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名言

「大多數網路行銷人都認為,名單是他們最有價值的資產。原因何在?因為只要擁有名單,就可以銷售解決方案。能夠用數位資料換來收益,就等於建立了隨身企業。」
── 歐布萊恩
No.261 創業心法17訣

「對大多數組織來說,在一開始要締造成果並不是難事,問題在於要如何保持成功不墜。」
── 史圖德
No.262 標準化領導

「想要成功,就必須習慣經常聽到『不』,然後充耳不聞。如果你太過在意,就不會成功。設法將『不』轉變成『是』,或者發揮創意避開『不』,不要讓任何人阻礙自己!」
── 川普
No.263 川普說:敢狠,你就贏!

「網際網路的基礎建設大體上已經就緒,而決定勝敗的關鍵會在於顧客忠誠度,不在於技術。倘若你所提供的商品和價格具競爭力,就有資格參加這場比賽。但是,想成為冠軍,就得靠出色的服務讓自己與眾不同。服務將會是勝負的關鍵,而且事實上也已經開始影響勝負。贏家都懂得這個道理,你也最好起而效尤。」

── 詹克 & 康奈蘭
No.264 輕鬆按,快易買!

「就企業合氣道來說,沒有『勝過』競爭對手的問題,真正的重點在於戰勝自己。持續進步可以為策略與執行間、組織與成員間找到平衡與和諧,還可以帶來宇宙的生命力,這是一種真正與眾不同的能力。」

── 皮諾
No.265 要贏不要爭

「E神話經理人是目前管理的接替模式。」
── 葛伯
No.266 經理人要有創業心態

※「管理策略風險前兩項要務,就是去迴避不必要的打擊,以及減輕無法避免的打擊。運用上述原則與方法的策略風險管理制度,可以用來避免對公司價值最嚴峻的打擊。」
── 史萊渥斯基 & 韋伯
No.267 風險中的美麗世界

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努力。
── 愛迪生
No.268 請愛迪生當創意總監

「談判天才在處理『難堪』的場面時,用的方法跟處理『順利』的場面是一樣的,都是用調查式談判,鎖定各方的優先利益。裝模作樣那一套留到舞台上再用,把談判才華帶到談判桌上施展。」
── 馬哈特拉 & 貝瑟曼
No.269 談判百寶箱

「每天都會有機會放手一搏、跨出安全網去試試。當然啦,待在舒適區內一定簡單得多,可是有時候總得冒點風險。等到風險換得成果的那一刻,也就是收割最大報酬的時候。」

── 葛拉西奧希
No.270 房地產翻出一億人生

「就算你有絕佳的構想,如果無法讓人了解,這些構想就起不了任何作用。」
── 艾科卡 克萊斯勒汽車前董事長兼執行長
No.271 溝通就是耍心機

「如果員工只是做上級指派的工作,你就會在生產線的終點不斷看到瑕疵。我們希望員工去超越自己接收到的指示,並且發揮創意,在流程內建立品質。」

── 木下光男
No.272 制霸─為何全世界都愛豐田

「成功創業的關鍵在於,要對自己想做的事有個大體上的構想,但是要保持充分彈性,這樣在你從自己跳進去的市場中,發現了不為人知的祕密時,才能快速調整計畫。」

── 麥斯特森
No.273 賺錢公司養成術

「求進步一定會有風險,把腳一直踩在一壘上,就無法盜上二壘!」

── 弗列德列克‧威爾克斯
No.274 麻雀公司變鳳凰

※「世界上沒有任何區域能永保最佳績效,而機敏的投資人應該注意最強勢的區域,只要這個區域依然強勢就繼續持有。就以2007年來說,歐洲、亞洲與新興市場的表現都比美國強勢,所以應該大量配置在海外股。和廣泛分散投資於各地區的海外股比起來,每季選擇表現最強勢的區域,就是更能獲利的策略。」
── 傑若德 & 馬文
No.275 零碎時間投資法

※「切記,生意頭腦不是要有能力把數字精算到小數點以下第9位,而是要能從顧客的財務報表等公開文件中,看出關鍵數字。要將相關數字綜觀來看,並且和之前幾年的數字和未來的預測做比較。想要掌握未來的變化和方向,並不需要成為財務專家,這種事是熟能生巧的。」

── 夏藍
No.276 讓顧客甘願多付錢

※「在自己有能力、有熱忱的事情上,千萬不要妥協,要堅持不懈地去追尋,只要想清楚那是『什麼事』,『怎麼做』自然會開始浮現,不要空等茅塞頓開、靈光乍現或神秘體驗。從現有的一切和所處的現況,就可以開始去探尋有實效、有意義,又有利可圖的工作。」
── —米勒
No.277 再見吧!藍色星期一

※「基本上,這個DIG模型的階段提供了一種方法,讓我們可以善用商機。從創新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課題是:要鎖定商機,就必須在以需求優先的成長平台上進行創新,而不是在產品、技術、服務或新的行銷戰術上進行創新,也就是要專注於創新將如何改變目標顧客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喬幸斯瑟勒

──
No.278 看出需求,販賣渴望

※「行銷一向是要去發掘大家的希望和需求,然後告訴消費者如何從你這裡獲得滿足。最重要的改變是,消費者有能力要求要受到尊重,他們也能接觸到其他人。」——賽斯‧高汀

──
No.279 貢丸加聖代,哪裡怪?

※「男性與女性對某些事情的思考方式,或許真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人們在聽到可評量的差異時,通常會認為科學家是在討論某個個人,比如說他們自己。這是天大的錯誤,如果科學家要找出行為趨勢,不會從個人去觀察,而是會就所有人來觀察。從中可以看出某些趨勢,但是通常在人與人之間也會有差異。」——梅迪納

──
No.280 做對12件事,頭腦更靈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