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新定義出版業:藍海在哪裡?
2009年9月19日星期六 | Posted by oc 6 個迴響 這一年到各處演講「出版的未來」,我總會提出一個思考題吸引注意力,題目是:

過去做字典、百科、圖鑑等工具書的出版社,如果還存在的話,現在都已經變成經營資料庫的公司;做的內容沒變,但表現方式,存取途徑都變了。

我的問題是,現在這些做在資料庫裡(更新的或者是原生)的內容,一沒有出版,二沒有發行,它們只是靜靜躺著等人檢索;那這些公司還算是「出版社」嗎?還能算在「出版產業」裡面嗎?

同樣是做百科,維基百科可以歸在出版業嗎?同樣是畫地圖,Google Maps 可以歸在出版業嗎(既然紙地圖過去也是出版大宗)?

當一家出版社不出書,不只紙張書不出,連電子書也不出,改成做網站,架資料庫,提供查詢服務,甚至開發應用程式讓使用者安裝在電腦上,外表上看來完全就是個 IT 公司……這樣這種公司還能算是出版社嗎?


這些問題不是假設,而是真實現況的描述。

大英百科現在是個標準的線上服務公司;打敗紙張字典的,從做硬體的無敵電子字典,到做應用程式的Google工具列翻譯器,他們做的事情從內容的角度看,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把內容放到了某種使用者覺得更便利的接近途徑上,因此取代了過去這些內容在紙張書上的優勢。

許多做專業資料庫出版的公司,現在已經都變身為數位資料庫服務的供應商了。傳統出版公司所面臨的衝擊,並不是電子書會不會消滅紙張,而是你辛辛苦苦產製的內容,讀者願不願繼續用紙張存取(如果大家都覺得網路更方便,你的紙張就輸了)。

對於做工具書的出版社而言,這是非常簡單的選擇題。要嘛重新思考把內容放到更能夠滿足讀者的路徑上;要嘛被別的業者搶先放過去,導致你原有的市場被接收。除非你不想繼續營運,否則這個選擇題根本沒得選擇。

過去要做字典,那是個偉大得不得了的出版決策。不論從學富五車的學術主編,到工程浩大的編輯流程,以及支持這一切的雄厚資本,你推出東西總要有一點水準,才敢端上檯面,受讀者公評。

可是如果今天梁實秋(遠東辭典前主編)九泉之下有知,你讓他看看Google工具列上面顯示的那一排簡陋的「翻譯」,他一定無法理解,為什麼那麼陽春的內容,竟然能打敗他皓首窮經、數十載寒窗苦讀才編纂出來的英漢辭典!

(我去年看到無敵電子字典廣告,強調的不是他的主編多權威,而是他的外殼有貼施華洛士奇水晶、經典版。)​​


對我輩出版人員而言,同樣的困擾則是,為什麼連搜尋引擎公司也變成我們的競爭對手了。從「出版業」的角度看,這件事是無法理解的,兩者做的東西從形式到外觀,差距都太遠了;但從「提供生字解釋」的角度說,Google 工具列確實消滅了許多購買紙字典的需求。

所以這種天問是不會有人憐憫的,讀者並不問你的內容有多偉大,他只問你的內容能不能滿足需求,快速、有效地滿足。如果能滿足,「陽春的一行」也可以廣受歡迎,如果不能滿足,再偉大的內容也可能會被讀者遺棄。

出版業者(尤其是非文學、工具書業者)今天面臨的問題,跟十九世紀的馬車製造業者很像,當汽油引擎開始安裝在車架上的時候,馬車業者得問自己,我到底是「馬車製造」業,還是「個人交通工具」製造業。

你如果堅持是「馬車製造」,我們當然都知道到了二十世紀,那個結果是什麼。如果你選擇是「個人交通工具」,那你就得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駕馭從馬匹到汽車引擎的科技升級。如果你無力升級,最後還是可能被淘汰。

現在出版產業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定義我們所做的到底是什麼行業」的問題。

如果做字典,你不該定義自己是字典出版者,而應該定義自己是滿足讀者「查生字」需求的行業。如果做地圖,你不該定義自己是地圖出版者,而應該定義自己是協助讀者抵達目的地的行業,在這種情況下,你要進入的市場包括行車導航、GPS定位、旅遊行動指南等,你不進這個市場,那些高科技業者很快就會來淘汰你。

出版業不再是籠統混一的出版業。在高科技的衝擊下,出版業拆散碎成千千萬萬個市場,這看起來像是個壞消息,可是這千千萬萬個市場,卻正是出版業者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唯一的苛求是,你必須準確地定義它,找到真正的讀者需求,克服科技的鴻溝,推出真正有效率的內容服務。

我們不用再問它是不是一本書,會不會被盜版,怎麼定價,銷售平台給我幾成拆帳;我們要問的是,讀者為什麼需要這個內容?最有效率地滿足這種需求的形式會是什麼?


如果最有效率的答案是紙張,那我們就應該製造紙張;如果答案是電書,我們就該做成電書;如果答案是網站,我們毫無疑問就該把那些內容做成網站。過去紙張書把許多閱讀、非閱讀的需求,收納成紙張形式出版,現在是解放的時候了,我們得重新辨認每個需求的最佳形式。

這才會是出版產業最大的藍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