導者。

此外電書平台也消解了出版社許多功能,他們不但直接跟作者打交道,也提供讀者更多工具,更多來源,更多判斷書的依據。

因為出版太自由的緣故,任何人隨便出一本書的結果,是它會掩沒在幾十萬種的書海之中。作者要找到讀者,比現在更難幾十倍。讀者則需要更有效率的方法,協助辨認數量更多、更良莠不齊的電子書哪些值得買、值得看。

今天我想看小說,明天我想學做菜,後天我要去旅行,全世界沒有哪個書評推薦可以滿足這麼變幻莫測的讀者需求。

只有 WEb 2.0 時代每個讀者個別貢獻所知,每個人共同分享群體的智慧,一個串連每個個別網友的閱讀意見的彙整平台,才有機會成為有效的解決方案。依我所見,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哪個網站比得上 Amazo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enda9727 的頭像
    brenda9727

    漂泊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