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爱好购物 与月经周期有关!

  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购物?每到周末,我们就会特别兴奋,冲进百货公司,像水獭一样收集亮闪闪的打折货,疯狂采购,满载而归。衣柜里堆满了没摘掉标签,甚至没打开包装的新衣、手提袋。数次刷爆信用卡,欠下的卡债,让旁人都感到“恐慌”……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一个年轻的女财经记者,不抽烟、不酗酒、没什么坏毛病,可她是个超级购物狂!

  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才写了四部,小说“购物狂系列”(Shopaholic)已经出版了第五部,与此同时改编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也上映了。大意是说一个年轻的女财经记者,她不抽烟、不酗酒、没有什么坏毛病,除了是个购物狂,她一踏进购物中心就找到了自我,她像水獭一样收集亮闪闪的打折货,她的信用卡永远入不敷出。



  当“购物狂”还是几本小说时,封皮印着花里胡哨的插画,流露出不知廉耻的女里女气;当“购物狂”变成了电影,又有一切同类电影不出意料的愚蠢桥段:女主人公撞到了玻璃上,她穿着高跟鞋狂奔,她像天女散花一样把食物和水喷洒出去。  

  对“购物狂系列”的褒扬和忧虑都是多余的:将它当成潮流情报着装指南的,都瞎了眼,那些闪得刺眼、俗里俗气的装扮要多过时有多过时;而担心在经济环境严峻的当下,一部讲述无节制消费的文艺作品不合时宜?那也多虑了,概因它的时尚品位实在糟糕,反倒起了教育意义:如果不懂得一双GUCCI靴子有多好,不明白PRADA从哪里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综上所述,“购物狂系列”是“小鸡文艺”的翘楚与新时期代表作。  

  一听到“小鸡文艺”,许多人就开始摇头(以男性居多)。要为“小鸡文艺”划定出范围不是项科学,更像周末闲暇客厅里的松散游戏,《时代周刊》就给过一个模模糊糊的定义:“小鸡文艺不是指花很多篇幅来描摹女人、购物和性的,而是那些寻觅的故事,寻觅一个尊重并珍爱女性的男子。”如此看来,简·奥斯汀的所有作品都是“小鸡文艺”,《包法利夫人》也难逃此列,电影作品,从被奉为经典的《当哈利遇到萨莉》、《西雅图未眠夜》,一直到《BJ单身(单身博客,单身说吧)日记》和《欲望都市》。它们全如同一群女人进行着喋喋不休的情感(情感博客,情感说吧)谈话,而缺少男性所关注的智慧问题,绝对的女主角个个都是结婚员,美好的结局是嫁给正确的丈夫。“小鸡文艺”数目繁多,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女性心智,可最终也难逃雪莱的老丈母娘、早期女权主义者玛丽夫人的预言:“有利可图的婚姻使女性的价值得到肯定,女性的身份获得满足。”




  电影中这位“购物狂”的装扮实在不怎么样,不过小说的女作家却是个品味不错的“购物狂”

  “购物狂系列”,如你所料,女财经记者跟她的主编好上了。小说作者,本是个严肃小说家。玛德琳·威克汉姆(Madeleine Wickham),英国人,毕业于剑桥,专职写作。突然有一天她厌烦了乏味、克制的写法,随意散漫地描绘起这么个女性来。玛德琳本人就好打扮,有点“购物瘾”,每逢到大城市签名售书,都忍不住大肆血拼。她对小说被划分到哪个流派感到无所谓,从200多年前左拉的小说《妇女乐园》开始,挥霍与不节制仿佛与虚构女性如影相随,对她们外表与购买力的描述远远多过她们的内心,可是,“购物瘾,比起酗酒、赌博和好战,不那么具有男性气概,难道不也是人类所具有的普遍弱点吗?”  

  这一弱点男性稍逊,就算从未被力量感与控制欲冲昏了头脑,买回过一些机械玩意或电子产品,你的妈妈,你的姥姥,也一定聊发过购物狂,她本来要去买颗白菜,拎回家一对沙发,她本来是去乡下探亲,买回几只陶罐(至今还是传家宝)。  

  《时代周刊》说,“购物瘾”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也在现代文明中处于两难境地:每一个政府都号召消费以拉动内需,而每一个民族又视过度消费为必须羞愧的恶习,从帐刚付出去那刻起就后悔不迭,家里一堆一堆连标签都没有撕掉的货品更增沮丧,信用卡的诞生使景况加倍恶化,如同塞给一个酒鬼一整瓶的威士忌……。  

  在美国已经出现了“戒除购物瘾治疗小组”,以阅读、看电影、聊天来冲淡购买的渴望(据我所知,中国也有相似的民间互助小组,女孩们互相叮嘱:一定要挑刺啊,免得我乱买),可在这繁荣昌盛、极有成就的文明世界,“购物瘾”只是身份焦虑之一种,在这里得不到满足,也要在别的地方得到满足。  

  “购物狂系列”的那个作者,品位不凡的玛德琳·威克汉姆女士,在去美国出席电影开幕式时顺便逛了逛街,买了几件Marc Jacobs,几件Tahari,几件Moschino,有记者问她如何才能克服“购物瘾”,她思量半天,给出了一个答案:“取消信用卡。”












  是什么聊发我们的购物欲?

  专家说:父母的过分溺爱打造购物狂

  物欲强劲的城市,生活成本也相对攀高,不少人表面看是“富翁”,但实际上却是“负翁”,很多人却以为没有“行头”会低人一等,但病态的疯狂购物之后,往往换来的却是越买越空虚的结果。最初以为购物可以令心灵满足,但当买至失控、满屋都是杂物、债台高垒、家人因而责难,最终令当事人自我形象更低,为自己欠缺自治能力而内疚不已。

  经济发展以后,许多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父母因为自己小的时候得不到太多的物质,更觉得让自己的孩子有较好的物质享受是所有童年人的愿望,有人则因没时间照顾小孩而想以物质弥补。然而,将来这班年轻人成长后,对物欲的自制能力会大大减低,可以预期过度消费会更趋严重。



  医学界对病态购物行为的分析结果显示,男女购物狂的比例大约为1:9,发病年龄为18至30岁。事实上,年轻购物狂的比例更占多数。其实躁狂症患者也会失控地购物,但与病态购物不同之处,是躁狂症患者只会在情绪亢奋时胡乱购物;相反病态购物多在抑郁时购物,且会有坐立不安、烦躁等症状,情况与嗜酒等类似。

  专家说:女性爱好购物与月经周期有关

  研究表示,在月经周期开始的十天之前,女性购物的欲望通常更加强烈。

  英国Hertfordshire大学的心理学家指出,购物能够给女性带来心理愉悦,而这也许是女性缓解经前综合症所带来压力的方式之一。

  他们还表示,越是接近月经周期,女性越难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女性消费习惯调查:女性的时尚消费巅峰在25岁~30岁

  据英国一项新的研究表示年轻女性的时尚巅峰在25到30岁,之后便走下坡。同时Style Network调查显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每年花在服装上的花费平均大概为3000英镑。

  25到30岁人群中,二十岁年龄段的女性中有56%的时尚女性会花薪水的四分之一来购买服装、香水、化妆品。与此同时39%注重外表、25%的人在意事业、7%会投资贷款、6%的人关注家庭。

  而三十岁年龄段,却有所变化,50%的人将家庭放在第一位,其次是事业19%以及准备结婚占12%。

  女性在时尚上最大的消费是鞋子,在英国单身女性平均每年购买20双鞋,但这些消费必定会成为未来的负担,几乎四分之一的鞋子只被穿过一次,另外四分之三的女性在未来一年内也会越来越少的穿着这些鞋子。

心理医生眼中的五种类型购物狂

  A. 踌躇不决型——“我对自己买的东西总是不满意。”  

  患者自述: “我不喜欢一个人购物,一定要有朋友或妹妹的陪伴才会去。我总是会在一个货柜前花上半小时来左思右想:这件丝绸衬衣,是选枣红色还是酒红色呢?靴子是买平跟的还是高跟的呢?就这样颠来倒去地想啊想,一直要到售货小姐和我身边的朋友都忍无可忍、失去耐心了,我才不得已犹犹豫豫、万分担心地做出决定。而差不多还未踏进家门,我就已经后悔自己的选择了。于是,我通常就会赶回店里,换上另外一件……可是,结果还是会令我不满意:也许还是第一次选的更好?要是能在决定付款之前让我把每种样品都试48小时就好了。”(Clemence, 38岁)

  心理学家分析:“Clemence身上几乎无时不在的不满情绪来源于内心的‘完美情结综合症’:她总想找到只为她而存在的那一件衣服。她梦想一件能满足她所有理想的衣服,就像是梦想一个完美无缺的白马王子。由此可见,她的失望是多么幼稚。她对自己的身材缺陷视而不见,这就是一种青春期式的幻想。”  

  专家建议: 别去大百货公司和专卖店,那里的品牌都太有诱惑力了。你要做的是开始只买一些色彩中性的经典款,重新构筑自己的购物观,这期间你将学会认可自己的选择。  

  B. 购物上瘾型——“我一刻不停地想要买东西,而且要买贵的。”  

  患者自述:“我能挣会花,每个月的薪水几乎一大半都被我用在买衣服上,有时自己也觉得过分!几乎每两周我都会花上整整一天来购物。我喜欢像一个真正的时尚内行一样,知道如何把新款和旧款‘混穿’出最酷的感觉,或是怎样火眼金睛地在Zara店发现最新潮流搭配。我会在第一时间就在ELLE上找到想要的东西,然后直接冲向这些店,根本等不及换季折扣。我的衣橱每年都要经过一次大扫除,把原来的那些衣服彻底清空,它们都会被我送去二手店。”(李珊, 29岁)

  心理学家的分析:“李珊每一季都要给自己的衣橱大扫除,这种对时尚的‘食欲过盛’就与瘾君子对药物的依赖相差无几。对她而言,对物质的拥有是为了填补空虚感和‘缺少生存意义’而产生的急迫所求:只有消费才能让她感觉存在。所以,越是名牌越能得到她的青睐,因为她要的就是找回自恋的感觉,让自己的形象更有价值。”  

  专家建议:

  1.只做不赔本的生意。为所有准备送去二手店的衣服设立特别账户,每次新购衣服所花的钱都只能从这个账户中取,绝不能超支。

  2.定期“节食”。每月一周或每季一个月,记住要将你的“节食”计划和时间公诸于众,在朋友们的监督下你才会坚持到底。  

  C. 盲目拷贝型——“我总是不自觉地模仿别人。”  

  患者自述:“除了牛仔裤,我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怎么样的衣服!我总是模仿别人的,人家怎么搭配我就跟着怎么穿。 比如我曾经看到一个时髦女郎穿的拼羊羔皮茄克很帅,就去买了件一模一样的,我不会问问自己是否真喜欢那件茄克,或者是否是那个女郎把茄克穿得那么帅……结果呢?我到家了才发现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现在想想这简直太正常了:我是偏矮又比较丰满的体型,而那个女孩却是瘦高个儿……所以,除了牛仔裤,我的衣橱就这样差不多都被失败的购物所得填满了。”(Caroline, 28岁)

  心理学家的分析:“个人风格的建立来自于对自身的清醒认识;然而,Caroline却把这看成了自我欲望和虚荣心的满足。女人总会更在乎别人的眼光,或者觉得别人的东西更好,所以当我们知道Caroline从小就喜欢偷偷模仿妈妈的时候,也就对她以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为榜样的举动毫不奇怪了。当然牛仔裤是个例外:这是真正的男女老少皆宜。”  

  专家建议:选一个与自己有些相像的时尚偶像(就是说如果你拥有莫妮卡?贝鲁齐般的身材,就千万别老盯着Kate Moss穿什么),并坚信到底。同时你要注意听听男友或老公的意见:如果当他看到一个16岁的有模特身材的女孩穿着背带短裤都惊恐得大叫时,就千万别再冒险这么穿了。  

  D. 痴迷高跟鞋型——“我买了一大堆高跟鞋,却从来不穿。”  

  患者自述:“我对鞋子有着特殊的癖好,特别是收藏各式各样的高跟鞋!这就是我的宝贝:拥有并欣赏它们的美丽是我最大的乐趣。每个月我都会带一两双新鞋子回家,虽然我自己从不穿高跟鞋。也许这样的爱好要追溯到童年,记得还只有五、六岁时,我就喜欢穿着妈妈的鞋子照镜子。”(Lucie, 30岁)

  心理学家的分析:“我们的脚其实是一个特殊的情欲部位,而鞋子就仿佛是令诱惑倍增的珠宝盒,只要巧花心思,它们就能成为制造女性魅力的绝佳道具。对Lucie而言,各种各样的鞋子满足了她的诸多梦想:想象自己如电影女主角般优雅,想象自己又仿佛回到了童年,满脑子都是早日长大成为像妈妈一样美丽的女人……如此美好的想象就已令她心满意足。”  

  专家建议:沉浸在想象中却也不能忘了现实世界:每周花上一天去好好感受现实生活吧!记住要穿上超过10公分的高跟鞋,挎上心爱的手袋,勇敢地走进地铁和办公室吧!  

  E. 深陷绝望型——“我再没什么可穿的了!”  

  患者自述:“对这样的场景我已经见多不怪了:打开衣橱,随即陷入深深的恐惧,因为完全没有一件能穿的衣服!这是一种混杂着气愤与绝望的感觉,通常出现在换季时节,尤其是不冷不热的春秋两季。好像所有的衣服都过时了,穿什么都不好看,越看越觉得丑。于是我便不由沮丧地觉得自己再也没有什么衣服可穿了……最后,我通常就是一身白衣白裤度过一整个夏天,要么就是一个冬天的黑外套配牛仔裤。而每一天的日子也就过得马马虎虎,甚至连对逛街购物都失去了兴趣:因为凭我的经验,已经再也没什么衣服适合我穿了!”(Isabelle,27岁)

  心理学家的分析:“这是种常见病,来源于对自我的深深厌倦:患者渴望能冲破原有躯壳,获得全新的精神和生活尝试。而这样的情绪在春秋两季更为多见,这正是因为那是人们最易多愁善感的时节。”  

  专家建议:通常,抱怨自己没衣服可穿的人往往都有着太多的选择。其实,要找回自信的办法很简单,只要你能坚持:绝不准自己再穿一成不变的一身白或一身黑,同时逼迫自己一定要在衣橱里找出灵感……假如你觉得那件2000年买的花衬衣也正吻合了今年的时尚元素,那你就成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