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宗教——走向解放的神學(完整版)

 



 

 
作者:索颯


--------------------------------------------------------------------------------

摘要: 解放神學影響了廣大第三世界地區的神學思想和人民運動,如韓國的“民眾神學”、南亞地區的“和諧神學” 、非洲的“非洲神學”、“黑人神學”等。所謂“發達國家”的理解者也向它投去尊敬的目光。早在60年代,曾有77位在拉美各國擔任教職的法國神甫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聲明說︰“我們被派到這里來教化別人,結果被教化的成了我們自己。” 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天主教神學泰斗的德國神學家卡爾.拉納(1904-1984)也曾說︰“如果解放神學即是第三世界的神學,那麼,我們應該做的,不是高高-在上地把自己那一丁點施舍和漂亮的神學建議向第三世界輸出。正相反,必須向第三世界學習的時候已經到來了。”


秘魯神學家古斯塔沃.古鐵雷斯神甫曾經解釋說︰信仰者有兩種境遇︰一是沉默,一是表述。沉默是由祈禱和基督徒式的行為構成的,沉默是人與上帝親切相遇的條件。語-言無法表達信者在靜默中獲得的深刻體驗,但這種體驗卻能使信者的語言更加豐富和謙卑。神學是什麼呢?神學就是“被沉默豐富了的表達”。


古鐵雷斯神甫的觀點實際上是對其他解放神學家思想的歸納和總結。古鐵雷斯在秘魯的一次神職人員全國大會上做了一個報告,題為《走向一種解放神學》,1971年,-報告內容以《解放神學——前景》為題成書出版,這樣,解放神學就有了自己的系統理論。


在歐洲,傳統神學研究往往表現為概念思辨和史據考證。拉丁美洲解放神學家開宗明義地指出︰神學是對實踐的批判性思考。對此古鐵雷斯是這樣表述的︰“只有通過默默-地祈禱和與窮人結合的實踐,才能得到關于上帝之神秘的啟示,我們稱這種基督徒的生存方式是第一位的。然後,這種生活將會啟發理性思考,這是第二位的。”這就是古-鐵雷斯提出的“實踐權威論”,它是解放神學的方法論。


只有通過默默地祈禱和與窮人結合的實踐,才能得到關于上帝之神秘的啟示,我們稱這種基督徒的生存方式是第一位的。然後,這種生活將會啟發理性思考,這是第二位的-。”這就是古鐵雷斯提出的“實踐權威論”,它是解放神學的方法論。解放神學不僅是一種思想,更是一場運動。廣大神職人員和信徒投身于轟轟烈烈的窮人解放事業,不-怕流血犧牲,靠的就是這種信念︰像基督教導的那樣。和窮人團結在一起,就是接近上帝。而這種信念是他們在自己創造的基層宗教社團里早已獲得的意識,解放神學家們-使群眾的認識更加理論化........


在《解放神學——前景》一書內有一章題為“基督兄弟精神與階級斗爭”。古鐵雷斯在該章認為,階級斗爭是一種社會現實,是“我們經濟、社會、改治、文化和宗教現實-”的一部份,對階級斗爭采取中立的態度是不可能的。他並指出,教會並未發明階級斗爭,但要認識它,並賦予它以名字。這目的不是階級斗爭本身而是要消除階級的差別-︰從而“建立一個更公義、自由與人性的社會主義社會。”“對發生在我們眼前的階級斗爭拒絕正義並積極參加于其中”,便是與壓迫窮苦者的人為伍。


古巴革命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在宗教問題上不是一個教條主義者。他很早就敏銳地覺察到了解放神學的重要性。1968年1月,卡斯特羅在哈瓦那卓別林劇院的文化-大會閉幕式上高度贊揚了解放神學,“這真是歷史的悖論︰怎麼在我們發現一些宗教人士轉變成革命者的同時,卻不得不承認一些馬克思主義者正在轉變成教會式的(保守-)勢力?”


後來,卡斯特羅越來越關心這一運動。1969年1月,古巴專門召開了紀念哥倫比亞游擊隊員神甫卡米洛.托雷斯的大會,並以卡米洛.;托雷斯的名字命名了一所農村-學校。1985年,巴西多明我會教士弗雷.貝托發表了與卡斯特羅長達23個小時的訪談錄,輯為《菲德爾與宗教》一書,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卡斯特羅在書中說-︰


“解放神學意味著基督教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根源,重新翻到了它自己最動人的、最富有魅力和英雄氣概的、最光榮的一頁歷史……這一重要性迫使拉丁美洲所有的左派意識-到,解放神學是我們時代所發生的最很本的偉大事件之一。”


在同一書里,卡斯特羅還這樣說︰“我相信,在昨天的紀念為宗教信仰而獻身的烈士祭壇上,可以安放今日為人民犧牲的革命者。我認為歸根結蒂,宗教烈士和革命英雄都-是大公無私的人。沒有這種品質,既不會有宗教英雄也不會有政治英雄……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會信任一個虛假的基督徒,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也不會信任一個虛假的-馬克思主義者……可以這樣說,如果‘切’是一個天主教徒的話,如果他屬于教會的話,他具備了一個聖徒的全部美德。”..........


作者概況
索颯,原名劉承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專注拉丁美洲研究和西班牙語翻譯工作,著有《豐饒的苦難︰拉丁美洲筆記》、《思想的歷程︰西班牙散記》-、《在堂吉訶德的甲冑之後》、《知識分子危機與批判精神的復甦( 迪特里齊(Heinz Dieterich)訪談錄 )》等。1995年起任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美洲紀要》雜志國際委員會委員,1999年12月被古巴何塞‧馬蒂文化協會聘為名譽會員。
(本文節選自《豐饒的苦難》)


加萊亞諾在《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里曾寫到,在海地的街上,給人洗腳的要比給人擦皮鞋的多,因為人們窮得沒有鞋穿。


在歷經磨難的拉丁美洲,貧窮仍像一片巨大的陰影籠罩著這片土地。據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估汁,1993年拉丁美洲的貧困人口佔大陸總人口的一半左右,並以每年5%--10%的速度持續增長。


我曾多次乘飛機出入墨西哥城,每次從飛機上俯視這座群山環繞的谷地都市,印象都如同初次見到它一樣觸目驚心。飛機沿著山壁盤旋,視野里一片房屋的海洋、城市從谷-地逐漸向四周的山坡蔓延,越往高處房子越破爛。從山坡上平視,望著對面鱗次櫛比的簡易房,我仿佛看見衣衫襤樓的農民風塵僕僕沿著小路從山那邊源源不斷地涌來。他-們是城市背後的人,是被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日益遺忘的背影。在第一次赴墨的80年代,感謝一位負責留學生工作的墨籍老師,她組織我們進行了一次認識“真實墨西哥-”的特殊旅行。在那次翻山越嶺的艱苦旅行中,我們見到了深山老林里的底層農民,他們當中一些人的“家”,僅僅是幾片大芭蕉葉遮頂的窩棚。旅途中的一個黃昏,我們-的汽車行駛在荒無人煙的山間公路上。遠山一派靜謐蒼茫。忽然,日落的方向出現了一個小黑點和一絲柔弱的喊叫聲。汽車停下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個“無中生有”的-、越來越近的神秘黑點吸引了過丟。等了好幾分鐘,我們看清那是一個大約五六歲的瘦弱男孩,手里高高舉著一個小東西。終于,氣喘吁吁的小男孩立定在我們面前,他並-不說話,也不靠近車前,只是期待地望著我們,手里仍然高高舉著那個小東西,那是一只草編的小動物。他要用它來換錢,公路上的汽車對他就一線新鮮的生機。


在第二次赴墨的90年代,我隨一個中國扶貧考察團參觀了墨西哥城郊的扶貧工程。我多少年來不能忘記“參觀”中見過的一個場面︰在一條高高築起的公路旁邊,有一道-深溝。溝內滿是不堪入目的污水和垃圾。一群得到政府微薄資助的無房貧民在深溝兩旁的坡地上修出了一塊塊平台,在那些不足10平方米的地面上建起了他們的一個個與-垃圾做伴的“家”。


這樣的一片大陸是全世界天主教徒最多最集中的地區。據羅馬教廷1987年的統汁,拉丁美洲居民中90%是天主教徒,約為4.2億人,幾乎佔全世界9.5億天主教-徒的一半。天主教徒是拉丁美洲的基本群眾,他們的祖先是宗教大國西班牙的子民和虔誠的美洲印第安人。我曾目睹朝著大教堂跪行祈求的窮苦人,目睹被耶穌受難的宗-教劇表演感動得淚流滿面的勞動婦女,還有在新建貧民區臨時搭起的草棚里跟隨神甫祈禱的男女老少,以及在路過公墓的公共汽車上很自然地劃十字再親吻手面的年輕人。


他們是窮苦並有信仰的人,窮苦和信仰在拉丁美洲是一對相依為命的姐妹。


15世紀以來,天主教會一直是這塊土地上的重要勢力,在歷史上,它們基本站在社會保守力量甚至反動勢力一邊,並擁有大量地產、財產,教會上層的生活遠遠脫離基層-神職人員和人民群眾。但是,神職人員中還有一支以拉斯‧卡薩斯主教、伊達爾戈神甫等為代表的健康力量。他們留下了更重要的傳統︰熱愛窮人,為捍衛正義的事業不惜-鋌而走險。許多下層神職人員因為常年與窮人接觸。也對窮人抱有深切的同情心。


貧苦的教徒不可能真心愛戴因循守舊和虛偽的教會。但他們卻熱愛基督教里那種人道主義傳統。拉丁美洲人民不喜歡教條和思辨,在他們中間,宗教精神簡化為對愛心、仁-慈和希望的體會。


一位拉美詩人曾寫了這樣一首詩︰


昨天,我在莊園的髒東西里
看見了一匹動物,
它翻弄著垃圾
找著什麼吃的東西,
也不檢查一下
也不嗅嗅味道,
它撲上去就那樣一口吞下。
這動物不是狗
不是貓也不是老鼠;
這動物,主啊
他是——人。 


這樣的感情在拉丁美洲非常普遍。


切‧格瓦拉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物里發現了一首西班牙詩人萊昂‧費利佩的詩(1884-1968),誤認為是格瓦拉的作品︰


基督,我愛你
並非因你自一顆明星降臨
而是因為你向我揭示
人有熱血
淚水
病苦
鑰匙
工具
去打開緊鎖著的光明之門
是的!你指點我們說,人是上帝……
是一個像你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可憐的上帝
而那個在戈爾戈塔位于你左邊的
可卑的小偷
也是上帝!


正是這位具有獻身精神的游擊隊員曾經說過,指引一個真革命者前進的,是偉大的愛心……


這就是孕育了20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解放神學”的土壤。在這片貧窮和信仰的大陸上。宗教沒有成為麻痹人民的鴉片,而是成了鼓舞他們戰斗的旗幟。


“解放神學”指60年代誕生于拉丁美洲的、以天主教神職人員和教徒為主體的人民運動及代表這場運動的神學理論。它是自16世紀宗教改革以來基督教範圍內一次較大-規模的群眾性宗教運動,又是一場在世界性反資本主義浪潮中誕生的人民革命運動。它沖擊了保守的天主教教會傳統,弘揚了原始基督教意識里優先窮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背 景


在20世紀的人類歷史上,60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理想主義——這個在今天被鄙夷、被清算、被圍剿的幽靈,曾經在那個年代里游走世界。因為崇尚理想並敢于把理-想付諸實踐,60年代被人們稱做“世界性年輕化”的時代。


法國1968年以學生為主聯合社會各階層的“5月風暴”,美國的反越戰和平運動和標新立異的“嬉皮士”,日本的“全學聯”、“全共斗”等左翼學生運功,英國的“-甲殼蟲樂隊”、“滾石樂隊”,拉美的“解放神學”。墨西哥1968年在“三文化廣場”遭到血腥鎮壓的學生民主運動,以及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某些理論和實踐,只是6-0年代的一部分內客。歐美國家的60年代帶有更多的文化色彩,而包括拉丁美洲在內的“第三世界”的60年代大多帶有更濃的政治色彩和更廣泛的社會性。法國“5月-風暴”反對舊的教育制度;反對資本主義文化對于人的異化,學生們提出了“一切權力歸想象”之類的烏托邦式的口號,拉美學生向巴黎學生發出了聲援電。但是,在拉丁-美洲大陸上,真正激動人心的還是1959年古巴革命的成功和革命後的變革。歐洲、美國文化運動中的“自我放逐者”、“邊緣人”形象在這塊大陸上變成了格瓦拉式的-革命者形象。


在中國,對于外部世界信息稍微靈通的人,大多數知道1968年巴黎的“5月運動”,美國的“嬉皮士”和英國的“甲殼蟲”。但是,我想很少有人知道拉丁美洲的60-年代,顯然在1968年這個魔術般的年份里,拉丁美洲也發生了一些重大的事件,而且它們的深刻性也許更引人思考。


這些事件的爆發不是偶然的。


面對嚴峻的貧窮落後,拉丁美洲曾有過各種各樣的政治方案。50年代在拉丁美洲佔主導地位的是“發展主義”戰略,它曾給人們帶來過一線希望;它的特點是強調對外開-放,發展本國經濟和階級合作。隨著這種戰略在舊的社會經濟結構壓力下陷入困境。它逐漸失去了人民群眾的信任,貧困現象和階級矛盾日益激化。50年代末,古巴革命-的成功使人們看到了另一種選擇。60年代末70年代初,拉丁美洲出現了一批對人民實行高壓政策的軍人獨裁政權。這一切釀成了大規模的抗議運動和城市、農村的游擊-戰爭。同一時期,拉美思想界深受“依附理論”的影響,這是拉美進步學者提出的政治經濟學理論。


它從世界經濟的本質結構和“外圍國家”(不發達國家)的角度出發研究帝國主義“中心國家”向外擴張的後果,得出了只有反對帝國主義擴張,徹底改變依附型的社會經-濟結構才能擺脫不發達狀況的革命性理論。


拉丁美洲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大陸。60年代活躍在歐洲、美國的資本主義文化批判思潮、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以及“革命神學”、“希望神學”、“政治神學”等現代基-督教神學理論對于拉丁美洲知識分子來說並不陌生,一批拉美國家的大主教神甫也正在這個時代就學于法國或比利時的神學院。


在宗教領域里,50年代流行的做法可以總結為呼吁富人發慈悲。神甫們忙于接受歐洲援助組織的經濟救濟,分發美國奶粉,散發“告富人書”,開展普及“每家一個廁所-”之類的慈善衛生運動……但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拉丁美洲,貧窮的基層天主教徒已經悄悄地創造出了一種群眾性的自我教育、組織自發抗議行動的宗教團體-,後來這些團體有了一個共同的名稱——基層宗教社團。它們構成了解放神學的群眾基礎。教徒們在對《聖經》的自發研討中反復體會基督的一段話;“你們對我的最卑微-的兄弟的所作所為就是對我的所作所為。”他們認定這是耶穌發出的呼吁︰“窮人就是我。” 愛窮人就是愛上帝——這句最普通的話也許就是解放神學的旗幟。一批日後倡導解放神學的神職人員也在這個時代從不安的歐洲回到了動蕩的美洲大陸,與他們苦難的教友-和兄弟在同一個目標相遇。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一貫保守的羅馬教廷發生了重大變化。約翰二十三世自1958年擔任教皇之後,一反前任的保守路線,采取了面對世界的改良主義方針。1962年-召開的著名的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提出了窮人和社會正義的問題。此後教皇發布的多次通諭也明確譴責資本主義剝削。這種變化被人稱為“約翰二十三世的革命”,教皇-本人被極右保守勢力稱為“紅色教皇”。其繼任者保羅六世繼承了這一路線。拉丁美洲主張解放神學的神職人員和教徒毫不猶豫地利用了這一有利的轉機。


“游擊隊員—神甫”卡米洛‧托雷斯


所有重要的宗教都有自已的聖徒和殉難者,解放神學也有自己的殉難烈士,他就是哥倫比亞神甫卡米洛‧托雷斯‧雷斯特雷波( Camilo Torres Restrepo)。


卡米洛‧托雷斯1929年出生于哥倫比亞一個富裕家庭。1956-1958年他在比利時盧萬神學院研習神學並獲得神甫資格。卡米洛‧托雷斯學識淵博,精通英、法-文,具有社會學專業知識,訪問過歐美數國。1958年他回到祖國哥倫比亞,很快以卓越的才華成為知名人士。卡米洛‧托雷斯原本可以走一條飛黃騰達的道路,享受優-越的中產階級生活。


但是,卡米洛‧托雷斯是一個極端真誠的人,他的真誠使他成為一個悲劇人物,也使他成為人民心中的聖徒。他起先在國立大學當神甫,並在社會學系任教。由于支持學生-的進步運動,他被大學辭退。以後的幾年里,他基本從事農村工作,自願到貧困地區搞社會調查,幫助農民組織起來搞農村改革。


在貧苦的群眾中間和不公正的社會現實面前,卡米洛‧托雷斯感到,只注重禮儀、只背誦教義絕不能證明一個人真正有信仰,基督教的真諦是愛,是仁慈。在一份《告基督-徒書》中卡米洛‧托雷斯寫道︰“天主教的真諦是愛他人。《保羅書信》第13章里說‘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愛只有產生效力才是真正的愛。如果善心、施舍、辦幾個-免費學校、實施幾項建房計劃,總之,如果人們所說的‘慈悲’並不能使大多數忍饑挨餓的人有飯吃,大多數赤身裸體的人有衣穿,大多數文盲受教育,那麼,我們必須尋-找有效的措施使大多數人獲得福利。”


實現有效的仁慈,這個目標使卡米洛‧托雷斯走上了一條犧牲者的徹底道路。“有效的仁慈”後來成了解放神學運動中一句深入人心的口號。


1965年,在拉丁美洲革命高潮的背景下,卡米格‧托雷斯和一些朋友發表了《人民團結運動綱領》,闡述了他們一系列徹底的社會改革思想。這一舉動遭致哥倫比亞保-守教會的嚴厲斥責和整個保守社會的敵視。在接受教會處罰和主動辭去教職兩種選擇的壓力下,卡米洛‧托雷斯于農歷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五向哥倫比亞紅衣大主教提出辭-呈。對于深深熱愛自己教職的卡米洛‧托雷斯來說,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他在公開聲明里寫道︰“我不願違背教規,我也不願背叛良心。因此我請求紅衣主教閣下準許-我辭去神甫的職責以便能夠在俗世為我的人民服務。我為此犧牲了我最熱愛的權利之一︰作為神甫主持教會禮儀的權利。我的犧牲是為了創造條件使信仰變得更加真誠……-我的鄰人不再對我有任何敵意之時,當革命結束之後,如果上帝允許,我還將再次主持彌撒。”


革命並沒有像卡米洛‧托雷斯想像的那樣在哥倫比亞一呼百應。也許,他一開始就預感到了這一點,他行動的目的只是為了用血點燃烈火。


1965年底,卡米格‧托雷斯號召建立的“團結陣線’實際上已不復存在。但是,卡米鉻‧托雷斯已經不能退卻,他也不會退卻。在失蹤了幾個月之後,1966年1月-8日的報紙上登出了卡米洛‧托雷斯加入哥倫比亞游擊隊之一“全國解放軍”的消息。自此僅僅幾個星期之後,卡米洛‧托雷斯在一次與政府軍的遭遇戰中犧牲。


人們對卡米格‧托雷斯遇難時的具體情況,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最普遍的說法是︰在一次伏擊戰中,卡米洛‧托雷斯沖上去奪一個軍官的沖鋒槍時被打死。官方的說法是︰-卡米洛‧托雷斯沖上去殺一個受傷的軍官時,被另一個裝死的士兵打傷,又被用槍托打死。根據他身上的傷痕,有人估計他被俘後受拷打致死。卡米洛‧托雷斯的一個親密-朋友、一位耶穌會員做了一個大膽的推斷,他認為卡米洛‧托雷斯是在猶豫是否向一個受傷的敵方士兵開槍時被打死的。


在犧牲的一個月之前,卡米洛‧托雷斯從山上發布了一份《告哥倫比亞人民書》,這份公開信的最後一句是︰“決不後退,不自由毋寧死!”在最後的12行里,他以類似-的方式6次重復了“死亡”一詞。其實,卡米洛‧托雷斯從登上游擊隊的山峰那天起,就在準備這一天。但作為一個基督徒,他以彼世的眼光看待失敗和犧牲。他曾寫過這-樣一段話︰“無論人類經歷多少失敗,但只要想到我們正在以此推動天國的建立,我們就會感到無限安寧。人世的判決如此不同于上帝的判決,這是很令人傷感的。在基督-教的領域里,沒有失敗……”


報刊登出了卡米洛‧托雷斯的遺照,軍隊秘密掩埋了他的尸體。人們要求將他的尸體歸還教會,並要求教會以基督徒的方式為他下葬,為他公開超度亡魂。軍事當局不予理-睬。1968年教皇訪問哥倫比亞時,卡米洛‧托雷斯的母親給教皇寫信再次提出請求……


從卡米洛‧托雷斯犧牲的那天起,“烈士的血哺育了基督徒”這句話就像一粒火種點燃了拉美大陸。


佔領聖地亞哥大教堂


1968年,解放神學運動與整個拉丁美洲人民革命運動的融合之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這年8月,教皇保羅6世即將赴哥倫比亞首都聖菲波哥大訪問,這是近200-0年來第一位教皇訪問拉美。教皇抵達前夕,奢侈的籌備活動與在赤貧中覺醒的拉丁美洲形成了緊張的對比。在哥倫比亞這塊烈士犧牲的土地上一股正義的怒火像火山熔岩-在地下沖騰,但它的第一個噴發口卻到了大陸南部的智利。


6月14日,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以保利諾‧加西亞和弗朗西斯科‧古斯曼兩個年輕的基層神甫為首的一批教內外群眾發表了一份聲明,譴責過分奢侈的歡迎活動。這兩-個年輕人當時在宗教界和社會上默默無聞,但是,在60萬居住在市郊荒野的無房窮人中間,他們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


智利主教沒有理睬這些小人物的舉動,簽名者決定采取更大的行動以示抗議。8月11日清晨4點,東方微露晨曦,250名神甫、教士、工人和學生佔領了聖地亞哥大教-堂。當朝霞映紅了莊嚴的大教堂時,人們遠遠看見,高聳的鐘樓上出現了一條大宇橫幅︰“正義與愛——建立一個與人民團結戰斗的教會!”


警察和軍隊包圍了教堂,廣場上聚集著激烈辯論的人群。一個女士說︰“這些年輕人,他們拿了賣避孕藥的商人的錢!”一個神甫說“我是踫巧來到這里的,但我支持教堂-里面的人,我們應該向人民靠攏,教會從公元3世紀起就遠離了人民!”


中午時分,年輕的加西亞和古斯曼神甫在用幾塊木板臨時搭成的布道壇上主持了彌撒,威嚴的大教堂里回蕩著史無前例的祈禱︰


主啊,
為了我們在戰斗中倒下的兄弟……
為了拉丁美洲的解放……
為了我們受剝削的勞苦大眾……
為了巴西的政治犯……
為了烏拉圭人民的斗爭……
為了在荒謬的越南戰爭里死去的人……


大教堂里200多名反叛者虔誠的祈禱聲匯成一陣低沉的責鳴︰“主啊,听取我們的祈求吧!……”


隨後,佔領者舉行了記者招待會聲明他們的行動理由。當晚,佔領者主動撤離。事件結束後,所有參與了這次行動的神甫被判兩天內無權主持任何宗教儀式的處罰。緊接著-造反的神甫們又發表了一個《青年教會宣言》,宣言說︰“我們深深愛著我們的教會,正是在愛心的驅使下,我們才聚集到了大教堂里。我們希望大教堂成為基督教大家-庭的標志……我們希望教會像《福音》所教誨的那樣,再次成為一個人民的教會,與人民同甘共苦,並肩戰斗。”


這就是解放神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群眾運動。


《解放神學》


誠意、行動和鮮血孕育了解放神學的理論。1968年7月,秘魯神學家古斯塔沃‧古鐵雷斯(1928- )在秘魯的一次神職人員全國大會上做了一個報告,題為《走向一種解放神學》,1971年,報告內容以《解放神學——前景》為題成書出版,這樣,解放神學就有了-自己的系統理論。


古鐵雷斯神甫曾在比利時盧萬大學攻讀神學和心理學,在法國里昂攻讀神學。他是拉美主教理事會的神學專家。他的觀點實際上是對其他解放神學家思想的歸納和總結。


在歐洲,傳統神學研究往往表現為概念思辨和史據考證。拉丁美洲解放神學家開宗明義地指出︰神學是對實踐的批判性思考。對此古鐵雷斯是這樣表述的︰“只有通過默默-地祈禱和與窮人結合的實踐,才能得到關于上帝之神秘的啟示,我們稱這種基督徒的生存方式是第一位的。然後,這種生活將會啟發理性思考,這是第二位的。”(11) 這就是古鐵雷斯提出的“實踐權威論”,它是解放神學的方法論。


他進一步解釋說,信仰者有兩種境遇︰一是沉默,一是表述。沉默是由祈禱和基督徒式的行為構成的,沉默是人與上帝親切相遇的條件。語言無法表達信者在靜默中獲得的-深刻體驗,但這種體驗卻能使信者的語言更加豐富和謙卑。神學是什麼呢?神學就是“被沉默豐富了的表達”。(12)


解放神學不僅是一種思想,更是一場運動。廣大神職人員和信徒投身于轟轟烈烈的窮人解放事業,不怕流血犧牲,靠的就是這種信念︰像基督教導的那樣。和窮人團結在一-起,就是接近上帝。而這種信念是他們在自己創造的基層宗教社團里早已獲得的意識,解放神學家們使群眾的認識更加理論化。


在解放神學運動中,出現過許多自發的群眾性《聖經》學習小組,他們依據自己每日的生活與斗爭體會對《聖經》做出新的解讀。比如︰他們認為,《出埃及記》的主要含-義不是傳統的“出走’說,而是為了擺脫奴役;耶穌是被“謀殺”的,他的死主要不是由于司法上的錯誤和猶太人的仇恨,而是由于他履行向窮人宣講福音的使命,觸犯了-維護秩序的當局;“原罪”除了神學上的解釋,也是一個歷史事實,即人與他人的脫離;以色列部落在迦南建立政權的歷史證明,在塵世建立正義的國度是上帝的旨意;他-們根據《聖經》里的反偶像崇拜內容,提出應該反對資本主義社會里的金錢拜物教,把金錢當偶像來崇拜就是蔑視上帝。


解放神學家在此基礎上倡導恢復早期基督教的歷史觀。他們認為基督教經歷了一種從希伯來文化的“改造意識到希臘文化的“靜觀”意識的轉變。《聖經》的原始精神強調-建正義的國度,強調改造自然。後來,正統神學以古希臘柏拉圖主義為基礎,強調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分裂。歐洲神學家傾向于建立“純粹神學”體系,而解放神學則提-倡基督教精神的“非希臘化”,恢復早期基督教參與塵世正義斗爭的積極色彩。


新的實踐和新的理解使基督教的“救贖”與人世的“歷史”得到了統一,但這種統一又不是宗教與政治的簡單結合。解放神學支持人民的正義斗爭。但絕不提出獨立的政治-方案,反對建立政黨式的組織,它堅持認為宗教只是人世的靈魂、解放神學家認為,基督教精神里有一種積極的烏托邦因素,它使人的解放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人有權利-在塵世開始建立天國。但絕不把任何理想社會的建立看做天國的到來。天國是一種象征,天國是一種等待,它永遠代表未來。古鐵雷斯認為人的解放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的解放;第二個階段是在兄弟般友愛的社會里締造一種新人,開始一場文化革命;在第三個階段,人將脫離原罪,與上帝和所有的“鄰-人”結合成一體。


烏托邦的靈魂是自由的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爭取正義的斗爭產生了神聖的意味,人民大眾在斗爭中感到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不畏犧牲,堅信勝利。這種絕對自由的-精神又包含著一種反偶像崇拜的不斷革命意識,它幫助人民避免將天國與任何一個人類歷史階段等同,避免解放進程政治化、意識形態化、教條化,避免一切革命進程蛻變-成“宗教”。


麥德林會議


教皇于1968年8月22日抵達聖菲波哥大,8月26日,第二次拉丁美洲主教會議在該城召開,教皇到場。然後實質性的會議挪到了哥倫比亞的第二大城市麥德林( Medellin) 。麥德林會議是拉丁美洲教會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會議。這次會議使持解放神學觀點的神職人員從教會內部得到了重要支持。


麥德林城所在的群山中,有一座高高的山巒,250名主教和神學家參加的主教會議就在高山上的一座神學院里舉行。山下100萬居民的城市里,幾十萬窮人無家可歸,-5萬妓女被迫賣淫。是面對貧窮還是背對貧窮?上帝的使者們面臨著抉擇。


在神學院對面的另一座山巒上,一位年輕的下級教士和7000名被警方強行轟趕到這里的無地農民在曠野里堅持他們的反暴力斗爭。這位曾就學于巴黎的教土名叫加夫列-爾‧迪亞斯。迪亞斯應農民們的要求,在夯實的地面上建起了一坐磚砌的教堂。教堂內簡易的布道壇上立著一個用兩塊木板釘成的十字架,但沒有基督像。迪亞斯向人們解-釋道︰“窮人就是基督。”教堂的門楣上寫著︰“上帝子民之家。”9月2日至3日,迪亞斯邀請了14位神學院的學生與他一起絕食48小時,希望對面山包上的主教會-議傾听他們的聲音。在他們散發的公開信里寫著︰“教會應當學習耶穌的榜樣,脫去全身的裝飾,拋棄一切財產,扔掉手里所有的牌,只留下寫著愛和正義的那一張。” (13)


9月1日,星期日,同樣在麥德林會議期間。麥德林市郊工人區的比森特‧梅希亞神甫面對1.5萬名流離失所的窮人進行了一次布道。他飽含深情地敘述了這些農民被迫-背井離鄉、流落城市的悲慘遭遇。在他的布道詞里,有這樣一段話︰“我與這些被剝奪了一切的人生活在一起,我感受著他們的所有苦難,我在一個漆黑如磐的寂靜夜晚,-從一位幾乎一無所有、餓得面黃肌瘦的母親手中接過一個降生在褲管里的嬰兒,我理應呼喚正義。因為基督宣講過這正義,而我作為他在人世的代表,應該面對必將降臨于-我的一切苦難。”由于這個“顛覆性”的布道,梅希亞被罰款500比索。他所在的工人區群眾聞訊,自發為他募集了500比索,送到他手中。(14)


時代是有感召力的,麥德林會議終于不負眾望做出了它的正確抉擇。


會議于9月6日閉幕。與會150名主教中有30名持極端保守立場,另有30名持激進立場,但會議通過的長達140頁的最後文件使激進派的立場佔了主導地位,強烈-譴責社會不公正的現象,敦促政府實行徹底的結構性改革。文件要求人們避兔使用暴力手段,但同時指出在拉美許多地區存在著“合法暴力”的不合理局面,呼吁權貴們不-要利用教會的和平立場阻礙必要的改革,否則他們就應承擔引發暴力革命的歷史責任。文件在題為《貧窮》的一節中提出了“窮人教會”的主張,其中這樣寫道︰“一個貧-窮的教會應該譴責此世不公正的貧窮狀況以及制造了這種貧窮的罪孽;宣講並體味窮苦的精神,以精神上的質樸理解上帝;自身過貧窮的物質生活。實際上,在拯救史上教-會永遠是貧窮的。” (15)


麥德林會議一結束就發布了這份文件而沒有像事先計劃的那樣先提交梵蒂岡審批。這一行動同樣意味深遠。
至此,1968這個年份己經在拉丁美洲的宗教史留下了它不可磨滅的印記。智利群眾佔領聖地亞哥大教堂、《解放神學》的出現,麥德林會議,這些爆炸牲的事件使國際-輿論驚呼——1968年是拉丁美洲宗教年。


麥德林會議會議前後還有許多感人的事例。


哥倫比亞神甫曼努埃爾‧阿爾薩特‧雷斯特雷波是法國神學院的博士生,在巴黎被任命後擔任哥倫比亞卡利市一個黑人貧民、工人區的神哺,深受群眾的愛戴。由于他的激-進立場。卡利市主教命令燒毀他批評教會的小冊子,免去了他的教職。教區群眾得知後,在阿爾薩特神甫任職的教堂周圍搭起帳篷,輪流守護,不讓人趕走他們的神甫。為-此,卡利大主教將支持阿爾薩特的100多名教徒革除教籍。1969年10月,警察攻佔了該教堂,用催淚彈驅散群眾,抓走了阿爾薩特。(16)


在羅馬被任命的阿韋拉多‧阿里亞斯‧阿韋拉埃斯擔任了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市的神甫。他曾專門研究亞非國家的貧窮問題。他在教區的一個村子里辦了一個信用社,貸款-率為月息1%,大大低于富人月息10%的高利貸。他為85個赤貧家庭找到了工作,以教區的名義買了三輛卡車,幫助牛奶生產者運送、銷售牛奶。他還幫助窮人的女孩-在附近美國修女辦的貴族女子學校上學,為此遭到了教會上層和地方當局的譴責。讓女學生到貧民區服務的美國修女們也遭到哥倫比亞政府的驅逐。(17)


1968年12周20日,阿根廷21名廠區神甫在首都“政府宮”前靜默站立,抗議政府拆除貧民村的計劃。4天後,100名神甫在11個城市同時禁食50個小時,-並拒絕做彌撒,抗議現存的“體制性罪孽”。他們以這樣獨特的方式度過了紀念耶穌降生的聖誕夜。(18)


在“原罪”一章里,我們曾提及貧窮的代名詞——巴西東北部。60年代,這里成為解放神學的重要活動地區。該地區的埃爾德爾‧卡馬拉大主教因為站在窮人(窮人在巴-西專門有一個詞叫favela)一邊,(19)被敵視他的人稱為“紅色主教”。卡馬拉稱宗教界的少數優秀分子為“亞伯拉罕少數派”;取自信仰之父亞伯拉罕之名,-因為這些人明知沒有希望仍孜孜不倦地懷著希望追求。卡馬拉在世界各國——發達國家、不發達國家,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尋找這樣的優秀分子、巴西的極右組織列了一-個暗殺32人的黑名單,其中有卡馬拉。1969年。卡馬拉的一名助手遇難;他被吊死在樹上,胸部被子彈穿透,喉嚨被割開……


拉丁美洲優秀的神職人員就這樣用自己的行動淨化著被污染了的教會歷史。


教會自身的革命


在基督教的範圍里,相對于基督新教和東正教,天主教的組織更嚴密,教規更嚴厲,神職人員和各修會的教士一律獨身。具體在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的天主教會與現政權-和富裕階層保持著程度不同的政治、經濟聯系。這種傳統的教會體制在解放神學運動中受到了很大沖擊。


首先向這種結構挑戰的是貧苦的基層天主教徒。50年代末,拉了美洲陸續出現了一種基層教徒自發組織起來的宗教小組。60年代中期,這種群眾性的宗教組織幾乎遍布-整個拉美。60年代後期,它們蓬蓬勃勃地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涌現。


巴西著名的持解放神學立場的神甫萊奧納多‧博夫估計目前在整個巴西有10萬個這樣的基層宗教組織,包括300多萬人。每個團體約由15-20戶人家組成,每周聚-會一到兩次。人們在這種宗教團體里討論《聖經》,研究共同面臨的現實問題,采取集體行動,並根據實踐中的體驗加深對上帝的認識,堅定宗教信仰。這種組織的成員都-是最貧困地區的底層人民,他們成了宗教活動的主角和創造性力量。實際上形成了底層人民對教會上層的奪權。人們在不同地區把這些組織或稱為“窮人教會”,或稱為“-人民教會”。這些組織並不是與傳統教會平行的新教派、新教會,而是拉丁美洲天主教從底層開始的內部改造和重建。後來這些基層組織越來越被重視,並有了自己的名稱-——基層宗教社團。在90年代,基層宗教社團仍然存活于民間,神學界、學術界對它們的研討也一直沒有停止。


對于包括拉丁美洲天主教會在內的各國天主教會來說,羅馬教廷和教皇具有絕對權威,各級教會機構對下級機構也具有絕對權威,這一點也是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重大區別-之一。解放神學運動利用教皇約翰二十三世的改良方針在拉丁美洲造成了一場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其激進內容遠遠超過了羅馬教廷能夠容忍的程度。但是,解放神學始終以-《聖經》和天主教歷史上的各種前例為依據,又使得羅馬教廷在表態時不得不考慮再三。1984年,羅馬教廷信仰理論部部長簽暑了《關于解放神學的若干方面的諭旨》-,明確譴責解放神學。1986年該部簽發的《基督徒的自由與解放》卻又公開承認了解放神學,給其合法地位;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國際政治的變化,羅馬教-廷再次對解放神學派的神甫施加高壓。


波瀾壯闊的解放神學運動造成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現象和事件,如神甫上山打游擊,神甫和修女結婚,神職人員出任革命政府官員,等等。對這些事件,羅馬教廷動用了嚴厲-的制裁手段,沖突又引起了新的矛盾和思考。解放神學派的神職人員從《聖經》和教會史上尋找根據,實踐帶來的研討進一步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擴充了人們對基督教神學-的認識。


他們說,從以色列時代、也就是《舊約》時代起。上帝就沒有在窮人和法老中間采取調和的態度,上帝用劍而不是用和平對付埃及法老的暴力,解放了人民。在《新約》時-代耶穌也曾用鞭子趕走聖殿里的商人,因為耶穌不能同時侍奉兩個主人︰上帝或是財富。當有人指責1968年佔頷聖地亞哥大教堂的智利神職人員和教徒們造反時,佔領-者們回答說,在耶穌的教誨里,真誠的態度、勇敢的創新精神以及捍衛真理的自由是比謹慎或中庸更加重要的價值。教會史上重要的中世紀神學家聖托馬斯也認為,在教會-內部,應該允許教徒從關心教會的良好願望出發展開自由批評,哪怕是批評教會上層。


解放神學就這樣向嚴格的天主教會內部輸入了一股反叛精神

在這場激進的宗教運動中,解放神學派的神甫們要求教會不但要成為窮人的教會,而且要成為貧窮的教會。他們要求教會上層脫離世俗強權,主教不再從政府領取工資,取-消教會的關稅特權,不再建豪華的天主教大學、高等神學院,教堂陳設簡樸化,神職人員住宅簡樸化,改造教會的財政體制,擺脫對富人的依靠,不為本地工業巨頭、政府-作宗教祝福,等等。這些建議的目的都在于防止教會成為與資本主義社會相聯系的、違背基督教精神的機構。建議中的具體措施與教會的切身物質利益緊密相關,提出這類-建議需要有很大的勇氣。


不僅建議是大膽的,一些真誠的神職人員身體力行,把這些建議付借實踐。1969年,巴西大主教曼努埃爾‧桑切斯命令把自己所管轄教會的地產交出來,為當地100-0萬戶貧窮的農民蓋房子。他教導教內人說︰“上帝創造了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是為了造福于所有的人和所有民族,教會將根據這個教誨來清點自己的財產並與人民分享-自己的財產。” (20)同年,一批墨西哥神甫發布文件,表示要當自食其力的神職人員,成為普通人中間的一員。他們仔細分析了從事各種勞動的可能,覺得手工藝勞動和文化事業是最-適合神職人員的謀生手段。他們還研究了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試圖找到不至于遭到教會上層和一般群眾反對的途徑,使人們逐漸習慣新的制度。這種態度表明他們確實是-在認真考慮行動的可能性。(21)


解放神學的神甫讓自己成為窮人,他們因此贏得了窮人的信任。烏拉圭籍的胡安-卡洛斯‧薩法羅尼神甫是解放神學的重要領袖之一。他曾是耶穌會會員和大學哲學教授,-曾在比利時和巴黎接受神學教育。後來,他離開了耶穌會的聖依格納西奧教團,自願當了“工人神甫”。他先當木匠,後在貧困的烏拉圭北部當砍甘蔗的農工。1968年-2月,他率領一支砍蔗工隊伍走遍烏拉圭,最後駐扎在首都市郊,公開號召反政府起義,在受到通緝後潛逃,建立了“地下教會”。薩法羅尼深受烏拉圭教內外青年的崇拜-,追隨他的人稱他“被禁止的基督”。(22)
墨西哥城附近有一座美麗的小城,叫奎納瓦卡。這個地區的神職人員不約而同地為傳統的天主教注入了現代化的活水,他們的確“解放”了神學。


奎城附近有一座本篤會修道院,院長是比利時修士格雷瓜爾‧勒梅西耶。他運用心理分析研究人們選擇宗教道路的原因。比利時天主教在接受現代知識方面是有傳統的,該-國的盧萬大學是傳播現代天主教思想的中心。勒梅西耶提出了教士的心理變態間題,試圖分辨真正的信仰和出自變態的信仰。勒梅西耶本人于1961年1月17日開始接-受心理分析,此事被看成20世紀宗教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羅馬教廷嚴厲譴責了勒梅西耶的做法,他和他的同道們被迫離開了修道院,組成了一個“普通基督徒”團體,在-奎城附近建立了一所心理分析中心,繼續從事上述考察。這個中心吸收不同種族和信仰的人參加,人們在那里從事各種勞動,集體接受心理治療。1969年,羅馬改變了-態度,允許青年男女在初步決定加人僧侶隊伍之前過一段世俗生活、上大學、從事各種職業,以考驗自已的信念是否真誠。這時,人們又開始重新重視勒梅西耶許多年以前-就開始的嘗試。勒梅西耶在一次演說中這樣說道︰“早晚有一天,人們會像我們這樣做的,未來的神甫將不再是判斷良心的法官,而是引導良心的導師”。(23)


奧地利籍神甫伊萬‧伊利奇受過高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教育,得到教皇胡安二十三世的信任,享有“閣下”的尊稱。伊利奇在拉丁美洲天主教機構工作期間,一貫反對-富國通過教會向窮國提供的經濟援助中所包含的文化殖民主義色彩,他明確站在窮國人民一邊,大量揭露拉丁美洲的真實情況。他于60年代在奎城附近建立了一所“綜合-文化文獻中心”,吸收各種宗教信仰、各種政治傾向的知識分子參加;對拉丁美洲的現實進行社會調查和分析。其出版物向墨西哥國內外100多個圖書館發行。由于這所-社會調查中心的進步傾向和開明色彩,伊利奇受到羅馬教廷的傳訊,中心于1969年遭到查封,伊利奇在受到無理的審訊後辭去了教內一切職務。


在伊利奇的許多主張中。有關天主教神職人員的獨身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內容。他認為在未來的社會里,神甫不再由神學院畢業的專職人員擔當,而是由已婚的、有職業的男-子來擔當;神職將不再是一項專職工作,而是一項業余工作;可以讓住戶成為比教堂更常用的宗教場所。他甚至提出,已婚並負起教育子女職責的人比獨身者更有條件當神-甫。


伊利奇的這些思想是建立在對天主教體制批評的基礎之上的。他認為以梵蒂岡為中心的天主教會制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官僚機構,修道院制度是教會體系里一個腐朽的-存在,他要求人們以對生活深刻的歡樂態度來迎接這一官僚體制的消亡。(24)


勒梅希耶和伊利奇等人的革新嘗試之所以能在奎城附近展開,與奎納瓦卡地區主教塞爾希奧‧門德斯‧阿塞奧的大力支持分不開。門德斯‧阿塞奧從1953年至1983-年退休一直擔任奎納瓦卡的主教。他開始是一位保守的神職人員,後來在時代的感召下和現實的影響下明確擁護解放神學。在一次本地區的勞資沖突中,他堅決站在工人一-邊,他說︰“我是沖突的一方而不是調解的法官。”他表示︰“寧死也不當沉默的狗!”由于門德斯‧阿塞奧的積極活動,一貫保守的墨西哥教會起了變化。


門德斯‧阿塞奧還積極改革天主教的宗教禮儀,主張讓簡樸和歡樂成為教會的主調,他曾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上明確表述了這個意見。他用墨西哥人民喜聞樂見的“馬-里亞奇”民間樂隊代替森嚴的歐洲式教堂樂班,用原始基督教里親切的人道主義面孔趕走無主教給人們的刻板、嚴厲印象。這種更適合拉丁美洲人民天性的改革為門德斯‧-阿塞奧主持的教會迎來了更多的教民,尤其是勞動者。


的確很難用簡單的語言來概括豐富的解放神學運動。它不僅有階級性很強的“窮人色彩”,也將很現代化的神職人員獨身問題提上了日程。“馬利諾會傳教士事件”是一個-十分鮮明的例子。


馬利諾外方傳教會是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天主教傳教組織。這是個傳統上保守的傳教會,而它的成員卻在1967年制造了轟動的“馬利諾會傳教士事件”。


具有美國、墨西哥雙重文化背景的該會修女馬喬里‧布拉德福德1964年懷著虔誠的宗教感情來到危地馬拉北部貧困山區的教會學校任教。嚴酷的拉丁美洲現實培養了她-對當地窮人的同情,于是,在偏僻的高山上出現了修女和游擊隊親近的“大逆不道”的怪事。與她持同樣態度的還有馬利諾會的神甫梅爾維耶兄弟。他們很俠受到了馬利諾-會總部和危地馬拉各方的注意。1967年,他們從危地馬拉失蹤,同時失蹤的還有25名危地馬拉富裕家庭出身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都曾受過他們的影響。不久,在危-地馬拉和墨西哥邊境地區出現了一支新成立的“卡米洛‧托雷斯陣線”游擊隊。消息傳開,3名傳教人員受到了開除會籍的處罰。反叛者的行動還不止于此,修女布拉德福-德與神甫托馬斯‧梅爾維耶未經教會允許結了婚,此舉使他們兩人進一步受到了被革除教籍的嚴厲處罰。這就是“馬利諾會傳教士事件”的梗概。


為了澄清事實真相,布拉德福德與梅爾維耶對新聞界發表了公開信和文章,開誠布公地闡明自己的觀點。他們的觀點除涉及自己的信仰與行動動機、美國在拉丁美洲的反動-作用、拉丁美洲天主教會的歷史評估、資本主義制度的與基督教精神的抵觸,革命的暴力與反革命的暴力等重大問題外還直言不諱地表明了對大主教神職人員獨身的看法。


布拉德福德在公開信里寫道︰“貞潔是一種價值,但我覺得人類的愛情具有更大的價值和不可估量的美,現在,我在婚姻中充分體驗著對一個男人的愛,這種愛使我對人類-之愛更加敏感,我覺得如今自已更有能力去愛他人了。我們必須準備推遲享受修道院的和平與安寧為我們提供的幸福,我們必須奮起斗爭爭取千百萬人已經獲得的權利,那-就是在愛情中生活、像人一樣生活的權利。我們可能犯錯誤,但是人們永遠不能指責我們因為害怕而退讓,為了成為完美的人,我們不會害怕付出任何犧牲。” (25)


托馬斯‧梅爾維耶在所發表的文章里指出,大多數神甫獨身是出于神職需要,並沒有認識獨身本身的價值,同樣,他們也沒有認識婚姻的價值。如果一個人對性生活實際上-根本沒有體驗,就徹底放棄了性生活,這說明他們的選擇不是自由選擇,不是出于強烈的宗教信念。他們中的一些人受到了名利的驅使和社會的壓力,有不少神職人員甚至-是出于同性戀的窘迫而從事這一職業的。性是上帝給予的美德,性生活是美好、自然和有創造力的。《新約》中並沒有童貞比仁慈更重要的提示。當今世界面臨著墮胎、離-婚等問題,如果神甫不了解愛情,無法做人們的精神導師。獨身在崇拜男性美的拉丁美洲有一定的特殊困難。不應該懷疑獨身購價值,固為基督和聖保羅就是明確選擇獨身-之路的榜樣,問題在于羅馬教廷把獨身作為必需條件強加給拉美神甫,然而在教會史上曾有40個教皇結過婚,同時東正教會也把獨身作為神職人員的一種自由選擇。在這-個問題上的寬松有利于人們認識真正的基督教精神——愛。(26)


上帝的使者,人民的部長


尼加拉瓜是一個中美洲小國,在這個一度被一個美國海盜竊取了總統職位的國家里,在這個飽經苦難和戰火的國家里,人民以其非凡的英雄氣魄在20世紀50多年的時間-里成功地進行了一場可歌可泣的革命戰爭。


這個國家有過奧古斯托‧塞薩爾‧桑地諾(1895-1934)這樣的民族英雄。他曾用自己的積蓄購買武器彈藥,用沙丁魚罐頭制成“桑地諾手榴彈”,領導人民進行-了7年抗美游擊戰爭,最後被受到美國唆使的索摩查集團誘騙殺害。


這個國家有過在美國支持下用暴政統治人民近半個世紀的索摩查家族,到1979年跨台前,索摩查家族財產高達20億美元,擁有全國40%的可耕地,掌握340家公-司。這個家族在70年代還發明了新穎的“血漿工業”。低價購買尼加拉瓜人的鮮血,為美國的醫藥老板提供貨源。


這個國家有過用青春熱血寫詩的愛國詩人里戈韋托‧洛佩斯‧佩雷斯。1956年,他在一次有國家要員參加的舞會上,近距離連發數槍,刺殺了暴君老索摩查,自己也被-索摩查的衛隊當場殺害。他在臨行前給母親留下了這樣的一句話︰“我決定由我來充當結束這個暴政的肇始人。” (27)


60年代初,在古巴革命和拉美人民革命運動高潮的影響下,尼加拉瓜人民重新舉起桑地諾的旗幟,誓與獨裁政權決一死戰。獨裁者的暴虐和人民的正義使這場革命成為一-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斗爭。以桑地諾命名的民族解放陣線成立了,它一天天成為一個團結了全國各階層人民的廣泛陣線,並通過武裝斗爭于1979年7月19日-趕走了索摩查,成立了民族復興政府。


這場革命最鮮明的特點之一,是它得到了廣大基督徒的支持,它不僅在基層包容了大量天主教徒、新教徒,在領導層吸收了許多有資歷和威望的神職人員,而且在革命成功-後的民族復興政府里重用了大批宗教界人士;在革命政府里,天主教徒多于非天主教徒,5名神職人員、6名普通教徒參與政府重要部門的工作,其中有文化部長、外交部-長、桑地諾全國青年陣線副總協調員、尼加拉瓜駐美洲國家組織代表等要職。


尼加拉瓜革命以它的歷史進程證明,在那里,基督徒與革命之間沒有矛盾。解放神學在尼加拉瓜得到了一個執政的例證。


這一切又可以追溯到桑地諾時代。


桑地諾在開創革命事業之前是一個非常接近上帝敵人把這種色彩帶到了游擊戰爭中,有人稱他是一個神秘主義游擊隊員。1931年,拉丁美洲的革命高潮遠未出現,桑地-諾蓋章,簽發了一份題為《光明與真理》的文件,文件中寫道︰


“萬物之始是愛,即上帝。愛的獨生女是神聖的正義。你們也許對末日審判的說法已經耳熟……我們應該把末日審判理解為消滅地球上的非正義,讓光明和真理的精神,即-愛,主宰大地……不要害怕,我親愛的兄弟們……我們很快就會在尼加拉瓜取得徹底的勝利,那時,我們將點燃投向全世界帝國主義者的‘無產階級火藥’的導火線。” (28)


宗教感情為這場革命增添了神聖的感情色彩。當桑地諾陣線惟一存活的創始人托馬斯‧博爾赫司令看到大量基督徒和神職人員涌入革命隊伍後,曾感慨地說︰“這個國家有-幸孕育了一批容易受民眾感情感動的知識分子和一批容易受革命感動的宗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enda9727 的頭像
    brenda9727

    漂泊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