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版社的終極問題:內容是誰的?
2009年9月15日星期二 | Posted by oc 4 個迴響 面對出書門檻大幅降低的現實(見作者大爆發與「出版社時代」的終結),過去作者仰賴出版社的情勢逆轉,未來換成出版社仰賴作者了。由於作者太容易取得出書機會,出版社要留住作者的代價,就會高到最後他們無法負擔。

這時候出版社會發現,他們現在持有、通常只有五年出版期限的主流合約,並不那麼穩定。時間很容易過去,作者很容易流失,而出版社能支付的代價沒人看得上眼。

如此一來,出版社變成沒有穩定舊書(backlist)的公司,大部分營業額都得仰賴新書。不幸的是新書有一種昂貴的成本叫做「前製成本」,出版社付出了前製成本,五年後出版合約卻可能轉移給某家銷售平台。出版社負擔最大的支出,但最長期的收益卻由別人收割。


由於這個緣故,想要在這個行業穩定發展的公司最後一定得問「內容屬於誰」。不然長期處於缺乏穩定舊書支撐的公司,經營風險會非常可怕。

如果你繼續跟作者簽版稅合約,那些內容就永遠只是暫時擁有。你在上面投注的心力,經常就會為人作嫁,最後空手而歸。唯一的辦法是出版社必須改變取得內容的商業模式,從五年合約轉變成長期持有。有這麼簡單嗎?幾個可行的方法包括:


一、簽下沒有終止期限的版稅合約


這大概是所有方法中最困難的,只是聊備一格,留在這裡做個紀錄。


二、改用稿費模式購買內容


現在還有作者願意賣斷他的稿子嗎?當然。這中間有個小細節需要注意,那就是你只要購買作者某些內容可以長久使用的權利就行了,不需要買下完整的著作財產權。作者可以再結集,重複運用,而不妨害你前面的使用權。


現在報社、雜誌社的稿子,都是這樣的例子。


三、善用編輯力提案、規畫


用編輯力提案的方式組稿、整合,這不僅出現在雜誌專題,也出現在許多圖書出版計畫裡。不僅實際有許多書籍已經出版,而且獲利情況非常穩健。我自己的編輯部就有一些這類的出版品,其他友社範例更多,甚至還有出版社專門以這樣的型態運作,例如「易博士」。


四、做任何單獨個人無法獨立完成的案子


最簡單(但可能最昂貴)的例子就是做百科全書。當然現在做百科可能有點神智不清(但其志可感),除了百科以外,單一作者無法完成的企畫仍然很多。這雖然也需要編輯力,但另外有些門檻是普通個人無法獨立超越的,譬如智力密集或資本密集的程度。


如果出版社的案子擁有這兩種門檻之一,未來就不容易被作者大爆發的產業形勢所淘汰。既然產業環境已經轉向個人、微型出版興盛的時代,出版社只好被迫向成本更高的利基市場轉進,不然留在現有市場註定是缺乏競爭力的。

出版社已經不能再以五年出版權的心態繼續工作了。作者導向的內容必須讓位給作者(和服務作者的經紀人),出版社必須轉向編輯導向的內容。


最後還有一種方法,出版社必須結合編輯力和 IT 技術能力,往新的路前進。這將是一篇新文章的題目,我們下次再聊。(新文章在此:重新定義出版業:藍海在哪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