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義證
卷 二
明 詩 第 六
這 是 一 篇 詩 史 , 它 具 體 地 說 明 了 詩 體 源 流 和 詩 歌 發生 發 展 的 規 律 , 並 根 據 他 的 理 論 來 說 明 各 個 時 期 代 表 作家 作 品 的 成 就 , 還 根 據 政 治 社 會 的 升 沉 , 來 解 釋 各 個 時代 的 詩 風 。
大 舜 云 : 「 詩 言 志 , 歌 永 言 〔 一 〕 。 」 聖 謨 所 析 〔 二〕 , 義 已 明 矣 。 是 以 在 心 為 志 , 發 言 為 詩 〔 三 〕 , 舒 文載 實 〔 四 〕 , 其 在 茲 乎 ! 詩 者 , 持 也 , 持 人 情 性 〔 五 〕; 三 百 之 蔽 , 義 歸 無 邪 〔 六 〕 , 持 之 為 訓 , 有 符 焉 爾 〔七 〕 。
〔 一 〕 「 歌 」 , 唐 寫 本 作 「 哥 」 ,下 並 同 。 《 尚 書 ‧ 舜 典 》 : 「 詩 言 志 , 歌 永 言 。 聲 依 永, 律 和 聲 。 」 舊 傳 釋 此 二 句 云 : 「 謂 詩 言 志 以 導 之 , 歌詠 其 義 以 長 其 言 。 」 《 左 傳 》 襄 公 二 十 七 年 : 「 詩 以 言志 。 」 《 說 文 》 : 「 詩 , 志 也 , 從 言 , 寺 聲 。 古 文 作 ● , 從 言 , ㄓ 聲 。 」 楊 樹 達 《 說 文 十 義 ‧ 釋 詩 》 : 「 志 字從 心 , ㄓ 聲 , 寺 字 亦 從 ㄓ 聲 。 ㄓ 、 志 、 寺 古 音 蓋 無 二 。古 文 從 言 ㄓ , 『 言 ㄓ 』 即 『 言 志 』 也 。 篆 文 從 言 寺 , 『言 寺 』 亦 『 言 志 』 也 。 … … 蓋 詩以 言 志 為 古 人 通 義 , 故 造 文 者 之 制 詩 字 也 , 即 以 言 志 為文 。 其 以 ㄓ 為 志 , 或 以 寺 為 志 , 音 近 假 借 耳 。 … … 古 詩、 志 二 文 同 用 , 故 許 徑 以 『 志 』 釋 詩 。 」 按 「 永 」 字 通「 詠 」 。
《 禮 記 ‧ 樂 記 》 : 「 詩言 其 志 也 , 歌 詠 其 言 也 , 舞 動 其 容 也 。 」 《 宗 經 》 篇 :「 《 詩 》 主 言 志 , 詁 訓 同 《 書 》 。 」
〔 二 〕 《 宗 經 》 篇 : 「 聖 謨 卓 絕 。」 「 謨 」 , 典 謨 , 在 此 指 《 舜 典 》 。
〔 三 〕 《 詩 大 序 》 : 「 詩 者 , 志 之所 之 也 。 在 心 為 志 , 發 言 為 詩 。 」 正 義 : 「 詩 者 , 人 志意 之 所 適 也 。 雖 有 所 適 , 猶 未 發 口 , 蘊 藏 在 心 , 謂 之 為志 , 發 見 於 言 , 乃 名 為 詩 。 言 作 詩 者 所 以 舒 心 志 憤 懣 ,而 卒 成 於 歌 詠 , 故 《 虞 書 》 謂 之 『 詩 言 志 』 也 。 」
《 禮 記 ‧ 孔 子 閒 居 》 :「 志 之 所 至 , 詩 亦 至 焉 。 」 《 漢 書 ‧ 藝 文 志 》 : 「 《 書》 曰 : 『 詩 言 志 , 歌 詠 言 。 』 故 哀 樂 之 心 感 而 歌 詠 之 聲發 。 誦 其 言 謂 之 詩 , 詠 其 聲 謂 之 歌 。 」 《 宋 書 ‧ 謝 靈 運傳 論 》 : 「 夫 志 動 于 中 , 則 歌 詠 外 發 。 」 藏 在 內 心 的 思想 感 情 就 是 志 , 而 表 現 為 語 言 就 是 詩 。 志 藏 在 內 心 不 可見 , 詩 歌 就 是 把 它 表 現 于 外 的 一 種 工 具 。
〔 四 〕 「 文 」 謂 文 辭 ; 「 實 」 指 實質 , 就 是 內 容 。 《 注 訂 》 : 「 此 四 字 即 本 上 注 《 正 義 》所 云 『 所 以 舒 心 志 憤 懣 , 而 卒 成 于 歌 詠 』 也 。 」
〔 五 〕 唐 寫 本 「 詩 」 上 有 「 故 」 字。 鄭 玄 《 詩 譜 序 》 : 「 詩 之 道 放 于 此 乎 ? 」 正 義 : 「 《詩 》 緯 《 含 神 霧 》 云 : 『 詩 者 ,持 也 。 』 … … 為 詩 所 以 持 人 之 行 , 使 不 失 隊 。 」 楊 慎 評曰 : 「 《 儀 禮 》 : 『 詩 附 之 。 』 又 云 : 『 詩 懷 之 。 』 皆訓 為 持 。 此 『 詩 者 , 持 也 』 本 此 。 千 古 詩 訓 字 , 獨 此 得之 。 」 劉 熙 載 《 藝 概 ‧ 詩 概 》 : 「 詩 之 言 持 , 莫 先 于 內持 其 志 , 而 外 持 風 化 從 之 。 」 范 文 瀾 《 文 心 雕 龍 講 疏 》: 「 《 樂 記 》 曰 : 『 是 故 先 王 本 之 情 性 , 稽 之 度 數 , 制之 禮 義 , 合 生 氣 之 和 , 道 五 常 之 行 , 使 之 陽 而 不 散 , 陰而 不 密 , 剛 氣 不 怒 , 柔 氣 不 懾 , 四 暢 交 於 中 而 發 作 於 外, 皆 安 其 位 而 不 相 奪 也 。 』 《 呂 氏 春 秋 ‧ 仲 夏 紀 ‧ 大 樂》 篇 曰 : 『 成 樂 有 具 , 必 節 嗜 慾 。 』 此 之 謂 矣 。 」 按 持有 制 義 , 「 持 人 情 性 」 就 是 節 制 人 的 情 感 。 這 種 看 法 是因 襲 儒 家 觀 念 , 和 下 文 所 說 詩 之 「 順 美 匡 惡 , 其 來 久 矣」 是 有 密 切 聯 繫 的 。
〔 六 〕 《 論 語 ‧ 為 政 》 : 「 子 曰 :『 詩 三 百 , 一 言 以 蔽 之 , 曰 思 無 邪 。 』 」 包 咸 注 : 「 蔽, 猶 當 也 。 」 正 義 : 「 詩 之 為 體 , 論 功 頌 德 , 止 僻 防 邪, 大 抵 皆 歸 於 正 , 於 此 一 句 可 以 當 之 也 。 」 「 當 」 , 有概 括 意 。
魯 迅 《 摩 羅 詩 力 說 》 二: 「 中 國 之 詩 , 舜 云 『 言 志 』 , 而 後 賢 立 說 , 乃 云 『 持人 性 情 』 , 三 百 之 旨 , 無 邪 所 蔽 。 夫 既 言 志 矣 , 何 持 之云 ? 強 以 無 邪 , 即 非 人 志 。 許 自 繇 於 鞭 策 羈 縻 之 下 , 殆此 事 乎 ? 」
〔 七 〕 唐 寫 本 「 有 」 上 有 「 信 」 字。 言 「 持 之 為 訓 」 甚 合 詩 意 也 。 ( 《 注 訂 》 )
紀 評 : 「 『 大 舜 』 九 句是 『 發 乎 情 』 , 『 詩 者 』 七 句 是 『 止 乎 禮 義 』 。 」
以 上 為 第 一 段 , 說 明 詩 的 產 生 及 其 教 育作 用 。
人 稟 七 情 〔 一 〕 , 應 物 斯 感 , 感 物 吟 志 〔 二 〕 , 莫 非自 然 〔 三 〕 。
〔 一 〕 《 禮 記 ‧ 禮 運 》 : 「 何 為 人情 ? 喜 、 怒 、 哀 、 懼 、 愛 、 惡 、 慾 , 七 者 弗 學 而 能 。 」
〔 二 〕 《 禮 記 ‧ 樂 記 》 : 「 凡 音 之起 , 由 人 心 生 也 。 人 心 之 動 , 物 使 之 然 也 。 感 於 物 而 動, 故 形 於 聲 。 」 又 : 「 夫 民 有 血 氣 心 知 之 性 , 而 無 哀 樂喜 怒 之 常 , 應 感 起 物 而 動 , 然 後 心 術 形 焉 。 」
《 集 注 》 : 「 或 詢 詩 人『 應 物 斯 感 , 感 物 吟 志 』 之 狀 , 則 應 之 曰 : 陸 士 衡 《 文賦 》 : 『 中 區 以 玄 覽 , 頤 情 志 於 《 典 》 《 墳 》 。 遵 四時 以 嘆 逝 , 瞻 萬 物 而 思 紛 。 悲 落 葉 於 勁 秋 , 喜 柔 條 於 芳春 。 心 懍 懍 以 懷 霜 , 志 眇 眇 而 臨 雲 。 』 此 其 狀 也 。 」
《 宋 書 ‧ 謝 靈 運 傳 論 》: 「 民 稟 天 地 之 靈 , 含 五 常 之 德 , 剛 柔 迭 用 , 喜 慍 分 情。 」
本 書 《 物 色 》 篇 : 「 歲有 其 物 , 物 有 其 容 。 情 以 物 遷 , 辭 以 情 發 。 一 葉 且 或 迎意 , 蟲 聲 有 足 引 心 。 況 清 風 與 朗 月 同 夜 , 白 日 與 春 林 共朝 哉 ! 是 以 詩 人 感 物 , 聯 類 不 窮 。 流 連 萬 象 之 際 , 沉 吟視 聽 之 區 。 寫 氣 圖 貌 , 既 隨 物 以 婉 轉 ; 屬 采 附 聲 , 亦 與心 而 徘 徊 。 」
《 詩 品 序 》 : 「 氣 之 動物 , 物 之 感 人 , 故 搖 蕩 性 情 , 形 諸 舞 詠 。 」
〔 三 〕 曹 學 佺 批 : 「 詩 以 自 然 為 宗, 即 此 之 謂 。 」
日 僧 空 海 《 文 鏡 秘 府 論 ‧ 論 文 意 》 : 「 自 古 文 章 , 起 於 無 作 , 興 於 自 然 , 感 激而 成 , 都 無 飾 練 , 發 言 以 當 , 應 物 便 是 。 古 詩 云 : 『 日出 而 作 , 日 入 而 息 。 鑿 井 而 飲 , 耕 田 而 食 。 』 當 句 皆 瞭也 。 其 次 , 《 尚 書 》 歌 曰 : 『 元 首 明 哉 , 股 肱 良 哉 , 庶事 康 哉 ! 』 亦 句 句 便 瞭 。 自 此 之 後 , 則 有 《 毛 詩 》 , 假物 成 焉 。 」
朱 熹 《 詩 集 傳 序 》 : 「人 生 而 靜 , 天 之 性 也 。 感 於 物 而 動 , 性 之 欲 也 。 夫 既 有欲 矣 , 則 不 能 無 思 ; 既 有 思 矣 , 則 不 能 無 言 ; 既 有 言 矣, 則 言 之 所 不 能 盡 , 而 發 於 咨 嗟 詠 歎 之 餘 者 , 必 有 自 然之 音 響 節 族 而 不 能 已 焉 。 此 詩 之 所 以 作 也 。 」
朱 自 清 先 生 在 《 詩 言 志辨 》 裏 說 : 「 從 反 映 現 實 的 意 義 而 言 , 情 和 志 是 不 應 有什 麼 分 別 的 。 自 從 陸 機 提 出 了 『 詩 緣 情 而 綺 靡 』 之 說 ,『 情 』 和 『 志 』 才 有 分 別 。 劉 勰 是 主 張 『 詩 言 志 』 的 ,這 個 地 方 的 『 志 』 明 指 『 七 情 』 , 因 為 『 感 物 吟 志 』 既『 莫 非 自 然 』 ,『
緣 情 』 作 用 也 就 包 在 其 中 了 。 」
昔 葛 天 樂 辭 , 《 玄 鳥 》 在 曲 〔 一 〕 ; 黃 帝 《 雲 門 》 〔二 〕 , 理 不 空 絃 〔 三 〕 。 至 堯 有 《 大 唐 》 之 歌 〔 四 〕 ,舜 造 《 南 風 》 之 詩 〔 五 〕 , 觀 其 二 文 , 辭 達 而 已 〔 六 〕。
〔 一 〕 「 昔 葛 天 樂 辭 」 原 作 「 昔 葛天 氏 樂 辭 云 」 。 趙 萬 里 《 唐 寫 本 文 心 雕 龍 殘 卷 校 記 》 :「 唐 寫 本 『 天 』 字 『 氏 』 字 『 云 』 字 均 無 。 案 此 文 疑 當作 『 昔 葛 天 樂 辭 , 《 玄 鳥 》 在 曲 』 , 方 與 下 文 『 黃 帝 《雲 門 》 , 理 不 空 綺 』 相 對 成 文 。 今 本 衍 『 氏 』 字 『 云 』字 , 唐 本 奪 『 天 』 字 , 均 有 誤 。 然 終 以 唐 本 近 是 。 」 《玉 海 》 卷 一 百 六 引 作 「 昔 葛 天 樂 辭 , 《 玄 鳥 》 在 曲 」 。《 校 證 》 : 「 『 葛 天 樂 辭 , 《 玄 鳥 》 在 曲 』 者 , 謂 葛 天氏 八 闋 之 歌 , 中 有 《 玄 鳥 》 之 樂 也 。 《 樂 府 》 篇 云 『 淫辭 在 曲 』 , 文 例 正 同 。 」
《 呂 氏 春 秋 ‧ 仲 夏 紀 ‧ 古 樂 》 篇 : 「 昔 葛 天 氏 之 樂 , 三 人 操 牛 尾 , 投 足 以 歌 八闋 : 一 曰 《 載 民 》 , 二 曰 《 玄 鳥 》 , 三 曰 《 遂 草 木 》 ,四 曰 《 奮 五 穀 》 , 五 曰 《 敬 天 常 》 , 六 曰 《 建 帝 功 》 ,七 曰 《 依 帝 德 》 , 八 曰 《 總 禽 獸之 極 》 。 」 按 操 牛 尾 投 足 以 歌 , 確 實 是 古 代 勞 動 人 民 的形 象 。 至 於 八 闋 的 內 容 , 則 不 可 考 。 大 體 前 四 闋 反 映 生產 勞 動 和 原 始 宗 教 信 仰 , 後 四 闋 則 有 的 反 映 了 階 級 社 會的 意 識 形 態 。 其 中 《 玄 鳥 》 見 於 《 商 頌 》 , 其 它 各 篇 可能 也 是 有 歌 辭 的 。
〔 二 〕 《 訓 故 》 : 「 《 周 官 ‧ 大 司樂 》 : 奏 《 黃 鍾 》 , 歌 《 大 呂 》 , 舞 《 雲 門 》 , 以 祀 天神 。 」 《 周 禮 ‧ 春 官 ‧ 大 司 樂 》 : 「 以 樂 舞 教 國 子 , 舞《 雲 門 》 《 大 卷 》 … … 」 鄭 注 : 「 黃 帝 曰 《 雲 門 》 、 《大 卷 》 。 … … 言 其 德 如 雲 之 所 出 , 民 得 以 有 族 類 。 」 蔡邕 《 獨 斷 》 : 「 黃 帝 曰 《 雲 門 》 , 顓 頊 曰 《 六 莖 》 , 帝嚳 曰 《 五 英 》 。 」
〔 三 〕 《 校 證 》 : 「 『 絃 』 原 作 『綺 』 , 朱 云 : 『 當 作 絃 。 』 … … 按 唐 寫 本 , 《 玉 海 》 正作 『 絃 』 。 《 詩 譜 序 》 正 義 云 : 『 大 庭 有 鼓 籥 之 器 , 黃帝 有 《 雲 門 》 之 樂 , 至 周 尚 有 《 雲 門 》 , 明 其 音 樂 和 集。 既 能 和 集 , 必 不 空 絃 , 絃 之 所 歌 , 即 是 詩 也 。 』 即 本《 文 心 》 。 今 據 改 。 」 《 札 記 》 : 「 理 不 空 絃 者 , 以 其既 得 樂 名 , 必 有 樂 詞 也 。 」
〔 四 〕 趙 氏 《 文 心 雕 龍 殘 卷 校 記 》: 「 唐 寫 本 『 唐 』 作 『 章 』 。 」 《 玉 海 》 引 作 「 唐 」 。《 札 記 》 : 「 『 唐 』 一 作 『 章 』 。 《 尚 書 大 傳 》 云 : 『報 事 還 歸 , 二 年 ● 然 , 乃 作 《 大 唐 之 歌 》 。 』 鄭 注 曰 :『《
大 唐 之 歌 》 , 美 堯 之 禪 也 。 』 據 此文 , 是 《 大 唐 》 乃 舜 作 以 美 堯 , 則 作 『 大 章 』 者 為 是 。《 樂 記 》 曰 : 『 大 章 , 章 之 也 。 』 鄭 注 曰 : 『 堯 樂 名 。』 」 按 《 莊 子 ‧ 天 下 》 篇 亦 稱 : 「 黃 帝 有 《 咸 池 》 , 堯有 《 大 章 》 。 」 范 注 : 「 案 《 大 唐 》 乃 舜 美 堯 禪 之 歌 ,不 得 云 堯 有 , 似 當 作 『 大 章 』 為 是 。 然 鄭 注 《 樂 記 》 『大 章 』 , 已 云 《 周 禮 》 闕 之 。 彥 和 所 見 , 當 即 《 尚 書 大傳 ‧ 大 唐 之 歌 》 , 行 文 偶 誤 耳 。 」 《 注 訂 》 :「
鄭 言 『 美 堯 之 禪 』 , 可 證 歌 乃 堯 時之 作 , 當 可 稱 『 堯 有 』 。 范 注 稱宜 作 『 大 章 』 , 指 彥 和 偶 誤 , 非 是 。 」
〔 五 〕 《 訓 故 》 : 「 《 古 今 樂 錄 》: 舜 彈 五 絃 之 琴 , 歌 《 南 風 》 之 詩 。 」 按 《 禮 記 ‧ 樂 記》 : 「 昔 者 舜 作 五 絃 之 琴 , 以 歌 《 南 風 》 。 」 歌 辭 載 《孔 子 家 語 ‧ 辯 樂 解 》 。 本 書 《 時 序 》 篇 : 「 有 虞 繼 作 ,政 阜 民 暇 , 『 薰 風 』 詩 于 元 后 , 『 爛 雲 』 歌 于 列 臣 。 」
〔 六 〕 《 論 語 ‧ 衛 靈 公 》 : 「 子 曰: 辭 達 而 已 矣 。 」
《 詩 品 序 》 : 「 昔 《 南風 》 之 辭 , 《 卿 雲 》 之 頌 , 厥 義 敻 矣 。 」 可 見 劉 勰 、 鍾嶸 二 人 對 于 《 南 風 》 之 歌 的 評 價 不 同 。
及 大 禹 成 功 , 九 序 惟 歌 〔 一 〕 ; 太 康 敗 德 , 五 子 咸 怨〔 二 〕 ; 順 美 匡 惡 〔 三 〕 , 其 來 久 矣 〔 四 〕 。
〔 一 〕 本 書 《 原 道 》 篇 : 「 夏 后 氏興 , 業 峻 鴻 績 , 九 序 惟 歌 。 」 又 《 時 序 》 篇 : 「 至 大 禹敷 土 , 九 序 詠 功 。 」 按 《 尚 書 ‧ 大 禹 謨 》 云 : 「 禹 曰 :於 , 帝 念 哉 ! 德 惟 善 政 , 政 在 養 民 。 水 、 火 、 金 、 木 、土 、 穀 , 惟 修 ; 正 德 、 利 用 、 厚 生 , 惟 和 。 九 功 惟 敘 ,九 敘 惟 歌 。 」 孔 傳 : 「 言 六 府 三 事 之 功 有 次 敘 , 皆 可 歌樂 , 乃 德 政 之 致 。 」 序 通 敘 。 蔡 傳 : 「 敘 者 , 言 九 者 各順 其 理 , 而 不 汨 陳 以 亂 其 常 也 。 歌 者 , 以 九 功 之 敘 而 詠之 歌 也 。 」 「 九 序 」 是 說 九 項 重 大 的 政 治 措 施 都 安 排 好了 。
〔 二 〕 梅 注 : 「 《 夏 書 》 : 太 康 尸位 以 逸 豫 , 滅 厥 德 , 黎 民 咸 貳 。 乃 盤 遊 無 度 , 畋 于 有 洛之 表 , 十 旬 弗 反 。 有 窮 后 羿 , 因 民 弗 忍 , 距 于 河 。 厥 弟五 人 , 御 其 母 以 從 , 徯 于 洛 之 汭 , 五 子 咸 怨 , 述 大 禹 之誡 以 作 歌 。 」 歌 辭 見 《 尚 書 ‧ 夏書 ‧ 五 子 之 歌 》 篇 。
《 史 記 ‧ 夏 本 記 》 : 「帝 啟 崩 , 子 帝 太 康 立 。 帝 太 康 失 國 , 昆 弟 五 人 , 須 于 洛汭 , 作 《 五 子 之 歌 》 。 」 《 離 騷 》 : 「 五 子 用 失 乎 家 衖。 」
「 怨 」 字 , 唐 寫 本 、 《御 覽 》 並 作 「 諷 」 。 《 考 異 》 : 「 『 五 子 咸 怨 』 句 本 《尚 書 ‧ 五 子 之 歌 》 , 諷 字 非 。 」 按 本 書 《 才 略 》 篇 : 「五 子 作 歌 , 辭 義 溫 雅 。 」 仍 以 「 怨 」 字 為 長 。
〔 三 〕 《 孝 經 ‧ 事 君 》 章 : 「 將 順其 美 , 匡 救 其 惡 。 」 鄭 玄 《 詩 譜 序 》 : 「 論 功 頌 德 , 所以 將 順 其 美 ; 刺 過 譏 失 , 所 以 匡 救 其 惡 。 」
〔 四 〕 古 代 學 者 對 于 詩 的 起 源 揣 測紛 紜 。 《 詩 譜 序 》 說 : 「 詩 之 興 也 , 諒 不 于 上 皇 之 世 ;大 庭 軒 轅 , 逮 于 高 辛 , 其 時 有 亡 , 載 籍 亦 蔑 云 焉 。 《 虞書 》 曰 : 『 詩 言 志 , 歌 永 言 , 聲 依 永 , 律 和 聲 。 』 然 則詩 之 道 放 於 此 乎 ? 」 鄭 氏 的 意 思 似 乎 認 為 「 詩 」 字 最 早見 于 《 虞 書 》 , 因 此 就 推 定 詩 篇 起 源 于 舜 的 時 代 。 按 《舜 典 》 一 篇 , 近 人 考 證 以 為 源 出 周 人 , 而 不 是 虞 舜 時 代的 作 品 。 但 從 鄭 玄 以 來 , 漢 魏 六 朝 學 者 每 每 喜 歡 在 古 書裏 搜 羅 實 例 , 證 明 虞 舜 以 前 已 經 有 詩 。 劉 勰 所 根 據 的 書, 如 《 呂 氏 春 秋 》 、 《 周 禮 》 、 《 古 文 尚 書 》 、 《 莊 子 ‧ 天 下 篇 》 、 《 孔 子 家 語 》 等 , 都 是 比 較 晚 出 的 ; 而 且他 所 注 意 的 , 除 去 葛 天 樂 辭 以 外 , 都 是 帝 王 家 的 詩 篇 ,而 對 于 作 為 詩 之 起 源 的 民 歌 不 夠 重 視 , 這 顯 然 是 嚴 重 的缺 點 。
《 宋 書 ‧ 謝 靈 運 傳 論 》: 「 夫 志 動 于 中 , 則 歌 詠 外 發 , 六 義 所 因 , 四 始 攸 繫 ,升 降 謳 謠 , 紛 披 風 什 。 雖 虞 夏 以前 , 遺 文 不 睹 , 稟 氣 懷 靈 , 理 無 或 異 。 然 則 歌 詠 所 興 ,宜 自 生 民 始 也 。 」 因 為 人 的 感 情 受 到 外 物 的 刺 激 , 會 發生 喜 怒 哀 樂 的 變 化 , 就 需 要 表 現 為 詩 歌 , 來 發 抒 自 己 的胸 懷 。 就 在 遠 古 時 代 , 情 況 和 後 代 也 是 一 樣 的 。 那 麼 說起 來 , 詩 歌 隨 著 語 言 , 隨 著 人 的 情 感 而 同 時 產 生 , 它 的來 源 是 很 遠 的 。 祗 是 在 殷 周 以 前 的 詩 歌 遺 文 , 已 經 看 不到 了 。 而 先 秦 諸 子 所 紀 載 的 , 或 者 經 史 所 留 傳 的 , 大 半是 出 于 依 托 。 像 沈 約 這 種 多 聞 闕 疑 的 精 神 , 是 比 劉 勰 更切 合 實 際 的 。
以 上 為 第 二 段 , 解 釋 詩 的 名 義 並 論 詩 歌的 起 源 。
自 商 暨 周 , 《 雅 》 《 頌 》 圓 備 〔 一 〕 , 四 始 彪 炳 〔 二〕 六 義 環 深 〔 三 〕 , 子 夏 監 絢 素 之 章 〔 四 〕 , 子 貢 悟 琢磨 之 句 , 故 商 、 賜 二 子 , 可 與 言 詩 〔 五 〕 。
〔 一 〕 斯 波 六 郎 : 「 范 氏 謂 『 圓 備』 為 『 周 備 』 之 訛 , 但 與 下 文 之 『 亦 云 周 備 』 重 複 。 『圓 通 』 ( 《 論 說 》 、 《 封 禪 》 ) 、 『 圓 合 』(
《 鎔 裁 》 ) 、 『 圓 覽 』 ( 《 總 術 》) 、 『 圓 照 』 ( 《 知 音 》 ) 、 『 圓 該 』 ( 《 知 音 》 ) 等『 圓 』 字 , 不 僅 為 彥 和 所 好 用 , 又 『 圓 備 』 亦 見 於 《 文鏡 秘 府 論 》 ( 南 ) : 『 理 貴 於 圓 備 , 言 資 於 順 序 。 』 」
〔 二 〕 四 始 有 毛 、 魯 、 韓 、 齊 四 家不 同 的 說 法 , 其 中 毛 、 韓 二 家 和 魯 詩 的 說 法 是 比 較 接 近的 。 現 在 引 魯 詩 的 說 法 作 代 表 。 至 于 劉 勰 究 竟 相 信 哪 一家 的 說 法 , 在 《 文 心 雕 龍 》 裏 看 不 出 來 。 《 史 記 ‧ 孔 子世 家 》 : 「 古 者 詩 三 千 餘 篇 , 及 至 孔 子 , 去 其 重 , 取 可施 于 禮 義 , 上 采 契 后 稷 , 中 述 殷 周 之 盛 , 至 幽 厲 之 缺 ,始 于 衽 席 , 故 曰 『 《 關 雎 》 之 亂 以 為 《 風 》 始 , 《 鹿 鳴》 為 《 小 雅 》 始 , 《 文 王 》 為 《 大 雅 》 始 ,《
清 廟 》 為 《 頌》 始 』 。 三 百 五 篇 孔 子 皆 弦 歌 之 , 以 求 合 《 韶 》 《 武 》《 雅 》 《 頌 》 之 音 。 」 ( 孔 安 國 習 魯 詩 , 司 馬 遷 曾 從 司馬 談 問 故 , 似 乎 《 史 記 》 中 說 《 詩 》 的 地 方 , 可 認 為 代表 魯 詩 的 說 法 。 ) 「 彪 炳 」 , 是 燦 爛 的 意 思 。
〔 三 〕 《 左 傳 》 昭 公 十 七 年 : 「 環而 塹 之 。 」 杜 注 : 「 環 , 周 也 。 」 「 六 義 環 深 」 , 猶 言六 義 周 密 而 深 厚 。
〔 四 〕 「 監 」 , 趙 氏 《 校 記 》 云 :「 按 唐 本 作 『 鑒 』 , 與 《 御 覽 》 五 八 六 正 合 。 」
《 論 語 ‧ 八 佾 》 : 「 子夏 問 曰 : 『 巧 笑 倩 兮 , 美 目 盼 兮 , 素 以 為 絢 兮 , 何 謂 也? 』 子 曰 : 『 繪 事 後 素 。 』 曰 : 『 禮 後 乎 ? 』 子 曰 : 『啟 予 者 商 也 , 始 可 與 言 詩 已 矣 ! 』 」
〔 五 〕 唐 寫 本 「 詩 」 下 有 「 矣 」 字。 《 論 語 ‧ 學 而 》 : 「 子 貢 曰 : 『 貧 而 無 諂 , 富 而 無 驕, 何 如 ? 』 子 曰 : 『 可 也 , 未 若 貧 而 樂 , 富 而 好 禮 者 也。 』 子 貢 曰 : 『 《 詩 》 云 : 如 切 如 磋 , 如 琢 如 磨 。 其 斯之 謂 與 ? 』 子 曰 : 『 賜 也 , 始 可 與 言 詩 已 矣 ! 告 諸 往 而知 來 者 。 』 」
自 王 澤 殄 竭 , 風 人 輟 采 〔 一 〕 ; 春 秋 觀 志 , 諷 誦 舊 章〔 二 〕 , 酬 酢 以 為 賓 榮 〔 三 〕 , 吐 納 而 成 身 文 〔 四 〕 。逮 楚 國 諷 怨 , 則 《 離 騷 》 為 刺 〔 五 〕 。 秦 皇 滅 典 , 亦 造仙 詩 〔 六 〕 。
〔 一 〕 《 說 文 》 : 「 殄 , 盡 也 , 絕也 。 」
《 漢 書 ‧ 藝 文 志 ‧ 六 義略 》 : 「 古 有 採 詩 之 官 , 王 者 所 以 觀 風 俗 , 知 得 失 , 自考 證 也 。 」 《 孟 子 ‧ 離 婁 下 》 : 「 王 者 之 跡 熄 而 詩 亡 。」 班 固 《 兩 都 賦 序 》 : 「 昔 成 康 沒 而 頌 聲 寢 , 王 澤 竭 而詩 不 作 。 」
〔 二 〕 《 訓 故 》 : 「 《 春 秋 左 傳 》鄭 伯 享 趙 孟 於 垂 隴 , 子 展 、 伯 有 、 子 西 、 子 產 、 子 太 叔、 二 子 石 從 。 趙 孟 曰 : 七 子 從 君 以 寵 武 ( 趙 孟 名 ) 也 ,請 皆 賦 以 卒 君 貺 , 武 亦 以 觀 七 子 之 志 。 」 按 此 見 《 左 傳》 襄 公 二 十 七 年 。
范 注 : 「 春 秋 列 國 朝 聘酬 酢 , 必 賦 詩 言 志 , 然 皆 諷 誦 舊 章 , 辭 非 己 作 , 故 彥 和云 然 。 」
《 漢 書 ‧ 藝 文 志 ‧ 詩 賦略 序 》 : 「 古 者 諸 侯 卿 大 夫 交 接 鄰 國 , 以 微 言 相 感 。 當揖 讓 之 時 , 必 稱 《 詩 》 以 諭 其 志 , 蓋 以 別 賢 不 肖 , 而 觀盛 衰 焉 。 故 孔 子 曰 『 不 學 《 詩 》 無 以 言 』 也 。 」
〔 三 〕 《 左 傳 》 襄 公 二 十 七 年 : 「文 子 告 叔 向 曰 : … … 詩 以 言 志 , 志 誣 其 上 而 公 怨 之 , 以為 賓 榮 , 其 能 久 乎 ! 」 正 義 : 「 反 將 公 之 所 怨 以 為 賓 之榮 寵 。 劉 炫 云 : 而 公 顯 然 將 比 來 之 怨 以 為 對 賓 之 榮 樂 也。 」
〔 四 〕 《 左 傳 》 僖 公 二 十 四 年 : 「介 之 推 … … 對 曰 : 言 , 身 之 文 也 。 」 《 斟 詮 》 謂 吐 納 ,「 彥 和 用 作 『 吐 屬 』 、 『 談 吐 』 解 , 指 諷 誦 詩 篇 而 言 」。 誦 詩 是 當 時 外 交 上 的 禮 節 , 就 招 待 外 賓 講 , 是 「 以 為賓 榮 」 ; 就 顯 出 自 己 的 才 能 講 , 是 「 以 為 身 文 」 。
〔 五 〕 《 史 記 ‧ 屈 原 列 傳 》 : 「 屈平 之 作 《 離 騷 》 , 蓋 自 怨 生 也 。 」 淮 南 王 劉 安 《 離 騷 傳》 : 「 《 國 風 》 好 色 而 不 淫 , 《 小 雅 》 怨 誹 而 不 亂 ; 若《 離 騷 》 者 , 可 謂 兼 之 矣 。 上 稱 帝 嚳 , 下 道 齊 桓 , 中 述湯 武 , 以 刺 世 事 。 」 ( 《 史 記 ‧ 屈 原 列 傳 》 引 )
范 注 引 郝 懿 行 曰 : 「 按《 漢 志 》 以 《 騷 》 為 賦 , 此 篇 以 《 騷 》 為 詩 , 蓋 賦 者 古詩 之 流 , 《 離 騷 》 者 含 詩 人 之 性 情 , 具 賦 家 之 體 貌 也 。」
〔 六 〕 明 李 元 陽 《 史 記 題 評 》 卷 六《 始 皇 本 紀 》 「 使 博 士 為 僊 真 人 詩 」 引 劉 勰 云 : 「 秦 皇滅 籍 , 亦 造 仙 詩 。 」 《 玉 海 》 卷 五 十 九 引 此 句 注 云 : 「《 史 記 》 : 始 皇 使 博 士 為 《 仙 真 人 詩 》 。 及 行 所 遊 天 下, 傳 令 樂 人 歌 弦 之 。 」 梅 注 : 「 《 史 記 》 : 秦 始 皇 三 十六 年 , 有 墮 星 下 東 郡 , 至 地 為 石 。 黔 首 或 刻 其 石 曰 : 始皇 帝 死 而 地 分 。 始 皇 聞 之 , 遣 御 史 逐 問 , 莫 服 , 盡 取 石旁 居 人 誅 之 。 因 燔 銷 其 石 。 始 皇 不 樂 , 使 博 士 為 《 仙 真人 詩 》 。 及 行 所 遊 天 下 , 傳 令 樂 人 歌 弦 之 。 」 《 訓 故 》略 同 。
《 札 記 》 : 「 案 上 文 三十 五 年 盧 生 說 始 皇 曰 : 真 人 者 , 入 水 不 濡 , 入 火 不 爇 ,凌 雲 氣 , 與 天 地 久 長 。 于 是 始 皇 曰 : 吾 慕 真 人 , 自 謂 真人 , 不 稱 朕 。 」 范 注 : 「 《 仙 真 人 詩 》 不 傳 。 」
漢 初 四 言 , 韋 孟 首 唱 〔 一 〕 , 匡 諫 之 義 , 繼 軌 周 人 〔二 〕 。 孝 武 愛 文 , 《 柏 梁 》 列 韻 〔 三 〕 , 嚴 馬 之 徒 , 屬辭 無 方 。 〔 四 〕
〔 一 〕 梁 啟 超 云 : 「 案 孟 生 卒 年 史不 載 , 約 當 漢 高 祖 時 。 」 ( 《 中 國 之 美 文 及 其 歷 史 》 )《 漢 書 ‧ 韋 賢 傳 》 載 韋 孟 「 為 楚 元 王 傅 , 傅 子 夷 王 及 孫王 戊 。 戊 荒 淫 不 遵 道 , 孟 作 詩 諷 諫 。 … … 或 曰 : 其 子 孫好 事 , 述 先 人 之 志 而 作 是 詩 也 。 」 未 知 孰 是 。 楚 元 王 為高 祖 同 母 少 弟 。
〔 二 〕 詩 中 說 : 「 如 何 我 王 , 不 思守 保 。 不 惟 履 冰 , 以 繼 祖 考 。 邦 事 是 廢 , 逸 遊 是 娛 。 犬馬 繇 繇 , 是 放 是 驅 。 務 彼 鳥 獸 , 忽 此 稼 苗 。 烝 民 以 匱 ,我 王 以 媮 。 … … 曾 不 夙 夜 , 以 休 令 聞 。 … … 彌 彌 其 失 ,岌 岌 其 國 。 」 希 望 楚 王 戊 能 「 興 國 救 顛 」 。
《 史 通 ‧ 載 文 》 篇 : 「至 如 詩 有 韋 孟 《 諷 諫 》 , … … 篇 則 賈 誼 《 過 秦 》 , … … 此 皆 言 成 規 則 , 為 世 龜 鏡 。 」 《 說 詩 晬 語 》 : 「 韋 孟 《諷 諫 》 , 在 鄒 之 作 , 肅 肅 穆 穆 , 未 離 雅 正 。 」 「 繼 軌 周人 」 是 說 韋 孟 的 詩 能 繼 承 周 代 詩 人 諷 諫 的 軌 範 。
《 注 訂 》 : 「 《 風 》 《雅 》 之 體 , 盛 于 周 人 。 澤 竭 詩 亡 , 至 漢 由 韋 孟 始 復 作 也, 故 曰 : 繼 軌 周 人 。 」
〔 三 〕 《 古 文 苑 》 卷 八 《 柏 梁 臺 》詩 : 「 武 帝 元 封 三 年 , 作 柏 梁 臺 , 語 群 臣 二 千 石 有 能 為七 言 詩 , 乃 得 上 坐 。 」 《 柏 梁 臺 》 詩 每 句 押 韻 , 一 韻 到底 , 故 云 「 列 韻 」 。
《 時 序 》 篇 : 「 逮 孝 武崇 儒 , 潤 色 鴻 業 , 禮 樂 爭 輝 , 辭 藻 竟 鶩 : 柏 梁 展 朝 讌 之詩 , 金 堤 制 恤 民 之 詠 。 」
《 日 知 錄 》 卷 二 十 一 :「 漢 武 《 柏 梁 臺 》 詩 出 《 三 秦 記 》 , 云 是 元 封 三 年 作 ,而 考 之 于 史 , 則 多 不 符 。 … … 反 覆 考 證 , 無 一 合 者 。 蓋是 後 人 擬 作 , 剽 取 武 帝 以 來 官 名 及 《 梁 孝 王 世 家 》 乘 輿肆 馬 之 事 以 合 之 , 而 不 悟 時 代 之 乖 舛 也 。 」
《 古 詩 源 》 于 《 柏 梁 臺》 詩 下 注 云 : 「 《 三 秦 記 》 謂《
柏 梁 臺 》 詩 是 元 封 三 年 作 , 然 梁 孝王 薨 于 孝 景 之 世 , 又 光 祿 勳 、 大 鴻 臚 、 大 司 農 、 執 金 吾, 京 兆 尹 、 左 馮 翊 , 右 扶 風 , 皆 武 帝 太 初 元 年 所 更 名 ,不 應 預 書 于 元 封 之 時 , 其 為 後 人 擬 作 無 疑 也 。 不 然 , 郭舍 人 敢 狂 蕩 無 禮 , 而 東 方 朔 乃 以 滑 稽 語 為 戲 耶 ? 」
今 人 逯 欽 立 《 漢 詩 別 錄》 二 《 柏 梁 臺 》 詩 ( 見 《 中 央 研 究 院 歷 史 語 言 研 究 所 集刊 》 第 十 三 本 ) , 考 證 載 錄 《 柏梁 臺 》 詩 最 早 的 古 籍 , 是 西 漢 舊 記 《 東 方 朔 別 傳 》 及 《漢 武 帝 集 》 , 而 非 《 三 秦 記 》 。 《 校 注 》 : 「 按 《 柏 梁臺 》 詩 顧 炎 武 《 日 知 錄 》 謂 出 後 人 擬 作 , 確 為 不 易 之 論。 但 前 代 無 有 疑 其 為 偽 者 。 如 … … 顏 延 之 《 庭 誥 》 :『
《 柏 梁 》 以 來 , 繼 作 非 一 , 所 纂 至七 言 而 已 。 』 ( 《 御 覽 》 五 八 六 引 ) 王 僧 孺 《 謝 齊 竟 陵王 使 撰 眾 書 啟 》 : 『 《 柏 梁 》 初 構 , 首 屬 驂 駕 之 辭 。 』( 《 類 聚 》 五 五 引 ) … … 並 其 證 。 」
〔 四 〕 嚴 , 梅 注 、 范 注 以 為 嚴 忌 ,斯 波 六 郎 《 文 心 雕 龍 范 注 補 正 》 : 「 嚴 恐 為 嚴 助 。 《 漢書 ‧ 嚴 助 傳 》 云 云 , 又 《 東 方 朔 傳 》 云 云 , 與 司 馬 相 如並 舉 者 , 有 嚴 助 而 無 嚴 忌 。 又 據 《 鄒 陽 傳 》 、 《 司 馬 相如 傳 》 , 嚴 忌 僅 仕 吳 、 梁 , 未 仕 漢 武 。 」 《 斟 詮 》 : 「案 助 為 忌 子 , 相 如 與 之 先 後 同 對 , 此 處 嚴 , 彥 和 蓋 混 指其 父 子 二 人 , 不 必 泥 實 。 」
《 校 注 》 : 「 《 漢 書 ‧ 禮 樂 志 》 : 『 以 李 延 年 為 協 律 都 尉 , 多 舉 司 馬 相 如 等 數十 人 造 為 詩 賦 , … … 作 十 九 章 之 歌 。 』 」 《 才 略 》 篇 :「 相 如 好 書 , 師 範 屈 宋 , 洞 入 夸 艷 , 致 名 辭 宗 。 然 覈 取精 意 , 理 不 勝 辭 , 故 揚 子 以 為 『 文 麗 用 寡 者 長 卿 』 , 誠哉 是 言 也 。 」 范 注 : 「 《 玉 臺 新 詠 》 卷 九 載 司 馬 相 如 《琴 歌 》 二 首 , 出 後 人 附 會 。 」 葉 長 青 《 文 心 雕 龍 雜 記 》( 以 下 簡 稱 「 《 雜 記 》 」 ) : 「 《 詩 品 序 》 云 : 『 王 揚枚 馬 之 徒 , 辭 賦 競 爽 , 而 吟 詠 靡 聞 。 』 與 此 同 。 」
按 《 禮 記 ‧ 檀 弓 》 : 「事 親 有 隱 而 無 犯 , 左 右 就 養 無 方 。 」 注 : 「 方 , 猶 常 也。 」 「 無 方 」 的 意 思 是 說 沒 有 常 軌 , 不 一 定 是 缺 點 , 看《 時 序 》 篇 的 上 下 文 就 可 明 白 。 葉 氏 所 引 《 詩 品 序 》 中的 話 , 似 乎 和 本 文 不 符 。 《 校 注 》 : 「 郊 祀 歌 十 九 章 中, 有 三 言 、 四 言 或 雜 言 ( 無 完 整 五 言 ) , 並 無 固 定 形 式, 故 云 『 屬 辭 無 方 』 。 」
至 成 帝 品 錄 , 三 百 餘 篇 〔 一 〕 , 朝 章 國 采 〔 二 〕 , 亦云 周 備 , 而 辭 人 遺 翰 , 莫 見 五 言 〔 三 〕 , 所 以 李 陵 、 班婕 妤 見 疑 於 後 代 也 〔 四 〕 。
〔 一 〕 《 漢 書 ‧ 藝 文 志 ‧ 總 序 》 :「 成 帝 時 , … … 詔 光 祿 大 夫 劉 向 校 經 傳 、 諸 子 、 詩 賦 。」 《 漢 書 ‧ 藝 文 志 ‧ 詩 賦 略 》 : 「 凡 歌 詩 二 十 八 家 , 三百 一 十 四 篇 。 」
〔 二 〕 《 斟 詮 》 : 「 朝 章 , 指 文 士所 作 朝 廟 樂 章 , … … 國 采 , 指 樂 府 所 采 各 地 歌 謠 而 被 之管 弦 者 , 如 『 代 趙 之 謳 , 秦 楚 之 風 』 皆 是 。 」
〔 三 〕 《 陔 餘 叢 考 》 卷 二 十 三 《 五言 詩 》 : 「 《 文 心 雕 龍 》 曰 : 漢 成 帝 品 錄 , 三 百 餘 篇 ,不 見 有 五 言 。 蓋 在 西 漢 時 , 五 言 猶 是 創 體 , 故 甄 錄 未 及也 。 」 范 注 : 「 彥 和 之 意 , 似 謂 三 百 餘 篇 中 不 見 著 名 文士 作 五 言 詩 , 非 謂 三 百 餘 篇 無 一 五 言 詩 也 。 採 自 民 間 之歌 謠 , 非 辭 人 所 作 , 而 盡 多 五 言 , 彥 和 殆 未 嘗 疑 之 也 。」 因 為 五 言 詩 起 自 民 間 , 歌 謠 樂 府 用 五 言 的 比 較 多 。 文人 學 士 每 每 不 重 視 這 種 新 體 , 縱 然 有 人 作 , 也 不 自 居 其名 。 《 文 章 流 別 論 》 云 : 「 五 言 者 , 『 誰 謂 雀 無 角 , 何以 穿 我 屋 』 之 屬 是 也 。 于 俳 諧 倡 樂 多 用 之 。 」 如 李 延 年《 北 方 有 佳 人 歌 》 , 除 「 寧 不 知 」 三 字 外 , 通 體 五 言 ,而 李 延 年 就 是 出 身 倡 家 。 到 了 東 漢 , 五 言 流 行 久 了 , 文人 才 有 仿 作 的 。
〔 四 〕 唐 寫 本 無 「 妤 」 字 。 《 校 證》 : 「 《 御 覽 》 『 疑 』 作 『 擬 』 。 按 《 宋 書 ‧ 顏 延 之 傳》 , 延 之 《 庭 誥 》 云 : 『 逮 李 陵眾 作 , 總 雜 不 類 , 元 是 偽 託 , 非 盡 陵 制 。 』 則 『 疑 』 讀作 『 擬 』 , 亦 通 。 」 鍾 嶸《
詩 品 序 》 : 「 逮 漢 李 陵 , 始 著 五 言之 目 矣 。 … … 自 王 、 揚 、 枚 、 馬 之 徒 , 詩 賦 競 爽 , 而 吟詠 靡 聞 。 從 李 都 尉 迄 班 婕 妤 , 將 百 年 間 , 有 婦 人 焉 , 一人 而 已 。 」 他 並 不 認 為 可 疑 。
《 文 選 》 錄 李 少 卿 與 蘇武 詩 三 首 , 又 蘇 子 卿 詩 四 首 。 七 首 中 《 玉 臺 新 詠 》 祗 錄蘇 武 「 結 髮 為 夫 妻 」 一 首 , 其 餘 的 都 不 錄 。 而 《 藝 文 類聚 》 、 《 初 學 記 》 及 《 古 文 苑 》 所 收 的 還 有 十 首 。 大 概唐 朝 所 傳 的 蘇 李 詩 , 除 《 文 選 》 中 的 七 首 以 外 , 還 有 這十 首 。 明 馮 惟 訥《
古 詩 紀 》 則 以 前 七 首 為 原 作 , 後 十首 為 後 人 擬 作 。 後 十 首 中 , 李 陵 八 首 的 末 兩 首 , 《 古 文苑 》 祗 錄 首 次 兩 聯 , 下 注 「 闕 」 字 , 可 見 唐 時 後 半 已 經佚 失 。 而 明 楊 慎 《 升 菴 詩 話 》 卻 有 末 首 的 全 文 , 說 是 「見 《 修 文 殿 御 覽 》 」 。 蘇 李 詩 的 全 部 資 料 如 此 。
蘇 軾 《 答 劉 沔 書 》 : 「李 陵 蘇 武 贈 別 長 安 , 而 詩 有 江 漢 之 語 。 … … 正 齊 梁 間 小兒 所 擬 作 , 決 非 西 漢 人 , 而 ( 蕭 ) 統 不 悟 。 」 章 樵 《 古文 苑 注 》 引 蘇 軾 云 : 「 劉 子 玄 辨 《 文 選 》 所 載 李 陵 《 與蘇 武 書 》 非 西 漢 文 , 蓋 齊 梁 間 文 士 擬 作 者 也 。 吾 因 悟 陵與 蘇 武 贈 答 五 言 , 亦 後 人 所 擬 。 」 又 云 : 「 李 陵 蘇 武 五言 皆 偽 , 而 蕭 統 不 能 辨 。 」 後 來 洪 邁 《 容 齋 隨 筆 》 、 錢大 昕 《 十 駕 齋 養 新 錄 》 也 有 類 似 的 看 法 。 按《
文 選 》 卷 三 十 載 謝 靈 運 《 擬 魏 太 子鄴 中 集 詩 》 八 首 , 如 果 失 去 了 作 者 的 原 名 , 後 世 一 定 認為 曹 氏 兄 弟 和 建 安 七 子 贈 答 的 作 品 , 蘇 李 詩 大 概 也 是 這一 類 的 。 關 于 這 個 問 題 , 梁 啟 超 在 《 漢 魏 時 代 之 美 文 》一 篇 中 辨 證 得 詳 明 。 近 人 馬 雍 又 撰 《 蘇 李 詩 制 作 時 代 考》 , 比 較 字 法 、 句 法 、 章 法 的 體 裁結 構 , 推 定 蘇 李 詩 為 魏 晉 人 作 ( 見 《 國 文 月 刊 》 ) 。
《 訓 故 》 : 「 《 漢 書 》: 孝 成 班 婕 妤 , 帝 初 即 位 , 選 入 後 宮 。 始 為 少 使 , 俄 而大 幸 , 為 婕 妤 。 後 畏 飛 燕 之 讒 , 求 供 養 太 后 長 信 宮 。 《文 選 》 婕 妤 《 怨 歌 行 》 。 」
嚴 羽 《 滄 浪 詩 話 ‧ 考 證》 : 「 班 婕 妤 《 怨 歌 行 》 , 《 文 選 》 直 作 班 姬 之 名 , 《樂 府 》 以 為 顏 延 年 作 。 」 胡 才 甫 《 箋 注 》 :「
按 《 樂 府 詩 集 ‧ 相 和 歌 辭 ‧ 楚 調 曲》 , 《 怨 歌 行 》 仍 題 班 婕 妤 , 無 顏 延 年 作 , 不 知 滄 浪 所據 何 本 。 」
《 文 選 》 李 善 注 : 「 《歌 錄 》 曰 : 《 怨 歌 行 》 古 辭 , 然 言 古 者 有 此 曲 而 婕 妤 擬之 。 」
按 陸 機 《 婕 妤 怨 》 : 「奇 情 在 玉 階 , 託 意 惟 團 扇 。 」 明 指 此 詩 。 縱 然 這 首 詩 是後 人 擬 作 , 也 當 在 西 晉 以 前 , 不 可 能 出 自 顏 延 年 的 手 筆。 這 裏 劉 勰 祗 是 說 李 陵 、 班 婕 妤 的 詩 篇 後 代 有 人 懷 疑 ,他 自 己 並 沒 有 肯 定 這 些 都 是 偽 作 。
按 《 召 南 ‧ 行 露 》 , 始 肇 半 章 〔 一 〕 , 孺 子 《 滄 浪 》, 亦 有 全 曲 〔 二 〕 ; 《 暇 豫 》 優 歌 , 遠 見 春 秋 〔 三 〕 ;《 邪 徑 》 童 謠 , 近 在 成 世 〔 四 〕 ; 閱 時 取 證 〔 五 〕 , 則五 言 久 矣 〔 六 〕 。
〔 一 〕 《 詩 經 ‧ 召 南 ‧ 行 露 》 第 二章 : 「 誰 謂 雀 無 角 , 何 以 穿 我 屋 ? 誰 謂 女 無 家 , 何 以 速我 獄 ? 雖 速 我 獄 , 室 家 不 足 。 」 本 書 《 章 句 》 篇 : 「 五言 見 于 周 代 , 《 行 露 》 之 章 是 也 。 」 按 《 大 雅 ‧ 綿 》 第九 章 通 體 五 言 。
〔 二 〕 《 孟 子 ‧ 離 婁 》 篇 載 孺 子 之歌 曰 : 「 滄 浪 之 水 清 兮 , 可 以 濯 我 纓 。 滄 浪 之 水 濁 兮 ,可 以 濯 我 足 。 」 按 歌 中 雖 然 有 「 兮 」 字 , 而 實 際 上 是 以清 、 纓 , 濁 、 足 押 韻 , 所 以 說 是 「 全 曲 」 五 言 。
〔 三 〕 《 國 語 ‧ 晉 語 》 二 : 「 優 施乃 飲 里 克 酒 , 中 飲 , 優 施 起 舞 曰 : 『 暇 豫 之 吾 吾 , 不 如鳥 烏 。 人 皆 集 于 苑 , 己 獨 集 于 枯 。 』 」
〔 四 〕 梅 注 : 「 『 邪 徑 敗 良 田 , 讒口 亂 善 人 。 桂 樹 花 不 實 , 黃 爵 巢 其 顛 。 昔 為 人 所 羨 , 今為 人 所 憐 。 』 《 漢 書 ‧ 五 行 志 》 曰 : 成 帝 時 歌 謠 也 。 桂, 赤 色 , 漢 家 象 。 花 不 實 , 無 繼 嗣 也 。 王 莽 自 謂 黃 象 ,黃 爵 巢 其 顛 也 。 」 除 此 以 外 , 《 漢 書 ‧ 尹 賞 傳 》 載 成 帝時 長 安 中 為 尹 賞 作 歌 云 : 「 安 所 求 子 死 , 桓 東 少 年 場 。生 時 諒 不 謹 , 枯 骨 後 何 葬 ? 」 也 是 通 體 五 言 。
〔 五 〕 「 閱 」 , 經 歷 。 「 閱 時 取 證」 , 從 歷 史 的 發 展 上 來 證 明 。 唐 寫 本 「 證 」 作 「 徵 」 。
〔 六 〕 《 詩 品 序 》 : 「 夏 歌 曰 : 『鬱 陶 乎 予 心 。 』 楚 謠 曰 : 『 名 余 曰 正 則 。 』 雖 詩 體 未 全, 然 是 五 言 之 濫 觴 也 。 逮 漢 李 陵 , 始 著 五 言 之 目 矣 。 」
《 文 鏡 秘 府 論 ‧ 論 文 意》 引 皎 然 《 詩 議 》 : 「 五 言 之 作 , 《 召 南 ‧ 行 露 》 , 已有 濫 觴 。 漢 武 帝 時 , 屢 見 全 什 , 非 本 李 少 卿 也 。 」
《 文
- Jun 05 Tue 2007 16:05
詹英義證 卷2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