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50年代日本電影的黃金時期
這一時期日本電影在創作上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富有實力的創作隊
伍的變化。戰前派的日本導演以他們嫡熟的技藝繼續著他們的創作;而戰前曾拍攝過一、
二部影片,戰後迅速成熟起來的一批新人則帶著時代賦予他們的新的使命、新的觀念極
大地豐富了這一時期的日本電影創作。其二,題材與樣式的多樣化。戰前派導演仍1日
關心他們那種富於傳統的題材表現,而戰後倔起的新人更關心現實生活中的沖突、思想
觀念和道德準則。因而在創作上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審美氛圍和局面。其三,產品數量上
的增強。日本這時竟以每周兩部影片的速度進行製作。數量上的積累也為日本能夠製作
出高質量的影片打下了基礎。這——時期日本電影創作中的傑出人物和優秀作品有很多,
我們這裡僅就其最有代表意義的三位電影太師及他們的重要作品、觀念進行一下分析。

一、黑澤明的《羅生門》及其電影觀念

最先被西方人發現,也是最為西方人所喜愛的日本電影導演就是黑澤明。西方人甚
至給了他「黑澤天皇」的美稱。人們在對日本的現代文化進行研究的時候,便清楚地看
到它是由日本傳統和西方傳統的兩種文化混合而成的。而在電影中,黑澤明的作品恰恰
具有這兩種文化混合的極為特殊意義。用巖崎超的話來說:「黑澤明這一代人經歷了20
年代和30年代這個馬克思主義藝術論和國粹主義藝術論相繼流行的時代,體會到這兩種
藝術論不是彼此孤立無緣的,肯定是同樣的重要」。同時,黑澤明也並不將東、西方兩
種文化視為兩個極端,或使之對立起來,他說:「西方和日本在我的思想中自然地並肩
生活著的,毫無沖突之意」。影片《羅生門》在西方獲得成功恰好說明了這一點。這便
使得黑澤明明顯地超越於所有的日本導演,為現代日本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確立了
他在日本電影的過去和現在之間的特殊地位。
黑澤明在《羅生門》一片中,明顯地展示了他的主題興趣和獨特的電影觀念。這部
影片的名氣在於,黑澤明完全運用純電影化的手法揭示了真理的相對性和主觀性。而每
一個人物見證的相對真實性又都必須由觀眾來作出判斷。這部根據芥川龍之介的兩部小
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作品,其中主要故事和人物來源於《筷竹叢中》,導演在影片中保留
了原作中的多種角度的敘事方式,即在古典式沙土地的法庭上向「判官」講述著事件的
經過。然而,僅是《被竹叢中》所反映出的懷疑主義、利己主義的主題思想,顯然與黑
澤明作品一貫主張道德觀念和理想主義的色彩不相吻合,因此,他又從另——部抒發人
道主義思想的作品《羅生門》中吸取了一個框架,用來體現導演的主體思想。結果形成
了《羅生門》這部影片畫框中的畫框,括號中的括號的類似幾何式的結構形成。羅生門
廢墟和古典式法庭作為弄清事件真相的兩個畫框,而對於事件本身的描述則通過相互矛
盾、對立和沖突的四個不同的敘述版本組成。影片在展示事件的敘事時空中,曾用了多
種攝影機的佈局、多種視聽風格,創造了一部絢麗多彩的電影藝術傑作。
在《羅生門》豐富的電影語言與技法的運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移動攝影的表現。
樵夫進入森林的經典段落,這是由16個運動鏡頭組成。攝影機的移動;被攝物體的移動;
自然光線投射在移動物體上變化;以及人物在運動中不時出現的太遠景、特寫、中景等
一系列視覺角度,在剪輯上形成的內在運動的效果,等等,使人眼花絛亂,目不暇接。
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人們都在議論著「攝影機第一次進入了森林」。黑澤明與攝影師富川
一夫在《羅生門》一片中的合作,彼人們稱讚到:是「技術方面最驚人的成就」。這些
技術上的突破,以及類似瞧夫進入森林的移動攝影的運用,在強盜多襄丸所敘述的那個
段落中,還有了更為強烈的運動效果的處理。這裡實際上不只攝影機運動起來的問題,
也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而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對於電影時空觀念的理解和認識。
黑澤明在《羅生門》的敘事時空中,還以不同的風格形式去塑造人物,突出人物的
心理狀態。在多襄丸的敘述中,攝影風格強調運動效果,用於表現強盜誇張、浪漫和幼
稚的心理;在真砂的敘述中,又以反角度鏡頭方式揭示了一個女性內心的虛弱和恐慌;
在武弘的敘述中,則是在森林中的武弘和法庭上的巫女之間作了頻繁的切換:並在聲音
上做對位的處理,使兩者合為一體;而在樵夫的敘述中,由於他不是當事者,鏡頭便使
用具有客觀性的視角,即多用三人鏡頭和全景鏡頭等進行表現,同時為了體現敘述的客
觀真實性,聲帶上一個音符也沒有。影片在羅生門前和在法庭上的處理也同樣各具風格,
羅生門前的攝影機位和角度是十分靈活的,而法庭則以固定的攝影機位進行拍攝,兩個
畫框之間形成了鮮朋的對比。同時,在畫面的構圖設計上也極為注重人物的心理狀態;
比如:
法庭上為突出真砂的內心痛苦,使人物幾乎充滿畫面;羅生門前那個玩世不恭的庶
民的過肩鏡頭的使用,又極其準確地使人物始終處於畫面構圖的盤問者的位置,等等。
這些不同風格和形式上的安排,有效地配合了作品的內容,使黑澤明的電影觀念充分展
現出來。黑澤明和他的《羅生門》的確是日本電影史,以至於世界電影史上的一個不朽
的豐碑,

二、溝口健二的長鏡頭及其他

當黑澤明使過去的題材充滿現代感的時候,溝口健二卻發展了過去更為遙遠的情調。
溝口是日本電影藝術家中,最早也是最頑固地意識到日本傳統文化的大師。他的作品
「展示了一個更為一貫的和單一的視覺風格,一個更為一貫的主題和環境,以及一個更
為狹窄的情緒和情調的範圍」。他擅長「時代劇」和「女性電影」,作品己。他把自己
的主要興趣凝聚在藝術與自然的綜合上,並以一種象征著中世紀的卷軸畫的散點特徵的
長鏡頭的形式,形成了他那獨具特色的電影觀念。青年時代的溝口曾受到歐洲電影的影
響,井花戰前就以「一個鏡頭主義』』(長鏡頭)的風格化,確立了自己在日本電影中的
地位。50年代,他的影片又連續在歐洲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成功,引起了人們對於他的電
影觀念的重視。一溝口的影片之所以打動西方,關鍵在於對待長鏡頭形式的不同觀念的
體現。他的早期作品是如何運用長鏡頭的,我們沒有看到,因而無法進行評價。然而,
他最初贏得西方興趣,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雨月物語》,卻使我們明顯地看到了
他與歐洲長鏡頭的表現力;面溝口的長鏡頭在聯結這些畫面時,卻總是和人物同距離、
同速度的橫向或縱向移動,絕不會讓特寫鏡頭出現。其次,就長鏡頭的觀念而言,巴贊
的理論強調的是:長鏡頭嚴守敘事空間的統一;而溝口的長鏡頭卻往往產生了空間形式
的變化。在影片《雨月物語》中有一個極為突出的例子:燒瓷人最後回到家(這時攝影
機固定在屋子裡),燒瓷人出現在門口,他看著昏暗、空落落的屋子,他走進屋尋找著
家人,之後又從另一個門走了出去,他在屋外轉了一圈(攝影機透過窗子始終在跟著他
搖拍),然後燒瓷人又出現在最初門口的位置上,屋子中間(此時我們早巳知道她死了),
爐火也使屋子變得亮堂了許多……。這是一個鏡頭拍攝下來的(實際上這個鏡頭還沒有
結束),這種在攝影機運動的狀態中、在同一個現實中所產生的變化及幻覺,顯然同歐
洲的長鏡頭體系嚴格地區別開來。同樣的機器性能、同樣的技術手段,同樣是長鏡頭的
表現,然而,不同的電影觀念便創造出完全不同的電影藝術風格,創造出完全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enda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