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義證
卷 八
比 興 第 三 十 六
《 周 禮 ‧ 春 官 》 大 師 : 「 教 六 詩 : 曰 風 , 曰 賦 , 曰比 , 曰 興 , 曰 雅 , 曰 頌 。 」 鄭 玄 注 : 「 賦 之 言 舖 , 直 舖陳 今 之 政 教 善 惡 。 比 , 見 今 之 失 , 不 敢 斥 言 , 取 比 類 以言 之 。 興 , 見 今 之 美 , 嫌 於 媚 諛 , 取 善 事 以 喻 勸 之 。 … … 鄭 司 農 ( 眾 ) 云 : 『 … … 比 者 , 比 方 於 物 也 ; 興 者 ,託 事 於 物 。 』 」
《 周 禮 ‧ 春 官 》 大 司 樂 : 「 以 樂 語 教 國 子 : 興 、道 、 諷 、 誦 、 言 、 語 。 」 鄭 玄 注 : 「 興 者 以 善 物 喻 善 事。 」
何 晏 《 論 語 集 解 》 在 《 陽 貨 》 篇 「 詩 可 以 興 」 句下 引 孔 安 國 說 : 「 興 , 引 譬 連 類 。 」
《 文 章 流 別 論 》 : 「 比 者 , 喻 類 之 言 也 。 興 者 ,有 感 之 辭 也 。 」
鍾 嶸 《 詩 品 序 》 : 「 故 詩 有 三 義 焉 : 一 曰 興 , 二曰 比 , 三 曰 賦 。 文 已 盡 而 意 有 餘 , 興 也 ; 因 物 喻 志 , 比也 ; 直 書 其 事 , 寓 言 寫 物 , 賦 也 。 宏 斯 三 義 , 酌 而 用 之。 干 之 以 風 力 , 潤 之 以 丹 采 , 使 味 之 者 無 極 , 聞 之 者 動心 , 是 詩 之 至 也 。 若 專 用 比 興 , 患 在 意 深 , 意 深 則 詞 躓。 若 但 用 賦 體 , 患 在 意 浮 , 意 浮 則 文 散 , 嬉 成 流 移 , 文無 止 泊 , 有 蕪 漫 之 累 矣 。 」
《 毛 詩 正 義 》 : 「 比 云 見 今 之 失 , 取 比 類 以 言 之, 謂 刺 詩 之 比 也 。 興 云 見 今 之 美 , 取 善 事 以 勸 之 , 謂 美詩 之 興 也 。 其 實 美 刺 俱 有 比 興 者 也 。 」 ( 卷 一 )
《 史 通 ‧ 敘 事 》 : 「 昔 文 章 既 作 , 比 興 由 生 , 鳥獸 以 媲 賢 愚 , 草 木 以 方 男 女 , 詩 人 騷 客 , 言 之 備 矣 。 」
皎 然 《 詩 式 》 卷 一 「 用 事 」 條 : 「 今 且 於 六 義 之中 , 略 論 比 興 。 取 象 曰 比 , 取 義 曰 興 。 義 即 象 下 之 意 。凡 禽 魚 草 木 人 物 名 數 , 萬 象 之 中 , 義 類 同 者 , 盡 入 比 興。 《 關 雎 》 即 其 義 也 。 」
呂 與 叔 《 詩 說 拾 遺 》 引 程 頤 語 曰 : 「 興 有 興 喻 之意 , 比 則 直 比 之 而 已 , 『 蛾 眉 』 、 『 瓠 犀 』 是 也 。 」
胡 寅 《 與 李 叔 易 書 》 ( 《 斐 然 集 》 卷 十 八 ) 引 李仲 蒙 之 言 曰 :「
敘 物 以 言 情 , 謂 之 賦 , 情 盡 物 者 也 ; 索 物 以 託 情 , 謂之 比 , 情 附 物 者 也 ; 觸 物 以 起 情 , 謂 之 興 , 物 動 情 者 也。 」 ( 又 見 《 困 學 紀 聞 》 卷 三 )
《 詩 人 玉 屑 》 卷 十 三 引 黃 徹 說 : 「 賦 者 , 鋪 陳 其事 ; 比 者 , 引 物 連 類 ; 興 者 , 因 事 感 發 。 」
朱 熹 : 「 興 者 , 先 言 他 物 以 引 起 所 詠 之 辭 也 。 」( 《 關 雎 》 集 傳 ) 又 : 「 比 者 , 以 彼 物 比 此 物 也 。 」 (《 螽 斯 》 集 傳 ) 又 : 「 賦 者 , 敷 陳 其 事 , 而 直 言 之 者 也。 」 ( 《 葛 覃 》 集 傳 )
朱 熹 《 詩 傳 綱 要 》 : 「 興 者 , 托 物 興 辭 , 初 不 取義 。 」
朱 熹 《 楚 辭 集 注 》 : 「 賦 則 直 陳 其 事 , 比 則 取 物為 比 , 興 則 托 物 興 詞 。 」
明 李 東 陽 《 懷 麓 堂 詩 話 》 : 「 詩 有 三 義 , 賦 止 居一 , 而 比 興 居 二 。 所 謂 比 興 者 , 皆 託 物 寓 情 而 為 之 者 也。 蓋 正 言 直 述 則 易 於 窮 盡 而 難 於 感 發 。 惟 有 所 寄 託 , 形容 摹 寫 , 反 覆 諷 詠 , 以 俟 人 之 自 得 , 言 有 盡 而 意 無 窮 ,則 神 爽 飛 動 , 手 舞 足 蹈 而 不 自 覺 , 此 詩 之 所 以 貴 情 思 而輕 事 實 也 。 」
《 藝 概 》 卷 二 《 詩 概 》 : 「 興 與 比 有 闊 狹 之 分 ,蓋 比 有 正 而 無 反 , 興 兼 反 正 故 也 。 」
《 札 記 》 : 「 題 云 比 興 , 實 側 注 論 比 , 蓋 以 興 義罕 用 , 故 難 得 而 繁 稱 。 原 夫 興 之 為 用 , 觸 物 以 起 情 , 節取 以 託 意 , 故 有 物 同 而 感 異 者 , 亦 有 事 異 而 情 同 者 , 循省 六 詩 , 可 榷 舉 也 。 」
又 : 「 案 後 鄭 以 善 惡 分 比 興 , 不 如 先 鄭 注 誼 之 確。 且 牆 茨 之 言 , 毛 傳 亦 目 為 興 , 焉 見 以 惡 類 惡 , 即 為 比乎 ? 至 鍾 記 室 云 : 文 已 盡 而 意 有 餘 , 興 也 ; 因 物 喻 志 ,比 也 。 其 解 比 興 , 又 與 詁 訓 乖 殊 。 」
羅 根 澤 《 中 國 文 學 批 評 史 》 第 二 篇 第 一 章 第 三 節: 「 賦 、 比 、 興 的 說 法 , 大 概 起 於 漢 初 的 經 師 。 漢 初 有三 家 詩 , 《 齊 詩 》 亡 於 魏 ,《
魯 詩 》 亡 於 晉 , 只 有 《 韓 詩 》 尚 存 其 半 。 《 韓 詩 》 采用 賦 比 興 的 說 法 的 。 解 為 興 者 , 如 《 芣 衛 》 , 《 韓 詩 序》 云 : 『 傷 夫 有 惡 疾 也 。 』 … … 解 為 比 者 , 如 《 雞 鳴 》, 《 韓 詩 序 》 云 : 『 讒 人 也 。 』 … … 《 毛 詩 》 與 《 韓 詩》 顯 然 不 同 , 如 《 芣 衛 》 , 《 韓 詩 》 認 為 是 興 ; 毛 認 為是 賦 ; 《 雞 鳴 》 , 《 韓 詩 》 認 為 是 比 , 毛 也 認 為 是 賦 ;《 伐 檀 》 , 韓 認 為 是 賦 , 毛 卻 認 為 是 興 。 」 又 第 三 篇 第九 章 第 五 節 : 「 漢 代 經 學 家 所 謂 比 興 , 含 有 美 刺 的 意 義, 六 朝 文 論 家 所 謂 比 興 則 是 一 種 文 學 方 法 。 」
朱 自 清 《 詩 言 志 辨 ‧ 比 興 》 說 : 「 毛 傳 『 興 也 』的 『 興 』 有 兩 個 意 義 , 一 是 發 端 , 一 是 譬 喻 : 這 兩 個 意義 合 在 一 塊 兒 才 是 『 興 』 。 」
程 俊 英 《 詩 經 的 比 興 》 : 「 第 一 , 興 多 在 發 端 ,所 以 也 稱 為 起 興 。 第 二 , 比 的 運 用 , 總 是 以 好 比 好 , 以不 好 比 不 好 。 但 興 含 比 義 時 , 有 時 也 可 起 反 襯 作 用 , 如以 好 反 襯 不 好 等 。 第 三 , 興 是 詩 人 先 見 一 種 景 物 , 觸 動了 他 心 中 潛 伏 的 本 事 和 思 想 感 情 而 發 出 的 歌 唱 。 興 是 觸物 起 情 , 所 以 興 句 多 在 詩 的 開 頭 , 而 比 句 則 在 章 中 。 第四 , 比 僅 聯 係 局 部 , … … 興 則 不 然 , 詩 的 開 頭 兩 句 , 往往 貫 串 全 章 , 甚 至 全 篇 。 例 如 《 關 雎 》 的 作 者 , 看 見 雎鳩 水 鳥 關 關 的 叫 , … … 『 關 關 雎 鳩 , 在 河 之 洲 』 的 興 句, 便 標 示 了 本 詩 的 主 要 內 容 , 就 是 『 君 子 』 追 求 『 淑 女』 的 主 題 。 」 ( 《 文 學 評 論 叢 刊 》 第 一 輯 )
黃 春 貴 《 文 心 雕 龍 之 創 作 論 》 : 「 比 者 , 為 一 種類 似 之 聯 想 , 亦 即 類 似 之 譬 喻 , 以 丙 譬 喻 甲 , 甲 與 丙 之間 , 必 有 一 類 似 之 乙 。 英 人 李 查 茲 《 修 辭 學 原 理 》 曰 :『 極 大 之 距 離 , 可 以 譬 喻 合 一 , 憑 藉 本 意 與 媒 介 物 , 直接 兩 物 之 類 似 , 而 此 本 意 與 媒 介 物 , 則 由 於 共 同 之 情 狀, 使 吾 人 將 其 合 而 為 一 。 』 其 形 式 可 簡 寫 如 :
甲 → ( 乙 ) → 丙 譬 喻
甲 與 丙 代 表 二 種 不 同 之 事 物 , 乙 為 其 類 似 之 點 。 試 以宋 玉 《 登 徒 子 好 色 賦 》 為 例 : 『 眉 如 翠 羽 , 肌 如 白 雪 。』 句 中 眉 與 肌 各 為 甲 , 為 正 義 。 羽 與 雪 各 為 丙 , 為 譬 喻。 翠 與 白 各 為 乙 , 為 甲 與 丙 之 類 似 點 。 再 以 白 居 易 《 秦中 吟 》 為 例 : 『 繒 帛 如 山 積 , 絲 絮 似 雲 屯 。 』 句 中 繒 帛與 絲 絮 各 為 甲 , 為 正 義 。 山 與 雲 各 為 丙 , 為 譬 喻 。 積 與屯 各 為 乙 , 為 甲 與 丙 之 類 似 點 。 此 種 形 式 , 為 比 之 正 例。 」
又 : 「 興 者 , 為 一 種 繼 起 之 聯 想 , 即 由 甲 聯 想 至丙 , 甲 與 丙 之 間 不 必 類 似 , 甚 至 相 對 者 , 無 不 可 據 以 表述 。 … … 蓋 繼 起 之 聯 想 , 重 在 前 後 衍 生 之 關 係 , 一 因 一果 , 不 求 形 似 , 隨 興 所 之 。 其 形 式 可 簡 寫 如 下 :
甲 → ( 乙 ) → 丙 聯 想
其 中 甲 與 丙 代 表 二 種 不 同 之 事 物 , 乙 為 其 類 似 之 點 。由 甲 聯 想 至 丙 , 其 類 似 點 乙 不 必 存 在 。 … … 此 種 純 興 之體 , 嚴 粲 《 詩 緝 》 舉 例 甚 多 。 如 《 周 南 ‧ 葛 覃 》 : 『 葛之 覃 兮 , 施 於 中 谷 , 維 葉 萋 萋 。 黃 鳥 于 飛 , 集 於 灌 木 ,其 鳴 喈 喈 。 』 嚴 粲 注 云 : 『 興 之 不 兼 比 者 也 。 述 后 妃 之意 若 曰 : 葛 生 覃 延 , 而 施 移 於 谷 中 , 其 葉 萋 萋 然 茂 盛 。當 是 時 , 有 黃 鳥 集 於 灌 生 之 木 , 聞 其 鳴 聲 之 和 喈 喈 然 ,我 女 工 之 事 將 興 矣 。 』 … … 凡 此 皆 見 景 生 情 , 偶 然 感 發, 無 跡 可 尋 。 」
《 詩 》 文 弘 奧 〔 一 〕 , 包 韞 六 義 〔 二 〕 , 毛 公 述 傳 〔三 〕 , 獨 標 興 體 〔 四 〕 , 豈 不 以 風 通 而 賦 同 〔 五 〕 , 比顯 而 興 隱 哉 〔 六 〕 !
〔 一 〕 「 《 詩 》 文 」 指 《 詩 經 》 的文 字 。
《 校 證 》 : 「 張 松 孫 本、 紀 本 , 『 弘 』 作 『 宏 』 , 避 清 諱 。 」 《 爾 雅 ‧ 釋 詁 》: 「 弘 , 大 也 。 」 正 義 : 「 弘 者 , 含 容 之 大 也 。 」 《 易 ‧ 坤 卦 》 : 「 含 弘 光 大 。 」 「 弘 奧 」 , 深 廣 。
〔 二 〕 《 詩 大 序 》 : 「 故 詩 有 六 義焉 : 一 曰 風 , 二 曰 賦 , 三 曰 比 , 四 曰 興 , 五 曰 雅 , 六 曰頌 。 」 正 義 : 「 然 則 風 、 雅 、 頌 者 , 詩 篇 之 異 體 ; 賦 、比 、 興 者 , 詩 文 之 異 辭 耳 。 大 小 不 同 而 得 並 為 六 義 者 ,賦 、 比 、 興 是 詩 之 所 用 , 風 、 雅、 頌 是 詩 之 成 形 。 用 彼 三 事 , 成 此 三 事 , 是 故 同 稱 為 義, 非 別 有 篇 卷 也 。 」
〔 三 〕 黃 注 : 「 《 漢 藝 文 志 》 : 《毛 詩 故 訓 傳 》 三 十 卷 , 毛 公 之 學 , 自 謂 子 夏 所 傳 。 」
《 漢 書 ‧ 儒 林 傳 》 : 「毛 公 , 趙 人 也 , 為 河 間 獻 王 博 士 。 」 《 後 漢 書 ‧ 儒 林 傳》 : 「 趙 人 毛 萇 傳 《 詩 》 , 是 為 《 毛 詩 》 。 」 鄭 玄 《 詩譜 》 : 「 魯 人 大 毛 公 為 訓 詁 , 傳 於 其 家 , 河 間 獻 王 得 而獻 之 , 以 小 毛 公 為 博 士 。 」 陸 璣 《 毛 詩 草 木 蟲 魚 疏 》 :「 荀 卿 授 魯 國 毛 亨 , 毛 亨 作 《 訓 詁 傳 》 以 授 趙 國 毛 萇 ,時 人 謂 亨 為 大 毛 公 , 萇 為 小 毛 公 。 」 《 總 術 》 篇 : 「 述經 曰 傳 。 」
〔 四 〕 清 惠 周 惕 《 詩 說 》 卷 一 : 「毛 公 傳 《 詩 》 , 獨 言 興 不 言 比 、 賦 , 以 興 兼 比 、 賦 也 。人 之 心 思 , 必 觸 於 物 而 後 興 , 即 所 興 以 為 比 而 賦 之 , 故言 興 而 比 、 賦 在 其 中 , 毛 公 之 意 , 未 始 不 然 也 。 《 文 心雕 龍 》 曰 : 『 毛 公 述 傳 , 獨 標 興 體 。 』 以 『 比 顯 而 興 隱』 。 」
《 困 學 紀 聞 》 卷 三 《 賦比 興 諸 說 》 條 : 「 鶴 林 吳 氏 ( 全 謝 山 云 : 名 泳 ) 論 《 詩》 曰 : 『 興 之 體 足 以 感 發 人 之 善 心 。 毛 氏 自《
關 雎 》 而 下 , 總 百 十 六 篇 , 首 繫 之興 , 風 七 十 , 小 雅 四 十 , 大 雅 四 , 頌 二 , 注 曰 : 「 興 也。 」 而 比 賦 不 稱 焉 。 蓋 謂 賦 直 而 興 微 , 比 顯 而 興 隱 也 。』 朱 氏 又 於 其 間 增 補 十 九 篇 , 而 摘 其 不 合 於 興 者 四 十 八條 , 且 曰 : 『 《 關 雎 》 , 興 詩 也 , 而 兼 於 比 ; 《 綠 衣 》, 比 詩 也 , 而 兼 於 興 。 《 頍 弁 》 一 詩 , 而 比 興 賦 兼 之 。』 則 析 義 愈 精 矣 。 」 原 注 : 「 《 文 心 雕 龍 》 曰 : 毛 公 述傳 , 獨 標 興 體 , 以 比 顯 而 興 隱 。 鶴 林 之 言 本 於 此 。 」 王元 化 《 再 釋 〈 比 興 〉 篇 「 擬 容 取 心 」 說 》 : 「 由 於 劉 勰仍 保 持 著 漢 人 體 法 相 兼 的 觀 點 , 既 把 比 興 當 作 藝 術 方 法看 待 , 又 把 比 興 當 作 由 藝 術 方 法 所 塑 造 的 藝 術 形 象 看 待, 所 以 篇 中 才 有 『 比 體 』 、 『 興體 』 之 稱 。 」
〔 五 〕 《 校 證 》 : 「 梅 六 次 本 、 張松 孫 本 『 通 』 改 『 異 』 。 」 紀 云 : 「 『 異 』 字 是 。 」 《札 記 》 : 「 風 通 , 『 通 』 字 是 也 。 《 詩 》 疏 曰 : 『 賦 者, 鋪 陳 今 之 善 惡 , 其 言 通 正 變 , 兼 美 刺 也 。 』 」 范 注 :「《
詩 大 序 》 正 義 曰 : 『 風 之 所 吹 , 無物 不 扇 , 化 之 所 被 , 無 往 不 霑 , 故 取 名 焉 。 』 《 五 行 大義 》 引 翼 奉 說 : 『 風 通 六 情 。 』 」 《 校 注 》 :「
按 『 通 』 , 謂 通 於 美 刺 ; 『 同 』 ,謂 同 為 鋪 陳 。 天 啟 梅 本 改 『 通 』 為 『 異 』 , 非 是 。 」
《 斟 詮 》 : 「 隋 蕭 吉 撰《 五 行 大 義 》 引 漢 翼 奉 《 齊 詩 說 》 : 『 風 通 六 情 。 』 此即 彥 和 『 風 通 』 之 所 本 。 《 詩 大 序 》 孔 疏 :『
風 之 所 吹 , 無 物 不 扇 , 化 之 所 被 ,無 往 不 霑 , 故 取 名 焉 。 』 亦 可 為『
風 通 』 一 詞 之 注 腳 。 孔 疏 又 曰 : 『賦 者 , 鋪 陳 今 之 政 教 善 惡 , 其 言 通 正 變 , 兼 美 刺 也 。 』蓋 即 所 謂 『 賦 同 』 之 意 義 所 在 。 」 因 風 通 六 情 , 容 易 識別 , 故 曰 「 風 通 」 。
郭 紹 虞 《 六 義 說 考 辨 ‧ 最 後 的 總 結 》 其 十 四 : 「 自 來 注 家 , 對 於 比 顯 興 隱 之 說論 說 頗 多 , 但 對 風 通 賦 同 之 說 則 都 沒 有 提 。 案 『 風 通 賦同 』 很 難 理 解 , 各 家 均 云 『 通 一 作 異 』 假 使 說 『 風 異 賦同 』 , 那 麼 風 指 各 國 之 風 , 當 然 可 說 是 『 異 』 , 賦 則 介於 體 用 之 間 , 當 然 可 說 是 『 同 』 。 假 使 照 『 通 』 字 來 講, 只 能 說 『 風 』 通 於 賦 、 比 、 興 三 體 , 但 對 『 賦 同 』 之說 又 多 少 有 些 牽 強 了 。 但 是 我 們 對 於 劉 勰 把 風 賦 比 興 連起 來 講 , 卻 認 為 是 一 個 值 得 注 意 的 問 題 。 」 其 十 九 說 :「 如 果 專 從 文 學 的 觀 點 來 看 , 那 麼 風 可 以 說 是 一 切 詩 歌的 總 名 , 而 賦 與 頌 , 則 是 詩 體 的 散 文 化 , 比 興 二 者 可 以看 作 是 詩 體 , 也 可 以 看 作 是 詩 法 。 … … 在 劉 勰 的 論 點 裏, 約 略 可 以 看 出 以 上 這 個 意 思 。 或 者 再 從 另 一 個 角 度 來看 , 那 麼 風 是 抒 寫 主 觀 情 緒 的 詩, 賦 是 描 繪 客 觀 現 實 的 詩 , 所 以 風 賦 可 以 連 稱 。 這 在 劉勰 論 點 中 , 也 可 說 是 比 較 明 顯 的 。 」
郭 紹 虞 《 文 論 札 記 三 則》 第 一 則 《 六 義 說 與 六 詩 說 》 云 : 「 劉 勰 《 文 心 雕 龍 》於 賦 頌 則 分 篇 立 論 , 對 比 興 則 合 篇 剖 析 , 而 在 《 比 興 》篇 中 又 特 標 『 風 通 賦 同 , 比 顯 興 隱 』 之 語 , 完 全 合 於 六詩 次 序 , 這 是 他 的 通 達 卓 識 之 處 。 」 ( 以 上 均 見 《 照 隅室 古 典 文 學 論 集 》 下 編 )
郭 注 : 「 『 風 通 』 , 風為 詩 之 體 裁 , 其 創 作 方 法 包 括 賦 比 興 三 者 , 故 毛 公 作 傳, 無 需 標 出 。 」
牟 世 金 《 范 注 補 正 》 :「 《 毛 詩 序 》 正 義 : 『 六 義 次 第 如 此 者 , 以 《 詩 》 之 「四 始 」 以 風 為 先 , 故 曰 風 。 風 之 所 用 , 以 賦 、 比 、 興 為之 辭 , 故 於 風 之 下 即 次 賦 、 比 、 興 , 然 後 次 以 雅 、 頌 。雅 、 頌 亦 以 賦 、 比 、 興 為 之 , 既 見 賦 、 比 、 興 於 風 之 下, 明 雅 、 頌 亦 同 之 。 』 據 此 可 知 , 『 風 通 』 指 風 ( 包 括雅 、 頌 ) 通 用 賦 、 比 、 興 之 法 ; 而 賦 又 『 通 正 變 , 兼 美刺 』 , 具 有 一 般 詩 的 共 同 性 。 」
〔 六 〕 《 詩 大 序 》 正 義 : 「 比 之 與興 , 雖 同 是 附 託 外 物 , 比 顯 而 興 隱 , 當 先 顯 後 隱 , 故 比居 興 先 也 。 《 毛 詩 》 特 言 興 也 , 為 其 理 隱 故 也 。 」 陳 奐《 詩 毛 氏 傳 疏 》 引 吳 毓 汾 說 : 「 蓋 好 惡 動 於 中 , 而 適 觸於 物 , 假 以 明 志 , 謂 之 興 , 而 以 言 於 物 則 比 矣 , 而 以 言乎 事 則 賦 矣 ; 要 跡 其 志 之 所 自 發 , 情 之 不 能 已 者 , 皆 出於 興 。 … … 傳 言 興 凡 百 十 六 篇 , 而 賦 比 不 及 之 , 乃 賦 、比 易 識 耳 。 」 劉 師 培 《 論 文 雜 記 》 第 二 十 一 : 「 興 之 為體 , 興 會 所 至 , 非 即 非 離 , 詞 微 旨 遠 , 假 象 於 物 , 而 或美 或 刺 , 皆 見 於 興 中 。 比 之 為 體 , 一 正 一 喻 , 兩 相 譬 況, 詞 決 旨 顯 , 體 物 寫 志 , 而 或 美 或 刺 , 皆 見 於 比 中 。 故比 興 二 體 , 皆 構 造 虛 詞 , 特 興 隱而 比 顯 , 興 婉 而 比 直 耳 。 」
清 陳 啟 源 《 毛 詩 稽 古 編》 卷 二 十 五 : 「 毛 公 獨 標 興 體 , 朱 子 兼 明 比 賦 ; 然 朱 子所 判 為 比 者 , 多 是 興 耳 。 比 興 雖 皆 託 喻 , 但 興 隱 而 比 顯, 興 婉 而 比 直 , 興 廣 而 比 狹 。 … … 興 比 皆 喻 而 體 不 同 :興 者 興 會 所 至 , 非 即 非 離 ; 言 在 此 , 意 在 彼 ; 其 詞 微 ,其 旨 遠 。 比 者 , 一 正 一 喻 , 兩 相 譬 況 ; 其 詞 決 , 其 旨 顯; 且 與 賦 交 錯 而 成 文 , 不 若 興 語 之 用 以 發 端 , 多 在 首 章也 。 」
劉 熙 載 《 藝 概 ‧ 詩 概 》: 「 《 詩 序 》 正 義 云 : 比 與 興 雖 同 是 附 託 外 物 , 比 顯 而興 隱 , 當 先 顯 而 後 隱 , 故 比 居 先 也 。 毛 傳 特 言 興 也 , 為其 理 隱 故 也 。 案 《 文 心 雕 龍 ‧ 比 興 》 篇 云 : 毛 公 述 傳 ,獨 標 興 體 , 豈 不 以 風 異 而 賦 同 , 比 顯 而 興 隱 哉 ! 正 義 蓋本 於 此 。 」 又 :「
『 取 象 曰 比 , 取 義 曰 興 』 , 語 出 皎然 《 詩 式 》 , 即 劉 彥 和 所 謂 比 顯 興 隱 之 意 。 」
《 校 釋 》 : 「 舍 人 此 篇以 比 顯 興 隱 立 說 , 義 界 最 精 。 蓋 二 者 同 以 事 物 況 譬 , 特有 隱 顯 之 別 , 而 無 善 惡 之 分 。 『 比 』 者 , 作 者 先 有 此 情, 亟 思 傾 洩 , 或 嫌 於 逕 直 , 乃 索 物 比 方 言 之 。 『 興 』 者, 作 者 雖 先 有 此 情 , 但 蘊 而 未 發 , 偶 觸 於 事 物 , 與 本 情相 符 , 因 而 興 起 本 情 。 前 者 屬 有 意 , 後 者 出 無 心 ; 有 意者 比 附 分 明 故 顯 , 無 心 者 無 端 流 露 故 隱 。 」
故 比 者 , 附 也 ; 興 者 , 起 也 〔 一 〕 。 附 理 者 , 切 類 以指 事 〔 二 〕 ; 起 情 者 , 依 微 以 擬 議 〔 三 〕 。 起 情 , 故 興體 以 立 〔 四 〕 ; 附 理 , 故 比 例 以 生 〔 五 〕 。 比 則 蓄 憤 以斥 言 〔 六 〕 , 興 則 環 譬 以 寄 諷 〔 七 〕 。 蓋 隨 時 之 義 不 一, 故 詩 人 之 志 有 二 也 〔 八 〕 。
〔 一 〕 《 毛 詩 正 義 》 卷 一 孔 疏 : 「比 者 , 比 方 於 物 , 諸 言 『 如 』 者 , 皆 比 辭 也 。 」 又 : 「興 者 , 託 事 於 物 , 則 興 者 , 起 也 。 取 譬 引 類 , 起 發 己 心。 《 詩 》 文 諸 舉 草 木 鳥 獸 以 見 意 者 , 皆 興 辭 也 。 」
《 斟 詮 》 : 「 比 附 , 謂以 近 似 者 相 比 也 。 《 晉 書 ‧ 索 靖 傳 》 : 『 枝 條 順 氣 , 轉相 比 附 。 』 」 又 : 「 興 者 , 起 也 。 此 所 謂 起 , 外 物 興 起其 感 情 也 。 」
〔 二 〕 《 斟 詮 》 : 「 蓋 詩 人 於 操 觚之 前 , 已 先 自 有 情 , 當 其 表 出 之 時 又 嫌 於 率 直 , 於 是 假物 託 情 , 比 方 以 出 之 , 故 曰 『 附 理 者 , 切 類 以 指 事 』 。案 : 切 類 , 謂 切 取 類 似 。 … … 指 事 , 謂 指 明 事 實 。 」
要 把 一 種 事 理 說 清 楚 ,用 類 似 的 例 子 作 比 附 , 舉 的 比 喻 必 須 與 要 說 的 事 理 密 切相 關 , 這 就 叫 「 切 類 以 指 事 」 。
《 文 鏡 秘 府 論 ‧ 六 志 》: 「 二 曰 比 附 志 。 比 附 志 者 , 謂 論 體 寫 狀 , 寄 物 方 形 ,意 託 斯 間 , 流 言 彼 處 。 即 假 作 《 贈 別 》 詩 曰 : 『 離 情 弦上 急 , 別 曲 雁 邊 嘶 。 低 雲 百 種 鬱 , 垂 露 千 行 啼 。 』 釋 曰: 無 方 敘 意 , 寄 急 狀 於 弦 中 ; 有 意 論 情 , 附 嘶 聲 於 雁 側。 上 見 低 雲 之 鬱 , 託 愁 氣 以 合 詞 ; 下 矚 垂 露 懸 珠 , 寄 啼行 而 奮 筆 。 意 在 妝 頰 , 喻 說 鮮 花 ; 欲 述 眉 形 , 假 論 低 月。 傳 形 在 去 , 類 體 在 來 , 意 涉 斯 言 , 方 稱 比 附 。 」 林 東海 解 釋 說 : 「 想 表 現 容 貌 漂 亮 , 用 漂 亮 的 鮮 花 作 比 ; 想表 現 眉 毛 的 彎 曲 , 用 彎 曲 的 新 月 作 比 。 容 顏 漂 亮 , 是 妝頰 和 鮮 花 的 相 似 點 ; 形 狀 彎 曲 , 是 眉 毛 和 新 月 的 相 似 點。 有 了 相 似 點 , 即 《 文 心 雕 龍 ‧ 比 興 》 所 說 的 『 切 象 』, 這 樣 才 成 為 貼 切 的 比 喻 。 」 ( 《 詩 法 舉 隅 》 )
〔 三 〕 《 斟 詮 》 : 「 蓋 詩 人 雖 有 此情 , 但 蘊 而 未 發 , 偶 為 客 觀 事 物 所 觸 動 , 因 有 此 感 情 之湧 現 。 如 杜 甫 詩 : 『 東 閣 官 梅 動 詩 興 。 』 故 曰 : 『 起 情者 依 微 以 擬 議 。 』 案 : 依 微 , 謂 依 託 微 物 。 微 物 , 小 物也 。 《 文 選 》 禰 衡 《 鸚 鵡 賦 》 : 『 知 禽 鳥 之 微 物 。 』 擬議 , 謂 擬 度 議 論 。 《 易 ‧ 繫 辭 》 : 『 擬 議 以 成 其 變 化 。』 孔 疏 : 『 聖 人 欲 言 之 時 , 擬 度 之 而 後 言 ; 欲 動 之 時 ,必 議 言 之 而 後 動 , 則 能 成 盡 其 變 化 之 道 也 。 』 」
《 詩 ‧ 大 雅 ‧ 大 明 》 「惟 予 侯 興 」 毛 傳 : 「 興 , 起 也 。 」 《 爾 雅 》 《 說 文 》 都訓 「 興 」 為 「 起 」 。 「 起 」 和 「 啟 」 也 是 同 音 通 假 字 ,就 是 啟 發 的 意 思 。 由 微 小 的 事 物 引 起 情 感 的 觸 動 而 進 行構 思 , 這 就 叫 「 起 情 者 依 微 以 擬 議 」 , 這 也 就 是 下 面 說的 「 稱 名 也 小 , 取 類 也 大 」 。
〔 四 〕 王 季 思 《 說 比 興 》 第 六 段 :「 詩 人 的 感 情 , 偶 然 觸 物 而 發 , 這 便 是 興 。 《 文 心 雕 龍》 … … 以 附 理 與 起 情 區 別 比 興 , 可 說 語 簡 而 意 該 。 第 一, 興 者 , 起 也 。 它 是 詩 人 情 感 的 最 先 觸 發 , 所 以 在 未 有詩 意 象 之 先 。 比 者 , 附 也 , 必 定 先 有 了 意 象 , 再 拿 別 的事 物 來 附 託 他 。 這 在 創 作 程 序 上 實 有 先 後 之 不 同 。 如 《關 雎 》 一 詩 , 是 詩 人 先 有 感 於 雎 鳩 之 和 鳴 , 因 而 起 了 求淑 女 以 配 君 子 的 意 象 , 這 便 是 興 。 如 《 柏 舟 》 詩 : 『 我心 匪 石 , 不 可 轉 也 ; 我 心 匪 席 , 不 可 卷 也 。 』 是 詩 人 先有 了 我 心 不 可 轉 和 不 可 卷 的 意 象 , 才 拿 石 和 席 來 反 比 的。 再 如 《 伯 兮 》 詩 : 『 其 雨 其 雨 , 杲 杲 出 日 。 願 言 思 伯, 甘 心 首 疾 。 』 是 先 有 了 屢 思 伯 而 伯 不 來 的 意 象 , 才 拿『 其 雨 其 雨 , 杲 杲 出 日 』 來 相 比 , 這 便 是 比 。 … … 第 二, 興 以 起 情 , 比 以 附 理 。 這 情 理 的 不 同 , 更 是 比 興 的 最大 區 別 。 李 仲 蒙 說 : 『 索 物 以 託 情 謂 之 比 , 觸 物 以 起 情謂 之 興 。 』 因 為 比 是 經 過 詩 人 的 思 索 的 , 所 以 取 比 之 物和 所 比 之 事 , 二 者 之 間 不 但 理 類上 必 有 相 合 之 處 , 而 且 要 愈 切 合 愈 足 以 表 現 詩 人 的 思 力。 所 以 說 『 附 理 者 , 切 類 以 指 事 』 。 」 ( 《 國 文 月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 五 〕 《 斟 詮 》 : 「 案 比 例 本 謂 相比 擬 之 例 式 也 。 《 東 觀 漢 紀 ‧ 鮑 昱 傳 》 : 『 比 例 輕 重 ,非 其 事 類 , 錯 雜 難 知 。 』 此 處 猶 言 『 比 體 』 , 作 比 之 例式 解 。 」 「 例 」 , 體 例 。
郭 紹 虞 、 王 文 生 《 論 比興 》 : 「 在 劉 勰 看 來 , 比 不 是 簡 單 的 比 喻 , 而 是 一 種 比附 事 理 的 方 法 。 … … 他 把 興 說 成 是 『 激 發 感 情 』 , 但 不是 簡 單 的 『 託 事 於 物 』 , 而 是 『 觸 物 以 起 情 , 節 取 以 托意 』 ( 黃 侃 《 札 記 》 ) , 既 通 過 接 觸 事 物 來 激 發 感 情 ,又 選 取 事 物 某 一 方 面 作 突 出 描 寫 來 寄 託 思 想 。 劉 勰 認 為比 興 關 係 到 內 容 與 形 式 兩 個 方 面 , 它 是 貫 穿 藝 術 創 作 過程 的 思 維 方 法 , 也 是 一 種 表 現 方 法 。 劉 勰 對 比 興 的 闡 述主 要 是 繼 承 鄭 眾 的 傳 統 , 但 又 有 著 明 顯 的 巨 大 的 發 展 。」(
《 文 學 評 論 》 一 九 七 八 年 第 四 期 )
〔 六 〕 「 蓄 」 本 作 「 畜 」 。 《 校 注》 : 「 按 『 畜 』 當 作 『 蓄 』 , 音 之 誤 也 。 《 說 文 》 艸 部: 『 蓄 , 積 也 。 』 又 田 部 : 『 畜 , 田 畜 也 。 』 是 二 字 意義 各 別 。 《 情 采 》 篇 : 『 蓋 風 雅 之 興 , 志 思 蓄 憤 。 』 尤為 切 證 。 何 本 、 梁 本 、 別 解 本 、 岡 本 、 尚 古 本 、 王 本 、鄭 藏 鈔 本 、 崇 文 本 作 『 蓄 』 , 不 誤 。 … … 當 據 改 。 」
《 考 異 》 : 「 《 通 志 ‧ 六 書 略 》 : 『 蓄 , 通 作 畜 。 畜 有 數 音 , 昌 六 反 音 觸 , 喜郁 反 音 緒 。 』 後 人 取 緒 音 常 作 蓄 。 」 「 斥 言 」 , 指 斥 而言 。 《 後 漢 書 ‧ 蔡 邕 傳 贊 》 : 「 斥 言 金 商 , 南 徂 北 徒 。」 注 : 「 謂 對 事 於 金 商 門 , 指 斥 而 言 無 隱 諱 也 。 」
黃 海 章 《 續 文 心 短 論 》: 「 可 貴 的 , 是 指 出 『 比 則 蓄 憤 以 斥 言 』 和 鄭 玄 『 見 今之 失 , 不 敢 斥 言 , 取 比 類 以 言 之 』 的 說 法 , 恰 好 成 一 個鮮 明 的 對 比 。 鄭 玄 的 態 度 是 軟 弱 的 , 沒 有 什 麼 反 抗 性 的, 而 劉 勰 一 則 說 『 蓄 憤 』 , 再 則 說 『 斥 言 』 。 作 者 胸 中所 蓄 積 的 無 窮 的 悲 憤 , 到 了 不 能 遏 止 的 時 候 , 才 借 詩 歌盡 情 傾 注 出 來 , 敢 於 對 統 治 者 大 聲 斥 責 。 如 《 碩 鼠 》 是人 民 群 眾 憤 怒 的 呼 聲 。 《 何 草 不 黃 》 是 征 人 憤 怒 的 呼 聲, 這 種 『 蓄 憤 斥 言 』 的 詩 歌 , 發 展 到 杜 甫 、 白 居 易 , 便達 到 了 高 度 。 而 這 種 理 論 , 發 展 到 李 贄 , 更 達 到 了 高 峰。 」 ( 《 中 山 大 學 學 報 》 一 九 六 三 年 第 四 期 )
《 情 采 》 篇 : 「 風 雅 之興 , 志 思 蓄 憤 , 而 吟 詠 情 性 以 諷 其 上 。 此 為 情 而 造 文 也。 」 如 曹 植 《 贈 白 馬 王 彪 》 詩 : 「 鴟 梟 鳴 衡 軛 , 豺 狼 當路 衢 。 」 借 鴟 梟 豺 狼 , 來 比 喻 離 間 他 們 兄 弟 的 小 人 , 加以 嚴 厲 的 咒 詛 , 就 是 「 比 則 蓄 憤 以 斥 言 」 的 一 種 顯 例 。
李 贄 《 雜 說 》 : 「 且 夫世 之 真 能 文 者 , 比 其 初 皆 非 有 意 於 為 文 也 。 其 胸 中 有 如許 無 狀 可 怪 之 事 , 其 喉 間 有 如 許 欲 吐 而 不 敢 吐 之 物 , 其口 頭 又 時 時 有 許 多 欲 語 而 莫 可 所 以 告 語 之 處 , 蓄 極 積 久, 勢 不 能 遏 。 一 旦 見 景 生 情 , 觸 目 興 嘆 ; 奪 他 人 之 酒 杯, 澆 自 己 之 壘 塊 ; 訴 心 中 之 不 平 , 感 數 奇 於 千 載 。 」 (《 李 氏 焚 書 》 卷 三 ) 這 是 說 明 為 什 麼 要 「 蓄 憤 斥 言 」 。
〔 七 〕 《 校 證 》 : 「 『 寄 』 原 作 『記 』 , 王 惟 儉 本 、 徐 校 本 、 梅 六 次 本 、 張 松 孫 本 作 『 託』 , 張 之 象 本 作 『 寄 』 。 案 作 『 寄 』 是 , 『 寄 』 以 音 近訛 為 『 記 』 , 『 記 』 又 以 形 近 改 為 『 託 』 耳 。 」 《 校 注》 : 「 按 『 記 諷 』 不 辭 , 『 寄 』 字 亦 誤 。 當 作 『 託 』 為是 。 此 云 『 託 諷 』 , 下 云 『 託 喻 』 , 其 意 一 也 。 《 漢 書敘 傳 》 下 《 司 馬 相 如 傳 述 》 :『
寓 言 淫 麗 , 託 風 ( 顏 注 : 「 風 讀 曰諷 。 」 ) 終 始 。 』 《 文 選 》 顏 延 之 《 五 君 詠 》 : 『 寓 辭類 託 諷 。 』 並 以 託 諷 連 文 。 ( 《 史 通 ‧ 序 傳 》 篇 亦 有 :「 或 託 諷 以 見 其 情 」 語 ) 訓 故 本 作 『 託 』 , 未 誤 , 當 據改 。 」 「 環 譬 」 , 迴 環 譬 喻 , 而 不 直 言 。
《 詩 大 序 》 孔 疏 : 「 賦云 鋪 陳 今 之 政 教 善 惡 , 其 言 通 正 變 , 兼 美 刺 也 。 … … 其實 美 刺 俱 有 比 興 者 也 。 」 ( 《 毛 詩 正 義 》 卷 一 ) 郭 紹 虞王 文 生 《 論 比 興 》 : 「 孔 穎 達 的 意 思 是 說 , 在 文 學 創 作中 , 往 往 是 賦 、 比 、 興 三 法 同 時 並 用 , 並 不 象 鄭 玄 所 說只 有 刺 詩 用 比 , 頌 詩 用 興 。 鄭 玄 的 機 械 分 類 , 顯 然 不 符合 文 藝 創 作 的 實 際 。 」
沈 巖 錄 何 焯 旁 批 : 「 二語 亦 兼 採 康 成 之 意 , 然 不 以 美 刺 分 , 便 圓 活 不 滯 。 」
何 焯 《 鈍 吟 雜 錄 》 評 :「 千 古 區 分 比 興 二 字 , 莫 善 於《
文 心 雕 龍 》 。 《 比 興 》 篇 云 : 『 比者 , 附 也 ; 興 者 , 起 也 。 … … 比 則 蓄 憤 以 斥 言 , 興 則 環譬 以 託 諷 。 』 較 之 康 成 , 尤 圓 通 不 滯 。 」 ( 卷 四 )
黃 海 章 《 續 文 心 短 論 》: 「 『 興 則 環 譬 以 託 諷 』 , 即 委 婉 譬 喻 , 以 寄 其 諷 刺 之思 。 和 『 蓄 憤 斥 言 』 的 表 現 手 法 有 所 不 同 。 他 以 『 比 顯而 興 隱 』 , 所 以 諷 刺 之 意 就 要 隱 約 以 求 , 如 《 黃 鳥 》 之詩 , 是 對 三 良 的 哀 悼 , 也 是 對 秦 穆 公 用 賢 人 來 殉 葬 的 諷刺 。 劉 勰 指 出 興 的 諷 刺 作 用 , 來 反 對 南 朝 風 雲 月 露 之 詞, 是 有 著 進 步 意 義 的 。 」
王 運 熙 《 談 中 國 古 代 文論 中 的 比 興 說 》 : 「 劉 勰 又 云 : 『 比 則 畜 憤 以 斥 言 , 興則 環 譬 以 托 諷 。 』 把 比 興 同 詩 的 內 容 聯 繫 起 來 , 似 乎 同鄭 玄 之 說 相 近 , 實 則 不 然 。 劉 勰 這 兩 句 話 不 是 在 為 比 興意 義 下 解 說 , 而 是 在 講 了 意 義 後 進 一 步 指 出 比 興 可 以 發生 的 作 用 。 『 畜 憤 斥 言 』 , 可 以 是 比 發 生 的 作 用 , 但 詩中 的 比 不 一 定 都 是 『 畜 憤 斥 言 』 , 《 比 興 》 篇 中 所 舉 比的 例 子 , 如 《 詩 經 》 中 的 『 金 錫 以 喻 明 德 , 珪 璋 以 譬 秀民 』 , 就 不 是 什 麼 『 畜 憤 斥 言 』 , 至 於 所 舉 辭 賦 中 的 一些 例 子 , 就 更 是 純 屬 表 現 技 巧 的 範 圍 了 。 所 以 … … 劉 勰對 比 興 意 義 的 解 釋 屬 於 鄭 眾 、 孔 穎 達 、 朱 熹 這 一 派 。 」( 《 文 藝 論 叢 》 第 四 輯 )
按 : 當 內 心 蓄 積 了 憤 激之 情 的 時 候 , 用 比 喻 直 斥 統 治 者 , 如 「 碩 鼠 碩 鼠 , 勿 食我 黍 」 就 是 。 下 面 說 : 「 興 之 託 喻 , 婉 而 成 章 。 」 可 見劉 勰 認 為 興 可 以 起 譬 喻 的 作 用 , 不 過 這 種 譬 喻 是 利 用 委婉 迴 環 的 方 式 , 來 寄 託 諷 刺 之 情 。 象 《 焦 仲 卿 妻 》 就 是利 用 「 孔 雀 東 南 飛 」 來 寄 托 對 婚 姻 悲 劇 的 諷 刺 的 。 可 惜劉 勰 在 《 比 興 》 篇 所 舉 起 興 的 例 子 沒 能 說 明 問 題 。
朱 星 《 文 心 雕 龍 的 修 辭論 》 : 「 劉 氏 分 析 很 好 , 但 用 詞 上 有 些 地 方 容 易 引 人 誤會 。 如 興 之 託 喻 環 譬 , 好 似 與 比 無 別 。 其 實 興 也 有 些 比義 , 但 主 要 不 在 比 上 , 所 以 當 說 二 者 都 是 雙 線 條 的 , 有主 有 從 : 比 則 被 喻 者 是 主 , 而 喻 是 從 ; 興 則 被 興 者 是 主, 興 是 從 。 」
又 : 「 比 興 所 不 同 者 ,比 則 主 從 不 同 物 而 同 德 性 , 興 則 主 從 不 同 物 又 不 同 德 性。 比 則 主 從 關 係 密 , 興 則 主 從 關 係 疏 ; 比 則 主 從 對 面 相照 , 興 則 主 從 前 後 相 隨 , 從 作 前 導 ; 比 明 顯 容 易 懂 , 興隱 不 易 為 人 注 意 。 其 實 比 興 界 限 很 清 楚 。 如 『 關 關 雎 鳩』 引 起 男 女 相 戀 , 雎 鳩 也 有 一 些 比 義 。 『 蒹 葭 蒼 蒼 』 ,引 起 懷 念 伊 人 , 蒹 葭 則 毫 無 比 義 。 這 是 興 。 … … 劉 氏 對興 未 加 分 析 ( 其 實 也 可 分 為 二 種: 一 種 是 純 粹 的 , 如 「 蒹 葭 蒼 蒼 」 , 一 種 是 興 而 兼 比 的, 如 「 關 關 雎 鳩 」 ) 。 」
〔 八 〕 斯 波 六 郎 : 「 《 周 易 ‧ 隨 》彖 : 『 隨 時 之 義 大 矣 哉 。 』 」 詩 人 根 據 《 周 易 》 的 凡 事隨 時 變 化 並 非 一 律 的 教 義 , 修 辭 有 著 運 用 比 興 的 兩 種 不同 的 主 觀 要 求 , 有 時 用 比 , 有 時 用 興 , 完 全 根 據 具 體 需要 , 由 詩 人 主 觀 上 及 時 作 出 決 定 。
黎 錦 熙 《 修 辭 學 ‧ 比 興》 篇 : ( 本 篇 下 引 黎 氏 語 皆 同 此 ) : 「 以 上 定 比 興 的 界說 。 」
《 札 記 》 : 「 彥 和 辨 比興 之 分 , 最 為 明 晰 。 一 曰 起 情 與 附 理 , 二 曰 斥 言 與 環 譬, 介 畫 憭 然 , 妙 得 先 鄭 之 意 矣 。 」 范 注 : 「 謹 案 師 說 固得 , 然 彥 和 解 比 興 , 實 亦 兼 用 後 鄭 說 。 」
以 上 為 第 一 段 , 論 比 興 的 意 義 、 特 點 和作 用 。
觀 夫 興 之 託 諭 〔 一 〕 , 婉 而 成 章 〔 二 〕 ; 稱 名 也 小 ,取 類 也 大 〔 三 〕 。 「 關 雎 」 有 別 , 故 后 妃 方 德 〔 四 〕 ;尸 鳩 貞 一 , 故 夫 人 象 義 〔 五 〕 。 義 取 其 貞 , 無 從 於 夷 禽〔 六 〕 ; 德 貴 其 別 , 不 嫌 於 鷙 鳥 〔 七 〕 。 明 而 未 融 〔 八〕 , 故 發 注 而 後 見 也 〔 九 〕 。
〔 一 〕 「 諭 」 字 , 《 圖 書 集 成 》 本作 「 喻 」 , 是 。 「 託 喻 」 謂 託 物 喻 意 。
《 文 鏡 秘 府 論 ‧ 六 義 》: 「 四 曰 興 。 皎 曰 : 『 興 者 , 立 象 於 前 , 後 以 人 事 諭 之, 《 關 雎 》 之 類 是 也 。 』 王 云 : 『 興 者 , 指 物 及 ( 《 文筆 眼 心 抄 》 作 「 反 」 ) 比 其 身 說 之 為 興 , 蓋 託 諭 謂 之 興也 。 』 」
〔 二 〕 《 左 傳 》 成 公 十 四 年 : 「 《春 秋 》 之 稱 , 微 而 顯 , 志 而 晦 , 婉 而 成 章 , 盡 而 不 汙 ,懲 惡 而 觀 善 。 」 杜 注 : 「 婉 , 曲 也 。 謂 曲 屈 其 辭 , 有 所辟 諱 , 以 示 大 順 , 而 成 篇 章 。 」
《 斟 詮 》 : 「 蓋 興 體 不從 正 意 描 寫 , 往 往 就 他 物 之 與 正 義 相 符 者 , 曲 譬 妙 喻 ,以 託 諷 者 也 。 故 曰 『 婉 而 成 章 』 。 」
羅 大 經 《 鶴 林 玉 露 》 :「 詩 莫 高 乎 興 , 聖 人 言 語 亦 有 專 是 興 者 , 如 『 逝 者 如 斯夫 , 不 舍 晝 夜 』 , 『 山 梁 雌 雉 , 時 哉 時 哉 』 , 無 非 興 也。 特 不 曾 隱 括 協 韻 爾 。 蓋 興 者 因 物 感 觸 , 言 在 於 此 , 而意 寄 於 彼 , 體 會 乃 識 , 非 若 比 賦 之 直 言 其 事 。 故 興 多 兼比 賦 , 而 比 賦 不 兼 興 , 古 詩 皆 然 。 」
〔 三 〕 《 校 注 》 : 「 按 《 易 ‧ 繫 辭下 》 : 『 其 稱 名 也 小 , 其 取 類 也 大 。 』 韓 注 : 『 託 象 以明 義 , 因 小 以 喻 大 。 』 」
孔 疏 : 「 『 其 稱 名 也 小』 者 , 言 《 易 》 辭 所 稱 物 名 多 細 小 , 若 見 豕 負 塗 噬 臘 肉之 屬 , 是 其 辭 碎 小 也 。 『 其 取 類 也 大 』 者 , 言 雖 是 小 物, 而 比 喻 大 事 , 是 所 取 義 類 而 廣 大 也 。 」
王 元 化 《 釋 〈 比 興 〉 篇「 擬 容 取 心 」 說 》 ( 附 釋 二 ) : 「 首 先 把 《 繫 辭 下 》 這句 話 運 用 於 文 學 領 域 的 是 司 馬 遷 , 他 評 述 《 離 騷 》 說 :『 其 稱 文 小 而 其 旨 極 大 , 舉 類 邇 而 見 義 遠 。 』 ( 按 此 《屈 原 列 傳 》 文 ) 這 一 說 法 當 也 給 與 劉 勰 一 定 影 響 。 」 (《 文 心 雕 龍 創 作 論 》 )
楊 明 照 《 文 心 雕 龍 研 究中 值 得 商 榷 的 幾 個 問 題 》 : 「『
稱 名 也 小 , 取 類 也 大 』 , 劉 勰 是 借用 《 周 易 ‧ 繫 辭 下 》 的 語 句 來 說 明 『 興 』 的 表 現 手 法 的。 它 的 確 切 注 腳 , 即 下 文 所 說 的 『 關 雎 有 別 , … … 夫 人象 義 』 。 『 稱 名 也 小 』 , 指 『 關 雎 有 別 』 、 『 尸 鳩 貞 一』 二 句 ; 『 取 類 也 大 』 , 指 『 故 后 妃 方 德 』 、 『 故 夫 人 象 義 』 二 句 。 這 幾 句 的 意 思 , 只 是說 詩 人 使 用 『 興 』 的 手 法 是 因 小 以 喻 大 。 」 ( 《 文 史 》第 五 輯 )
「 名 」 , 名 物 。 「 稱 」, 舉 也 。 「 稱 名 也 小 , 取 類 也 大 」 , 就 是 說 , 可 以 通 過對 少 量 事 物 的 描 繪 , 概 括 較 為 深 廣 的 內 容 。
〔 四 〕 黃 注 : 「 《 詩 小 序 》 : 《 關雎 》 , 后 妃 之 德 也 。 」 「 后 妃 方 德 」 , 謂 比 方 后 妃 之
- Jun 05 Tue 2007 16:09
詹英義證 卷8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