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方遇到東方
Quand L'Occident rencontre L'Orient

圖 / 文:彭怡平



脖子與腳上戴著鈴鐺串成的金線鍊條,令我印象深刻,影像還未自腦海裡消失,卻已置身於另一個世界!




記得塔倫.泰帕爾( Tarun J. Tejpal)的小說《遠離昌迪加爾》(Loin de Chandigarh)裡,寫著這麼一句話:「我對愛的定義來自遠處,熱情與和平在同一個人身上。」從抵達里耳弗朗德勒火車站的那一刻起,我已有所感受!火車站內陳列了數只巨象雕像,牠們身上披著喀什米爾(Kashmir)手工縫製的紅底金花地毯,脖子與腳上戴著以鈴鐺串成的金線鍊條,威武尊貴的神態,令我印象深刻,這個影像還未自腦海裡完全消失,我卻已置身於另一個世界!



從幻想到真實
我一踏出車站大門,十二尊八尺高的巨象的英姿,隨即映入眼簾,牠們整齊地林立在「費德柏大街」兩旁、一路排列至「劇院廣場」,雄偉的氣勢,只有在迎接印度王公Maharadjah般尊貴的訪客到來時,才有緣親眼目睹,如今,世人只能透過寶萊塢電影的場景,才得以略為感受它的盛況!沒想到,寶萊塢電影藝術與佈景指導師尼丁‧戴塞伊(Nitin Chandrakant Desai),卻有如童話故事裡的魔法師,將這個夢幻的場景搬到現實世界,呈現在里耳。


尼丁‧戴塞伊的神奇魔法還不僅於此,他在大象旁安置了相同高度的巨形燭台Diyas,代表:歡迎光臨與慷慨熱忱,並且為開幕之夜特別製作了四個巨形人偶──有出自印度著名的神話故事《羅摩衍那》(Ramayana)傳中的王子羅摩(Rama)與十個頭的蘭卡國惡魔拉瓦那(Ravanna),也有源自南印度、喀爾拉(Kerala)一地的傳統舞劇「卡塔卡利」(Kathakali)中的男女,這四個巨形人偶將伴隨著兩千多位里耳男女,在四十位編舞者的群策群力之下,向觀眾展現他們為期數月的印度舞蹈集訓成果。



(本段圖說:活動開幕的當晚,活動包羅萬象,包括以法國北方省的歷史人物為造形的巨形人偶遊街活動,其中,部份人偶以印度傳統服裝亮相,增添了文化交融的氣氛)



里耳吹起印度風
舞者們穿著印度的傳統服飾,在火燄隊伍的帶領下,載歌載舞地為這場為期三個月的《里耳三千》(Lille 3000)的文化活動拉開序幕,伴隨他們的,除了穿著諾爾省中世紀服飾的鼓號樂隊以及喇叭手以外,還有印度樂團、印度花車、煙火,以及弗朗德勒區中世紀的傳奇故事裡的人物,有趣的是,這些巨形的人物木偶中,有的人物也穿著印度服飾,眉心間還多了第三隻眼。


不知是否因寶萊塢電影的魅力使然,或者是印度文化裡渾然天成的歡樂節慶氣氛,整個里耳市都浸淫於其中,所到之處,居民們無不敞開胸懷、盡情地擁抱另一個全然不同於自己的文化。習慣了含蓄低調品味的法國女人,突然改頭換面,穿上五光十色的印度紗麗,戴上金光閃閃的耳環,婀娜多姿地漫步於大街小巷;商店的櫥窗設計與陳列的商品也讓我有置身於印度的錯覺,本季的主打商品全染上了印度色彩,連當地製作的布料圖案都多了水紋般的金色滾邊;而印度女性們長及膝下的領巾,則成了里耳女性最in的時尚配飾;連我在當地茶館小憩片刻時,茶館侍者的工作服,也從傳統的黑領帶白襯衫,搖身一變為印度棉袍,而侍者遞給我的菜單上,以顯明的字體標示:「特別推薦:印度香料奶茶」。



(本段圖說:整個里耳市都沉浸在五彩繽紛的印度文化氛圍裡,影響所及,連櫥窗設計、陳列的商品、市民的穿著打扮,都彌漫著印度風)



不同的寶萊塢海報
我遊走於里耳的不同的區域,所到之處,都可見寶萊塢手繪電影海報風格的巨幅看板,不過,當我定睛一瞧,卻發現這些電影看板中的男女皆是法國人,我詢問當地的居民以後才知道,海報中的這些人物都是住在此區的居民,由當地居民共同推薦後選人,再從中選出最後四十位,請孟買手繪海報畫家們,將他們一筆一筆地變為道地的寶萊塢電影主角,這些雀屏中選的居民們,驕傲地告訴我:「在里耳,總共有十二幅這樣的看板!可惜的是,他們沒有和寶萊塢最偉大的演員沙魯漢與愛希瓦雅一同入畫,不然,那就更完美了!」不過,眼前的他們,望著電影看版中的自己,已經陶醉不已。


不過,面對另一個不同的民族與文化,象徵性地喝喝印度奶茶、穿穿印度紗麗、模擬印度寶萊塢電影明星扭腰擺臀,若僅是如此這般的文化交流,並無法滿足里耳人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主辦單位在整體氣氛的營造以外,還邀請了印度以及歐洲的藝術家們,以不同的觀點、不同的創作素材與形式,呈現出他們眼中所見的“印度”,以刺激觀者深思這個印度第一大城「孟買」的各種面向。



(本段圖說:為了這次“里耳3000”的活動,特地邀請了印度電影海報的畫家們,為里耳市內的十個區繪製模擬寶萊塢風格的看板。)



藝術家眼中的印度
【早安孟買】(Salaam Bombay,1988)的女導演米拉奈爾,在商業中心的行人步道上安置了數幅3D全息照相,照片的背景為商業街,框框裡的人物與情境,隨著框外行人的運動而產生影像運動,讓人分不清虛幻與真實世界間的分際。

印度女性裝置藝術家希法‧古帕(Shilpa Gupta),以《半個寡婦》反思印巴間的“喀什米爾問題”為兩地婦女所帶來的後果;數以千計的婦女鎮日生活在驚嚇與恐懼當中,不知下落不明的丈夫是生是死?另一位女性裝置藝術家蘇伯赫‧古帕(Subodh Gupta),則以印度日常生活裡的工具來暗喻發生在當代印度社會裡的種種情事,如目前在里耳舊城的「聖瑪麗瑪德蓮教堂」裡展出的《饑餓的上帝》,以數千個廚房器皿擺成“瀑布”的造型,讓人無法不聯想到今日的孟買社會,年輕人置身消費主義的社會裡,瘋狂地追逐最新的流行商品,猶如永不知饜足的上帝,要求世人以性命來證明對牠的愛;另一方面,這個作品也讓我想起二○○四年十二月發生於印度與印度尼西亞的海嘯悲劇。Tripostal展覽館則帶領觀者遊走於世俗與宗教的印度,如拉芬德‧瑞迪(Ravinder Reddy)的巨形頭像系列,他們的表情看起來天真幼稚,卻巧妙地掩藏了印度人性裡複雜多變的面向。



(本段圖說:Tri postal展覽館內,陳列印度當代藝術家們的作品,此為Ravinder Reddy之作)



結語──東西文化交流的盛宴
《里耳三千》活動囊括了數百位來自印度與西方世界的藝術家,以及整個里耳市民,他們不分彼此的參與,讓這個為期三個月的文化活動有了豐富而多元的面貌;無論是文學的、音樂的、電影的、藝術的印度,還是世俗的、物質的、偶像崇拜的印度;無論是摩登的、富裕的、科技的孟買,還是傳統的、貧困的、落後的孟買,透過這次包羅萬象的人文與藝術活動,我見証了西方與東方的相遇,可以不僅是走馬看花,或者淺嚐即止,它可以是深層的、複雜的、豐富的一場邂逅,重點是,如果是站在尊重對方文化、包容彼此不同性的基礎上,那麼,西方與東方的相遇,將是一場妙不可言的人生體驗。


(本段圖說:寶萊塢電影的美術指導Nitin Desai,以十二座高達八公尺的大象,將整個里耳市變成了印度孟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