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挑戰 台灣新課題 集體創意 終結貧窮
作者:林奇伯 出處:2008年8月號 / 超集省 0 人推薦



我要推薦
我要回應
轉寄
列印


繼聯合國在2000年發表《千禧年宣言》,
預計在2015年將全球12億「極度貧窮」人口減半,
正式宣告全球脫貧時代來臨。
全球化不只強化M型社會,更加大貧富差距,
不少人被打入近貧族和新貧族,
如今全球各地展開各種脫貧計畫,
如美國Kiva,只要上網刷卡25美元,就可以微型借貸救人;
而台灣,8月1日正式上路的「公益2.0」活動,
更是結合實體與虛擬力量的脫貧新模式。
搶救貧窮,已成為21世紀最重要且最迫切的課題。



終結貧窮,就在這世代

自從兩年前孟加拉窮人銀行創辦人尤努斯


(Muhammad Yunus)獲諾貝爾和平獎後,幫助貧窮人口微型創業脫貧的風潮,逐漸在全世界受到矚目。


過去,許多窮人的救助方式都偏向救急、不救窮。但是新興的脫貧方式,重點要幫助窮人自立站起來。各種創新的脫貧模式正風起雲湧在世界各地崛起。


很多跨國機構認為,全球化雖然加劇貧富差距,但只要善用網路,建構跨國微型創業信貸,讓資金流動快速,可以協助更多貧窮人口。這讓全球脫貧運動正式進入「2.0版」。而這波脫貧運動也悄悄傳入台灣了。


2025終結貧窮,全球總動員

「我們這一代,可以選擇在2025年以前終結貧窮!」美國經濟學家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在《終結貧窮》一書裡樂觀宣布,就是現在!人類文明頭一次有機會一舉消除千來的貧窮惡夢。


聯合國曾在2000年發表《千禧年宣言》,預計透過國際救援,提高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率,在2015年時將每天生活費1美元以下的12億「極度貧窮」人口減半。到了2007年時,聯合國發布《半程報告書》,極度貧窮人口已經減少到9.8億人,雖離減半6億人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但國際救援組織已大受鼓舞。


當2007年10月聯合國舉辦「站起來,說出來」消除貧窮活動時,一天內就號召110個國家、近4000萬名志工加入,締造金氏世界紀錄。


傑佛瑞.薩克斯指出,雖然世界每年有超過800萬人因為貧困而死亡,貧窮也帶來疾病、飢荒、戰爭,但是因為互助、利他的傳統價值重新獲得重視,全球解決極度貧窮已不是不能掌握的議題。


貧窮問題也存在於已開發國家,尤其以貧富差距問題最為嚴重。在2005年,用以計算貧富差距的「五等分位差距倍數(最高20%家庭平均所得為最低20%家庭平均所得之倍數)」,在日本是5.97倍,在美國是10.7倍,新加坡是31.9倍,均在逐年攀升中。


貧富差距擴大,全球皆然

而在台灣,學者也普遍認為,台灣已經從「致富社會」走到「脫貧社會」,不只赤貧人口穩定攀升,整個中產階級正集體往貧窮線傾斜,變成左傾的「倒U型」。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貧窮」是相對的概念,每個國家的標準不一,台灣衡量低收入戶的標準是用「平均消費支出的60%」來計算,比起歐盟採行的「平均所得的60%」認定標準,台灣的貧窮線訂得相當嚴苛,也就是窮人的食、衣、住、行、教育的基本開銷都要比別人打六折才算貧窮,「這種計算方式等於是要窮人只吃六分飽。」


即使這麼嚴格的標準,根據內政部統計,從1998年到2007年,十年內,落入法定貧窮線下的人口還是增加9.5萬多人,總數達到22萬人。


貧窮線以下人口占總人口數比率從0.57%提高到0.96%。(見頁231表1)


貧富差距也在擴大,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的調查,1991年後五等分家庭所得差距就逐年攀升,從1991年的4.97倍到2006年的6.01倍。同期,用以衡量貧富分配不均等程度的吉尼集中係數也從0.308爬升到0.339,2001年還一度飇高到0.350,距離國際警戒值0.4不遠。(見頁231表2)


全民薪資水準也呈現負成長,根據主計處統計,從1997到2006年,台灣受雇人口總薪資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下降了3.8%,從49.4%變成45.6%。2006年,受雇者平均月薪只增1.77%,比物價漲幅1.8%還低,也就是上班族正在集體變窮。(見頁231表3)


近貧加新貧,易成世代貧窮

林萬億指出,中低收入者如果只養自己,還可以過得去,但如果家庭倚賴人口多,就會形成接近貧窮線,但又還未落入線下的「近貧族」。


近貧族因為不符合低收入戶法定標準,因此被學界稱為「看不見的貧窮階級」。而根據學界推估,台灣近貧者近年急劇攀升,已約占人口總數的5%,在這些人裡還包括剛落入敗部的「新貧族(New Poor)」。


林萬億用了一個巧妙的形容,近貧族是「鍋裡的米本來就少,餓不死,但也過不好」;新貧族是「鍋裡的突然變少,食量不變,顯得更餓、更慌」。


「新貧族的貧窮耐受力不高,『漏氣了』的心態也讓他們羞於向社福系統求助,政府管不到,社福團體也找不到他們,一旦爆開來,就容易發生燒炭、全家自殺的悲劇,」林萬億說,尤其男性單親失業人口講「面子」,不敢向政府或社福團體求救,教養力也不足,子女中輟與作息不正常者比率較高,比女性單親更容易將貧窮禍延下一代,變成世代貧窮。


全球脫貧模式不斷翻新

面對複雜的貧窮議題,世界各國慈善組織開始講究創新,希望以新脫貧模式創造更大的效益。


在觀念上,推翻「給魚吃」的傳統濟貧概念,不只「給釣竿」,還要「教導釣魚技術」,讓受助者自立突圍,捐助者也更有參與感。


目前國際間最受矚目的脫貧新模式包括網路跨國微型信貸,和拯救新貧族的累積資產模式。


微型信貸:Kiva深入全球

美國網路跨國信貸組織「Kiva」在2006年,Kiva獲美國《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評選為年度「傑出創意」,當時它正式運作不到一年,還只是一個概念式雛型。


不過,拜網路無國界之賜,短短三年,Kiva迅速發展,只用了24個正式員工,就順利集結43個國家、90個微型信貸機構,號召世界各地的網友以零利息的方式借錢給第三世界貧窮人口創業。目前已完成超過5萬筆貸款,還款率高達98.2%。


「給窮人一個自立機會,是Kiva的基本信念,捐助人活生生感覺到這筆金錢發揮的力量,拉進了兩端的距離,」Kiva公關部總監費歐娜.蕾姆西(Fiona Ramsey)說。


資產累積:救近貧族效果佳

美國社會工作學者麥可.雪爾頓(Michael Sherraden)提出的「資產累積福利理論」也成為時下的脫貧新顯學。


1996年,資產累積模式以「美國之夢」為名,在美國13個州的低收入戶社區進行實驗,結果,參與的2364個家庭有84%完成計畫,41%的參與者因此增加工作時數,93%的人認為對未來充滿信心。


資產累積模式散布速度既快又廣,從美國擴散到英國、韓國、香港、新加坡、台灣等,在不同國家發展出各具在地化特色的脫貧方式。這套模式重視誘發受助者的賺錢動機,對近貧族特別有效,因為他們只要奮力一搏,就可以彈出貧窮線。


捐助計畫強迫受助者每月必須固定儲蓄,贊助單位再一比一提撥金額捐助,等於是存愈多,賺愈多。儲蓄期間,受助者不能失業超過三個月,用以提高就業穩定度。這樣的過程讓受助者不再自怨自艾,開始覺悟擁有生產力,脫貧在望。待儲蓄期滿後,受助者可以把這筆錢拿來用在創業、購物、教育等用途。


台灣公益2.0:全民一起來

國際間的脫貧風潮這兩年也悄悄颳進台灣,社福團體、企業都積極投入新模式的實驗,連公部門也打破獨立運作的急難救助框架,協助低收入戶脫貧。


根據內政部統計,近三年內,舉辦「自立脫貧計畫」的全台25縣市政府中,就從2個暴增到19個;民間參與相關脫貧計畫的社團也累計超過30個。


脫貧研究更進入EMBA課程,政治大學EMBA非營利事業管理組今年起就舉辦一系列微型貸款學程,吸引NPO(非營利組織)和企業基金會加入學習。


長期參與脫貧計畫的家扶基金會研究發展室主任周慧香形容,台灣的脫貧模式目前可說進入「多元活力,百花齊放」。


8月1日起,台灣也將出現一個類似Kiva,結合實體、虛擬世界各方力量的脫貧模式,由104人力銀行、聯合勸募、SOHO協會、痞客幫(PIXNET)共同發起「公益2.0」活動,希望可以募款幫助受助人創業站起來。


當社會兩極化愈來愈明顯,貧窮問題更迫切需要解決。只要施與受雙方共同努力,彈出貧窮線並非夢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